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一泓(hóng)¹烟九点²,壮哉此地实天险。
译文:无边的海水环绕着中国国土,此地是如此壮观实在是天险。
注释: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东丰岛最南端,形势险要,与山东成海卫同为北洋海军基地。¹一泓:一片。泓:水深的样子。²烟九点:中国古时分为九州,从天上俯视大地,不过像九点烟尘。诗中指中国国土。
炮台屹立如虎阚(hǎn)¹,红衣大将²威望俨(yǎn)³
译文:一座座屹立的炮台好似发怒的猛虎,红衣大炮更是无比威严。
注释:¹虎阚:老虎发怒的样子。²红衣大将:指大炮。明末清初仿荷兰大饱而造的一种炮,称红衣大炮。³俨:庄重,整齐。
下有深池¹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²
译文:下面有海湾那里排列着巨舰,晴天里发出雷鸣夜有闪电。
注释:¹深池:指大船坞。²晴天雷轰夜电闪:谓北洋水师昼夜练兵发炮时的声威和情景。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最高峰头纵远览¹,龙旗²百丈迎风飐(zhǎn)³
译文:站在最高峰上放眼远望,百丈高的龙旗迎风展。
注释:¹纵远览:放眼远望。²龙旗:清朝的国旗。³颭:招展,飘动。
长城万里此为堑(qiàn)¹,鲸(jīng)²相摩³图一啖(dàn)
译文: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帝国主义列强都想染指此处。
注释:¹长城万里此为堑:旅顺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深沟。²鲸鹏:比喻指帝国主义列强。³摩:磨擦。诗中指相互争夺。⁴啖:吃。
昂头侧睨(nì)¹视眈(dān)²,伸手欲攫(jué)终不敢。
译文:昂头侧看虎视眺晚,伸手欲夺终是不敢。
注释:¹睨:斜视。²眈眈:贪婪注视的样子。攫:抓取。
谓海可填山易撼¹,万鬼²聚谋无此胆。
译文:可以说海能填平山能撼,魔鬼们再三图谋无此胆。
注释:¹撼:摇,摇动。²万鬼: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一朝瓦解成劫灰¹,闻道敌军蹈背来²
译文:一旦陷落遭浩劫,听说敌兵来自山背面。
注释:¹劫灰:劫火余灰。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中指旅顺的陷落。²蹈背来:从背后而来。当时日军先占领大连,随后从旅顺的背后发起进攻,攻陷旅顺。

  这首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势之壮险、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正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骤然转折,将前文陡然抹倒,金城之固,毁于一旦,于大起大落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悲愤叹惋。全诗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格调沉重。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海水一泓烟九点”至“龙旗百丈迎风颭”为第一层次,极写旅顺口形势的险要,炮台和大炮的精良、威严,港口布防的坚固。诗人一开始便以一种自豪的激情描写旅顺口的壮险的形势:“海水一汉烟九点。”这里将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缩为一句的开头,居高临下,气势不凡。诗人像是引导读者从飞机上俯瞰辽阔的祖国大地。面对着如此壮险的海港,诗人由衷地发出赞叹:“壮哉此地实天险”。诗人选取了炮台、大炮、深、巨舰,龙旗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着重表现旅顺口形势之险要,装备之精良,防务之坚固。再加上发炮时的雷鸣电闪,港湾里的龙旗招展,写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的激情。

  第二个层次从“长城万里此为堑”至“万鬼聚谋无此胆”,揭露帝国主义时时妄图掠夺旅顺、入侵中国领土的阴谋。“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港要塞写成昂首的猛虎,警惕地注视着阴谋入侵的敌人,终于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这里用昂首的猛虎比中国军民,用“万鬼”比喻帝国主义列强,表现了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和对敌人的蔑视,爱憎感情鲜明而强烈。而且,“昂头侧脱何耽耽”一句同前面的“炮台屹立如虎阐’相呼应,保持了形象的连贯和完整。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为第三层次,诗人以画龙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旅顺失陷的惨痛历史。谁知诗人引为自豪的如此坚固的要塞,竟然“一朝瓦解成劫灰”,这里面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哀痛和悲愤。如前所述,日军是从后路攻入旅顺的。诗人并没有重复旅顺失陷的战争过程,而是用“闻道敌军蹈背来”一句委婉含蓄地高度概括,揭示了旅顺港失陷的原因,深含着对应当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负责的腐败政府和无能将领的不满与谴责,表现了诗人的巨大的哀痛与悲愤。

  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这首诗在艺术上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诗人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其次,全诗以大量篇幅对我、敌双方的形势加以渲染,采用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534页
2、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06 第1版:第593-595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边的海水环绕着中国国土,此地是如此壮观实在是天险。

一座座屹立的炮台好似发怒的猛虎,红衣大炮更是无比威严。

下面有海湾那里排列着巨舰,晴天里发出雷鸣夜有闪电。

站在最高峰上放眼远望,百丈高的龙旗迎风展。

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帝国主义列强都想染指此处。

昂头侧看虎视眺晚,伸手欲夺终是不敢。

可以说海能填平山能撼,魔鬼们再三图谋无此胆。

一旦陷落遭浩劫,听说敌兵来自山背面。

注释

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东丰岛最南端,形势险要,与山东成海卫同为北洋海军基地。

一泓:一片。泓:水深的样子。

烟九点:中国古时分为九州,从天上俯视大地,不过像九点烟尘。诗中指中国国土。

虎阚:老虎发怒的样子。

红衣大将:指大炮。明末清初仿荷兰大饱而造的一种炮,称红衣大炮。

俨:庄重,整齐。

深池:指大船坞。

晴天雷轰夜电闪:谓北洋水师昼夜练兵发炮时的声威和情景。

纵远览:放眼远望。

龙旗:清朝的国旗。

颭:招展,飘动。

长城万里此为堑:旅顺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深沟。

鲸鹏:比喻指帝国主义列强。

摩:磨擦。诗中指相互争夺。

啖:吃。

睨:斜视。

眈眈:贪婪注视的样子。攫:抓取。

撼:摇,摇动。

万鬼: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劫灰:劫火余灰。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中指旅顺的陷落。

蹈背来:从背后而来。当时日军先占领大连,随后从旅顺的背后发起进攻,攻陷旅顺。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冬,日寇围攻旅顺,主帅溜之大吉,军心唤散,仅有残兵抵御。五天后,清廷重要军港旅顺失守,日军屠城数日。消息传来,诗人悲戚异常,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李道英,刘孝严主编;韩进廉,张一平本册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六册 清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8:第466-467页
赏析

  这首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势之壮险、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正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骤然转折,将前文陡然抹倒,金城之固,毁于一旦,于大起大落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悲愤叹惋。全诗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格调沉重。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海水一泓烟九点”至“龙旗百丈迎风颭”为第一层次,极写旅顺口形势的险要,炮台和大炮的精良、威严,港口布防的坚固。诗人一开始便以一种自豪的激情描写旅顺口的壮险的形势:“海水一汉烟九点。”这里将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缩为一句的开头,居高临下,气势不凡。诗人像是引导读者从飞机上俯瞰辽阔的祖国大地。面对着如此壮险的海港,诗人由衷地发出赞叹:“壮哉此地实天险”。诗人选取了炮台、大炮、深、巨舰,龙旗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着重表现旅顺口形势之险要,装备之精良,防务之坚固。再加上发炮时的雷鸣电闪,港湾里的龙旗招展,写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的激情。

  第二个层次从“长城万里此为堑”至“万鬼聚谋无此胆”,揭露帝国主义时时妄图掠夺旅顺、入侵中国领土的阴谋。“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港要塞写成昂首的猛虎,警惕地注视着阴谋入侵的敌人,终于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这里用昂首的猛虎比中国军民,用“万鬼”比喻帝国主义列强,表现了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和对敌人的蔑视,爱憎感情鲜明而强烈。而且,“昂头侧脱何耽耽”一句同前面的“炮台屹立如虎阐’相呼应,保持了形象的连贯和完整。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为第三层次,诗人以画龙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旅顺失陷的惨痛历史。谁知诗人引为自豪的如此坚固的要塞,竟然“一朝瓦解成劫灰”,这里面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哀痛和悲愤。如前所述,日军是从后路攻入旅顺的。诗人并没有重复旅顺失陷的战争过程,而是用“闻道敌军蹈背来”一句委婉含蓄地高度概括,揭示了旅顺港失陷的原因,深含着对应当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负责的腐败政府和无能将领的不满与谴责,表现了诗人的巨大的哀痛与悲愤。

  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这首诗在艺术上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诗人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其次,全诗以大量篇幅对我、敌双方的形势加以渲染,采用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534页
2、 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06 第1版:第593-595页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6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
想贞元朝士无多¹,满目江山,日月如梭(suō)。上苑(yuàn)²繁华,西湖³富贵,总付高歌。
译文:前朝人物,现在已经不多。眼前江山依旧,光阴快似飞梭。京都的繁华,西湖的富贵,只让人感叹高歌。
注释:折桂令:曲牌名,又称蟾宫曲。《录鬼簿(bù)》:是元朝末年一部专门记录散曲、戏剧作家生平事迹的著作,作者为文学家、散曲家钟嗣成。¹贞元朝士无多:这里作者用“贞元朝士”,代指元曲作家和艺术家。²上苑:指皇家的花园,这里代指元代的京城大都。³西湖:指杭州。大都、杭州是元戏曲家云集的地方。⁴总付:都交给。
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qí)(lín)(zhǒng)¹衣冠²坎坷,凤凰台³人物蹉(cuō)(tuó)。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译文:麒麟冢王侯将相,身后也很坎坷;风凰台风流英华,岁月同榉蹉跎。生,将又如何?死,又将如何?只有留在纸上的清白名声,千年万代也不会消磨。
注释:¹麒麟冢:麒麟是古代传说中表示吉祥的神兽,是龙的子女。古人常用它来表示杰出的人物。²衣冠:指当官的人。³凤凰台:在今南京。传说晋代年间有鸟汇集此处,人们称它们为凤凰。这里代指人才汇集之地。⁴蹉跎:失时,不珍惜时光。⁵纸上:指《录鬼簿》书中。

  该曲共分三层,“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为第一层,化用唐刘禹锡诗句,感叹艺苑的英才已纷纷过世,入于《录鬼簿》中,江山依旧,岁月悠悠,令人无限伤感。开头就从一个“想”字说起,劈面而来,在让人感到突兀之余,也让人感到凝重,让人觉得这支曲子不是游戏之作,对《录鬼簿》的评价是严肃可信的。紧接着,推出了空间意象“满目江山”和时间意象“日月如梭”。缅怀古人的情思与时空意象的组合、交织,就超越了一时一地的特定时空意义,表达了涵盖古今的人生感慨:江山长存,岁月无情,人生与之相比,真如白驹过隙,何其短暂。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使首句染上了更为苍凉的色调,令人低回不已。

  紧接三句“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为第二层,提出了一个如何看待繁华富贵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人世沧桑,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而且与之相伴的也往往是“坎坷”和“蹉跎”,它没有什么值得称许的。前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连同他们的文治武功,都已经成了樵唱渔歌的材料,历史上的功臣名将到而今都已成了地下的一抔黄土。即是说生死富贵都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对富贵的否定也就衬托了对《录鬼簿》的褒扬,肯定了这部为缅怀故人、为曲坛名公才人立传的著作是万古不朽的,他的价值是超越千古的。

  最后四句“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为第三层,作者亮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者认为人生价值体现于文学事业之中,把文学事业提到了超乎生死、跨越时空的高度。重视文学事业,这是中国典型的文人意识,但这种观点并未越出儒家将“立言”与“立德”、“立功”并提的传统功利观念的框框。作者则不然,他此曲为《录鬼簿》题词,缅怀的是被正统文人鄙视的艺人才士,肯定的是被摒于正统文学之外的通俗文学,张扬的是具有反传统意义的人生价值观。蔑视“已死之鬼”,赞颂“不死之鬼”,这就是本文作者与《录鬼簿》作者共同的价值判断。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469-1470页
2、 黄梅,肖妍,暴希明编著.《元曲精华评析》:解放军出版社,2007.01:第299-300页
3、 蒋星昱主编;齐森华,叶长海副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0:第827-828页

zhéguìlìng··guǐ簿--zhōuhào

xiǎngzhēnyuáncháoshìduōmǎnjiāngshānyuèsuōshàngyuànfánhuá西guìzǒnggāo

línzhǒngguānkǎnfènghuángtáiréncuōtuóshēngdàidàizhǐshàngqīngmíngwànnán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百里西风禾黍¹香,鸣泉²落窦(dòu)³谷登场。
译文: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
注释:¹禾黍: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²鸣泉:淙淙鸣响的泉水。³窦:此指水沟。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老牛粗了¹耕耘债,啮(niè)²草坡头卧夕阳。
译文: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
注释:¹了:了却。²啮:同“嚼”,啃、咬。原作“齧”。

  这首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据钱钟书《宋诗选注》,清初著名画家恽格(寿平)曾借此诗题画。

  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古人描写农事、抒发感怀的诗有不少。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晚望》);元稹“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古社诗》);欧阳修“田荒溪流入,禾熟雀声喧”(《陪府中诸官游城南》);朱熹“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残腊》),但都不如孔平仲此诗抒情之深沉。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如同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 ,2009-10-1 :第141-142页 .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493-494页 .

shú

kǒngpíngzhòng sòngdài 

bǎi西fēngshǔxiāng míngquánluòdòudēngcháng 
lǎoniúliǎogēngyúnzhài niècǎotóuyáng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客心千里倦(juàn)¹,春事²一朝归。
译文: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厌倦,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
注释:¹倦:厌烦,疲倦。²春事:春天的景物。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¹飞。
译文:北园里的情景还是那么令人伤感,我又看见花飘花落乱纷飞。
注释:¹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凋谢的花朵,人衰老飘零。

  前两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先透过春日已归而人犹滞留不归,把王勃为客在外的心神写得神伤情悴。“春事一朝归”是借由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来比喻为客羁留在外的时间一下子就过了一年。至于“客心千里倦”一句,则是用来强调远在千里为客的神伤情悴,“倦”字原来是厌倦之意,对于远在千里为客感到厌倦,所以觉得神伤情悴。长久因为远在千里作客不得归而神伤的情怀,在眼见春日一朝而归的情景对比下,心灵自然显得益加憔悴恍惚。

  后两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则是写出春日重回,春花重开又谢,但是作者羁留在外为客的情况,根本没有改变。“重见落花飞”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为客,千里外度日如年的心思表达出来。此诗起笔壮阔而有劲,文字修辞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达十分浑厚,已具有盛唐诗的雏形了。

  这首《羁春》诗与作者另外一首诗作《山中》诗的韵脚完全相同,而且两诗抒写的都是客愁旅思,但写诗的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因此,两诗的情虽同而景则异:《山中》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秋风起、黄叶飞的景色;《羁春》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春事了、落花飞的景色。两诗的写法也有不同之处,在这首《羁春》诗中,情与景却是交错出现、杂揉在一起。应当说,《羁春》诗的艺术成就是不及《山中》诗的。相比之下,《山中》诗的笔墨较劲健,意象较浑成,句格也较成熟;《羁春》诗则略嫌柔弱显露,而且是一首失粘的律绝。但是,两诗合参,彰显作者的羁旅之情。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第32页
2、 陈邦炎撰.说诗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11页
3、 陈邦炎著.唐人绝句鉴赏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9页

chūn

wáng tángdài 

xīnqiānjuàn chūnshìzhāoguī 
háishāngběiyuán chóngjiànluòhuāfēi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小桃灼(zhuó)¹柳鬖(sān)²,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xūn)(hān)³
译文: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
注释:¹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²鬖鬖:植物枝叶下垂貌。³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山泼黛(dài)¹,水挼(ruó)²,翠相搀(chān)。歌楼酒旆(pèi)³,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译文: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注释:¹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²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³酒旆:酒旆即是酒旗。⁴故故:常常;屡屡。

  词的开头一句就把最足以作为春天表征的桃花盛开,柳条垂拂这两种典型景物描写出来。第二句“春色满江南”,用个“满”字似乎表明不必再写其他景物了,其实这是承上启下,着意于过渡。一切景物都是相互关联着的,美景还要有良辰衬托。如果碰到风雨如晦的天气,即使是盛开的桃花,扶疏的柳条,看起来也会令人黯然魂销。所以接下去转向对天气的描写:“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这里边包括四种意思:宿雨初晴,惠风和畅,烟霭澹淡,着人如酒的天气。这样的天气,使人心旷神怡,正可以游目骋怀,饱览自然风光。

  下片前三句“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连贯而下,以浓重的色彩,绘出了江南山水的春容。“泼”字,“挼”字用得很有魄力,非崇尚纤巧者所能办。

  色彩浓丽的山和水,正承上阕“雨晴风暖烟淡”句而来,只有新雨之后,和风之中,天宇澄澈,万木争荣,才能为山水增辉。“泼黛”、“挼蓝”二句不仅画出了山色、水色,也反映了万物春天里的勃勃生机。写到这里为止,已经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画面。“良辰美景”都有了,但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抬头望处,看到了“歌楼酒旆”。楼外的酒旗迎风飘动,足以惹人神飞。“故故招人”,生动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理状态。“故故”这里是故意、特意之义,酒旗当然谈不上故意招人,只是因为词人想喝酒,才产生这种感觉。这一句是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酒兴发作了,而阮囊已空,回去吧,却又败兴,所以只好“权典青衫”。这一句是化用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二首之二)诗意,集中体现了词人的性格、情趣。

  黄庭坚这首小令,短短的四十四个字,江南春景层层叙写,逐步展现。桃柳、天气、山水、“歌楼酒旆”到结语,层层勾勒,上下呼应,脉理分明,语言沉着有力,意境风神曳,情景兼备,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 》 :2013,上海辞书出版社:548页

zhōngqíng··xiǎotáozhuózhuóliǔsānsān--huángtíngjiān

xiǎotáozhuózhuóliǔsānsānchūnmǎnjiāngnánqíngfēngnuǎnyāndàntiānzhèngxūnhān

shāndàishuǐruáláncuìxiāngchānlóujiǔpèizhāorénquándiǎnqīngshān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译文:秋风刮起,落叶纷乱飘向那左邻右舍,家徒四壁,贫寒之家也只能阻隔这风中沙尘。
注释:屈突陕:人名。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¹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译文:看向窗外,风中的乱草不知落向何方,家绝大江,寒风中的主人贫病交加。
注释:¹乡:通“向”,窗户。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lí)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译文:手拄藜杖,主人懒迎我这客居之人,菊花已开,能让这被贬之人风中醉倒。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译文:胸有筹划,您无人知晓叫人怜悯,只见得,蓬蒿杂草徒然地埋没腰身。

chóushǎn--liúzhǎngqīng

luòfēnfēnmǎnlínxiāotiáohuánjuéfēngchén

xiāngkànqiūcǎoguījiāduìhánjiāngbìngqiěpín

zhànglǎnyíngzhēnghuānéngzuìguānrén

liánjūnhuàshuízhīzhědànjiànpénghāokōngméi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