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年随夜尽,初春逐晓生。
故年随夜尽,初春逐晓生。
方验从军乐,饮至入西京。
方验从军乐,饮至入西京。
薛道衡

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 隋代诗人。字玄卿。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 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¹(zhuì)²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³。《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译文:北岳恒山在浑圆州的南面,关于北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记载:《尚书·舜典》记载,虞舜“巡狩至于北岳。”这里指的就是恒山。《水经》记载,“其高三千九百丈”是玄岳。《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旧署五代·蜀·杜光庭“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注释:恒山:在山西东北部浑源县南,为五岳中的北岳。恒山为东北朝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明代以前所称北岳恒山为今河北曲阳北之大茂山,清顺治年间,据星象分野,北岳移祀今恒山。顾炎武《北岳辨》(载《亭林文集》)考证甚详。¹纷:多。²缀:连缀,不断记载。这句是说,关于北岳恒山,典籍中多有记载(按下文所引《尚书》等所记,多指今大茂山)。³“《书》著”句:《尚书舜典》载,虞舜“巡狩至于北岳”。⁴《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旧传为汉代桑钦撰。⁵元岳:即玄岳。《水经》称,“顺山谓之元岳。”⁶《福地记》:指《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旧署五代蜀杜光庭撰,为记述神仙灵境的道教书籍。⁷总元之天:意谓总管北方的天界。“元”即“玄”,古以为北方天帝是黑帝,故恒山称“玄岳”,天界为“玄天”。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间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¹,距岳²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³间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dú),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lù),其势冯(píng)(yūn),恣¹⁰生于天¹¹,纵¹²¹³于地。其胸¹⁴荡高云¹⁵,其巅(diān)经赤日¹⁶
译文:我家住在太行山西侧白岩山旁边,距离北岳恒山五百多里路。心中很是向往,但从没有登上去游览过。我怀着这个想法20多年。到了正德改元年之际,奉皇上之命向西北少数民族和看守园陵的官员、镇守山川的将领通告旧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号的事,中途经过浑源。去北岳恒山仅仅十里路多点,从南(我家)向北岳恒山来,山势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恒山像人挺胸屹立,空中的云萦绕恒山飘动,为红日所经过,极言其高我一路上,又惊又喜。
注释:¹“予家”句:作者乔宇家乡为乐平(今山西左权县),在太行山西侧。白岩山位于左权东北的山西、河北之间。²岳:指恒山。³正德:明武帝朱厚照的年号,共十六年(1506—1521)。⁴改元:改换年号,这里指1521年4月明武帝去世,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改年号为嘉靖。按制,新帝即位之次年方起用新年号,1521年仍用正德年号,所以说“正德间改元”。⁵西蕃:指当时甘肃、青海一带的各少数民族。⁶园陵:帝王的墓地。⁷镇渎:大山大川。这句是说,向西北少数民族和看守园陵的官员、镇守山川的将领通告旧皇帝去世,新皇帝即位及改用新年号的事。⁸冯冯:盛壮。⁹煴煴:微弱。这句是说,山势有高有低,有起有伏。¹⁰恣:无拘束地。¹¹生于天:从天上生下来。¹²纵:放纵,自由自在。¹³盘:环绕,盘屈。¹⁴其胸:比喻恒山像人挺胸屹立。¹⁵荡高云:形容空中的云萦绕恒山飘动。¹⁶经赤日:为红日所经过,极言其高。
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从者云,是岳神所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顶。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县,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余载喜载愕¹,敛(liǎn)²循坡东,迤(yǐ)³岭北而上,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pā),映带左右。山半稍憩(qì),俯深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¹⁰强柏,壮如飞龙怒虬(qiú)¹¹,叶皆四衍(yǎn)¹²蒙蒙然¹³,怪其太茂。从者¹⁴云,是岳神¹⁵所宝护¹⁶,人樵尺寸必有殃(yāng)¹⁷。故环山¹⁸之斧斤¹⁹不敢至。其上路益险,登顿²⁰三里,始至岳顶。颓楹(yíng)²¹古像²²,余肃颜²³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kū),两岸壁立,豁(huō)²⁴中虚²⁵。相传飞于曲阳县²⁶,今尚有石突峙²⁷,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²⁸于曲阳,以为亦岳灵²⁹所寓³⁰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³¹,来焚香于庙下³²,有祷辄(zhé)³³,赫³⁴³⁵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³⁶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译文:我收起惊喜的表情,向东面继续走去。顺着山岭向山上爬。山上多是奇花异草。样子以不一样。杨树和李相互映衬彼此关连。我在半山停下来休息,向下看深处非常之高。像是在虚无的空间攀援经历天空。向上走了七里左右,前面是虎风口,这里的多是一些粗壮的松柏像是巨龙一样,叶子四处展延密茂茂密的奇怪。随从的人说是这里的山神在保护谁要是砍松树一尺一寸,必定遭殃。山上的路十分的险,走走停停走了三里,到了山顶。废庙中有一座神像我恭敬的朝拜。庙之上有个叫飞石窟的地方,两岸石壁林立,中间缺了一大块。相传是肥皂了曲阳县。现如今还耸立在那,所以历代上山之人都会前往祭祀。这座祠就在曲阳县。以为山神就住在那里。每年的春天有些村民走上千里也来到这里烧香有求必应。显耀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所以就保护了这里的树木。我题字在这石壁之上把诗写在了新庙之上。
注释:¹载喜载愕:又喜又惊。²敛色:收起惊喜的表情,表示敬肃。³迤:曲折地沿着。⁴不类:不一样,不相似。⁵映带:景物互相映衬,彼此关连。⁶俯深:向下看深处。⁷窥:从深处、隐蔽处看。⁸缘虚:在虚无的空间攀援。⁹历空:经历天空。以上二句极写惊险。¹⁰横松:松树枝干多横向生长,故云。¹¹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¹²衍:向四处展延。¹³蒙蒙然:盛多。¹⁴从者:随从人员。¹⁵岳神:山岳之神。¹⁶宝护:以为灵宝,加以保护。¹⁷“人樵”句:谁要是砍松树一尺一寸,必定遭殃。“樵”,打柴,这里指砍松树。¹⁸环山:山的周围,指整个山。¹⁹斧斤:砍木的工具。²⁰登顿:爬爬停停。²¹楹:厅堂前面的柱子。²²古像:指古庙中的神像。²³肃颜:端正神色,以示恭敬。²⁴豁然:像是裂开的样子。²⁵中虚:中间是空的,缺了一块。²⁶“相传”句:相传那缺少的山石飞到曲阳县去了。“曲阳县”,即指大茂山所在的曲阳,今属河北,参看本篇注①。²⁷突峙:耸立。²⁸就祠:前往祭祀。²⁹岳灵:指北岳之神灵。³⁰寓:居住。³¹走千里之民:谓千里以外的百姓走了很久。³²庙下:此指深源的恒岳庙。³³有祷辄应:有求必应。³⁴赫:显耀。³⁵昭:光辉。³⁶笔诗:提笔写诗。笔,用作动词。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¹。东则渔阳²、上谷³,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¹⁰、封龙¹¹诸山皆俯首伏脊¹²于其下,因想有虞¹³君臣会朝之事¹⁴,不觉怆然¹⁵。又忆在京都¹⁶时,尝梦登高山眺(tiào)远,今灼(zhuó)¹⁷灼与梦无异,故知兹¹⁸游非偶然者。
译文:又走了几十步,是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我)在恒山最高峰上抖擞衣裳而放眼四望:东面是渔阳山上谷,西面是大同以南山峰奔驰而来,归附,北面尽收浑源、云中之景,南面极目五台山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众山,都俯首伏脊在它的下面。于是,我想起有虞君臣会朝的事,不觉心中忧伤;又回忆起在京都的时候,常常梦到登上高山眺望远处,如今清清楚楚与梦境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知道这次游北岳绝非偶然呀。
注释:¹“于是”句:谓于是在恒山最高峰上抖擞衣裳而放眼四望。²渔阳:古郡名,地当今北京以东、天津以北一带。³上谷:古郡、名,地当今河北张家口至北京昌平一带。⁴奔峰来趋:山峰奔驰而来归附。“趋”,归附。⁵云中:古郡名,地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以南地区。⁶五台:山名,在山西东北部,距恒山约一百多里。⁷隐隐:隐约,不分明。⁸翠屏:山名,在浑源南。⁹五峰:山名,在浑源东。¹⁰画锦:山名,在浑源西北。¹¹封龙:山名,又名龙山,在浑源东北。¹²俯首伏脊:低头弯腰。这句以周围各山衬托恒山之高。¹³有虞:有虞氏,即虞舜。¹⁴会朝之事:即指虞舜巡狩北岳,接受北方诸侯的朝见。¹⁵怆然:伤悲的样子。¹⁶京都:明代京都在今北京市。¹⁷灼:鲜明,清清楚楚。¹⁸兹:这次。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春山暖日和风¹,阑(lán)²楼阁帘栊(lóng)³,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注释:¹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²阑干:即栏杆。³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⁴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⁵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70
2、 孙安邦 李亚娜.《白朴曲作精品》: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135-137
3、 白朴 著 李翰然 .《白朴散曲选》:广西文艺出版社,2012:2-4

tiānjìngshā ·chūn

bái yuándài 

chūnshānnuǎnfēng lángānlóuliánlóng yángliǔqiūqiānyuànzhōng yīngyàn xiǎoqiáoliúshuǐfēihóng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chóu)(chàng)¹²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³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还只有两枝花残败。
注释:¹惆怅:伤感,愁闷,失意。²阶:台阶。³残:凋谢。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¹风起应吹尽,夜惜衰²³把火看。
译文:料想前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注释:¹明朝:明天。²衰:枯萎,凋谢。³红:指牡丹花。⁴把火:手持火把。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wěi)¹低向雨,离披²破艳³散随风。
译文: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注释:¹萎红:枯萎的花。²离披:纷纷下落貌。³破艳:谓残花。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晴明¹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²泥土中。
译文:纵然是晴前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¹晴明:一作“晴天”。²飘零:凋谢;凋零。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是硕果尚存,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诗是这样开头的:“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当牡丹盛开之时,当然不会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过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萧瑟、花瓣飘落、随风飞散之际,就不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白居易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花的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花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风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而言志了,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来的两句诗,“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先说哪怕在是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开败的牡丹随风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进而强调眼前所见,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靥迎人的花瓣已经不但开败,“何况”又纷纷“飘零”在风雨过后的“泥土中”,那种惨状,那份凄凉,只要是有一分爱花的心思,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组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84-885 .

dānhuāèrshǒu

bái tángdài 

hànlínyuànběitīnghuāxiàzuò
chóuchàngjiēqiánhóngdān wǎnláiwéiyǒuliǎngzhīcán 
míngzhāofēngyīngchuījìn shuāihónghuǒkàn 

xīnchāngdòushìzháinántínghuāxiàzuò
wěihóngxiàng yànsǎnsuífēng 
qíngmíngluòyóuchóuchàng kuàngpiāolíngzhōng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¹文物²草连空,天淡³云闲今古同。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注释:¹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²文物:指礼乐典章。³淡:恬静。⁴闲:悠闲。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¹水声中。
译文:苍山翠柏间百物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注释:¹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¹
译文:深秋的雨就像帘幕一样笼罩千家万,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注释:¹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chóu)(chàng)无因见范蠡( lǐ)¹,参差²烟树五湖³东。
译文: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²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³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xuānzhōukāiyuánshuǐ

 tángdài 

xiàyuān jiārén 

liùcháowéncǎoliánkōng tiāndànyúnxiánjīntóng 
niǎoniǎoláishān rénrénshuǐshēngzhōng 
shēnqiūliánqiānjiā luólóutáifēng 
chóuchàngyīnjiànfàn cēnyānshùdōng 

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
五方之贾(gǔ),以财相雄¹,而盐贾尤炽(chì)²。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³词。
译文:全国各地的商人以财富比高低,盐商尤其厉害。有人说:“商人势大就伤害农民。”我有感于此,作了这首诗。
注释:贾客:商人。五方:东、西、南、北、中,指全国各地。¹以财相雄:拿财产来比高低。²炽(chì):盛、烈、厉害。³是:指示代词,这、此。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¹
译文:商人没有固定去的地方,哪儿有利就到哪去。
注释:¹利并:牟利。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xuàn)¹²杂良苦,乘时知重轻³
译文:好坏掺杂蒙骗普通人,抓住时机牟取暴利。
注释:¹眩:看不清,这里是蒙骗的意思。²俗:指社会上的普通人。³重轻:重利和轻利。偏义复词,指重利。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心计¹析秋毫²,捶³(móu)悬衡(héng)
译文:秋毫之末放在心上,制造假秤故弄玄虚。
注释:¹心计:心里盘算。²秋毫:鸟兽在秋天长出的绒毛,指极细小的东西。³捶:锻打。⁴钩:秤钩。⁵衡:秤杆。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锥刀¹既无弃,转化²日已盈。
译文:再微小的事物都不会丢弃,财富一日多似一日。
注释:¹锥刀:锥尖刀刃,指细小的事物。²转化:转手买卖。
徼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jiǎo)¹福祷波神²,施财游化城³
译文:为了求福祈祷水神,为了求财参拜佛寺。
注释:¹徼:求取。²波神:水神。³化城:佛教迷信术语,指菩萨以神力化成的城郭,这里指佛寺。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妻约¹雕金钏(chuàn)²,女垂贯珠缨(yīng)³
译文:妻子戴着镂花金镯,女儿佩着串珠缨络。
注释:¹约:佩戴。²钏:手镯。³贯珠缨:串珠的缨络。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高赀比封君¹,奇货通²幸卿³
译文:巨额财富可比诸侯,贿赂受皇上宠幸的官僚专用奇货。
注释:¹封君:有封地封爵的诸侯。²通:贿赂。³幸卿:受皇帝宠幸的官僚。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趋时¹(zhì)鸟思,藏镪(qiǎng)²盘龙形。
译文:抓时机迅猛如鸷鸟,收藏钱串盘如龙蛇。
注释:¹趋时:迅速地抓住有利时机。²镪:成串的钱。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大艑(biàn)¹浮通川,高楼次旗亭²
译文:巍峨货船河里行走,店铺比那高楼还要高。
注释:¹艑:船。 通川:水路要道。²旗亭:店铺。旗亭本是星名,又叫市楼。古人认为市楼星主市聚交易,所以也称店铺为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行止皆有乐,关梁¹似无征。
译文:行走停留皆伴歌舞,关卡津梁不把税收。
注释:¹梁:桥,指水路道口。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农夫何为¹者,辛苦事寒耕。
译文:为什么农夫辛辛苦苦,忍饥受寒一年到头?
注释:¹何为:为什么。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豪商富贾唯利是图、牟取暴利的种种手段和官商勾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高资比封君”的商贾的鄙夷,对“辛苦事寒耕”的农夫的同情。这首诗共有二十二句,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两句是第一段。这段总写了商人的唯利是图。诗人只用十个字,既指出了商人的游无定所,又点明了商人游为利并,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

  第二段共有八句,具体地描述了豪商富贾牟取暴利的种种手段。

  《贾客词》中所披露的奸商牟利的手段有三:其一是“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这可以概括为“以次充好”。其二是“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这可以概括为“短斤少两”。其三是“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这可以概括为“倒手转卖”。奸商就是用各种手段牟取暴利,使他们的财富与日俱增的。然而商贾是贪婪无厌的。

  “微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他们乞求神明保佑发大财,念念不忘的唯有一个“利”字而已。这段纯用白描手法,没有丝毫的修饰,没有半点儿夸张,使人感到非常真实,非常自然。这八句诗中,没有一个字眼可以算作是对奸商的鞭挞的。诗人只是不厌其详地描写了商人牟利的手段。然而读者所感觉的却是诗人把奸商牟利的手段描写得越详细,对奸商的揭露就越深刻。诗人是用奸商自己的行动把奸商鞭挞得体无完肤的。这八句诗,虽然没有一个字眼可以算作是表达诗人的感情的,但是字里行闻无处不充满着诗人对奸商的无比憎恨。

  第三段共有十句,详细地描绘了豪商大贾富逾王侯,穷奢极侈的生活和官商勾结,豪商肆行无阻的情景,揭露了官商勾结造成的危害。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以商贾妻女装束的华丽,烘托了商贾的富豪。“高资比封君,奇货通幸卿”,一石二鸟,既讲明了豪商富贾家居“奇货”,资财无比,如何豪富,又揭出了他们致富的诀窍是以“奇货”通融“幸卿”。因为官府庇护豪商,所以豪商多有不法。奸商在官府的庇护下,象老鹰一样贪婪,使出一切手段抓钱,钱串子如条条盘龙,数也数不清。他们的巨大货船,航行在水路要道。他们的店铺高过高楼大厦。他们不论是行是止,时时都有歌舞音乐伴随,各地关卡,都不征收他们的税务。商之所以巴结官,是为了借助于官的“势”;官之所以庇护商,是为了捞点儿商的“财”。这对官商勾结的揭露非常深刻。

  第四段是最后两句,紧接前段,在大肆铺陈豪商富贾如何奢华之后,提出了“农夫何为者”的发问,把“辛苦事寒耕”的“农夫”和“行止皆有乐”的“贾客”加以比较,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对商贾的鄙夷和对农夫的同情,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农夫和贾客的比照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有此一笔,这首诗便不同凡响,无此一笔,这首诗则了无新意。

  这首诗所反映的“四方之贾,以财相雄”、“贾雄则农伤”的情况是真实的。这首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篇,对豪商富贾给予了无情的鞭笞,对茹苦含辛的农夫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M].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40-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