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窗前尚宿醒,啼鹃催去又声声。
唤起窗前尚宿醒,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
云阶月地依然在,旧逐空香百遍行。
黄景仁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1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译文:我与你分别时向南望可以看到前往襄阳的路,我思念江滔你的心情转为亲切。
注释:孟六:指孟浩然。刘眘虚与孟浩然是诗友,曾相互酬唱。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译文:因为我知道流经襄阳的汉水是多么的广阔,正好也流经亡友孟浩然的故里。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在日知为善,昨来闻更贫。
译文:他在世时对于做善事是非常执着的,他去世后我听说他家里比以前更加贫困。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相如¹有遗草²,一为问家人。
译文:以前司马相如死的时候,汉武帝命人收集他留下的作品,如今我也希望江滔你回去之后可以帮忙搜集孟浩然的手稿,以慰我亲如家人的好友的在天之灵。
注释:¹相如:司马相如。²遗草:指遗稿。

jiāngtāoqiúmèngliùwén--liúshèn

nánwàngxiāngyángjūnqíngzhuǎnqīnpiānzhīhànshuǐ广guǎngyīngmèngjiālín

zàitānwèishànzuóláiwéngèngpínxiāngyǒucǎowèiwènjiārén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一树春风千万枝¹,嫩于金色软于丝。
译文: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注释:¹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永丰¹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ā)²
译文: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注释:¹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²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403:914-915

yángliǔzhī

bái tángdài 

shùchūnfēngqiānwànzhī nènjīnruǎn 
yǒngfēng西jiǎohuāngyuán jìnrénshǔāshuí 
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露一点、娇黄小。
(chāng)¹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²齐开了,露一儿、娇黄小³
译文:春草有多少呢?只能看见个蜂儿在草丛里钻来钻去,它多欢乐美妙!雨后天晴,百花吐艳,娇小的蜂儿钻入花丛,只露出那么一点点黄色的身躯。
注释:¹菖蒲:草名,亦名“白菖蒲”“泥菖蒲”,品种不一,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入药。此处泛指春草。²红粉:红花。³娇黄小:指黄色蜜蜂。
早是被、晓风力暴,更春共、斜阳俱老。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
早是被、晓风力暴¹,更春共、斜阳俱老。怎得香香²深处,作个蜂儿抱³。
译文:暮春之时,春草被早晨的疾风摧残,红粉凋零。正值青春年少,却转瞬随夕阳一同衰老。人如何也能像蜂儿一样,在花香深处,搂抱在一起。
注释:¹力暴:猛烈地吹。暴,疾也。²香香:花香。³蜂儿抱:形容蜜蜂采花。

  此词上阕写雨过天晴后的郊外丽景。就像一名优秀的画师,词人把入画的时间定在雨后初晴那一瞬间。一阵微雨过后,天空中纤尘不染,格外晴朗,放眼望去,只见菖蒲长满沟渠,叶叶相连。“菖蒲”一句从大处落笔,以“叶叶”概括郊外春色之貌,给人满眼碧绿的意象,就像南朝《采莲曲》中用“田田”来状莲叶弥望之景一样。紧接着,作者便拉近了视线,从细处着笔,用特写镜头捕捉到那碧绿画面中一点醒目的黄色:一只小蜜蜂在那儿飞来飞去。有了这一点娇黄的色彩映衬于一片绿色之中,整个画面便活了,充满生机了,因而显得美妙动人。从艺术手法上讲,将“雨晴”这样的时间融入到景物之间,使读者的审美感受自始至终都集中于艳丽的郊野春色,不给人突兀之感。“妙”和“小”不仅形成韵脚,而且还彼此呼应,见出园中蜜蜂的细小可爱。前用“唯有个”,后用“露一点”,前面点明是蜂,后再着以“娇黄”之色,将那只可爱的小蜜蜂写活了。一个“娇”字,尽显柔美之态,传出神韵。

  下阕由景生情。看着眼前一片大好的春光,满园的春色,词人骤然动起了惜花之情。他想到那娇艳的花朵如果受到晓风的暴力,必将残败不堪,纵然有幸逃过一劫,但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能是衰败迟暮,在暮春的夕阳之下,显示出老态,令人悲伤。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总是不愿意看到美好的事物被摧残,被破坏,但这样的结局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诗人设想在最为娇艳,蜜汁最浓的时候,跟那娇黄的小蜜蜂一起度过,享受难得的美好时刻。

  词的上阕写“菖蒲叶叶”,是写叶,而下阕虽未点明,但引起词人感想的,是花。高明的词人在词中一点也没有透露出这花的消息,只以“香香”二字点逗,使词情婉约含蓄。由此及彼的时空转换,从写景到因景生情,只用过片的停顿来作处理,而不作交待(有时用一字句或二字句领起),这在词中是常见的手法。联系到当时的词是在歌舞场合所唱,就更能体会这种“过门”处词情变换的妙处了。

  表面上看,整首词都只是在绘景描象,但词人的用意,显然不在只写蜂、花这类自然景物之上。以香花美草喻美人,以暴风残花喻红颜衰褪,以春暮花老见出美人迟暮,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传统。因此,读这首词时,有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素养的读者,可以很自然地领悟到其中特殊的意象指归,并会因为蜜蜂抱花意象而联想到男女欢会,从而对其词品的高低作出评价。正因如此,尽管秦观的这首词在写景状物方面没有什么大的缺失,甚至可以说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在后代词论家那里,却很少获得好评。最多只不过视其为狎邪词人柳永之作的同类。对照柳词仔细品味,这样的评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对于为秦楼楚馆写作歌词的柳永,词论家们的着眼点往往并不在其写男欢女爱是否露骨上,而在其羁旅行役和长调慢词的原创之功上,而对于“专主情致”的秦观,则多少有一种载道文人的心理定势,所以对秦观的这类词,就很少放过。其实,如果舍弃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单纯就文本批评,秦观的这首词,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至少,在艺术手法,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09-111

yíngchūn··chāngzhīduōshǎo--qínguān

chāngzhīduōshǎowéiyǒufēngérmiàoqínghóngfěnkāilediǎnjiāohuángxiǎo

zǎoshìbèixiǎofēngbàogèngchūngòngxiéyánglǎozěnxiāngxiāngshēnchùzuòfēngérbào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忙忙走。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¹、忙忙走²
注释:¹成阵价:成群成片地。²忙忙走:飞来飞去。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¹他拖逗²。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释:¹吃:被。²拖逗:宋元时口语,惹引、勾引。

  这首词写春景。上阕第一句“小园东”起笔就直接点出地点,紧接着“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两句写树木花卉,展示一片浓郁春意。“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开,忙忙走”这三句借蜂、蝶、燕、莺,渲染出了春景之绚丽。

  这首词的下阕起首一句“花心偏向蜂儿有”具体描写了蝶戏花。“花心”两句赋生物以人的情态,生动有趣,“拖逗”两句,活画出莺、燕为花吸引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这两句写蜜蜂采蜜,“藏身”二字,活灵活现。最后两句以蜜蜂口吻写,更有妙趣。

  上阕从蜂蝶莺燕绕花飞舞落笔,热闹生动、充满情趣;用口语、俗语入词,在以雅为主的词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另一种美学趣味。

hóngchuāngjiǒng··xiǎoyuándōng--liǔyǒng

xiǎoyuándōnghuāgòngliǔhóngyòukāileyǐnjiāngfēngdiéyànyīngchéngzhènjiàmángmángzǒu

huāxīnpiānxiàngfēngéryǒuyīnggòngyànchītuōdòufēngérquèhuācángshēndiéérqiě退tuìhòu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tǎn)¹青林²中。
译文: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敞开衣服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注释:¹裸袒:裸,赤身。袒,露臂。²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脱巾¹挂石壁,露顶²洒松风³
译文: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披散着头发,任由松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注释:¹脱巾:摘下头巾。²露顶:露出头顶。³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 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洒”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2、 钟刚.唐三家五绝注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5

xiàshānzhōng

bái tángdài 

lǎnyáobáishàn luǒtǎnqīnglínzhōng 
tuōjīnguàshí dǐngsōng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