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山山下白云生,慷慨看君赋远行。峡口孤帆飞建水,斗间双剑指丰城。
囊山山下白云生,慷慨看君赋远行。峡口孤帆飞建水,斗间双剑指丰城。
江湖不尽穷愁泪,风雨其如去住情。到日芙蓉花正好,西园彩笔竞纵横。
江湖不尽穷愁泪,风雨其如去住情。到日芙蓉花正好,西园彩笔竞纵横。
佘翔

佘翔

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肠断乌骓(zhuī)¹夜啸风,虞(yú)²幽恨对重瞳³
译文:听到乌骓迎着夜风悲鸣令人断肠,恨对双瞳的丈夫有如死别的悲伤。
注释:虞姬:项羽的侍妾。¹乌骓:史载项羽有“骏马名骓”即是。程高本改作“乌啼”,大误。如此则“夜啸风”必解成夜风如啸方通,但这一来,整句全无史实根据了。其实“啸风”是指马鸣,也常说“嘶风”。²虞兮:用项羽歌中原词。兮,啊。³重瞳:指项羽。《项羽本纪》:“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qíng)彭甘受他年醢(hǎi)¹,饮剑²何如³楚帐中?
译文:反复无常的黥彭得到醢刑的下场,他们不如虞姬饮剑那样忠贞坚强。
注释:¹“黥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黥布举兵叛变,被刘邦所杀;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诛,剁尸。甘受:本意为甘愿承受。这里引申为罪有应得。醢:肉酱,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醢刑。²饮剑:自刎。虞姬自刎于楚帐,当是《楚汉春秋》等书据《史记》中基本史实敷演而成的。³何如:哪里比得上。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诗的前两句概括垓下之战的悲壮历史情景,后两句揭示了反复无常的将军英布和彭越的可耻下场。这首诗表达了对虞姬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寄托了林黛玉自己正直倔强的思想品格。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虞姬与黥布、彭越的对比,加深了对虞姬的赞美之情。

  此诗赞美了虞姬忠贞的高尚品格,并抒发了作者自己同样的理想。林黛玉作《虞姬》,赞美虞姬,寄托了自己正直倔强的思想品格。

  第一句写名骑乌骓迎着夜风悲鸣怎么不令人摧肝断肠。虞姬将死,项羽的坐骑为之悲鸣。乌骓悲鸣为虞姬自刎谊染了悲惨的氛围。第二句写虞姬含恨对着项羽悲伤。此句承接上句,叙述虞姬的悲叹。句中的“恨”字,似有埋怨项羽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没把刘邦杀掉之意。第三句指出,黥布彭越反复无常身败名裂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此句表明了黛玉对黥彭反复无常的鄙视,反衬了黛玉对虞姬的崇敬。第四句,黥彭比不上虞姬在军帐中拔剑自刎那样忠贞坚强在对比中突出、颂扬虞姬的忠贞高尚品德。

  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赞美了虞姬忠贞矢志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反复无常的黥彭。作者颂扬虞姬的用意在于:宁可像虞姬自刎,也不学黥彭叛变自已初衷那样鄙劣。在《葬花辞》中,黛玉曾表示:“质本结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林黛玉赞美虞姬的思想基础。此诗寄托了对封建礼教压迫不屈服的叛逆精神。从《虞姬》可以看出黛玉写《五美吟》并不是什么“胡乱揍几首诗”,而“以寄感慨”是真。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55-257

měiyín··--cáoxuěqín

chángduànzhuīxiàofēngyōuhènduìzhòngtóng

qíngpénggānshòuniánhǎiyǐnjiànchǔzhàngzhōng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¹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qiān)²。残雨³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译文:中秋佳节之时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愚蠢迟钝的老头,见识比较多,饮酒相见,现在是不应吝啬。将止的雨怎么妨碍高兴的事情?淅淅的雨,小而多的雨点。
注释:¹见多: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²慳:小气,吝啬。³残雨:将要终止的雨。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¹看。好处时光,须用²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³,玉团团
译文: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一定要明显的不容易。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注释:¹等闲:轻易;随便。²须用:一定要。³滟滟:水光貌,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⁴团团:圆月。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描写的是中秋时,早上下雨晚上晴朗的情景,给人一种雨后天晴的中秋之夜。

  上片“中秋佳月最端圆”写起,早上下起了雨,雨也将止了,一点都不妨碍高兴的事,表现出了一种风雨无阻的心态。

  下片写了傍晚时分雨停止了,天晴朗了,中秋的月亮是多么的皎洁无暇,与首句相对应。

jiāngchéng ·zhōngqiūzǎowǎnqíng

chénzhuó sòngdài 

zhōngqiūjiāyuèzuìduānyuán lǎochīwán jiànduōfān bēijiǔxiāngyán jīnyīngqiān cánfángshì shēng diǎnbānbān 
tiānyīngyǒuzhēlán pāirénjiān děngxiánkàn hǎochùshíguāng yòngzhùxiēnán zhídàihuánghūnfēngjuǎn jīnyànyàn tuántuán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¹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chōu)²
译文:墨云带着雨刚从西楼上空飘过,雨后的流水向东流淌,随着云烟收敛,柳外残阳的余晖返照在帘栊的银钩之上,仿佛点点碎金在跃动。今宵这般胜景中又有着巫山神女般的美人,未凋的鲜花,新漉的美酒。
注释:¹巫山:此暗指美人。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²酒新篘:新漉的酒。过滤酒。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美人微笑转星眸(móu)。月华羞¹,捧金瓯(ōu)。歌扇萦(yíng)²,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³
译文: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不如,她手捧酒杯频频向我敬酒。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吹散了凝结在我心中的愁云。试问江南的父老,谁能像我这样洒脱,欣赏美人,醉酒当歌于扬州。
注释:¹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²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³“试问”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上片主要写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写出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水向东流,云收雾敛,夕阳映柳,风吹帘动。这意象纷呈又气脉连贯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美不胜收,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下片转入描写美人。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吹散了凝结在词人心头的愁云。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句,似乎自己已沉醉于酒色美景,忘怀一切了。用反问句,流露了他心头的苦闷。词人固然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暂时忘掉了一切,但前不久在颍州因久雪百姓饥饿自己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吏胥催租,百姓无以为生,自己无力拯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际,酿成浓浓的愁云,积压于心头。他只能借酒浇愁。欢娱吹散春愁只是暂时的,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旷达的笔触,只能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男儿事长征¹,少小幽燕²客。
译文: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注释:¹事长征:从军远征。²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赌胜¹马蹄(tí)²,由来轻七尺³
译文: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注释:¹赌胜:较量胜负。²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³“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杀人莫敢前¹,须如猬毛磔(zhé)²
译文: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注释:¹“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²“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纷张。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黄云¹(lǒng)²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译文: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注释:¹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²陇:泛指山地。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辽东小妇¹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²
译文: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注释:¹小妇:少妇。²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今为羌(qiāng)¹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文: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注释:¹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参考资料:
1、 梁川 等 .唐诗三百首鉴赏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9-50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01 :219-221 .

 tángdài 

nánérshìchángzhēng shàoxiǎoyōuyān 
shèngxià yóuláiqīngchǐ 
shāréngǎnqián wèimáozhé 
huángyúnlǒngbáiyúnfēi wèibàoēnguī 
liáodōngxiǎoniánshí guàntánjiě 
jīnwéiqiāngchūsàishēng shǐ使sānjūnlèi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小令¹²前见玉箫³。银灯一曲太妖娆(ráo)。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译文:在酒席筵边,唱的是小令,我见到了玉箫。银灯把她映照,只一曲轻歌,便显出妩媚娇娆。在歌声中醉倒,谁能认为这是一种遗憾而产生懊恼呢?歌声停歇了,带着余音归来,酒意还不见消。
注释:¹小令:短小的歌曲。²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³玉箫:此代指一位歌女。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载:唐韦皋少游江夏,馆于姜氏。姜令小青衣玉箫伏侍,因渐有情。韦归省时,约五至七年娶玉箫。后衍期不至,玉箫遂绝食死。后转世,仍为韦侍妾。⁴银灯:表明灯火辉煌。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春悄悄,夜迢(tiáo)¹。碧云天²共楚宫³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译文:春天如此静悄,春夜如此漫长,迟迟不见破晓。仰望碧空的游云,难道它跟楚国宫殿一样地天远路遥。做个梦吧,只有梦境才能打破束缚人的框框条条,这是梦,还是真,反正我踏着满地杨花走过了谢家的小桥。
注释:¹夜迢迢:形容夜漫长。²碧云天:天上神仙所居之处。³楚宫:楚王之宫殿,此暗用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⁴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⁵惯得:纵容,随意。⁶拘检:检束,拘束。⁷谢桥:唐宰相李德裕的侍妾谢秋娘是当时著名的歌妓,李曾作《谢秋娘》悼念她。后世因以“谢娘”泛指歌妓,以“谢家”泛指歌儿舞女的居处,“谢桥”代指通往烟花巷陌的路。

  词写春夜怀人,深情款款,摇曳多姿。上阕写一见钟情的感动。“太妖娆”,足见倾心爱慕之甚。歇拍两句又是极限化的描写,强调极端的陶醉之情和拼死拼活的行为。下阕写别后的思念和渴望。春夜悄悄且迢迢,夜空高深莫测,美人是仙女,遥不可及,现实中不能相会,只好付诸一梦了,梦虽虚幻,但却是自由的,可以任情任性,无拘无束地爱。

  起句写酒筵初遇。“尊前”点相遇之地。唐范摅《云溪友议》载有韦皋与姜辅家侍婢玉箫的恋情故事。韦皋少寓姜氏府,与玉箫有情。韦皋辞归,留一玉指环,相约七年来娶,及逾期不来,玉箫绝食而死,后韦皋忆旧,玉箫转世与韦聚合。玉箫韦郎两世姻缘的故事,成为古代盛传的风流佳话。这里以“玉箫”代指伊人,或许双方当时心许神会,有一段情缘。“银灯”,表明这是一次灯火辉煌的宵宴。“一曲太妖娆”,写出伊人色艺出众,也体现了词人对之由衷的倾倒和加意的颂美。“歌中”两句紧承“一曲”而来,写宵宴尽欢而散。“歌中醉倒”,见出陶醉之深,“唱罢归来”见出流连之久。拼上“醉倒”而无遗憾,夜深“归来”而醉意尚浓.充分表现出词人兴致的高昂。那么词人不仅陶醉于醇酒,陶醉于妙曲,更为丽人娇艳的仪容和温馨的柔情蜜意所醉倒,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说上阕是写歌筵艳遇之乐.那么下阕则是写归来相思之苦。前三句从两人时空的阻隔处着笔,春光是那么寂静,黑夜是那么漫长,虽然同戴一个碧澄澄的天字,然而伊人的闺阁却无比遥远。“楚宫”在此借指玉箫居处,也暗示其人飘然消逝。两人形迹阻隔,蓬山万里,无缘相遇。佳会难再。人世间的肉体形骸,难以超越时间、空间、社会、物质、礼俗等等条件的制约,而神魂梦思则可以自由地翱翔。人们现实中无法重温的感情满足,难以实现的精神追求。却可以在梦幻中求得某种补偿。“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就是以梦会故人来弥合现实的憾恨。梦魂是向来不受管束的,今夜又踏着杨花走过谢桥与伊人相会。“踏杨花”、“过谢桥”显示梦境的迷离缥缈,极有意趣。相思难逢,寤寐思服,形之梦境,非只一次,可见小晏的钟情,离思的沈挚。

  全词两种场景,两种气氛,由宴集之酣畅到孤眠之清寂,以温馨的现实比衬飘忽的梦幻,先实后虚,结拍出语新警,意趣幽缈,余味不尽。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 .唐诗宋词经典导读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15-216 .

zhètiān ·xiǎolìngzūnqiánjiànxiāo

yàndào sòngdài 

xiǎolìngzūnqiánjiànxiāo yíndēngtàiyāoráo zhōngzuìdǎoshuínénghèn chàngguīláijiǔwèixiāo 
chūnqiāoqiāo tiáotiáo yǔntiāngòngchǔgōngyáo mènghúnguànjiǎn yòuyánghuāguòxiè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