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郎诗格如雪车,昨来新句传移家。梦向漪亭坐秋水,苍筤万个眠𪋋麚。
田郎诗格如雪车,昨来新句传移家。梦向漪亭坐秋水,苍筤万个眠𪋋麚。
冬官事少蹋壁卧,日未卓午先放衙。残书满前自穿穴,纷如雁字风中斜。
冬官事少蹋壁卧,日未卓午先放衙。残书满前自穿穴,纷如雁字风中斜。
未要沈范相赏识,风亭月观吟梅花。庐如瓜牛足摇膝,毕逋爱伴城头鸦。
未要沈范相赏识,风亭月观吟梅花。庐如瓜牛足摇膝,毕逋爱伴城头鸦。
鸷鸟累百讵比数,蹀𨄌聊度终参挝。牵萝补屋绝代子,慎莫无匹悲㚿娲。
鸷鸟累百讵比数,蹀𨄌聊度终参挝。牵萝补屋绝代子,慎莫无匹悲㚿娲。
王士祯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 2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瘦影亭亭¹不自容²,淡香杳(yǎo)³欲谁通
译文: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淡淡的香气飘得很远,是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注释:秋莲: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爱莲说》,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高洁的志趣。¹亭亭:耸立的样子。²不自容:形容荷茎细弱不能自持。³杳杳:深远的样子。此处形容香气飘得很远。⁴欲谁通: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不堪¹翠减红销(xiāo)²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译文:在江清月冷中,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
注释:¹不堪:不能忍受。²翠减红销:指秋天红花凋残,绿叶飘零。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nǐ)¹欲青房²全晚节,岂知白露³已秋风。
译文: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
注释:¹拟:打算。²青房:指莲蓬。³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盛衰¹²眼依然在,莫放³(piān)酒易空。
译文: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化一样,盛衰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还是不要让小船上的酒杯空着,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
注释:¹盛衰:有双关之意,既可指莲花的盛衰,也可以指世代的盛衰、朝代的更迭。²老: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³莫放:不要让,不要使得。⁴扁舟:小舟。

  孟浩然诗有“看取莲税净,应方不染心”之句;周敦颐谓。莲,花之君于者也”,极赞其。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莲花便是人们心圆中高洁品性的象征,诗家墨客每每称叹颂美,寄情写意,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然而,刘因这首《秋莲》却独脱旧制,不是正面歌颂莲花之洁美形质,而是以深沉抑郁的笔调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诗旨所在,是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也是自己坎坷身世、苦闷心绪的写照,别具一番情味,别呈一种意趣。

  首联开笔于“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影”固如此,“香”更微淡,杳杳飘散之时,不知欲与谁相通消息。“不自容”,已见立身极其不易,随时均有倒下的可能;“欲谁通”,又显寂寞无朋,四周寻不到足以互慰的同伴,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种种辛酸情绪在两句中流露无遗。

  颔联进一步针对。秋莲’的遭遇与严酷的环境作了具体描述,当日盛开的花朵凋谢了,碧绿的叶子枯萎了,正是不堪忍受的“翠减红销”之际。尤有甚者,眼前的环境,江水清凉,月色冷漠,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如果说前两句写了“秋莲”萎顿落寞的状态,那么,这两句则点明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是大自然消长生杀的基本规律所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

  颈联笔意转深,谓“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欲留得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

  至此,这三联六句,字面上是句句写“秋莲”,但实际上却是处处写诗人自己。联系刘因的身世,他是南宋入元的遗民,作为元初的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在不少诗作中表露了对宋朝的追忆和怀恋、对当代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坎坷遭遇的感伤。这首诗正是以象征的手法,借咏“秋莲”来寄托感慨,诗中所写“秋莲”的一切情状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遭遇。因此,尾联两句,便明确点出世道、人生的盛衰变化,在自己眼中依然历历分明,还是聊且逍遥自乐,不要令小船上的酒杯空着。于愁闷之时想到了酒,希望在“醉乡”中逃避现实、自我完善,这是古代历遭磨难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常常采用的一种“解脱”手段;就诗歌作品中的此类内容而论,所造成的感情韵味,则宛如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首律诗以四分之三的笔墨吟咏秋莲,笔触细腻入微,既写了此花在特定环境下的形态、香气、色泽、花实,又写了江、月、风、露等与之同时并存的自然景物。其中以“瘦影亭亭”对“淡香杏杏”、“翠减红销”对“江清月冷”(此为句中对)。“青房全晚节”对“白露已秋风”,均见工巧贴切,独开新意。至于末两句的抒情,可谓真挚沉痛,寓旨幽深,为读者留下了品味回思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王坤.《中华古诗文精品导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295

qiūlián--liúyīn

shòuyǐngtíngtíngróngdànxiāngyǎoyǎoshuítōng

kāncuìjiǎnhóngxiāogèngzàijiāngqīngyuèlěngzhōng

qīngfángquánwǎnjiézhībáiqiūfēng

shèngshuāilǎoyǎnránzàifàngbiǎnzhōujiǔkōng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là)¹草根甜,天街²雪似盐³
译文: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注释:¹腊月:农历十二月。²天街:京城里的街道。³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jí)(lí)¹衔。
译文: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注释:¹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过骏马在寒冬腊月里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此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的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shīèrshísānshǒu ·èr

 tángdài 

yuècǎogēntián tiānjiēxuěyán 
wèizhīkǒuyìngruǎn xiānxián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
沧江¹(sù)²归,白璧见秋月。
译文:自青苍色的大江逆流而归,行至白璧山赏玩秋月。
注释:¹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²溯流:逆着水流方向。溯:逆流而上。
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秋月照白璧(bì),皓如山阴雪¹
译文:秋日的月光照在白璧山上,如同山阴之雪般皎白令人兴发。
注释:¹山阴雪:用晋人王徽之典故。山阴:今浙江绍兴。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
幽人¹停宵征²,贾(gǔ)³忘早发。
译文:隐逸之士停止了夜晚出行,商贾买卖人忘记了早晨出发。
注释:¹幽人:幽隐之人;隐士。²宵征:夜间出行。³贾客:商人。
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进帆¹天门山,回首牛雪²没。
译文: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
注释:¹进帆:谓利用风力扬帆使船前进。²牛雪: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
川长信风¹来,日出宿雾歇。
译文: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太阳升起夜雾消散。
注释:¹信风: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风。
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故人¹在咫(zhǐ)²,新赏³成胡越
译文:老朋友近在咫尺却未见面,不能共同欣赏奇景相隔如胡越。
注释:¹故人:此指王主簿。²咫尺:形容距离近。³新赏:欣赏新奇景色。⁴胡越:喻相隔遥远。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寄君青兰花¹,惠好²(shù)不绝。
译文:寄您一枝青青的兰花,愿我俩和谐美满友谊长存。
注释:¹青兰花:俗称草兰,又名春兰。古人以兰花喻友情。²惠好:恩爱,和谐,友好。

  此诗起句擒题,“沧江泝流归”,谓沿长江逆流而上,起自金陵,云“归”而未道及终点,恐怕大抵不出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芜湖)一带。在归途中过白壁山,此山之三峰,本已是“中起如垩”,加以秋月郎照,当然更见其白了,“白壁见秋月”,此句看似平实,却深得自然风致。在白壁山下看见秋月,一“见”字,悠然自得,不期而遇,正如陶渊明《饮酒》中的“悠然见南山”,自然无为之中,意与境会,真味盎然。上句“白壁见秋月”,下句“秋月照白壁”,非仅是上下句连的顶真句式,而且二句中仅换当中一字,余为“白壁”与“秋月”的词序颠倒,颇饶民歌风味。“秋月照白壁”,在平淡自然之中,作者由“见秋月”的无心而得,转为凝心观照,注视月色下的白壁山。山色之白更得月色之白,“皓如山阴雪”,此句足传月光下白壁山的迷人风采了。晋人在山水赏会之中,对自然风光一往情深,李白形容月下山色如“山阴雪”,不仅出于《世说》,而且亦如晋人那样,怀有对山水的无比热爱。李白不仅对此景色深为留连,而且推己及人,以自己之心为他人之意,用“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一步渲染月色、山色之美。《诗经》中有“肃肃宵征”之句,李白云“幽人停宵征”。商贾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却也“忘早发”。幽人与贾客之所以驻足不行,是因为被自然界的动人美景深深吸引住了。

  在“溯流”的过程中,“白壁山玩月”是第一个高潮,虽然幽人停其宵征,贾客亦忘早发,但“林无静树,川无停波”,总不能容与江中忘其所归,何况还总有“行舟催发”一幕吧,于是,船又继续泝流而上,“达天门”而成第二个高潮。

  “进帆天门山”,一“进”字足见体物之妙,既是进发之意,又是因地形而言。由于江东的博望山(东梁山)与江西的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形似天门,船行至此,有入门之感,故“进帆”二字确是传神之笔。“回首牛渚没”,因天门耸峙,遮断视线,回首眺望,已不见牛渚山踪影了。李白《望天门山》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处的江山形势可见。前句“进帆”,后句“回首”,一进一回,极得生动之致,物色与人之精神皆治。夜间已去,曙色渐现,“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此二句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江间美景:江风沾着长川吹拂,日出而宿雾渐歇。杜甫曾称道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日出宿雾歇”,就是化用鲍照诗句“江寒雾未歇”而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亦云:“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可见李白虽推尊汉魏风骨,却也不废六朝的清词丽句,对其有所汲取和熔铸。

  诗至于此,“白壁山玩月”与“达天门”两个内容均已完成,前者的山色与月色,后者的山势与风、雾,均传其神韵,得其气象。于是,再转为“寄句容王主簿”的第三个内容。“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据《唐书·地理志》可知,江南东道昇州江宁郡有句容县,离此地不远,“在咫尺”并非夸张过甚。然而,咫尺之遥竟成胡、越之远,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其间距离遥远为一义;另一义则如《吴越春秋》所说“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李白为人傲岸,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平交诸侯,长揖君主,王主簿以九品官当“故人”之称,如非深知,必与李白为人有相似之处,胡越之叹的同类相亲之义,或许不是妄加。诗人并未说出咫尺成胡越的原因,而深切地表达了作者诗人对王主簿的一片深情:“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这未免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也令人想起陆凯的《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礼轻情重,诗虽止而情未止。

  李白喜游山水,“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刘楚登《太白酒楼记》)李白尤爱月亮,其字为太白,孩子叫明月奴,诗中常写明月,这是他向往光明、纯洁,痛恨污浊、庸俗所致。此诗之大江、明月、白壁如雪,既是诗人所见之处境,又是诗人所发之内心,堪称情与景融,意与境合。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明月下的白壁山,如山阴雪景的皎然洁白,悬照大江之上,似一幅静止的图画。而“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却是四个活动画面的转换。进、回、来、出、歇五字,皆极平常,又恰到好处,入天门、望牛渚,风来、日出、雾歇,时间推移,行程亦变,景物变换,极其自然。白壁玩月为静,天门行舟为动,分则各得其宜,合观互为映衬,在李白的笔下,有郢匠运斤之妙,转接自如,毫不费力。

  此诗以写景为主,却又不乏抒情妙笔。前面的“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是将己情移之于人,以停征,忘发言秋月白壁之景色迷人,加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后面的咫尺之叹、胡越之慨,足见李白与友人的一片深情,而寄君青兰之举,惠好不绝之想,更翻新了古诗意境,使人有情韵不竭之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9-530

jīnlíngliúguòbáishānwányuètiānménróngwángzhǔ簿

bái tángdài 

cāngjiāngliúguī báijiànqiūyuè 
qiūyuèzhàobái hàoshānyīnxuě 
yōuréntíngxiāozhēng jiǎwàngzǎo 
jìnfāntiānménshān huíshǒuniúzhǔ 
chuānchángxìnfēnglái chū宿xiē 
rénzàizhǐchǐ xīnshǎngchéngyuè 
jūnqīnglánhuā huìhǎoshùjué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gū),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fǒu),辄(zhé)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译文:(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因为擅长酿酒而变得富有。一生从不欺负他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就让他们回家拿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为这些,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¹不得决者,相对咨(zī)(jiē)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chái)³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sòng)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译文: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喝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的人就问道:“诸位为什么聚在一起喝酒又互相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就无法安生了!”卖酒的人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注释:¹平事:商量事情。²咨嗟:叹息。³侪:同辈,同类的人。⁴子母:利息和本金。⁵责券:求取证据。
客有橐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客有橐(tuó)¹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dàn)。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²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译文: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到下大雪,无法继续前行。听说卖酒的人是有德行的人,就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的人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既然我已经赌输了,就大吃大喝,(反正是)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十分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注释:¹橐:口袋,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²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shú
译文: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即将去世。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那之后,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注释:)者视券(quàn),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其坦然如是。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的时候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十二三年就试¹期,五湖²烟月³相违
译文: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场历尽艰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问闻。
注释:¹就试:应考,参加考试。²五湖:其说不一,《史记索隐》认为指太湖、洮湖、鄱阳湖、青草湖和洞庭湖。此处泛指一切佳山胜水之地。烟月:烟花风月,代指各种享受和嗜好。⁴奈:奈何。⁵相违:指无缘欣赏。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何如买取胡孙弄(nòng)¹,一笑君王便著(zhuó)(fēi)²
译文:还不如去购买一只小猴子耍弄,逗得君王开心一笑就绯袍加身。
注释:¹买取胡孙弄:一作“学取孙供奉”。胡孙:猴的别名。²著绯:穿绯色的官服。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绯。

  罗隐这首诗,用作者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诗的前二句概括诗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经历,嘲笑自己执迷不悟。“十二三年就试期”,说他十多年来一直应进士举,辛辛苦苦远离家乡,进京赶考,但一次也没有考中,一个官职也没有得到。“五湖烟月奈相违”是说为了赶考,只得离开美丽的家乡。科举入仕一直是诗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前后屏居京城十四年以上,竟日苦读,奔走科场,几乎与一切人间美景隔绝。反过来说,倘使不赶考,他就可在家乡过安逸日子。所以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

  诗的后二句便对唐僖宗赏赐孙供奉官位事发感慨,自嘲不如一个耍猴的,讥刺皇帝只要取乐的弄人,抛弃才人志士。“何如买取胡孙弄”,诗人自嘲不如耍猴人,看似羡慕,实则是对君主的辛辣讽刺,其中蕴含着诗人巨大的悲愤。“一笑君王便着绯”,既痛刺唐僖宗的症结,也刺痛自己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李唐江山每况愈下的隐忧。

  这是一首嘻笑怒骂的讽刺诗。诗人敢于将讽刺的矛头对准高高在上的皇帝,其胆识也是难得和值得褒奖的。诗人故意把辛酸当笑料,将荒诞作正经,以放肆嘻笑进行辛辣嘲骂。他虽然写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虽然取笑一件荒唐事,但主题思想是严肃的,诗人心情是郁愤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3-1284

gǎnnònghóurénzhū

luóyǐn tángdài 

shíèrsānniánjiùshì yānyuènàixiāngwéi 
mǎisūnnòng xiàojūnwángbiàn便zhuó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