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岁赴王程,全家向北平。断冰淮口渡,残雪蓟门城。
献岁赴王程,全家向北平。断冰淮口渡,残雪蓟门城。
烟柳迷征盖,风花引使旌。长安春色好,莫起故园情。
烟柳迷征盖,风花引使旌。长安春色好,莫起故园情。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yī)(jiē)¹²兮,颀而³长兮。抑(yì)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qiāng)兮,射则臧(zāng)兮。
译文: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注释:¹美嗟:赞叹声。²昌:美好的样子。³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⁴抑:同“懿”,美好。⁵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⁶趋:急走。⁷跄:步有节奏,摇曳生姿。⁸臧:好,善。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美嗟名¹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²。不出正³兮,展我甥(shēng)兮。
译文: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晚辈。
注释:¹名:借为“明”,面色明净。²射侯:射靶。³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⁴展:诚然,真是。⁵甥:异姓亲属的晚辈。孔《疏》:“凡异族之亲皆称甥。”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美嗟娈(luán)¹兮,清扬婉兮。舞则选²兮,射则贯³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译文: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注释:¹娈:美好。²选:才华出众。³贯:穿透。⁴反:箭皆射中一个点。⁵御乱:防御战乱。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jiē

míng xiānqín 

jiēchāng ércháng ruòyáng měiyáng qiǎoqiāng shèzāng 
jiēmíng měiqīng chéng zhōngshèhóu chūzhèng zhǎnshēng 
jiēluán qīngyángwǎn xuàn shèguàn shǐfǎn luàn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¹浮浮²,武夫³(tāo)。匪安匪游,淮(huái)(yí)。既出我车,既设我旟(yú)。匪安匪舒,淮夷来铺¹⁰
译文: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注释:¹江汉:长江与汉水。²浮浮:水流盛长貌。³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⁴滔滔:顺流而下貌。⁵匪:同“非”。⁶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⁷求:通“纠”,诛求,讨伐。⁸旟:画有鸟隼的旗。⁹舒:徐,缓行。¹⁰铺:止,驻扎。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汤(shāng)¹,武夫洸(guāng)²。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shù)³定。时靡(mǐ)有争,王心载宁。
译文: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注释:¹汤汤:水势大的样子。²洸洸:威武的样子。³庶:庶几。⁴载:则。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江汉之浒(hǔ)¹,王命召虎:式²³四方,彻我疆土。匪疚(jiù)匪棘(jí),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译文: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注释:¹浒:水边。²式:发语词。³辟:开辟。⁴彻:治。⁵疚:病,害。⁶棘:“急”的假借。⁷极:准则。⁸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王命召虎:来旬¹来宣。文武受命,召(shào)²³(hàn)。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zhào),用¹⁰(xī)¹¹尔祉(zhǐ)¹²
译文: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注释:¹旬:“巡”的假借。²召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³维:是。⁴翰:桢斡。⁵予小子:宣王自称。⁶似:“嗣”的假借。⁷肇敏:图谋。⁸戎:大。⁹公:通“功”,事。¹⁰用:以。¹¹锡:赐。¹²祉:福禄。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lài)¹尔圭瓒(zàn)²,秬(jù)³(chàng)一卣(yǒu)。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qǐ)首:天子万年!
译文: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注释:¹釐:“赉”的假借,赏赐。²圭瓒:用玉作柄的酒勺。³秬:黑黍。⁴鬯: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⁵卣:带柄的酒壶。⁶文人:有文德的人。⁷周:岐周,周人发祥地。⁸自:用。⁹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虎拜稽(qǐ)¹,对²³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shǐ)其文德,洽此四国。
译文: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注释:¹稽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²对:报答。³扬:颂扬。⁴休: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⁵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⁶明明:勉勉。⁷令闻:美好的声誉。⁸矢:“施”的假借。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26-630

jiānghàn

míng xiānqín 

jiānghàn tāotāo fěiānfěiyóu huáiláijiū chūchē shè fěiānfěishū huáilái 

jiānghànshāngshāng guāngguāng jīngyíngfāng gàochéngwáng fāngpíng wángguóshùdìng shíyǒuzhēng wángxīnzàiníng 

jiānghànzhī wángmìngshào shìfāng chèjiāng fěijiùfěi wángguólái jiāng zhìnánhǎi 

wángmìngshào láixúnláixuān wénshòumìng shàogōngwéigàn yuēxiǎo shàogōngshì zhàomǐnrónggōng yòngěrzhǐ 

làiěrguīzàn chàngyǒu gàowénrén shāntián zhōushòumìng shàomìng bàishǒu tiānwànnián 

bàishǒu duìyángwángxiū zuòshàogōngkǎo tiānwànshòu寿 míngmíngtiān lìngwén shǐwén qiàguó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jīn)¹惹尽百花香,翠尾²扫开三月雨。
译文:这里原有无数的华丽房屋,燕子不问主人是谁随意居住。低掠时红襟沾满了百花的芳香,穿飞时翠尾扫开了三月的雨。
注释:¹红襟:指燕子前胸的红羽毛。²翠尾:史达祖《双双燕》:“翠尾分开红影。”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译文:燕子你离别我半年去了哪里?如今相见你像要把离恨倾诉。你在海棠枝上立了很久很久,却又向小桥西边飞去!

  此词咏物抒情,委婉细腻。燕子秋去春来,喜寻旧巢,使人有春燕怀恋旧主人之想。

  故进而猜想,在三月的轻风细雨中,带着花香归来,立在海棠枝上,似乎要向旧主人诉说半年来的离愁别恨。作者以移情法写燕,神情入妙,颇见新巧。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陶令¹日日醉,不知五柳²春。
译文: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
注释:¹陶令:即陶潜。他曾任彭泽县令,故称。²五柳:陶潜在住宅旁种有五株柳树,因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素琴¹本无弦,漉(lù)²用葛(gé)³
译文:古朴的琴上本没有琴弦,滤洒就用头上的葛巾。
注释:¹素琴:不加漆饰的琴。²漉酒:滤洒。³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xī)皇人¹
译文:清风暂来时卧在北窗本,称自己就是恬静闲适的羲皇时人。
注释:¹羲皇人:伏羲以前的人。指生活清闲自适。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何时到栗(lì)¹,一见平生亲。
译文:什么时候我到溧阳一游,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
注释:¹栗里:即溧阳,地名,在今江苏西南边,与南京接壤。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连亲手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与隐士的心境恰好吻合。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郑晏的关爱之情,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全诗八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以东晋陶潜喻郑晏,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¹西北见天涯。
译文:太阳斜照,春天的景色一片寂寥冷清,在平凉城的西北遥望远方。
注释:¹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译文: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宛马¹如云²开汉苑³,秦兵二月走胡沙。
译文:平凉府的大牧马场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多如云,明朝军队二月向西胡开去。
注释:¹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²如云:形容奇多。³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⁴秦兵:指明朝军队。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bìn)有华。
译文:想要投笔从戎到万里外建功立业,封侯显赫,但惭愧的是做学问的我已经两鬓斑白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