深院纹楸对玉环,三郎用智失防闲。争边不识潼关险,得路焉知蜀道难。
深院纹楸对玉环,三郎用智失防闲。争边不识潼关险,得路焉知蜀道难。
对面雌雄奚待决,转头成败实相关。当时一著输几处,不料胡儿冷眼看。
对面雌雄奚待决,转头成败实相关。当时一著输几处,不料胡儿冷眼看。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倦游谙(ān)¹尽江湖味²,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dēng)³,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qióng)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zhǔ)。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译文:我厌倦了游宦的生活,也深谙奔波江湖的苦味,在这秋雨绵绵之夜,独自睡在船里。细碎的雨点飘在镫上,繁杂的雨声落在枕旁,使人无法进入归乡梦里。幽怨的蟋蟀默默不语,只因风雨中折断的芦苇叶,在烟雾凄迷的小洲上摇曳。最恼人的是绕堤的树上,潇潇雨声彻夜不息。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 又名《台城踏》《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等。双调一百二字,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皆五仄韵。其他添字、摊破句法,皆变体。十八滩:赣江流经江西赣县、万安时的十八处险滩。¹谙:熟悉,知道。²江湖味:谓旅途的滋味。³镫,同“灯”。⁴蛩:蟋蟀。⁵烟渚:烟雨笼罩的江岸。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diàn)¹,秋意如许。古驿²疏更,危滩急溜³,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yǔ)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译文:渐觉竹席上生出寒气,秋意竟是这样苦凄。古老的驿站更声稀疏,危险的十八滩水流很急,这些合起来化作天边游子的离情别绪。唉,回乡的日期又被耽误。远望大庾岭一片模糊,岭上笼罩着湿云无数。明天对镜自照,定会发现又添白发几缕。
注释:¹竹簟:竹席。簟,竹名。²古驿:年代久远的驿站。驿,驿站,掌管传递公文、转运公物、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从汉代至清代均有设置。³危滩急溜:险滩急流。溜,小股水流。⁴庾岭:大庾岭。在今广东、江西交界处。⁵霜:代指白发。⁶缕:量词。

  这首词是写客愁,以“舟中夜雨”为中心,描述离人失意无客眠时的种种感受:秋雨打篷的繁声,芦苇堤树的潇潇声,危滩的急溜声,声声落枕,声声都敲击在人的心上,最后归结出年华虚度、白发徒增的主题。整首词笔意绵密回环,声情哀迫宛转,艺术感染力很强。

  上片因题起句,“倦游”“江湖味”扣“十八滩”,“孤篷”扣‘舟中”,“眠秋雨”扣“夜雨”;一个“尽”字、一个“又”字,则再现了题中所含雪上加霜的况味,同时也领起了全篇对“雨”的着力刻画。由于是“眠秋雨”,所以首先是船舱内的印象,但觉雨点声繁而势沉,击打船篷,如落枕上,灯火为之摇曳,旅人为之失眠。乡梦既已无法续成,词人的注意力便为舱外的夜雨所吸引。夜雨主宰了十八滩的旅程,前时两岸常可听到的蟋蟀幽鸣已为雨声替代,而滩边的芦苇、堤岸的丛树,则增添了风雨的变调,使之更觉荒凉凄冷。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夜潇潇”的秋雨中,不可能辨识“断苇荒芦”、烟渚堤树之类的外部景物,词人的铺写,其实只是舟中听雨,由听觉产生的联想。但这种写法,却加倍渲染出了夜雨的氛围和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继续宕开。“渐寒生竹簟”,一个“渐”字与“一夜潇潇”前后呼应,标志长夜的苦捱已近尾声;而“寒生竹簟”由听觉过渡到触觉;也暗示了“夜雨”形势的变化。身心交加的寒意使词人势必不能继续躺卧下去;于是起身推篷出望。此时已将拂晓;雨势已杀;但岸上古驿的残更;船过危滩的急流;都是“一夜潇潇”的雨意的延伸。它们唤起了“天涯离绪”,由归期又误的感慨,引出了词人回身南望粤中家乡的举动。而“庾岭模糊,湿云无数”的视界,又与前时的“夜雨”意脉相接。古人颇多一夜愁白头发的先例,于是词人想到到了明朝揽镜相照,定然自己也免不了增添几许华发。这一结笔,正是对一夜煎熬的总结。

  此词自“孤篷又眠秋雨”句后,再不出现“雨”字,而各句无不与“舟中夜雨”的题面相连,又无句不从旅愁中反映出乡思。大笔濡染,不粘不滞。作者曾手批《山中白云词》,对张炎“濡染有致”“情景俱到”“寄托遥深”的手法别有会心,此作亦全面表现了这种种特色。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467-468.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译文:早晨便骑马从禁城的东面驶出,分别埋伏在四周浅草里。
注释: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zhòu)迎风。
译文:高高的旗帜迎着太阳,白马迎着烈风疾速奔驰。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背手抽金镞(zú)¹,翻身控角弓。
译文:反手取出背上箭筒里的箭,一个漂亮地翻身便控制好角弓。
注释:¹金镞:金属制的箭头。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译文:突然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一只带箭的鸿雁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楚女¹欲归南浦(pǔ)²,朝雨,湿愁红³。小船摇漾(yàng)入花里,波起,隔西风
译文:楚女就要回南方去,道别的南浦飘着蒙蒙朝雨。朝雨中粉红的荷花,润透了离愁别意;小船缓缓地摇进花丛,摇荡着我不安的心绪。西风扬起的波澜,隔开了,我和你。
注释:荷叶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楚女:楚地之女,泛指南国女子。²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浦,水边,岸边。³湿愁红:红指荷花,即雨湿带愁的荷花。红,一作“云”。⁴摇漾:摇荡,形容船在水中划行的样子。漾,一作“样”。⁵隔西风:小船已去远,隔风相望,所以说“隔西风”。

  这首词写采莲的楚女欲归南浦与风吹波起、小船渐行渐远的情景,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哀愁是楚女驾舟归去的一霎那所引起的,是岸上送者的哀愁,也是楚女的哀愁,只是送者并未出场,却从行者眼里写出。

  首起二句“楚女欲归南浦,朝雨”点明人物、情事、地点、环境。紧接着“湿愁红”句,用雨湿花红烘托气氛。花红无所谓愁与不愁,但在朝雨归去的离人眼里,却带上了愁的轻纱。“小船摇漾入花里”写船行,“摇漾”二字描摹出小船轻悠地荡漾在花丛中的情态。“波起”写船行荡起层层涟漪。这里描述小船驶入花丛的情景,概括地写出了江南水乡充满诗意的美景,描绘出一种极美的境界。雨湿花红,风吹浪起,如此离别的环境气氛,愁意自在其中。

  结尾“隔西风”三字,语言简洁,却深入地写出了送别女子的心情:西风吹起,碧波荡漾,人儿远去,无影无踪,倩影留在眼前,哀愁充满心田。其中一“隔”字,以硬笔写感情,给人以刚硬之感,表现出一种被强行拆散的感受。“西风”则是一种萧瑟的意象,与“朝雨”交加,更添凄凉,透露出送者与被送者的苦楚哀伤。

  此词篇幅虽然短小,却能以少许断续的线条,绘成一幅饶有情趣的人物小景。一个“愁”字,一个“隔”字,写楚女悠悠离愁颇为宛转含蓄。全词“曲调节拍短促,而韵律转换频数,形式与五、七言诗大异其趣,令人一新耳目”(胡国瑞《论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99-100
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1-82
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35-236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日落征途¹远,怅然临古城。
译文:日落时远望,路途还很遥远,怅然之间,登临苍凉的古城。
注释:¹征途:远行的路途。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颓墉(yōng)¹寒雀集,荒堞(dié)²晚乌惊。
译文:崩塌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
注释:¹颓墉:崩塌的城墙。²堞:城墙上的矮墙。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萧森灌木上,迢递¹孤烟生。
译文:城下连片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的炊烟。
注释:¹迢递:形容遥远。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霞景¹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译文: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
注释:¹霞景:指透过云霞的日光。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¹可平!
译文: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哪里能就此消失!
注释:¹安:怎么,哪里。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正所谓“樵童牧竖,并皆吟讽”。他同类题材创作,如《郢城怀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都类此。

  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次联“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城下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显得明媚一些。诗人内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一个“余”字,一个“晚”字,仍然抑郁着写景抒情的基调:“霞景”虽明艳,但毕竟是“余照”;“露气”虽清新,但毕竟是“晚清”。

  经过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铺垫,诗就自然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意谓: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结得极妙,呼应首联,如果说开始的“怅然临古城”,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

  此诗风格刚健,语言洗练,与魏征的《述怀》、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都是初唐诗坛不可多得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8-10
2、 郑旭颖.通往盛唐的两条道路——宇文所安笔下的初唐诗、盛唐诗.浙江大学,2006

qiūwǎndēngchéng--bǎiyào

luòzhēngyuǎnchàngránlínchéng

tuíyōnghánquèhuāngdiéwǎnjīng

xiāosēnguànshàngtiáoyānshēng

xiájǐnghuànzhàochéngwǎnqīng

qiūfēngzhuǎnyáoluòzhìānpíng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茅檐(yán)人静,蓬窗¹灯暗,春晚²连江风雨。林莺(yīng)(cháo)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³
译文: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连树林里的黄莺都停止了鸣叫,惟有杜鹃,在月夜里孤苦哀啼。
注释:¹蓬窗:犹蓬户,即编蓬草为窗,谓窗户之简陋。²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³杜宇:即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¹飞去。故山²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jī)³
译文: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
注释:¹深枝:树林深处的枝条。²故山:故乡的山林,即故乡。³羁旅:寄居他乡。羁,停留。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2-1394页

quèqiáoxiān ·wénjuān

yóu sòngdài 

máoyánrénjìng péngchuāngdēngàn chūnwǎnliánjiāngfēng línyīngcháoyànzǒngshēng dànyuè cháng 
cuīchéngqīnglèi jīngcánmèng yòujiǎnshēnzhīfēi shānyóukāntīng kuàngbànshì piāor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