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人报花梢月上来。停琴坐,秋影落空阶。
才。人报花梢月上来。停琴坐,秋影落空阶。
吴藻

吴藻

吴藻(1799~1862),女,清代著名女曲作家、词人,字苹香,自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安徽黟县。幼而好学,长则肆力于词,又精绘事,自绘饮酒读骚图,又题饮酒读骚图曲。著有《花帘词》一卷、《香南雪北词》一卷、《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书屋诗》等。 ▶ 2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一从¹梅粉褪残妆²,涂抹新红上海棠。
译文:梅花零落,像少女卸去粉妆时,海棠花开了,它就像少女刚刚涂抹了新红一样艳丽。
注释:¹一从:自从。²褪残妆:指梅花凋谢。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开到荼(tú)(mí)¹花事了²,丝丝天棘³出莓墙。
译文:等到荼蘼花开,春天的花都开完了,这时会有丝丝缕缕的天棘爬过那莓墙。
注释:¹荼蘼:又名佛见笑、百宜枝等,属蔷薇科,初夏开花,花期较晚。²花事了:指春天的花都开完了。³天棘:即天门冬。其苗蔓生,叶细如青丝,好缠竹木上。⁴莓:当即山莓、蔷薇莓一类小灌木。

  春暮游小园》这首诗为七言绝句,用花开花落,表示时序推移,虽然一年的春事将阑,但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大自然是不会寂寞的。全诗写得很有情趣,前两句,写一春花事,以女子搽粉抹胭脂作比,非常活泼,充满人间趣味。这也是写景诗和咏物诗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但又没有流于一般化。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这首诗没有怪意的雕琢,从初春写到初夏,梅花开、海棠红、荼蘼落、天棘出,却并不是寡淡无味的流水账。

  “一从梅粉褪残妆”,“褪残妆”,以人喻花,写梅花残败凋落。梅花出在冬末早春,为报春之花,一个“残”字,暗示冬去春来。“涂抹新红上海棠”,是说梅花谢后,海棠花已经绽放,大自然把寒梅鲜红的颜色又涂抹到海棠花上去了。苏轼有海棠诗说:“东风袅袅泛祟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对海棠无意施粉传香,却写出了海棠的精神。王淇用“涂抹新红”四字同样写出了海棠的精神和自己惜花怜色,愿名花永存的美好愿望。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等到荼蘼花儿开罢,春天就结束了。春去夏来,取代百花的是肥壮茂密的荆棘,一丛丛,一丝丝,爬上了长满苔醉的院墙。花的交替更迭,构成色彩上由红变白转绿,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季节的变化,而诗人留连岁月、感叹年华易逝的感伤情绪也隐隐体现出来了。

  宋人绝句中,描写风花雪月,山水田园,吟情咏性,留连光景的诗作不少,此诗以梅花、海棠、荼蘼开落的先后次序,以至于到百花凋残,天棘出墙来表现从暮春到初夏的更替,又别具一格。诗人把日常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景观,用平易浅近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法,细腻地表现出来。有美感,有诗意,反映了诗人“随物以婉转,盛与心而徘徊”的心迹(《文心雕龙》语)。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7-58

chūnyóuxiǎoyuán

wáng sòngdài 

cóngméifěntuìcánzhuāng xīnhóngshànghǎitáng 
kāidàohuāshìliǎo tiānchūméiqiáng 
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分明仙籍列清虚¹,自是还丹九转²疏。
译文:我的名籍分明已被列入宏词科录取名单, 却如炼制金丹在最后一个环节出了差错。
注释:¹清虚:指月宫。唐代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故“列清虚”应指列入考试录取的名单。²九转:道教谓金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译文:画虎本已成,反倒变成了狗,才登入龙门,就又变成了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空惭季布¹千金诺,但负刘弘²一纸书。
译文:只觉惭愧不能像季布那样实现诺言, 白白地辜负了您的一纸援引推荐书。
注释:¹季布:汉初楚人,重然诺,守信义,楚人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谚。²刘弘:西晋人,办事细密,凡有兴废,亲笔手书给部下,吩咐叮咛得十分细致周到,时人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译文:我对您仍然存有报恩之心, 只是不知境遇顺逆终何如。

hóngxiàgǎnēnxiànbīngshìláng--xiū

fēnmíngxiānlièqīngshìháidānjiǔzhuǎnshūhuàchéngfānlèigǒu

dēnglóngcáibiànwèikōngcánqiānjīnnuòdànliúhóngzhǐshū

yóuyǒubàoēnfāngcùnzàizhītōngsāijìng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pǔ)¹忙。
译文: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童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
注释:¹筑圃:修筑打谷场。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译文: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烟火村声远,林菁(jīng)¹野气香。
译文:远远的童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丛生的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注释:¹林菁:丛生的草木。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乐哉今岁事,天末¹稻云黄。
译文: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注释:¹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这首诗可作代表。

  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

  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很像是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的打谷的场面:“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一派欢乐的景象,正是这首《田舍》诗所表现的内容的继续。

参考资料:
1、 侯剑 陈光荣.杨万里范成大诗选:巴蜀书社,2001:108-10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3-244

tiánshè

fànchéng sòngdài 

huànxiéchúzhì ānpáizhùmáng 
értóngmiánluò niǎoquèzàoxiéyáng 
yānhuǒcūnshēngyuǎn línjīngxiāng 
zāijīnsuìshì tiāndàoyúnhuáng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
落日出前门,瞻(zhān)(zhǔ)¹见子度。
译文:我在日落时分出门,反复斟酌着如何打扮。
注释:¹瞻瞩:观看;注视;看视。
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yě)¹多姿鬓(bìn),芳香已盈路。
译文:将自己装扮得很艳丽,身上的香气飘出很远。
注释:¹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艳丽的容貌。

shíèrshǒu ·

míng wèijìn 

luòchūqiánmén zhānzhǔjiàn 
róngduō姿bìn fāngxiāngyíng 
虏乐悉变中华,惟真定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曲破。
(lǔ)乐悉变中华,惟真定¹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²曲破³
译文:胡族乐舞已经完全取代了华夏乐舞,只有真定还有原来京师汴梁的旧乐工,还在表演高平曲破。
注释:¹真定:地名。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置真定府路,为河北四安抚使路之一。治所在真定府,即今河北省正定县。²高平:即高平调。中国五声音阶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其中羽声又分七调。高平调系羽声七调之一。³曲破:唐宋乐舞名。大曲的第三段称破。单演奏此段称曲破。有歌有舞,节奏紧促。元稹《琵琶歌》:“骤弹曲破音繁并”。
紫袖当棚雪鬓凋,曾随广乐奏云韶。
紫师当棚¹雪鬓(bìn)²(diāo),曾随广乐³奏云韶
译文:两鬓雪白的舞者在勾棚演出,曾伴随着广乐和云韶翩翩起舞。
注释:¹棚:用木或竹搭成的凭架或屋舍,作为歌舞百戏的演出场所。也称勾栏。²雪鬓:鬓发雪白,谓年已老。³广乐:传说天上的一种乐曲。《穆天子传·一》: “天子乃奏广乐。”这里指舞曲。⁴云韶:指两种乐曲。云:指云门。即黄帝时代的乐舞。亦称“云门大卷”。韶:传说虞舜所作乐曲名。这里以云韶喻华夏正声乐舞。
老来未忍耆婆舞,犹倚黄钟衮六幺。
老来未忍耆(qí)婆舞¹,犹倚²黄钟³(gǔn)六幺
译文:原本已不想再跳那紧促之舞,黄钟一响仍不禁依衮六幺起舞。
注释:¹耆婆:原为古印度名医。“耆婆”二字在梵语中作为“生命”、“长寿”、“长者”之义。 “耆”字在中国语文中训为“老”义。²倚:依照、配合。这里指舞步合于舞曲。³黄钟:古乐十二律之首。声调最洪大响亮。⁴衮:宋代乐曲名称。⁵六幺:亦作绿要、绿腰。唐宋时琵琶曲名。这里指羽调舞曲。

  该诗的第一、二句诗人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位两鬓斑白的“京师旧乐工”,第三、四句诗人歌颂了老乐工不忘故国礼乐的深情。这首诗既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性,又蕴含着作者御敌复国的心愿,思想内容深刻感人。诗人在诗中连用古代乐舞术语,表达了他的“复古之心”。

  这首诗既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性,又蕴含着作者御敌复国的心愿。虽然此诗的题注直接与乐舞有关,但诗本身却不是引导人们去观赏什么轻歌曼舞,而是启迪人们去进行历史的回顾。所以演员出场前毋庸描写“整顿衣裳起敛容”(白居易《琵琶行》)的过程,上场后观众看到和听到的也不是婆娑舞姿和婉啭歌喉,而是“紫袖当棚雪鬓凋”,原来台上是一位毛发脱落两鬓雪白的老者。题注告诉读者,“真定舞”者系“京师旧乐工”。不言而喻,京师的乐工之所以从中原来到朔方,是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掠走徽钦二帝连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人众。无疑此诗中的“紫袖”也是“靖康之变”的受难者。从靖康二年(1127年)到范成大使金的乾道六年(1170年),已整整四十三年。当年即使是“破瓜年纪小腰身“(宋谢幼槃词)的名优达伎,至今也差不多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所以“雪鬓凋”即是诗笔,也是写实,很耐人寻味,感慨良深。

  这里以“紫袖”代表“真定舞”者。因为中国许多诗赋中,仙女被通“紫妃”,这里以“行头”代替舞者,意为四十多年前天仙般的舞伎,如今已经鹤发凋零了。

  “曾”这个副词,在这首诗中不仅表示时间,主要是使第一、第二句的意脉紧密相连,两者的主体都是“紫袖”,别看眼前台上的这位舞者鬓白发凋,当年也是上过大场面的,曾伴随着广乐和云韶翩翩起舞。广乐和云韶原是神仙和天子的音乐,如今由“虏乐”取而代之,这就意味着民族的灾难和王朝的更迭,这是作者难以忘怀和不堪忍受的国耻。此次使金就是要为民族和朝廷争一口气。所以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舞裙歌扇,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虑及国家的兴亡。此诗中对广乐和云韶的津津乐道,其原因正在于此。

  这首绝句中最难理解的是第三句“老来未忍耆婆舞”。有一种注解说“耆婆”亦作“岐婆”,“耆婆舞”就是“胡妇”、“番婆”的“胡”舞。但根据《礼·曲礼上》和《国语·吴语》的有关记载和注释,“耆婆”就是六十岁的老婆婆,没有“胡妇”的意思,即使外来意,称其为名医,也不含贬意。上述耆婆即岐婆的解释,或许是因为耆、岐同音的缘故。联系第一句的“雪鬓凋”,追溯一下舞者的经历,再细审当句中的“未忍”二字,这样联想起杜甫《忆昔二首》其二中“宫中圣人奏云门……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的诗句。杜甫诗中既有“云门”又有“耆旧”的用语。范成大写《真定舞》一诗时,不一定想到杜甫的这首诗,但两首诗的题旨却不无相通之处,用古人的话说: “此痛乱离而思兴复也……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乱后景象,真有不忍言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三)在古人看来,法度及正声乐舞的存亡,关乎社稷的兴废。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豺狼当道,宫中不奏云门。为此杜甫以中兴事业望诸代宗。范成大的心情与杜甫相类似,在他使北途中,从临安至幽燕,亲眼看到“虏乐悉变中华”,这与“隆兴议和”后宋孝宗对金人处处退让、完全失去了恢复中原的锐气有关联。像杜甫期望唐代宗中兴一样,南宋朝野的抗金派人士多么希望孝宗皇帝起用抗战派收复河山、中华大地处处重奏“高平曲破”。这些话范成大自然不敢公开说出,只得象杜甫一样借盛世乐舞,寄托其婉讽之意。这是从作者方面来说。从舞者方面来说,一个年届六十的老人,本已不忍耆婆之舞,但是紧接下去第四句“黄钟”大吕的洪声促拍,恰合当年的“云门”之舞,即使老境已至、鬓发凋零,依然“尚舞高平曲破”。作者所激赏的正是“京师旧乐工”的这种不忘故国礼乐的深情。

  如上所述,此诗的思想内容是相当深刻感人的,范成大在诗中罗列古代乐舞术语,借以表达他的“复古之心”。

参考资料:
1、 顾志兴主编,《范成大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108-11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