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多秀士,善剑复闲辞。陪銮一柱观,解佩七星池。
三楚多秀士,善剑复闲辞。陪銮一柱观,解佩七星池。
芳流戏绿芷,平路结青骊。时进雄风赋,还承暮雨词。
芳流戏绿芷,平路结青骊。时进雄风赋,还承暮雨词。
弦歌未解已,原野动旌旗。秦师带百万,吴国安危。
弦歌未解已,原野动旌旗。秦师带百万,吴国安危。
夷陵既已毁,鄢城讵能支。在昔承欢豫,联组荫光仪。
夷陵既已毁,鄢城讵能支。在昔承欢豫,联组荫光仪。
一朝陷兵气,王室忽如遗。至今嗟百士,如何勿三思。
一朝陷兵气,王室忽如遗。至今嗟百士,如何勿三思。

jīngzhōushīshǒu--càinán

sānchǔduōxiùshìshànjiànxiánpéiluánzhùguānjiěpèixīngchí

fāngliú绿zhǐpíngjiéqīngshíjìnxióngfēngháichéng

xiánwèijiěyuándòngjīngqínshīdàibǎiwànguóānwēi

línghuǐyānchéngnéngzhīzàichénghuānliányīnguāng

cháoxiànbīngwángshìzhìjīnjiēbǎishìsān

蔡汝楠

蔡汝楠

蔡汝楠(1514~1565)字子木,号白石,明湖州德清(今属浙江省)人。8岁侍父听讲于甘泉(湛若水)门下,每每有所解悟。年十八中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职行人,不久升刑部外郎,迁职到南京刑部,与尚书顾麟引为忘年交。 ▶ 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无机成旅逸,中夜上江楼。
无机成旅逸,中夜上江楼。
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
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
凫声闻梦泽,黛色上昭丘。
(fú)声闻梦泽,黛(dài)¹上昭丘²
注释:¹黛色:青黑色。²昭丘:亦作“昭邱”。春秋楚昭王墓。在湖北省当阳县东南。
不远人情在,良宵恨独游。
不远人情在,良宵¹恨独游。
注释:¹良宵:长夜;深夜。

jīngnánxiàshuǐlóuhuái怀zhāoqiūzhíshàngrényúnmèngshēn

ōuyángzhān tángdài 

chéng zhōngshàngjiānglóu 
yúnjìnyuèliàn shuǐliángfēngqiū 
shēngwénmèng dàishàngzhāoqiū 
yuǎnrénqíngzài liángxiāohènyóu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红蓼(liǎo)¹渡头秋正雨,印沙鸥(ōu)迹自成行,整鬟(huán)²飘袖野风香。
译文:水边长着紫红色蓼花的渡头秋雨绵绵,在沙滩上鸥鸟的行迹成行。在秋风秋雨中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
注释:¹红蓼:开红花的水蓼。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²整鬟:梳理发鬟。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不语含嚬(pín)¹深浦²里,几回愁煞(shà)³(zhào)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译文:佳人站在水边,愁眉不展,低头不语。心事重重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使船夫实在为难。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江水茫茫。
注释:¹含嚬(也作“颦”):愁眉不展。²浦:水滨。³愁煞:愁极了。⁴棹船郎:撑船人,即船夫。⁵帆尽:船已远去,不见帆影。以“帆”借代船。

  薛昭蕴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浣溪沙》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

  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过片“不自含嚬深浦里”承上启下。“不自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自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这里并没有有些注家所讲的要“放船自适”、“临流往返”的意思。“煞”是表示极甚之辞,不过“愁煞”在这里是“为难了”、“难坏了”的意思,愁的分量是很轻很轻的。词的最后一句,拓开一层讲:“燕归帆尽水茫茫。”说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也解开了上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结束了全词。最后一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自”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huànshā··hóngliǎotóuqiūzhèng--xuēzhāoyùn

hóngliǎotóuqiūzhèngyìnshāōuchéngxíngzhěnghuánpiāoxiùfēngxiāng

hánpínshēnhuíchóushāzhàochuánlángyànguīfānjǐnshuǐmángmáng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百亩¹中庭半是苔²。门前白道³水萦(yíng)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译文: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注释:¹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²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³白道:洁白的小道。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小院回廊(láng)春寂(jì)寂,山桃溪杏¹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译文: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注释:¹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寓居的环境,表现词人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下片高情于景,词人对生长在寂寞环境中的桃杏发出深沉的慨叹,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惆怅与不平。

  词的上片写到寓居的环境有宽敞的庭院。洁净的小路,盘旋的溪水,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村野生活情景。“百亩中庭半是苔”,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说明这里已经很久没人来了,也表明主人公心情不好无暇打扫干净,烦事扰身,从侧面表现出由以前的门庭若市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门庭冷落,显出几许苍凉和寂寞,营造了一种凄凉氛围。“门前白道水萦回”,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的小溪流。如此优美、清闲的环境,本能吸引很多人来访,但是并没有人来,可惜了如此美景无人观。“爱闲能有几人来”,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这是从正面描写凄清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到惋惜,也从侧面说明主人公希望能有一两个知音懂得他此时的心情,希望他们能和自己分享这美景,可惜就是没有知音。

  下片首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安静,山上的桃花开了,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春天这里本该非常热闹,但现在如此寂静,桃花和杏树都无人观,孤独地伫立在春天里。此句从侧面突显出这里的寂静和苍寥,衬托出环境的落败。“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再美又有什么用,哪里会有人来这里欣赏呢。这小园风情景物,寓意颇深。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法”,其中酸苦,用“为谁零落为谁开”之问也十分贴切吗。这里词人以桃花自喻,表达自己也像它一样孤独,没有人问起,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反映环境的零落荒寂,令人唏嘘。这首词以问句结束,启迪读者思考词外之意,深化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

  这首词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王安石晚年在山中的生活,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虽然身处美景之中,却是孤身一人,没有知音。尽管如此,王安石还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寓情于景,对山中的美景颇为喜爱。总的来说,《浣溪沙》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表达出他晚年“人走茶凉”的寂寞之情,此情颇为深沉、悲凉。

参考资料:
1、 张福清.宋代集句词评注[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7):22.

huànshā ·bǎizhōngtíngbànshìtái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ǎizhōngtíngbànshìtái ménqiánbáidàoshuǐyínghuí àixiánnéngyǒurénlái 
xiǎoyuànhuílángchūn shāntáoxìngliǎngsānzāi wèishuílíngluòwèishuíkāi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钓笠(lì)¹披云青嶂(zhàng)²绕,绿蓑(suō)³细雨春江渺(miǎo)。白鸟飞来风满棹(zhào)。收春(lún)了,渔童拍手樵(qiáo)笑。
译文:钓鱼的玄真子头戴斗笠,顶着天上正在下雨的云,周围青山环绕,细雨洒落在青绿色的蓑衣上,春江江面上辽阔苍茫。白鹭飞来的时候风吹得满船都是。收钓线了,站在旁边的渔童和樵青都高兴地拍着手笑。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之一,北宋流行。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玄真子:唐代诗人张志和。¹笠: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亦称斗笠。²嶂:高险如屏障的山峰。³蓑:蓑衣,用草或棕制成,遮雨所用。⁴渺:形容水面辽阔浩瀚。⁵棹:指船。⁶春:钓鱼线。⁷渔童、樵青:张志和的奴婢。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明月太虚¹同一照,浮家泛宅²忘昏晓³。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译文:天光和月色一同映照着小船,在船上居住的时候是不去分辨早晨还是傍晚的。喝醉了酒,面对着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冷眼相看。我若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怎么还能招惹世俗社会上的无聊烦恼呢。
注释:¹太虚:天空,天光。²浮家泛宅:指以船为家。³昏晓:黄昏与拂晓。

  开头一句,勾勒出一幅远山环绕着春江,烟雾四处迷茫而渔翁独钓的优美画面。“白鸟飞来”二句,生动地描述了具有无穷乐趣的渔家生活。如果说张志和《渔父》词是一幅斜风细雨垂钓图,表现了词人浸沉在江南春色的自然美景之中的欣快心情,那么,词人的词所写则是静中有动,如闻喧闹之声而不见其来自何处,是一幅细雨迷蒙的春江垂钓的有声画,表现了词人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的喜爱以及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热情向望。

  “明月”二句,境界由动入静,清静幽远,反映了词人不愿与世俗同流的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心情。“醉眼”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不羡慕功名利禄,摆脱世俗烦恼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闲烦恼”指一种不必认真的烦恼。南宋沈瀛《水调歌头》:“枉了闲烦闲恼,莫管闲非闲是,说甚古和今。”表露词人终身浪迹江湖的飘逸情致,而用“烟波老”三字,不仅表现词人蔑视“城市闹”的繁华景象深层意念,又是词人忘却一切世俗烦恼的落脚点。词以情作结,真切自然,与句首的垂钓景象相呼应,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由景入情,下片着重抒情,融情入景。全词艺术构思新颖,自辟蹊径,不落陈套描绘一位不求功名利禄,流连山水的渔翁形象,既道出玄真子的心事,又借以表达出词人自己的真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282-1283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01页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¹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译文: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注释:¹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日暮笙(shēng)¹收拾去,万株杨柳属²流莺(yīng)
译文: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¹笙歌:乐声、歌声。²属:归于。

  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qīngmíngshì

wéixìn sòngdài 

huāfēngzhèngqīngmíng yóuxúnchūnbànchūchéng 
shēngshōushí wànzhūyángliǔshǔliú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