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络纬泣秋风,一点残灯照药丛。
床头络纬泣秋风,一点残灯照药丛。
梦吉梦凶都不是,朝朝望断北来鸿。
梦吉梦凶都不是,朝朝望断北来鸿。
张红桥

张红桥

福建闽县人,居红桥之西,因自号红桥。聪敏善诗文。豪右争欲委禽,红桥不可,欲得才如李青莲者事之。后归福清林鸿,鸿游金陵,感念成疾卒。 ▶ 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译文:放眼这南方的天空,看到天的边际,云彩和雨水都消失的不见踪影,却到处仿佛都是遗憾和幽恨的氛围,不禁让我紧紧地皱起了眉头。自古以来的荷花都是开的甚晚,辜负了早早吹过的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客馆叹飘蓬¹,聚散匆匆,扬鞭(biān)那忍骤花骢(cōng)²。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译文:坐在旅店里感叹你我漂泊不定的人生,聚散又是这样一瞬之间,看着你挥起马鞭猛地抽打你那匹骏马,让它飞奔起来。我看着你随着傍晚的夕阳与我渐行渐远,直到我看不到你,哭湿了那被夕阳映红了的衣袖。
注释:¹飘篷:形容人象蓬草一样飘泊无定。²花骢:骏马。

  《词林纪事》记《能改斋漫录》载:宣和间,有题陕府驿壁云: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明年,兄登甲科,职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委婉含蓄地写出“荷花开晚,孤负东风”。下片抒发“聚散匆匆”的慨叹。“望断斜阳人不见”,流露了无限眷恋之情。全词缠绵哀怨,真挚动人。

làngtáoshā··chǔtiānkōng--yòuqīng

chǔtiānkōngyúnzōngmànliúhènsuǒméifēngshìhuākāijiàowǎndōngfēng

guǎntànpiāopéngsàncōngcōngyángbiānrěnzhòuhuācōngwàngduànxiéyángrénjiànmǎnxiùhóng

故里在天涯,海上无名士。
故里在天涯,海上无名士。因遇终南陆地仙,挈(qiè)我来游此。
译文: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自己也不过是漂泊海上的一个无名之辈。因为遇到了终南山王真人才被他带到这里来。
因遇终南陆地仙,挈我来游此。
遇爱断蓬¹飞,野鹤孤云志。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译文: 平常最是喜欢看断蓬飞舞的样子,志向所在也是像野鹤和孤云一样逍遥快乐。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没有人认识我,像一个所谓疯狂的人一样,这就是我的愿望。
注释:¹断蓬:飞蓬。
素爱断蓬飞,野鹤孤云志。
素爱断蓬飞,野鹤孤云志。
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huángdòngzhōngxiānshù--qiūchù

zàitiānhǎishàngmíngshìyīnzhōngnánxiānqièláiyóuàiduànpéngfēiyúnzhìdǐngsuōrénzhī便biànshìfēngkuángzi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尚被¹浮名²³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译文:我还被官场虚名诱惑着无法脱身,现在谁还有高尚的君子德行。
注释:秋夜寄僧:《全唐诗》题《注》:“一作秋夜寄弘济上人”。¹被: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担负。²浮名:虚名。³诱,欺诳;引诱,此为困扰之意。⁴德:美好德行。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遥知是夜¹(tán)²上,月照千峰为一人³
译文:知道那远远的檀溪之上,月亮为您朗照着千山万峰。
注释:¹是夜:此夜,即今晚。²檀溪:地处中国湖北省襄阳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阳城西真武山北面。³一人:指的是弘济上人。

  诗中运用了设问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写下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而作者不得不周旋其中,从而表现了弘济上人的高洁。

  《秋夜寄僧》没有运用精工华美的辞藻,而这也是欧阳詹一贯的诗词风格,欧阳詹的诗虽谈不上新奇,却很讲究炼饰。他继承了同时期诗人陈去疾清新洗炼的语言风格, 在用词炼意和声调格律上都十分讲究, 尽量避免押险韵,最忌用生僻词语,这就使他的诗不仅浅显平易,通俗易懂, 而且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文字质朴,却富有味。

  开头前两句先言明自己的处境,想脱离官场,但又不忍,最终不得不周旋其中。二句虽是问话,实则自己心中早有答案,从而引导出对僧人的赞扬。意为“如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还不得不周旋于其中,只有您却还与德为邻,佩有美好德行。”十几年求宦的道路上,欧阳詹艰难地抗争,苦苦地挣扎。痛苦的现实,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成了欧阳詹赋作最核心的表现内容。

  在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自己所擅长的取材、 布景和造境的写作方式,“为什么呢?看那月光多么明朗,虽然照着千座峰峦,实是受感动而且只照您一人。”在诗中,他不是孤立地抽象地说教,而是把情与理置于形象的描写之中 , 在鲜明完整的意象中以借物言志即景抒情的方式表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刻画传神,细致入微。抒写了他对弘济上人的怀念情绪的同时,把老僧的品德、感天动地月为之明的情形写了出来,可见诗人内心潜在的不须言明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作者范凤驰著;《新选唐诗》 ;第309页
2、 作者李文刚;欧阳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I 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275 ( 2008) 03-0043-03

qiūsēng

ōuyángzhān tángdài 

shàngbèimíngyòushēn jīnshíshuíwéilín 
yáozhīshìtánshàng yuèzhàoqiānfēngwéirén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¹,人在行云里。
译文: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注释:¹行云:云彩流动。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高歌谁和(hè)¹²,空谷³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译文:我放声高上,谁来应和?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注释:¹和:跟着唱。²余:我。³空谷:深谷。⁴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⁵一曲:一湾。⁶桃花水:即桃花汛。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

  上片写词人游览雨岩见到的景色。第一句“溪边照影行”,是点题,写游人;第二句“天在清溪底”,写清溪和蓝天;第三句“天上有行云”,写行云;第四句“人在行云里”如同电影中的定格,总写溪、人、云,展示了水底的一个画面。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人、天、云都不是实体,而是水中的倒影。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岩的优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词人摄取这张风景小照的胶卷。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人在行云里”这样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谓巧夺天工,不但使描写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为清新活泼,整个画面非常生动,所描写的景物,全部处在变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动的,游人漫步岸边——“影行”,白云飘转空中——“行云”,这就使画面充满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的写景,重在刻画形象的话,那么这个下片的抒情,则是着力描绘声音。哗哗的流水,飘荡的上声,不仅使寂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气,也为上面的图画配上了音乐。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贵藏于内……于言外有所感触。”蓦然读去,这首词意境优美,静中有动的图画,配着富于形象的上声与音乐,平易通俗、流畅自然的语言,也令人赞叹不绝。但仔细咀嚼,就会发现:作者把辛酸的感触,藏在迷人的画面背后;把满心的苦闷,融于优美的乐律之中。题目中的“独”字,已经为全词规定了基调,透露出苦闷的气息。下面的内容,自然全都围绕“独”字展开,所以起拍第一句就是“溪边照影行”。这一画面里,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点出了“独游”,而比“独游”更深刻,因为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特定的氛围里,那清清的溪水,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这些美好的景物,也染上了凄凉冷清的色彩,成为词人表达孤独之感的衬景。“人在行云里”,不止是倒影交织的画面,也写出了词人不苟随世俗的决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暗写了自己遭受打击的原因。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上”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他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又不忘怀于世事,正表现了词人退居时期的内心矛盾,说明他并没有因自然风光的优美而陶醉、而颓废。

  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同时,这首词构思新颖,剪裁精妙。题为“独游雨岩”,作者就在“独”字上作文章,上片写“形”独,下片写“声”独。随即带出了雨岩的优美景色,如清溪、蓝天、行云、山谷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自然而又沉郁,景愈美,愈可反衬出词人的不平与愤懑。语言通俗流畅,以虚写实,虚实结合,高度集中。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这首词的高度艺术性。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于此可见。

  清代乾嘉时期岭南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黎简,有诗云:“七十二峰倒江水,俯见峰尖插天底;一舟天上棹海松,回合三万寒虬龙。”其构思与辛词同,可见辛词影响之远。

参考资料:
1、 杨庆存.《诗词品鉴》(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0-171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¹处处同。
译文:多少次,回家的心愿总是落空;这令人心惊的鸟啼,天下处处相同。
注释:乐文卿:不详。原评:“五六濡染大笔,百读不厌。”¹啼鸟惊心:化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四壁一身¹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译文:孤身一人守着四面墙壁,做不完回乡的梦;千愁百忧,染白了双鬓,又对着这骀荡的春风。
注释:¹四壁一身:言贫穷孤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言司马相如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译文:眼前的梅花,出乎寻常地洁白;西坠的斜阳,又怎能比得上我醉颜通红?
且复高吟置馀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且复高吟置馀事,此生能费几诗筒¹
译文:还是放声吟诗,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人生短暂,我又能用掉多少个寄诗的竹筒?
注释:¹诗筒:《唐语林》等载,白居易与元稹等人常以竹筒盛唱和诗,命驿吏传递,号诗筒。按此句化用《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曾叹“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意。

  这首诗表现了客里逢春所生的故园之思,以及身世处患之感。题材虽然很一般,但诗人的感觉很好,写得句句皆能生色,有化常为奇的妙处。可见诗首先得论语妙境好,不当抽象地讨论题材的大小高低。简斋此诗浑厚中见清畅,锻炼而能自然,风格在苏、黄之间。著名诗评家纪昀、陈衍等对它都很赞赏,纪评云:“绝有笔力。三、四江西调,然新而不野。”陈评云:“五、六濡染大笔,百读不厌。”简斋诗出于江西派而不为本派门户所限,能融合正变,成此雅俗共赏之体。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两句意思是说,时节又是春天了,可回故乡的计划却越发显得渺茫,处处有鸟鸣,却声声令人心惊。“啼鸟”这句是化用杜甫《春望》“恨别鸟惊心”。

  “四壁一身长客梦”写足作客之事,“百处双鬓更春风”写足客里逢春之意,意思都很圆满。大凡律诗的章法,前四句需要集中地表现主题或基本情事,写得意足事完,给人以相对完整的形象。所以要象老鹰抟兔子一样紧紧抟住,不给人一点松散乏力的感觉。这两句的各个意象,单独看都很平常,但合在一起却生出奇劲的感觉,并且彼此之间似乎是天造地设、非此莫属的关系。这样子在表现内容上才能显得充实、浑厚、有力度。

  梅花的洁白当然不是人间所有的那种白,而是自然界的创造。这一句初看似甚无谓,甚拙率,熟看之后,却有奇趣在,盖非声色外现之句,而是意趣内敛,如水中之象,初睹空荡,谛视却见其下种种形象,大有造作。“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此句亦似无理,但有声色,形象生于虚处。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种种心中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钱志熙.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