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披林入,星桥接汉通。蒲萄新绿涨,螮蝀欲飞虹。
仙路披林入,星桥接汉通。蒲萄新绿涨,螮蝀欲飞虹。
海鹤鸣花外,山鸡舞镜中。清商移小部,明月几回同。
海鹤鸣花外,山鸡舞镜中。清商移小部,明月几回同。
彭年

彭年

(1505—1567)苏州府长洲人,字孔嘉,号隆池山樵。好学工书,有文名。与文徵明友善。家贫嗜酒,然除文字交外,不受升粟之馈,卒以贫困终。有《隆池山樵集》。 ▶ 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tiáo)(yáo)¹试一临,虏骑²³城阴
译文: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庆绪的叛军已经迫近城北。
注释:¹岧峣: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²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³附:紧贴。⁴城阴:城北。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不辨风尘色¹,安知天地心²
译文:与外界隔绝无法了解敌情,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注释:¹风尘色:指敌情。²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译文:营门外星月低垂,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译文: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隐约可以听到羌笛声声。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颔联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 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地处中原腹地,“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暗透露出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天都能听到。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一种四面楚歌的气氛,“闻” 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 .唐诗选注评鉴 下卷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09 :第1215-1218页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道泰(tài)山高,下却鲁连¹节。
译文: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
注释:¹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译文:谁说秦军众多不可抵挡,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译文:侠客鲁仲连独立天地之间,气度犹如清风洒香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夫子还倜(tì)(tǎng),攻文继前烈¹
译文:夫子你倜傥潇洒,勤攻文学继承鲁仲连的遗风。
注释:¹前烈:前人的功业。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译文:品格如错落盘结的石上古松,不为秋霜折毁。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译文:我赠你忠言和镂金镶玉的宝刀,让我们的友谊千秋万代不灭。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渡口、向晚¹,乘瘦马、陟(zhì)²平冈³。西郊又送秋光。对暮(mù)横翠,衬郊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译文:傍晚离开渡口,乘瘦马登上山岗平坦路。西郊又送来了秋日的凤光景色。暮色中,山上呈现的翠绿色,衬托着纷纷飘落的黄叶。登高思远,南国的秋景,无处不凄凉。
注释:临江仙引:词牌名,正体双调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¹向晚:近晚,傍晚。²陟:登上。³平冈:平缓的山脊。⁴暮山:暮色中的山。⁵横翠:翠色横亘。⁶衬:以暮山为背景衬托。⁷飘黄:黄叶飘零。⁸素景:秋景。⁹楚天:长江中南部天空,此指南方天色。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¹难忘。指帝城²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³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译文:自从和她离别以来彼此便杳无音信,难忘那云愁雨恨的离别之情。指着回归京城的道路,但见雾霭笼罩着广阔无际的茫茫水面。泪眼情意专注,向远处望去,直到看不见,终日就这样独自伫立,直到夕阳西沉。
注释:¹云愁雨恨:因男女恋情而引起的烦恼。²帝城:京城。³凝情:全神贯注。⁴望断泪眼:即泪眼望断。望断,望尽。

  上片在人物活动中写景:渡口斜陌,瘦马行人,登平冈而望秋景,从暮山横翠、残叶飘黄中生发出凭高念远的凄凉之感。下片怀念香闺佳人,因久无信息而烦恼愈深,旧情难忘。意欲返回帝城,却又烟水茫茫,归期无望,只好独立斜阳,望断泪眼。

  此词表面上虽写的是旅途相思之情,但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慨实在多于相思之情。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凄苦的漂泊者的形象:乘瘦马,陟平冈,在深秋暮色中,面对的只是暮山横翠、残叶飘黄,非常的凄凉。此刻,或许只有脉脉温情可以抚慰他孤独的怀抱,但“香闺别来无信息”,他所能把握的,只有一些温馨的回忆,也只是回忆而已。而另一方面,“帝城归路”又“烟水茫茫”,纵使他“凝情望断”了“泪眼”,最终也只留下一个“尽日独立斜阳”的孤独的身影。漂泊,阻断了过去和未来,使漂泊者成为一个纯粹孤独的存在,一个被时间和空间同时剥离了的存在,这是非常悲哀的。

  这首词语言凝练,节奏舒缓,首尾呼应;通篇不用典实,不施涂泽,清畅如话,弥见其天真率意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柳永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年01月:509
2、 王星琦编选.柳永集:凤凰出版社,2014.10:272

línjiāngxiānyǐn··kǒu--liǔyǒng

kǒuxiàngwǎnchéngshòuzhìpínggāng西jiāoyòusòngqiūguāngduìshānhéngcuìshāncánpiāohuángpínggāoniànyuǎnjǐngchǔtiānchùliáng

xiāngguībiéláixìnyúnchóuhènnánwàngzhǐchéngguīdànyānshuǐmángmángníngqíngwàngduànlèiyǎnjǐnxiéyáng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几度¹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²过于诗。
译文:多次读到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等见过你后觉得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注释:¹度:次。²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犹规范,楷模。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平生不解¹藏人善(shàn)²,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平生不知道掩盖别人的优点,所以无论到哪里逢人就赞扬项斯的人品。
注释:¹不解:不会。²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成为人们常说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未见有任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有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的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之善“”,而且又“到处”“逢人”为之赞扬,完美的表现出一种高尚品德。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首句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所知道的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之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人不直接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物应该重视才德,古今皆然。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平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份。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的,缄口不言,唯恐人家优秀了会成为自己仕途的障碍的;诗人于此明确表示“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即不会这样做,他的胸襟度量是超过常人。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并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压制人才,对人才怀着嫉妒之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个人的得失,是否会被人讥笑为“自我标榜”。他的古道热肠,令人钦佩。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这种难得的、可贵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1

zèngxiàng

yángjìngzhī tángdài 

jiànshīshīzǒnghǎo guānbiāoguòshī 
píngshēngjiěcángrénshàn dàochùféngrénshuōxiàng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¹倾城²
译文:她向来有独来独往的名声,自认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注释: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¹号:宣称,宣扬。²倾城: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柳叶¹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译文:修长的眉毛宛如柳叶,艳丽的面容好似盛开的桃花。
注释:¹柳叶:柳树的叶子。多用以形容女子细长之眉。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wàn)摇金钏(chuàn)¹响,步转玉环鸣。
译文:金钏随着手腕的摇动发出响动,腰间的玉环因为舞步转换而发出鸣声。
注释:¹金钏:舞女手臂上的配饰。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纤腰宜宝袜¹,红衫艳织成²
译文:彩色的腰带与纤细的腰肢相得益彰,红色的衣衫衬着华丽的织成更加鲜艳。
注释:¹宝袜: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间的彩带。²织成:名贵的丝织品。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悬知一顾¹(zhòng),别觉舞腰轻。
译文:料想到(观舞者)的知遇之恩有多么重要,更觉得自己舞动的腰肢分外轻盈。
注释:¹一顾:《战国策·燕策二》有经 伯乐 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从题目中的“赋得”二字可以看出,《赋得北方有佳人》是一首命题诗歌,诗题来自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名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既为限题拟古诗作,诗人创作就要受原诗题材内容和形式的限制。而徐惠的这首五言古诗,既保留了原诗那位佳人身上美丽且独立的特点,又有所创新。她另辟蹊径,使用铺陈手法,多角度描摹人物,使得笔下这位“佳人”形象鲜活,极富动感。

  首句“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脱胎于李延年的“绝世而独立”,但作者的笔墨并没有放在"绝世",而是放在了“独立”上,虽然仍未脱六朝宫体浮艳诗风,但这“独立”二字,却体现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高洁,将一位极富才情看,舞姿翩然的佳人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得全篇境界大转。

  接下去的三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极尽笔墨描写了佳人的容颜、服饰、腰身和舞姿之美。这位佳人,眉如柳叶,面如桃花,腕有叶钏摇响,脚上玉环转鸣。她身着红色纱衫,配有艳丽华美的腰巾,舞姿轻盈,步态妩媚,真真一唐人玉女笑容可掬的彩塑像,全无汉家风仪。

  更加难得的是,《赋得北方有佳人》不但全方位,多角度,有声有色的描写了佳人的气质,外貌和仪态,还在末尾一句写出了她的心理活动。“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因为君王的看重而觉得舞动的腰身更加轻盈,显然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虽然是在写其他女子,但又何尝不是作为妃嫔的徐惠本人性格和境遇的写照?故而,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文面上是述李夫人独立倾城之美,实则也有顾影自怜之意,全可作作者的自画像来读。

  对比徐惠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和李延年的原诗,虽同写北方之佳人,但李诗篇幅短,通过描写观者被佳人“一顾”,“二顾”后的反应来衬托佳人容貌舞姿之美,简洁朴素、接近口语;徐诗则篇幅稍长,华美流畅,注重藻饰;李诗侧面描写含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徐诗正面描写铺陈扬厉,细腻真实,形象性更强。明朝文学评论家钟惺虽然认为“脸上生”三字“落恶道矣”,却又认为“‘眉间发’尚雅,‘摇’字、‘转’字妙在有风度,‘宜’字,‘艳’字则有衿惜意矣”。可见徐惠此诗虽带有六朝诗雕琢藻饰,浮艳绮丽的痕迹,却已有所雅正,正如清朝人陆昶所评论的那样:“其词风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为宫妃体制。”

参考资料:
1、 李海燕 .唐太宗之贤妃徐惠诗歌综论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9 :31-32 .
2、 (清)陆昶 .历朝名媛诗词 .北京 :红树楼,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1773 .
3、 史玉德 .名苑雅歌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 :344 .
4、 张红.唐代宫室女性诗歌创作研究:[D].西安:陕西理工学院,2013
5、 吕靖.唐代女性诗歌之女性意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6、 杨名:唐代舞蹈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běifāngyǒujiārén--huì

yóuláichēngběnhàoqīngchéng

liǔméijiāntáohuāliǎnshàngshēng

wànyáojīnchuànxiǎngzhuǎnhuánmíng

xiānyāobǎohóngshānyànzhīchéng

xuánzhīzhòngbiéjuéyāo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