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¹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²乎?抑³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译文: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注释:李翊: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时权德舆主持礼部考试,祠部员外郎陆惨为副,韩愈荐李翊于陆惨,遂中第。¹下而恭:谦虚而恭敬。²其外之文:作为道德之外部表现形式的文章。³抑:不过,可是,转折连词。⁴望孔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谦称自己对于圣人之道还是一个未能登堂入室的门外汉。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生所谓“立言¹”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qí)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³,养其根而俟(sì)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yè)。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译文: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注释:¹立言:著书立说。²蕲:同“祈”,求,希望。³诱于势利:为眼前的势利所诱惑。⁴根:比喻道德、学问的修养。⁵实:果实,喻立言作文。⁶遂:长得好。⁷沃:多,充足。⁸晔:明亮。⁹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¹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²之务去³,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chún)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¹⁰,游之乎诗书之源¹¹,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¹²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译文: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注释:¹两汉:指西汉和东汉。²陈言:没有表现力的陈词滥调。³务去:务必除去。⁴戛戛:吃力的样子。⁵昭昭然:明白清晰的样子。⁶汩汩然:水流急速的样子,喻文思泉涌。⁷说:同“悦”,喜欢。⁸迎而距之:试图从反面去批驳自己的文章,以检验其是否精纯。距:同“拒”,抗拒,此指批驳。⁹养:培养、充实自己。¹⁰行之乎仁义之途:在儒家“仁义”之坦途上前进。¹¹游之乎诗书之源:在《诗经》《尚书》等儒家思想的源泉中遨游。¹²气盛:指文章的思想纯正、内容丰富。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¹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²邪?用与舍³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译文: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注释:¹几于成:几乎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²肖于器:像一件有固定用处的器物。³舍:不用。 ⁴属诸人:完全取决于别人。⁵处心有道:心中有主见,即以儒家的思想、道德来考虑问题。⁶行己有方:行为有准则。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有志乎古者希¹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qì)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bāo)其可褒而贬其可贬²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³,聊相为言之。愈白。
译文: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
注释:¹希:同“稀”,少人。²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不敢随便褒奖自己认为可褒奖的人,贬斥自己认为可贬斥之。³不志乎利:用心不在于求利。

  这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李翊曾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写了这篇文章作答。文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所谓“气盛则言宜”;同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具体指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无望其速成,不诱于势利,树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是韩愈宣传其“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表示原回答对方的问题,谈谈写作之道。先称赞来信文辞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宕开一笔,感叹世人久已不讲道德(指儒家仁义之道),道德之外的“文”当然更无人讲求。这一笔并非闲笔,它抒发了深沉的感慨,又暗示自己所说的“文”不是一般文章,而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接着说自己虽所知亦有限,但却不可不为对方谈论一番。这不仅因李生谦恭好学,更因他“不志乎利”,是可教之材,不过这个意思是一在文末才点明的。

  第二段正面揭示中心论点。先向李先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不要满足于文章胜过一般人而可为时人所取,而就树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这一期望很高,但是在先称赏对方文章的基础上,再以问句出之,故显得态度诚恳语气平缓。然后正面提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论点。指出要写好文章,须从根本做起,须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则自然能够“其言蔼和”,蔼,原意为草木美盛,此处借指语言文辞之美。

  第三段即以自己学为古文的经过和体会说明这一论点。先说写作古文确乎很难,不过自己学着写已二十余年了,言外之意是也还有心得。以下叙述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都扣紧“道”与“文”的关系着笔。第一阶段,“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这志不敢存。”韩愈认为三代两汉书中有儒道精醇者(如《五经》、《孟子》)。有大醇小疵者(如荀况、扬雄的著作),魏晋以后则儒道不传。起步须正,故不敢观两汉以一之书。这两句写出兢兢业业唯恐误入歧途的心情。“处若忘”以下四句即是形象地写其专心一意,苦思冥想之状。学有所得,发为文章,务求增除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甚感为难,所谓“陈言”既指立意,也指文辞表达。有了好的思想内容,要表达得新鲜有力,也颇不易。所作之文,内容既是阐发不合流俗的独特见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对偶、声律的“古文”故颇为人所非笑。但韩愈“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知,置之不顾。当时骈文势力很大,日常应用文字和科举取士,大多使用骈文。韩愈提倡古文,确实是经过艰巨斗争的。如此坚持数年,便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辨古书中何者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为假是而非之 “伪”,何者大体虽“正”而犹有所不足。其阅读范围也就不再有所限制,而能去伪存真,此时执笔为文则能如水流泪不绝;示之于人时,不但不为其毁誉所动,而且毁之反以为喜誉之反以为忧;表明其主见已写,心思朗彻,正俗反时俗之道而行之。这也是就意与辞两方面说的。

  如此数,又进入第三阶段。此时作文如长江大河,滔滔而至。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仍须平心静气,对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细心的体察和捡点,确知其醇而不杂,然后才奔涌而出;而且,须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首《诗》《书》之源”终身以之,总之,学为古文须有极严格而自觉的道德修养,须花费长期以至一生的工夫,且不但不能以至谋取私利,还要为世人所非笑,故为之甚难。至此已将三个阶段为李生描述完毕,然后指出关于气和言的心得举以告之。气,指作者对于所欲表达的内容具有充分自信而产生的昂扬的精神状态。气盛则句式长短、声调高下便能自然合宜。作者之“气”即以此而表现为文章的气势,气之盛大与否,当然又取决于平日修养。这养气之说当是继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孟子善辩,其文气势盛大;不过他并未将“气”与“文”联系起来加以论说。韩愈则将二者联系起来,并将文气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从文辞声音之美的角度而言,骈文的句式长短,声调变化都较整齐,具有人工美,但易流于单调板带。韩愈提倡古文力矫其弊,但古文亦应讲求节奏、声调之美。以“气”即气势、语气为主导来决定其长短高下,其声音之美便比较自然,具更能切合文章的内容。

  第四段表明坚持古文之道的态度。先紧接上文,说虽已得心应手,但仍不敢自以为近首有成;即使近乎有成,也不为世人所用。而君子正不欲苟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不过,应者寥寥,毕竟又使他乐中有悲。其提倡古文的态度是坚定的,而感情则是矛盾复杂的,最后表明对李生的劝勉之意,与第一段“不可不为生言之”相呼应。

  韩愈曾说过,君子“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正因为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要强调作者以道德修养。韩愈这样鼓吹儒道,有其观实意义。例如:用儒家大一统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去反对藩镇割据,要求儒道独尊以反对佛教迷信和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在当时都有一定进步性。古文理论是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不过其理论也充分重视文章的艺术表现,如此文莫于务去陈言和气言关系的主张就很有价值,影响于后世极大;即在今日对于学习写作也不无可借鉴之处。至到“于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观点,则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许多在文化科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质取得成功的,韩愈的话至今仍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答李翊书》在写作上颇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气的变化流转与内容情相切合。文章充满了对自己主张的强烈自信和不为流俗所动的气魄,读之令人振奋,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遗乎今”时,不能不叹恨感慨;所述学为古文的过程,有如临深履薄;对李生竭诚相告,而不可有居高临下之势。凡此种的内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势又起伏多变。而其语言形式亦与之相应。如第二段先以参差如口语且杂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商量的语气,而后面的”无望其速成“等句则采用整齐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义之人,基信蔼如”的有力一结,显得凝练铿锵,精光焕发,充分显示其斩钉截铁的态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第四段“君子则不然”以下数句则以较整齐而对比的句式表示其坚定的态度。文中转折连词“抑”“虽然”用得较多,但具有语气的往复回旋之感。此文虽纯是论说而语言颇为形象。如以“养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当求根本,以水与物比喻气与言,都新鲜而生动,又如以“处若忘”等句描写若思,使读者恍如目击其状。全文针线绵密而不露痕迹。如第一段自称“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说不敢“自谓几于成”都表明了为古文之难,第三段更以一个“难”字贯穿,而这又都是为了说明写作古文是终生事业,“无望其速成”的道理。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于人也奚取”分别与第二段“蕲至于古之立言者”“无诱于势利”“取于人”相照应,且都自然而然,绝无重复之感。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38-942

shū

hán tángdài 

    liùyuèèrshíliù bái shēngxià shēngzhīshūshèngāo érwènxiàérgōng néngshì shuígàoshēngdào dàozhīguīyǒu kuàngwàizhīwén suǒwèiwàngkǒngzhīménqiángérgōngzhě yānzhīshìqiěfēi suīrán wèishēngyánzhī 

    shēngsuǒwèi yán zhě shì shēngsuǒwèizhěsuǒzhě shènér zhīshēngzhīzhì shèngrénérrén jiāngzhìzhīyánzhě shèngrénérrén shèngrénérrén jiāngzhìzhīyánzhě wàngchéng yòushì yǎnggēnérshí jiāgāoérguāng gēnzhīmàozhěshísuì gāozhīzhěguāng rénzhīrén yánǎi 

    yòuyǒunánzhě zhīsuǒwèi zhīzhìyóuwèi suīrán xuézhīèrshínián shǐzhě fēisāndàiliǎnghànzhīshūgǎnguān fēishèngrénzhīzhìgǎncún chǔruòwàng xíngruò yǎnruò mángruò dāngxīnérzhùshǒu wéichényánzhī jiájiánánzāi guānrén zhīfēixiàozhīwèifēixiào shìzhěyǒunián yóugǎi ránhòushíshūzhīzhèngwěi suīzhèngérzhìyānzhě zhāozhāoránbáihēifēn érzhī nǎiyǒu dāngxīnérzhùshǒu ránlái guānrén xiàozhīwèi zhīwèiyōu yóuyǒurénzhīshuōzhěcún shìzhěyǒunián ránhòuhàopèirán yòu yíngérzhī píngxīnércházhī jiēchún ránhòuyān suīrán yǎng xíngzhīrénzhī yóuzhīshīshūzhīyuán  juéyuán zhōngshēnér  shuǐ yán  shuǐérzhīzhěxiǎo zhīyányóushì shèngyánzhīduǎnchángshēngzhīgāoxiàzhějiē 

    suīshì gǎnwèichéng suīchéng yòngrényān suīrán dàiyòngrénzhě xiào yòngshěshǔzhūrén jūnrán chǔxīnyǒudào xíngyǒufāng yòngshīzhūrén shěchuánzhū chuízhūwénérwèihòushì shìzhě   

    yǒuzhìzhě zhìjīn chéngérbēizhī chēngrén suǒquànzhī fēigǎnbāobāoérbiǎnbiǎn wènzhěduō niànshēngzhīyánzhì liáoxiàngwèiyánzhī bá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

注释

李翊:唐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时权德舆主持礼部考试,祠部员外郎陆惨为副,韩愈荐李翊于陆惨,遂中第。

下而恭:谦虚而恭敬。

其外之文:作为道德之外部表现形式的文章。

抑:不过,可是,转折连词。

望孔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谦称自己对于圣人之道还是一个未能登堂入室的门外汉。

立言:著书立说。

蕲:同“祈”,求,希望。

诱于势利:为眼前的势利所诱惑。

根:比喻道德、学问的修养。

实:果实,喻立言作文。

遂:长得好。

沃:多,充足。

晔:明亮。

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

两汉:指西汉和东汉。

陈言:没有表现力的陈词滥调。

务去:务必除去。

戛戛:吃力的样子。

昭昭然:明白清晰的样子。

汩汩然:水流急速的样子,喻文思泉涌。

说:同“悦”,喜欢。

迎而距之:试图从反面去批驳自己的文章,以检验其是否精纯。距:同“拒”,抗拒,此指批驳。

养:培养、充实自己。

行之乎仁义之途:在儒家“仁义”之坦途上前进。

游之乎诗书之源:在《诗经》《尚书》等儒家思想的源泉中遨游。

气盛:指文章的思想纯正、内容丰富。

几于成:几乎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

肖于器:像一件有固定用处的器物。

舍:不用。

属诸人:完全取决于别人。

处心有道:心中有主见,即以儒家的思想、道德来考虑问题。

行己有方:行为有准则。

希:同“稀”,少人。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不敢随便褒奖自己认为可褒奖的人,贬斥自己认为可贬斥之。

不志乎利:用心不在于求利。

赏析

  这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李翊曾向韩愈请文写文章的技巧,韩愈写了这篇文章作答。文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所谓“气盛则言宜”;同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具体为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无望其速成,不诱于势利,树立“立言”的志向,并且要注意修改,求新,“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是韩愈宣传其“古文”理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表示原回答对方的问题,谈谈写作之道。先称赞来信文辞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宕开一笔,感叹世人久已不讲道德(为儒家仁义之道),道德之外的“文”当然更无人讲求。这一笔并非闲笔,它抒发了一沉的感慨,又暗示自己所说的“文”不是一般文章,而是须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接着说自己虽所知亦有限,但却不可不为对方谈论一番。这不仅因李生谦恭好学,更因他“不志乎利”,是可文之材,不过这个意思是一在文末才点明的。

  第二段正面揭示中心论点。先向李先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不要满足于文章胜过一般人而可为时人所取,而就树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这一期望很高,但是在先称赏对方文章的基础美,再以问句出之,故显得态度诚恳语气平缓。然后正面提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论点。为出要写好文章,须从根本做起,须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则自然能够“其言蔼和”,蔼,原意为草木美盛,此处借为语言文辞之美。

  第三段即以自己学为古文的经过和体会说明这一论点。先说写作古文确乎很难,不过自己学着写已二十余年了,言外之意是也还有心得。以下叙述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都扣紧“道”须“文”的关系着笔。第一阶段,“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这志不敢存。”韩愈认为三代两汉书中有儒道精醇者(如《五经》、《孟子》)。有大醇小疵者(如荀况扬雄的著作),魏晋以后则儒道不传。起步须正,故不敢观两汉以一之书。这两句写出兢兢业业唯恐误入歧途的心情。“处若忘”以下四句即是形象地写其专心一意,苦思冥想之状。学有所得,发为文章,务求增除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而甚感为难,所谓“陈言”既为立意,也为文辞表达。有了好的思想内容,要表达得新鲜有力,也颇不易。所作之文,内容既是阐发不合流俗的独特见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对偶、声律的“古文”故颇为人所非笑。但韩愈“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知,置之不顾。当时骈文势力很大,日常应用文字和科举取士,大多使用骈文。韩愈提倡古文,确实是经过艰巨斗争的。如此坚持数年,便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辨古书中何者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为假是而非之 “伪”,何者大体虽“正”而犹有所不足。其阅读范围也就不再有所限制,而能去伪存真,此时执笔为文则能如水流泪不绝;示之于人时,不但不为其毁誉所动,而且毁之反以为喜誉之反以为忧;表明其主见已写,心思朗彻,正俗反时俗之道而行之。这也是就意须辞两方面说的。

  如此数,又进入第三阶段。此时作文如长江大河,滔滔而至。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仍须平心静气,对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细心的体察和捡点,确知其醇而不杂,然后才奔涌而出;而且,须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首《诗》《书》之源”终身以之,总之,学为古文须有极严格而自觉的道德修养,须花费长期以至一生的工夫,且不但不能以至谋取私利,还要为世人所非笑,故为之甚难。至此已将三个阶段为李生描述完毕,然后为出关于气和言的心得举以告之。气,为作者对于所欲表达的内容具有充分自信而产生的昂扬的精神状态。气盛则句式长短、声调高下便能自然合宜。作者之“气”即以此而表现为文章的气势,气之盛大须否,当然又取决于平日修养。这养气之说当是继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孟子善辩,其文气势盛大;不过他并未将“气”须“文”联系起来加以论说。韩愈则将二者联系起来,并将文气具体化为“言之短长须声之高下”。从文辞声音之美的角度而言,骈文的句式长短,声调变化都较整齐,具有人工美,但易流于单调板带。韩愈提倡古文力矫其弊,但古文亦应讲求节奏、声调之美。以“气”即气势、语气为主导来决定其长短高下,其声音之美便比较自然,具更能切合文章的内容。

  第四段表明坚持古文之道的态度。先紧接美文,说虽已得心应手,但仍不敢自以为近首有成;即使近乎有成,也不为世人所用。而君子正不欲苟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不过,应者寥寥,毕竟又使他乐中有悲。其提倡古文的态度是坚定的,而感情则是矛盾复杂的,最后表明对李生的劝勉之意,须第一段“不可不为生言之”相呼应。

  韩愈曾说过,君子“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正因为作文是为了明道,所以要强调作者以道德修养。韩愈这样鼓吹儒道,有其观实意义。例如:用儒家大一统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去反对藩镇割据,要求儒道独尊以反对佛文迷信和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在当时都有一定进步性。古文理论是须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不过其理论也充分重视文章的艺术表现,如此文莫于务去陈言和气言关系的主张就很有价值,影响于后世极大;即在今日对于学习写作也不无可借鉴之处。至到“于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观点,则更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许多在文化科学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质取得成功的,韩愈的话至今仍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答李翊书》在写作美颇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气的变化流转须内容情相切合。文章充满了对自己主张的强烈自信和不为流俗所动的气魄,读之令人振奋,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遗乎今”时,不能不叹恨感慨;所述学为古文的过程,有如临一履薄;对李生竭诚相告,而不可有居高临下之势。凡此种的内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势又起伏多变。而其语言形式亦须之相应。如第二段先以参差如口语且杂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委婉、商量的语气,而后面的”无望其速成“等句则采用整齐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义之人,基信蔼如”的有力一结,显得凝练铿锵,精光焕发,充分显示其斩钉截铁的态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第四段“君子则不然”以下数句则以较整齐而对比的句式表示其坚定的态度。文中转折连词“抑”“虽然”用得较多,但具有语气的往复回旋之感。此文虽纯是论说而语言颇为形象。如以“养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当求根本,以水须物比喻气须言,都新鲜而生动,又如以“处若忘”等句描写若思,使读者恍如目击其状。全文针线绵密而不露痕迹。如第一段自称“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说不敢“自谓几于成”都表明了为古文之难,第三段更以一个“难”字贯穿,而这又都是为了说明写作古文是终生事业,“无望其速成”的道理。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于人也奚取”分别须第二段“蕲至于古之立言者”“无诱于势利”“取于人”相照应,且都自然而然,绝无重复之感。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38-942
创作背景

  《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韩愈自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考取进士后,未能经由吏部考度步入仕途,胸怀用世之志而无所施展,颇不得意,但以儒道和“古文”自负的志向并未衰减。李翊,贞元十八年(802年)进士及第,曾跟韩愈学习古文。这是韩愈写给李翊的一封书信,写此书信时韩愈三十四岁,在长安。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38-942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4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译文:住的地方靠近寒冷的江水,夜不能寐只能卧听江水声;月光下的竹影映在窗户上,心中情绪翻涌。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归梦不知湖水阔¹,夜来还到洛阳城。
译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遥远的故乡,只能在梦中回到洛阳城。
注释:¹湖水阔:指故乡遥远不可触。

  这首诗的诗眼是“归梦”。诗中的“归梦”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里的寒江点出天气的特征和江水的冰冷,近户和漫流声的照应,说明是在江边听着江水声,那么这寒夜寒冷的江水无疑给了诗人一些触动 这是一首写在夜里的诗,诗人由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夜中不能寐才会静听水声,也可能半夜醒来深感寒意而说寒江。 半夜醒来念及故乡而四顾茫然,万籁寂寂间惟寒江涛涛,诗人也就把对故乡的哀愁和想念寄托给了这江水。 月明是月光的意思吧。乱是不是说心里的情绪在起伏。前面的竹影当窗是个幽雅的环境,只是一个乱字把诗人营构的宁静的小窗幽静打破了。也激起情感的一个波澜。后两句是讲思乡之情不受地域的局限,夜来还到又强调了时间,也让这种思乡情突破地理的限制。 乱也可以想象成竹影摇乱,也就是说有风,江边很容易有江风的。这样就在静景中有了动态。

  可以说明他当时应该在洛阳一带,所以是说思乡之情随他到了洛阳。“归梦不知湖水阔”,这句的湖水阔应是指故乡遥远不可触,“阔别多日”“离别多时”阔既指的是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以这种远来写“夜来”,表现归乡的念头太强烈太迫切,而使他遥想,使他做起了“归梦”。“归梦”不知道湖水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的距离是渺茫的,但诗人是知道的,明知道还这么写,明知道不能见还要做“归乡之梦”,这也就是诗人出发思乡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应该说前两句是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后两句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传达思乡的愁苦。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¹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dàn)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xiá)²。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dòu)³、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lǔ),建大旆(pèi)¹⁰,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¹¹口舌之间足矣。
译文:学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学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学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读、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学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后来过了十多年,学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我日益成长壮大,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学言,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拿出文章十多篇,学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学言的话后,于是颇为自喜。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学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学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学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注释:石昌言:即石扬休,字昌言,宋代四川眉州人。少孤力学,登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知制诰。仁宗朝上疏力请广言路,尊儒术,防壅蔽,禁奢侈。其言皆有益于国,时人称之。石、苏两家均眉州大户,世有通家之谊。引:文体名,大略如序而稍为简短,唐以后始有此体。¹先府君:亡父的尊称。²狎:亲近,亲密。³句读:断句。古人读书要自行断句,“句读”是古代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⁴恨:遗憾,不满意。⁵摧折:挫折,打击。⁶中:内心,心中。⁷甚:非常。⁸官两制:身居两制。⁹虏庭:亦作“虏廷”,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¹⁰旆:古代旒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¹¹折冲:使敌方的战车折返,意谓抵御、击退敌人。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往年彭任¹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²。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shuò)³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dá)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mò)(dú),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miǎo)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译文: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现在的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注释:¹彭任:字有道,身长七尺,有胆量,曾自请随富弼出使契丹。²驿亭:古代供旅途歇息住宿的处所。³剑槊:剑和槊,泛指兵器。⁴怛然:惊恐的样子。⁵中国:指中原地带。⁶不测:出乎意外。⁷失辞:失言,说了不应该说的话。⁸冒顿:汉初匈奴族一个单子的名字。⁹藐:藐视。

  文章第一段回忆作者与石昌言之间的亲密交往,感佩石昌言奉使强虏实现平生抱负,充满劝勉之情;第二段回顾历史情况,剖析强虏本质,指出对敌国之耀武扬威应毫不“震惧”,并举奉春君的例子说明要善于识破敌人的阴谋诡计。全文语言简洁明快,文势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章第一部分叙写两人的交谊,表达了对石昌言的感激、钦敬和仰慕的感情。作者以追叙的方式,通过紧密联系的两条线叙写了两人的交往与情谊:一条是石昌言科举、守官、升迁,直到以高官身负国家民族重任出使契丹的过程;一条是自己为小儿、读书、废学、感悔、苦读,后又求官京师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作者得到了石昌言的喜爱、鼓励、赞赏和肯定。所以,作者对石昌言既有亲戚之情,又有知己之情。故作者说:“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这是承接上下文的关键,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作者由此成功地实现了内容和情感的转变。同时,这句话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意义。首先,它表明,石昌言才能出众,获取富贵是理所当然的事。他的幸运在于,他能够肩负国家民族的重任,出使敌国,折冲于口舌之间。其次,它戒勉石昌言,个人的富贵荣辱事小,国家民族的利益事大。此次出使,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切不可顾虑个人的生死荣辱。

  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阐发“有感”二字,就石昌言出使之事,表达了对石昌言的羡慕、期望、鼓励和诫勉的感情。这一部分又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通过叙写蜀人彭任对出使契丹时所见所闻的叙述,批评了宋朝使者和宋朝统治者对于契丹的恐惧和屈服,告诫石昌言,这不过是敌人的虚张声势之计。这一层的言外之意,实际上是批评宋王朝对于契丹的屈辱政策。第二层,以汉朝娄敬出使匈奴的史实为例,证明契丹“无能为”。当年娄敬出使匈奴,匈奴冒顿将其壮士、肥马藏匿起来,只以老弱、羸畜示人,娄敬认为这是匈奴故意示弱,建议汉朝不要攻打匈奴。刘邦不听从劝告,结果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反观现在的形势,契丹故意虚张声势,正说明它“无能为”。第三层,以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要坚守气节,维护国威,不辱使命。孟子以一介布衣,尚能凭自己的品德和学问,傲视时君执政,而石昌言作为皇朝使者、朝廷高官、才志之士,出使一偏小之契丹国,自应表现出令人瞩目的气概。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特点。其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石昌言既是苏洵的亲戚好友,又是他钦慕的能为国分忧的士大夫,所以文章的前一部分抒写了个人的情谊,后一部分阐发了国家民族大义,二者和谐统一,恰切地表达了二人的关系和情谊。其二,情理兼备。这篇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与石昌言既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又有共同的为国为民分忧的志趣,而石昌言出使的又是强悍不羁之虏庭,所以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复杂的,有感激、钦慕,也有期望、诫勉。全文抒情意味浓厚,但相对而言,前一部分抒情意味重,后一部分说理成分多。其三,题材取舍恰当,语言得体。石昌言既是作者的亲戚和好友,又是他所钦慕的朝廷大员和才志之士,所以该文首先叙写了二人的私人情谊,然后才讨论国家政治、民族大义,不枝不蔓,恰切地反映出二人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上,第一部分言语温婉,如话家常,亲切可感。第二部分,以气运辞,慷慨激昂,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王琳,邢培顺编选.苏洵 苏辙集:凤凰出版社,2007.10:第183-185页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青春受谢¹,白日昭只。
译文: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注释:¹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jù)¹只。
译文: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注释:¹遽:竞争。
冥凌浃行,魂无逃只。
(míng)¹²(jiā)³行,魂无逃只。
译文:遍地是冬天的余阴残冰,魂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
注释:¹冥:幽暗。²凌:冰。³浃:周遍。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译文:魂啊归来吧!不要去东方和西方,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东有大海,溺水¹(yōu)²只。
译文:东方有苍茫大海,沉溺万物浩浩荡荡。
注释:¹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²浟浟:水流的样子。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螭龙并流¹,上下悠悠只。
译文:没角的螭龙顺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注释:¹并流:顺流而行。
雾雨淫淫,白皓胶只。
雾雨淫淫,白皓(hào)¹只。
译文:迷雾阵阵淫雨绵绵,白茫茫像凝结的胶冻一样。
注释:¹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东!汤谷¹寂寥只。
译文:魂啊不要去东方!旸谷杳无人迹岑寂空旷。
注释:¹汤谷:即"旸谷",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¹,蝮蛇蜒²只。
译文:魂啊不要去南方!南方有烈焰绵延千里,蝮蛇蜿蜒盘绕长又长。
注释:¹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²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山林险隘,虎豹蜿只。
山林险隘(ài),虎豹蜿¹只。
译文:山深林密充满险阻。虎豹在那儿逡巡来往。
注释:¹蜿:行走的样子。
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yú)(yōnɡ)短狐¹,王虺(huǐ)²³只。
译文: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头高扬。
注释:¹鰅鳙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²王虺:大毒蛇。³骞:虎视眈眈。
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魂乎无南!蜮(yù)¹伤躬只;
译文:魂啊不要去南方!鬼蜮含沙射影把人伤。
注释:¹蜮: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译文:魂啊不要去西方!西方一片流沙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豕首纵目,被发鬤只。
豕首纵目¹,被发鬤(ráng)²只。
译文:猪头妖怪眼睛直着长。毛发散乱披在身上。
注释:¹纵目:眼睛竖起。²鬤:毛发散乱的样子。
长爪踞牙,诶笑狂只。
长爪踞(jù)¹,诶(xī)²笑狂只。
译文:长长的爪子锯齿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疯狂相。
注释:¹踞牙:踞,当作"锯";锯牙,言其牙如锯也。²诶:同"嬉"。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译文:魂啊不要去西方!那儿有很多东西把人伤。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龙赩只。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chuò)¹(xì)²只。
译文:魂啊不要去北方!北方有寒冷的冰山。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注释:¹逴龙:即"烛龙",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烛"。²赩:赤色。
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代水¹不可涉,深不可测只。
译文:一条代水不能渡过,水深无底没法测量。
注释:¹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天白颢颢,寒凝凝只。
天白颢(hào)¹,寒凝凝只。
译文:天空飞雪一片白茫茫,寒气凝结四面八方。
注释:¹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译文:魂啊不要前去!冰雪堆满北极多么荒凉。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
魂魄归来!闲以静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这里悠闲自在清静安康。
自恣荆楚,安以定只。
自恣¹荆楚,安以定只。
译文:在荆楚故国可以自由自在,不再飘泊生活能够安定。
注释:¹自恣:随心所欲。
逞志究欲,心意安只。
¹志究²欲,心意安只。
译文:万事如意随心所欲,无忧无虑心神安宁。
注释:¹逞:施展。²究:极尽。
穷身永乐,年寿延只。
穷身¹永乐,年寿延只。
译文:终身都能保持快乐,延年益寿得以长命。
注释:¹穷身:终身。
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
魂乎归来!乐不可言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这里的欢乐说不尽。
五谷六仞,设菰梁只。
五谷六仞¹,设²(ɡū)³只。
译文: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
注释:¹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²设:陈列。³菰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鼎臑盈望,和致芳只。
鼎臑(ér)¹盈望²,和致芳³只。
译文: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调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注释:¹臑:煮烂。²盈望:满目都是。³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鸧鸽鹄,味豺羹只。
¹²(cānɡ)鹄,味³豺羹(gēng)只。
译文: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
注释:¹内:同"肭,肥的意思。²鸧:鸧鹒,即黄鹂。³味:品味。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
魂乎归来!恣所尝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
鲜蠵甘鸡,和楚酪只。
鲜蠵(xī)¹甘鸡,和楚酪(lào)²只。
译文: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
注释:¹蠵:大龟。²酪:乳浆。
醢豚苦狗,脍苴蒪只。
(hǎi)¹豚苦狗²,脍³(jū)(pò)只。
译文:猪肉酱和略带苦味的狗肉,再加点切细的香菜茎。
注释:¹醢:肉酱。²苦狗:加少许苦胆汁的狗肉。³脍:切细的肉,这里是切细的意思。⁴苴蒪:一种香莱。
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吴酸蒿(hāo)(lóu)¹,不沾²³只。
译文:吴国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来不浓不淡口味纯。
注释:¹蒿蒌:香蒿,可食用。²沾:浓。³薄:淡。
魂兮归来!恣所择只。
魂兮归来!恣所择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请任意选择素蔬荤腥。
炙鸹烝凫,煔鹑敶只。
炙鸹(ɡuā)¹烝凫(fú)²,煔(qián)³(chún)(chén)只。
译文: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熟的鹌鹑案头陈。
注释:¹鸹:乌鸦。²凫:野鸭。³煔:把食物放入沸汤中烫熟。
煎鰿膗雀,遽爽存只。
煎鰿(jí)¹(chuái)²(qú)³爽存只。
译文:煎炸鲫鱼炖煨山雀,多么爽口齿间香气存。
注释:¹鰿:鲫鱼。²臛:肉羹。³遽:通"渠",如此。⁴爽存:爽口之气存于此。
魂乎归来!丽以先只。
魂乎归来!丽¹以先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归附故乡先来尝新。
注释:¹丽:附着、来到。
四酎并孰,不涩嗌只。
四酎(zhòu)¹并孰²,不涩嗌(yì)³只。
译文:四重酿制的美酒已醇,不涩口也没有刺激性。
注释:¹四酎:四重酿之醇酒。酎:醇酒。²孰:同"熟"。³歰嗌:涩口剌激咽喉。
清馨冻饮,不歠役只。
清馨冻饮,不歠(chuò)¹只。
译文:酒味清香最宜冰镇了喝,不能让仆役们偷饮。
注释:¹不歠役:不可以给仆役低贱之人喝。
吴醴白蘖,和楚沥只。
吴醴(lǐ)¹白蘖(niè)²,和楚沥³只。
译文:吴国的甜酒曲蘖酿制,再把楚国的清酒掺进。
注释:¹醴:甜酒。²白蘖:米曲。³沥:清酒。
魂乎归来!不遽惕只。
魂乎归来!不遽惕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不要惶悚恐惧战战兢兢。
代秦郑卫,鸣竽张只。
代秦郑卫¹,鸣竽张只。
译文:代秦郑卫四国的乐章,竽管齐鸣吹奏响亮。
注释:¹代秦郑卫:指当时时髦的代、秦、郑、卫四国乐舞。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伏戏¹《驾辩》²,楚《劳商》³只。
译文:伏羲氏的乐曲《驾辩》,还有楚地的乐曲《劳商》。
注释:¹伏戏:即伏羲,远古帝王。²驾辩:乐曲名。³劳商:曲名。
讴和《扬阿》,赵萧倡只。
讴和《扬阿》¹,赵萧倡只。
译文:合唱《扬阿》这支歌,赵国洞箫先吹响。
注释:¹扬阿:歌名。
魂乎归来!定空桑只。
魂乎归来!定¹空桑²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请你调理好宝瑟空桑。
注释:¹定:调定。²空桑:瑟名。
二八接舞,投诗赋只。
二八¹²舞,投诗赋³只。
译文:两列美女轮流起舞,舞步与歌辞的节奏相当。
注释:¹二八:女乐两列,每列八人。²接:连。接舞,指舞蹈此起彼伏。³投诗赋:指舞步与诗歌的节奏相配合。投,合。
叩钟调磬,娱人乱只。
叩钟调磬(qìng),娱人乱¹只。
译文:敲起钟调节磬声高低,欢乐的人们好像发狂。
注释:¹乱:这里指狂欢。
四上竞气,极声变只。
四上¹竞气²,极声变只。
译文:各国的音乐互相比美,乐曲变化多端尽周详。
注释:¹四上:指前文代、秦、郑、卫四国之鸣竽。²竞气:竞赛音乐。
魂乎归来!听歌譔只。
魂乎归来!听歌譔(zhuàn)¹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来欣赏各种舞乐歌唱。
注释:¹譔:具备。此句谓各种音乐都具备。
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朱唇皓齿,嫭(hù)¹以姱(kuā)²只。
译文: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
注释:¹嫭:美丽。²姱:美丽。
比德好闲,习以都只。
比德¹好闲²,习³以都只。
译文: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
注释:¹比德:指众女之品德相同。²好闲:指性喜娴静。³习:娴熟,指娴熟礼仪。⁴都:指仪态大度。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
译文: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和谐令人神怡心旷。
魂乎归来!安以舒只。
魂乎归来!安以舒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安乐舒畅。
嫮目宜笑,娥眉曼只。
(hù)¹目宜笑,娥眉曼只。
译文: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
注释:¹嫮:同"嫭",美好的意思。
容则秀雅,稚朱颜只。
容则¹秀雅,稚朱颜只。
译文: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
注释:¹则:模样。
魂乎归来!静以安只。
魂乎归来!静以安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姱修滂浩,丽以佳只。
(kuā)修滂(pāng)¹,丽以佳只。
译文:美艳的姑娘健壮修长,秀丽佳妙仪态万方。
注释:¹滂浩:广大的样子,这里指身体健美壮实。
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曾颊(jiá)¹倚耳²,曲眉规³只。
译文:面额饱满耳朵匀称,弯弯的眉毛似用圆规描样。
注释:¹曾颊:指面部丰满。曾,重。²倚耳:指两耳贴后,生得很匀称。³规:圆规。
滂心绰态,姣丽施只。
滂心¹绰态,姣丽施只。
译文:心意宽广体态绰约,姣好艳丽打扮在行。
注释:¹滂心:心意广大,指能经得起调笑嬉戏。
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小腰秀颈,若鲜卑¹只。
译文:腰肢细小脖颈纤秀,就像用鲜卑带约束一样。
注释:¹鲜卑:王逸注:"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
魂乎归来!思怨移只。
魂乎归来!思怨移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相思的幽怨会转移遗忘。
易中利心,以动作只。
易中利心¹,以动作只。
译文:她们心中正直温和,动作优美举止端庄。
注释:¹易中利心:心中正直温和。易,直;利,和。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粉白黛黑,施芳泽¹只。
译文:白粉敷面黛黑画眉,再把一层香脂涂上。
注释:¹泽:膏脂。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译文:举起长袖在面前拂动,殷勤留客热情大方。
魂乎归来!以娱昔只。
魂乎归来!以娱昔¹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晚上还可以娱乐一场。
注释:¹昔:晚上。
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青色¹直眉²,美目媔(mián)³只。
译文:有的姑娘长着黑色直眉,美丽的眼睛逸彩流光。
注释:¹青色:指用黛青描画的眉毛。²直眉:双眉相连。直,同"值"。³媔:眼睛美好的样子。
靥辅奇牙,宜笑嘕只。
(yè)¹奇牙²,宜笑嘕(yān)³只。
译文:迷人的酒涡整齐的门牙,嫣然一笑令人心舒神畅。
注释:¹靥辅:脸颊上的酒涡。²奇牙:门齿。³嘕:同"嫣",笑得好看。
丰肉微骨,体便娟只。
丰肉微骨,体便娟¹只。
译文:肌肉丰满骨骼纤细,体态轻盈翩然来往。
注释:¹便娟:轻盈美好的样子。
魂乎归来!恣所便只。
魂乎归来!恣(zì)所便¹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注释:¹恣所便:随您的便,任你所为。
夏屋广大,沙堂秀只。
夏屋¹广大,沙堂²秀只。
译文:这里的房屋又宽又大,朱砂图绘厅堂明秀清妍。
注释:¹夏屋:大屋。夏,同"厦"。²沙堂:用朱砂图绘的厅堂。
南房小坛,观绝霤只。
南房¹小坛,观(ɡuàn)²绝霤(lìu)³只。
译文:南面的厢房有小坛,楼观高耸超越屋檐。
注释:¹房:堂左右侧室。²观:楼房。³霤:指屋檐。绝溜,超过屋檐,形容楼高。
曲屋步壛,宜扰畜只。
曲屋¹步壛(yán)²,宜扰畜³只。
译文:深邃的屋宇狭长的走廊,适合驯马之地就在这边。
注释:¹曲屋:深邃幽隐的屋室。²步壛:长廊。壛同"檐"。³扰畜:驯养马畜。
腾驾步游,猎春囿只。
腾驾¹步游,猎春囿(yòu)只。
译文:或驾车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猎场在春天的郊原。
注释:¹腾驾:驾车而行。
琼轂错衡,英华假只。
琼轂(ɡǔ)¹错衡²,英华假³只。
译文:玉饰的车毂金错的车衡,光彩夺目多么亮丽鲜艳。
注释:¹琼毂:以玉饰毂。²错衡:以金错饰衡。衡,车上横木。³假:大。
茝兰桂树,郁弥路只。
茝兰桂树,郁弥路只。
译文:一行行的茝兰桂树,浓郁的香气在路上弥漫。
魂乎归来!恣志虑只。
魂乎归来!恣志虑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怎样游玩随您的意愿。
孔雀盈园,畜鸾皇只!
孔雀盈园,畜鸾皇只!
译文:羽毛鲜艳的孔雀满园,还养着稀世的凤凰青鸾。
鵾鸿群晨,杂鶖鸧只。
(kūn)鸿¹群晨,杂鶖(qiū)鸧只。
译文:鵾鸡鸿雁在清晨啼叫,水鹜鸧鹒的鸣声夹杂其间。
注释:¹鵾鸿:水鸟名,据传似鹤而大,青苍色。
鸿鹄代游,曼骕驦只。
鸿鹄代游¹,曼²(sù)(shuānɡ)³只。
译文:天鹅在池中轮番嬉游,鹔鷞戏水连绵不断。
注释:¹代游:一个接一个地游戏。²曼:连续不断。³鹔鷞:水鸟名,一种雁。
魂乎归来!凤凰翔只。
魂乎归来!凤凰翔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看看凤凰飞翔在天。
曼泽怡面,血气盛只。
曼泽¹怡面,血气盛只。
译文:润泽的脸上满是笑容,血气充盛十分康健。
注释:¹曼泽:细腻润泽。
永宜厥身,保寿命只。
永宜厥身,保寿命只。
译文:身心一直调养适当,保证长命益寿延年。
室家盈廷,爵禄盛只。
室家¹盈廷²,爵(jué)禄盛只。
译文:家族中人充满朝廷,享受爵位俸禄盛况空前。
注释:¹室家:指宗族。²盈廷:充满朝廷。
魂乎归来!居室定只。
魂乎归来!居室定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安居的宫室已确定不变。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
接径¹千里,出若云²只。
译文:这里的道路连接千里,人民出来多如浮云舒卷。
注释:¹接径:道路相连。出²若云:言人民众多,出则如云。
三圭重侯,听类神只。
三圭(guī)¹重侯²,听类神³只。
译文:公侯伯子男诸位大臣,听察精审有如天神明鉴。
注释:¹三圭:古代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曰三圭,这里指公、侯、伯。²重侯:谓子、男,子男为一爵,故言重侯。三圭重侯,指国家的重臣。³听类神:听察精审,有如神明。
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察笃(dǔ)¹²³,孤寡存只。
译文:体恤厚待夭亡疾病之人,慰问孤男寡女送温暖。
注释:¹察笃:明寨、优待。²夭:未成年而死。³隐:疾痛,指病人。⁴存:慰问。
魂兮归来!正始昆只。
魂兮归来!正始昆¹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分清先后施政行善。
注释:¹正始昆:定仁政之先后。正,定。昆,后。
田邑千畛,人阜昌只。
田邑千畛(zhěn)¹,人阜(fù)²只。
译文:田地城邑阡陌纵横,人口众多繁荣昌盛。
注释:¹畛:田上道。²阜昌:众多昌盛。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¹²众流³,德泽章只。
译文:教化普及广大人民,德政恩泽昭彰辉映。
注释:¹美:指美善的教化。²冒:覆盖、遍及。³众流:指广大人民。
先威后文,善美明只。
先威后文¹,善美明只。
译文:先施威严后行仁政,政治清廉既美好又光明。
注释:¹先威后文:先以威力后用文治。
魂乎归来!赏罚当只。
魂乎归来!赏罚当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赏罚适当一一分清。
名声若日,照四海只。
名声若日,照四海只。
译文: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光焰腾腾。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译文:功德荣誉上能配天,妥善治理天下万民。
北至幽陵,南交阯只。
北至幽陵,南交阯(zhǐ)¹只。
译文:北方到达幽陵之域。南方直抵交趾之境。
注释:¹幽陵、交址、羊肠:皆为地名,幽陵在今。辽宁南部一带,交址在今两广一带,羊肠在今山西西北部一带。
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西薄羊肠,东穷海只。
译文:西方接近羊肠之城,东方尽头在大海之滨。
魂乎归来!尚贤士只。
魂乎归来!尚贤士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这里尊重贤德之人。
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发政献行¹,禁苛暴只。
译文:发布政令进献良策,禁止苛政暴虐百姓。
注释:¹献行:进献治世良策。
举杰压陛,诛讥罢只。
举杰压陛¹,诛(zhū)²(pí)³
译文:推举俊杰坐镇朝廷,罢免责罚庸劣之臣。
注释:¹举杰压陛:推举俊杰,使其立于高位。压:立。²诛讥:惩罚、责退。³罴:同"疲",疲软,指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直赢在位,近禹麾只。
直赢¹在位,近禹麾(huī)²只。
译文:让正直而有才者居于高位,使他们作辅弼在楚王近身。
注释:¹直赢:正直而才有余者。²禹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疑楚王车旗之名,禹或羽字误也。"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豪杰执政,流泽施只。
译文:豪杰贤能的臣子掌握权柄,德泽遍施百姓感恩。
魂乎来归!国家为只。
魂乎来归!国家为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国家需要有作为之君。
雄雄赫赫,天德明只。
雄雄赫(hè)¹,天德明只。
译文:楚国的威势雄壮烜赫,上天的功德万古彪炳。
注释:¹雄雄赫赫:指国家成势强盛。
三公穆穆,登降堂只。
三公穆(mù)¹,登降²堂只。
译文:三公和睦互相尊重,上上下下进出朝廷。
注释:¹穆穆:此指和睦互相尊重的样子。²登降:上下,此指出入。堂:指朝廷。
诸侯毕极,立九卿只。
诸侯毕极¹,立九卿只。
译文:各地诸侯都已到达,辅佐君王再设立九卿。
注释:¹毕极:全都到达。
昭质既设,大侯张只。
昭质¹既设,大侯²张只。
译文:箭靶已树起目标鲜明,大幅的布侯也挂定。
注释:¹昭质:显眼的箭靶。²大侯:大幅的布制箭靶。
执弓挟矢,揖辞让只。
执弓挟矢,揖(yī)辞让¹只。
译文:射手们一个个持弓挟箭,相互揖让谦逊恭敬。
注释:¹揖辞让:古代射礼,射者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
魂乎来归!尚三王只。
魂乎来归!尚三王¹只。
译文:魂魄归来吧!崇尚效法前代的三王明君。
注释:¹三王:楚三王,即《离骚》中的"三后",指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呼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呼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呼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xiāo)¹
译文:我细细的桂叶眉很久不描了,面上的残妆和著眼泪打湿了我的红色绸衣。
注释:¹红绡:红色薄绸。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liáo)¹
译文:我自是很久没有梳洗过了,你也不必送一斛珍珠来安慰我的寂寥之心。
注释:¹寂寥:寂寞空虚。

  江采萍风韵神采,无可描画,精通诗文,曾深受玄宗宠幸。只是杨玉环的到来使得清高孤傲的梅妃渐渐失宠。杨贵妃设法贬梅妃入冷宫上阳东宫。梅妃得宠时,各地争相进献梅花。但如今,大家都是忙着给杨贵妃送荔枝,谁还记得曾经专宠一时的梅妃江采萍呢?

xièzhēnzhū--jiāngcǎipíng

guìshuāngméijiǔmiáocánzhuānglèihóngxiāo

zhǎngménjǐnshūzhēnzhūwèiliáo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祖国沉沦¹感不禁(jīn)²,闲来海外³觅知音。金瓯(ōu)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译文: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注释:¹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²不禁:忍不住。³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⁴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⁵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jiē)险阻¹,叹飘零²。关山万里³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译文: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杰人物,我墙上的宝剑每天夜里都在鞘中作龙吟。
注释:¹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²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³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⁴作雄行:指女扮男装。⁵英物:杰出的人物。⁶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上片“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却未必有“闲”情。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下片“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参考资料:
1、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

zhètiān ·guóchénlúngǎnjīn

qiūjǐn jìnxiàndài 

guóchénlúngǎnjīn xiánláihǎiwàizhīyīn jīnōuquēzǒng wèiguóshēnggǎnshēn 
jiēxiǎn tànpiāolíng guānshānwànzuòxióngxíng xiūyánfēiyīng lóngquánshàng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