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黄遍桂花香,琪树琼葩出众芳。莫倚西风惜迟暮,秋光应不异春光。
槐花黄遍桂花香,琪树琼葩出众芳。莫倚西风惜迟暮,秋光应不异春光。
成鹫

成鹫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 7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tíng)¹无人秋月明,夜霜(shuāng)欲落²气先清³
译文: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霜还未落下秋气已先清冷、萧瑟。
注释:夜坐:夜间月下独坐,在思考人生。¹庭户:庭院。²夜霜欲落: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³清:清冷、萧瑟。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梧桐真¹不甘²衰谢³,数叶迎风尚有声。
译文: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就此衰落,仅剩的几片树叶迎着秋风却仍在飒飒作响。
注释:¹真:一作“直”。²甘:甘心。³衰谢:衰落凋零。⁴尚:还,仍。

  这首七绝是秋夜即景咏怀诗,诗人通过咏不甘凋零的梧桐来寄托自己倔傲的心志。首二句写庭院无人,月色光明,夜霜将降,空气清冷,不但点明了时令,渲染了氛围的沉寂凄清,而且烘托出诗人“夜坐”时孤寂的心境。后两句笔锋振起,赞美庭院中不甘凋败衰谢的梧桐,其中一个“真”字充满了诗人无限钦佩之情。结句具体地描绘出梧桐秋残之叶迎风抖擞的姿态。小诗寄寓了诗人不甘寂寞、积极人世、老而弥坚的自强精神,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是一首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好诗。此诗用词浅显平易却寓意深切。

  “庭户无人秋月明”,紧扣诗题“夜坐”二字,交代了环境。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难以成眠,独坐月下,把自己融进了静谧而优美的自然之中。“秋月明”三字,乍看似陶渊明“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明澈淡远之境,可是韵味迥然不同。“庭户无人”四字,将月色衬托得孤冷寒冽,使秋景变得萧瑟清寒。

  “夜霜欲落气先清”,使人惊叹诗人对大自然观察、描绘的细腻与准确。清秋之夜,霜雾并不是骤然降临,它常常是随着月转星移而逐渐显现,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欲”字。气清才显月明,月明益见气清,两者互为因果。此句与上句所构成的境界,使月与人离得更近了。明月近人,才更能逗引诗人心驰神往。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两句是写这时,诗人独坐室内,静听秋声,不免神驰千里,情骛八极。他从稀稀落落的桐叶声中,听出了刚强的抗争精神、强烈的生命力,从而心灵受到震动,被带进了对人生哲理深邃而渺远的思考之中。当霜风凄紧之时,几叶寒桐迎风抖动,铮铮有声,多么扣入心弦。“尚”字紧扣上句而来,表明这数片寒叶在寒风中仍不甘心凋零,同时还暗示诗人内心的倔强之态。《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此时闻声兴感,情怀发于不自觉,正是思与境谐的天然妙合。

  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 ,《李杜诗纬》也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张耒的这首诗就有意境深远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名诗鉴赏 宋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8:160-161

zuò

zhānglěi sòngdài 

tíngrénqiūyuèmíng shuāngluòxiānqīng 
tóngzhēngānshuāixiè shùyíngfēngshàngyǒushēng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qí)下些值金值玉¹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rú)²,唤省(xǐng)³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译文: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宝贵得如玉如金的雨。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有雨水把大地滋润了,也唤醒了干枯的庄稼。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向荣,令我高兴;只是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待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注释:南吕: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一枝花:曲牌名,属南吕宫。“一枝花”和“梁州”均属南吕宫调的曲牌。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起来表达同一主题,就叫“套数”。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¹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²沾濡,浸润,浸湿。³省:通“醒”。⁴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⁵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⁶当不的:挡不住。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¹做菽(shū)(sù)²,澄(dèng)³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lù)。眼觑(qù)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译文: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注释:¹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²菽粟:豆类和谷类。³澄:沉淀到水底。⁴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⁵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⁶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¹从今罢叹吁²。只愿得三日霖(lín)(yín)³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yān)了九衢(qú),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译文: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楚!
注释:¹赤子:指平民百姓。²罢叹吁:再不必为久旱不雨叹息了。³霖霪:长时间的透雨。⁴渰:同“淹”。⁵九衢:街道,纵横交叉的大道。⁶犹自:依然。

  作者赴任后的一场大雨,给关中饥民带来了希望,滋润了久旱的土地,唤醒了焦枯的禾苗,万象更新,大地又充满了生机。这一切,都使作者兴奋不已。曲子起首就写作者沉浸在这种欣喜如狂的巨大喜悦中。但是,这场大雨,虽然减轻了旱魔的威胁,却无法抹去作者心头沉重的阴影。面对这“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流民,对关心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员来说,依然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狂喜之后,作者转入无限的焦虑之中。

  在饥民的痛苦声中,作者不免寄希望于虚幻。曲中说道:“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这个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只能是幻想。幻想破灭之后,跟着而来的是更大的失望和自谴:“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想到这里,作者几乎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尽管如此,久旱逢甘霖,毕竟是可喜的事情。眼望着滂沱而下的大雨,作者的喜悦之情再度升起,在曲子尾声,这种欢悦的情绪达到了极点。他和所有的灾民一样,诚心感谢上天的辅助,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降雨,在作者看来是青天有眼,是正义和慈爱的恢复,因此,作者希望大雨能连绵不绝地下下去,以洗清人间的灾苦。然而,人民已受过的苦难,那种亲戚鱼肉,父子相离的生活惨景是永远也抹不掉的。况且大劫之后侥幸活下来的灾民,依然没有摆脱饥饿的威胁。因此,末尾“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一句,看似平淡,实有千钧雷霆之势。它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悲伤,暴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曲题为“喜雨”,但在“喜”的同时,处处夹杂着悲愤的哀鸣,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决定的。悲和喜这两种根本对立的情绪就在激昂愤慨的基调中统一在一个乐章里。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75-577
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
青阳开动,根荄(ɡāi)¹以遂²,膏润³并爱,跂(qí)行毕逮。
译文:春天来了,小草开始生根发芽。春天的雨露滋润万物,一切动植物都得到了雨露的覆蔽。
注释:¹荄:草根。²遂:生出。³膏润:指雨露滋润。爱:覆蔽。跂行:这里是泛指动物用脚走路。
霆声发荣,壧处顷听,枯槁复产,乃成厥命。
(tíng)声发荣¹,壧(yán)处顷听²,枯槁(gǎo)复产,乃成厥(jué)命。
译文:春雷阵阵,听到春雷的声响后,蛰伏在岩洞里的动物无不欢欣,随之而起,结束了漫长的冬眠,开始了春天新的生活。
注释:¹荣:指草木开花。²壧处顷听:这句是说蛰伏在岩洞里的动物都倾听而起。壧,与“岩”相通。顷,与“倾”相通。
众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啿,惟春之祺。
众庶(shù)(xī)¹,施及夭胎²,群生啿(dàn)³啿,惟春之祺
译文:冬天枯萎了的草木也都生出了萌芽,一切生命在春的季候里都得以成长。春天万物和乐,春天的恩泽广及尚未出生和成长的生命。万物繁殖众多,都是因为受到了春天的福佑。
注释:¹众庶熙熙:众庶,众多的生命。熙熙,和乐的样子。²施及夭胎:施,延伸。夭,还没有生长的生物。胎,处于母胎中的生物。³啿:丰厚的样子。⁴祺:福,福佑。
青阳,指春天。汉代举行祭天大典的时候,也祭祀四时之神。这首《青阳》是专为祭祀春天之神而作的。歌中写出了大地回春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表达了向神灵祈福的心愿。

qīngyáng

míng liǎnghàn 

qīngyángkāidòng gēngāisuì gāorùnbìngài xíngdài 
tíngshēngróng yánchǔqǐngtīng gǎochǎn nǎichéngjuémìng 
zhòngshù yāotāi qúnshēngdàndàn wéichūnzhī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楼阴缺¹,栏干影卧²东厢月。东厢(xiāng)³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译文:楼阴缺处,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空中皓月一轮。月儿照东厢,满天露冷风清,杏花洁白如雪。
注释:¹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²栏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栏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³厢:厢房。⁴一天:满天。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隔烟¹催漏金虬(qiú)²咽,罗帏(wéi)³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译文: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灯儿结了花,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注释:¹烟:夜雾。²金虬: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³罗帏:罗帐。指闺房。⁴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全词描写春闺少妇怀人之情,也亦写寄托之情也就是托词中少妇的怀人之情寄作者本人的爱君之意。词分为上下两阙描写的情景十分真切,是组词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词的上阙写楼外月色夜景。楼阴缺处,月光向东厢投下了栏杆的影子。影向东,则月偏西;月偏西,则夜已深。“东厢月”三字,按词牌格式规定,须重出。后出三字属下句,则浩然风露,似雪杏花,尽被包容在这月光下的银色世界里。“杏花”,为点季节,也是春夜外景迷人画面的主体,青春寂寞之怜惜情绪,已暗暗蕴含其中。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引发故乡之思,这里写深夜月色,也为后半首写闺阁愁思不眠,先作环境和心情的烘染。

  “隔厢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词的下阕写到的那位怀人念远的闺中少妇,深藏在这座幽雅的园林之中,其风姿的秀美、心性的柔静和心情的惆怅,也就可想而知了。给人一种见其景感其人的感觉。所以,上下阕之间看似互不相属,实际上还是非常一致的。然后转写少妇的愁思。她独卧罗帏之中,心怀远人,久不能寐。此时燃膏将尽,灯芯结花,室内光线越来越暗淡,室外则夜露已落,一切都这么沉寂,只有漏壶上的铜龙透过厢雾送来点点滴滴的漏声。在愁人听来,竟似声声哽咽。作者这里并不直接写人的神态,而是更深一层,借暗淡的灯光和哽咽的漏声造成一种幽怨的意境,把人的愁苦表现得十分真切。特别是“隔厢催漏金虬咽”找人一句,尤见移情想象的奇思。又写少妇的幽梦,又重叠前句末三字,突出灯光的昏暗,然后化用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二语,表现少妇的迷离惝恍之情。

  人倦灯昏,始得暂眠片刻,梦魂忽到江南,境界顿觉开阔。然而所怀念的人又在哪?梦中是否能见到?作者却不写出来,让读者自去想象。这样写,比韦庄《木兰花》中的这句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意思更含蓄,更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江天.中国才子文化集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701
2、 崔勇.情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89
3、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354-355
4、 朱德才,杨燕.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山东: 凤凰出版社,2011:165-166

qínlóuyuè ·lóuyīnquē

fànchéng sòngdài 

lóuyīnquē lángānyǐngdōngxiāngyuè dōngxiāngyuè tiānfēng xìnghuāxuě 
yāncuīlòujīnqiú luówéiàndàndēnghuājié dēnghuājié piànshíchūnmèng jiāngnántiānkuò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枫岸¹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²晚来波。
译文:湖岸的枫树纷纷飘落进水中,晚风吹起,湖面荡起缕缕波纹。
注释:¹枫岸:多枫树的江岸。²秋水:秋天的江湖水。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乘兴¹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é)²
译文:与友人兴会所至,也不管小舟驶向哪里;抬头望月,明月在天,白云缭绕,于是有感而凭吊湘娥。
注释:¹乘兴: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²湘娥:指湘妃,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相传二人投湘水而死,遂为湘水之神。

  这首诗具体描写洞庭湖秋景。

  扑入作者眼帘的还是一片萧瑟景象:“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位于洞庭湖岸边的一枫树,红叶纷纷飘落。澄澈的洞庭湖面,荡漾着粼粼碧波。开头两句,以悠扬的音韵,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飒,红叶纷飞,波浪滚滚,一望无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兴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纵情游览,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

  “乘兴轻舟无近远”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们放任自然,超逸洒脱的性格。他们乘兴遨游,仰望白云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联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绿的湘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凄婉动人的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对舜无限忠贞之情引起贾至的同情与凭吊,自己忠心耿耿而横遭贬谪,君门路断,这与湘娥的悲剧命运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诗人把湘娥引为同调。“白云明月吊湘娥”,诗人遥望满天的白云,皎洁的明月,怀着一腔幽思凭吊湘娥。“白云明月”,象征着诗人冰清玉洁的情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整首诗的精华就凝聚在这末一句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月下凭吊的意境静谧幽远,情致含蓄蕴藉,弥漫着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使诗多了一层韵味和情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