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
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
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
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
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
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
东都渐瀰漫,派别百川导。
东都渐瀰漫,派别百川导。
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
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
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
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
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
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
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
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
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
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后来相继生,亦各臻阃奥。
后来相继生,亦各臻阃奥。
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
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
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
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敷柔肆纡馀,奋猛卷海潦。
敷柔肆纡馀,奋猛卷海潦。
荣华肖天秀,捷疾逾响报。
荣华肖天秀,捷疾逾响报。
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
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
孟轲分邪正,眸子看了眊。
孟轲分邪正,眸子看了眊。
杳然粹而清,可以镇浮躁。
杳然粹而清,可以镇浮躁。
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
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
孜孜营甘旨,辛苦久所冒。
孜孜营甘旨,辛苦久所冒。
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傲。
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傲。
圣皇索遗逸,髦士日登造。
圣皇索遗逸,髦士日登造。
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
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
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
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
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胡为久无成,使以归期告。
胡为久无成,使以归期告。
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
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
念将决焉去,感物增恋嫪。
念将决焉去,感物增恋嫪。
彼微水中荇,尚烦左右芼。
彼微水中荇,尚烦左右芼。
鲁侯国至小,庙鼎犹纳郜。
鲁侯国至小,庙鼎犹纳郜。
幸当择珉玉,宁有弃珪瑁。
幸当择珉玉,宁有弃珪瑁。
悠悠我之思,扰扰风中纛。
悠悠我之思,扰扰风中纛。
上言愧无路,日夜惟心祷。
上言愧无路,日夜惟心祷。
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
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
通波非难图,尺地易可漕。
通波非难图,尺地易可漕。
善善不汲汲,后时徒悔懊。
善善不汲汲,后时徒悔懊。
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
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
微诗公勿诮,恺悌神所劳。
微诗公勿诮,恺悌神所劳。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4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qīn)(qīn)¹
译文:北方凛冽,白草凋敝,胡人战马急驰,让边境不得安宁。
注释:¹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夜后戍(shù)¹月,秋来边将心。
译文:深夜士兵只能在瞭望的岗楼上望月思乡,每当秋天来临,边疆战士就提高了警惕备战之心。
注释:¹戍楼:古代边防用以防守、瞭望的岗楼。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译文:身上披霜载露的铁衣变得分外沉重,年深日久,朝夕相处的战马也慢慢衰老了。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自有卢龙塞(sài)¹,烟尘飞至今。
译文:自建塞初始,边境就一直不安宁,战争的烟尘一直飞扬至今。
注释:¹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即 最后一首。其它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 五言律诗 。此题一作《塞上曲》 ,唐新乐府辞,属 《横吹曲》。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 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 苦。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 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 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 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白草为北风所凋 ,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 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 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 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 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 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 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 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 露重,战马岁年深 。”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 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 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 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 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 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 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 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 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 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 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这四句诗在句法上也很有特色。前两句诗是两个 名词性词组,中心词是“月”和“心 ”,而读者却可 以从与“心”字相对的“月”中去体味、领悟丰富的 含义,使得诗句极为简练、含蓄。后两句又变换句法, 改为主谓结构 ,重点突出了“铁衣”和“战马”,实 际上突出了对边将形象的塑造 。这种句式上的变化, 既强调了重点,突出了形象,又带来了节奏上的轻重 变化,读来更富节奏感,表现了作者娴熟精湛的技巧。 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 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 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 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 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 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 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本诗针 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 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 如果说,第一联只是展示老将出场的背景,为人物形 象的出现作铺垫,那么尾联就是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之后 ,作者对其内心所作的更深层次的解剖和引申, 使思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升华,从而揭示 出更为深远的意义。首尾两联互相照应 ,互相补充, 互相生发,又使得中间两联所描写的老将的形象更为 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不仅句法富有变化,而且用字也特别凝炼、 准确、形象。动词“凋”字,用以表示北风对白草的 强大威力 ,“飞”字用来说明烟尘的接连不断和弥漫 无际,都极为有力、准确。形容词“重”字、 “深” 字,更具有双重含义 ,不仅写出霜重、年深的情况, 而且进一步表示出边将内心的深重痛苦,十分形象而 又含蓄。前人评价昱的诗“滥觞晚唐 ”,就是指其 遣词造句严整工稳而言,但诗人的“匠心”表现在诗 中却堪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

sāixià··liù--róng

běifēngdiāobáicǎoqīnqīn

hòushùlóuyuèqiūláibiānjiāngxīn

tiěshuāngzhòngzhànsuìniánshēn

yǒulóngsāiyānchénfēizhìjīn

点滴空阶疏雨。迢递严城更鼓。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
点滴空阶¹疏雨。迢(tiáo)(dì)²严城³更鼓。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shǔ)
译文:零星的雨点洒落在台阶上,传来远方城池上催更的鼓声。刚进入梦乡,却又被一阵寒风吹醒。梦刚开始就被这一阵风吹散。窗外天空中的银河已经低垂,天快亮了。
注释:¹空阶:无人行走之阶。²迢递:遥远貌。³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唐代皇甫冉有“去树近严城”之句。⁴更鼓:旧时报更的鼓声。⁵无据:没有凭据,谓梦境无凭。⁶斜汉:天将明时银河偏斜,故称斜汉。⁷垂垂:低垂貌。⁸曙:天刚亮。

  这首小词写一夜失眠的感受,较注重构思与技巧。它是《人间词甲稿》里的第一首,当是王国维的早期之作。

  古诗写失眠比较直率,像《关睢》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像《古诗十九首》的“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都是直接说出来的。词人写失眠就不大喜欢直说,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不言失眠而失眠自见。王国维这首词,也采用了温庭筠那种委婉曲折的表现方法。

  “点滴”的“空阶疏雨”和“迢递”的“严城更鼓”都不是足以影响人睡眠的声音。然而在寂静的春夜里,这两种若有节奏的声音一近一远互相应和,不免使睡不着的人更加心烦意乱,从而也就更加难以入睡。这两句是写景,但景中已触合有人的感受。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是说,好不容易才朦胧入梦了,可是一下子又从梦里惊醒。作者不直接说自己从梦中惊醒,而说梦被东风吹去。把抽象的、无形的梦说成似乎是有形的、可以被风吹动的东西,这又是一种故作曲折的技巧。“无据”,是“没有凭据”。这里所指的是“被东风吹去”的那个初成之梦,刚开始就结束了的梦。那么这是一个有关爱情的梦还是一个有关理想的梦。梦见的是“众中不惜搴帷问”的“天人”还是“摘得星辰顷满袖行”的“萦回岛屿”。诗人没有说,似乎也来不及去想。因为这时候窗外天空银河已经低垂,天很快就要亮了。

  这么短的一首小词,能用比较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来写出彻夜失眼的感受,可见作者在构思与技巧上下了一番工夫。但若论感情的分量,则显然不如《乙稿》中同样写彻夜失眠的那一首“恨来迟,防醒易。梦里惊疑,何况服时际”(《苏幕遮·倦凭栏》)。当然,《苏幕透》是一首悼亡词。作者在经受了生离死别的巨大打击之后彻夜悲恸以至恍惚迷离,那种感情并不需要任何巧妙的修辞技巧。

  构思安排,只耍直接说出来就足以深深地感动读者了。另外“梦境无凭而梦亦难成”的这种构思其实也不是王国维的创造,它来自宋徽宗(燕山亭)词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正如一些学者曾指出过的,王国维有时喜欢套用或改造前人的句子。对于套用和改造的效果,我们当然要看具体的作品。但就这种做法来说,则显然也是一种对技巧和文采的刻意追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国维论词虽然尚五代北宋词的“天工”,但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却并不排斥,有时还在刻意追求“人巧”。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3

mènglìng··diǎnkōngjiēshū--wángguówéi

diǎnkōngjiēshūtiáoyánchénggèngshuìqiǎnmèngchūchéngyòubèidōngfēngchuīxiéhànchuíchuíshǔ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人言落日¹是天涯,望极²天涯不见家。
译文:人们都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有看到我的家。
注释:¹落日:太阳落山之地。²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已恨碧(bì)¹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本来就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那重重暮云还来把青山密遮。
注释:¹碧山:这里指青山。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

  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也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4-45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58-159

xiāng

gòu sòngdài 

rényánluòshìtiān wàngtiānjiànjiā 
hènshānxiāng shānháibèiyúnzhē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长风霾云¹莽千里,云气蓬蓬²天冒³水。
注释:¹霾云:阴云。²蓬蓬:茫茫覆盖貌。冒:覆盖。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¹
注释:¹敛容:改变容颜。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¹
注释:¹冯夷宫: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¹
注释:¹“此时”二句:骊龙,黑色的龙。《庄子·列御》记:骊龙颌下有珠,经常浮游水上,衔珠长吟。二句意为这时潜伏深处的骊龙,因为眼花缭乱,不能浮游上来衔珠长吟了。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¹
注释:¹“巨鱼”二句:腾踔(chuō):跳跃。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¹从偶然得。
注释:¹翻:反。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这首诗写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在具体描写时,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镜面横开十余丈”、“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句;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如“冯夷宫”、“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句,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仿佛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全诗笔调轻健活泼,如行云流水,呈献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内容,此诗则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为同类题材之诗的佼佼者。

  诗人无论是在表现新题材、开掘新境界,还是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都是颇见功力,整首诗没有出奇制胜的故作,如行云流水,不露雕凿的痕迹,足见诗人艺术功夫的深厚。结尾“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带动读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审美观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雄浑恢宏,豪放空灵,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鲜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贴合对象本身的语言,诗人从语言形式内容方面都对诗歌作了生动的革新,见证了诗人《涿州过渡》中“自笑年来诗境熟,每从熟处欲求生”的对创新和个性的追求。

zhōngqiūdòngtíngduìyuè

zhāshènxíng qīngdài 

chángfēngmáiyúnmǎngqiān yúnpéngpéngtiānmàoshuǐ 
fēngshōuyúnsànzhàpíng dàozhuǎnqīngtiānzuò 
chūkànluòchénhóng yuèshēngtiānliǎnróng 
zhōurénhuíshǒujìndōngwàng tūnzàipínggōng 
xīnshàng jìngmiànhéngkāishízhàng 
yuèguāngjìnshuǐshuǐjìntiān pàikōngmínghuídàng 
shílóngqiánzuìshēn xuànxiánzhūyín 
zhīzuòténgchuō línjiǎdòngqiānhuángjīn 
rénjiānjìngzhīnán kuàifāncóngǒurán 
yáowénchànglái shǐjuézhōngqiūshìjīn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译文:天边那团团乌云,饱含着浓浓的雨意,楼前一轮红日,把青山照得多么明丽。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sōng)阳居士¹今何在?青眼²看人万里情。
译文:古时嵩山的隐者,如今却在哪里?看重我和他心志相契,万里以外向我传达情谊。
注释:¹嵩阳居士:嵩阳,指今河南嵩山、少室山、颖水一带。居士,意即处士,古称有才德而不仕的人。²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

  这首诗题为“梦中作”,诗人凭借梦中稍纵即逝的霎时间的清灵的感觉,结合平时的心志,自然倾吐而出,如奔泉之出山,清风之振叶。故诗境特奇,非寻常笔墨所能企及。

  前半“天际乌云”两句,表面上写雨后新晴景象,实质是针对时事而发,语意双关,自然合拍,寄意深长。楼头的红日,虽然已经照亮山峰,光明满眼;但天边乌云仍重,依然含有雨意,阴晦风雨,仍然可以随时到来。作者身当北宋中期,北方的契丹(此时已称辽国),西边的夏国,虽然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先后与辽、夏达成和议,并由宋朝岁给两国大量金银和丝缯,暂得相安,但危机仍存,隐忧犹在。赂敌求和,等于饮鸩止渴,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实力,更糟的是壮大了对方,形成不战自困的局势。这西边、北边两个强敌,对宋朝随时都有严重的威胁。正如天际乌云一样,一旦翻滚起来,可能乌天黑日、风雨交加,暂时的晴朗,固然也是可喜的迹象,但晴意未稳,并不足恃。过于乐观,势必铸成大错。

  后半“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两句,是作者表明自己心志的活语。在诗里,这两句所表现的是跳跃的感情,作者是文士,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时局,虽则具有敏感和远见,但是他感叹并未能补救时艰,空有拯时济世之心而无力实现,因而不无遁世高隐之情。作者想到嵩阳那里,因为那是高人逸士所居。古代的高士许由,传说曾隐居过嵩山、颍水之间;唐代的隐逸之士,更多栖身于嵩山、少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集中,就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送于十八落第还嵩山》、《送杨山人归嵩山》等多篇,表明向往嵩山、少室山之意,尤其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那一篇,更能表达李白的心境。元丹丘是位高士,李白曾称他为“丹丘生”。这篇诗的序文说:“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宕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诗中说:“故人契嵩颖,高义炳丹雘,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端好,不羡世朝乐。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嵩山逸人,即指嵩阳居士。蔡襄诗中的后两句,正是运用了李白的诗意。元丹丘是以青眼看待李白的,所以“岩信频及,许为主人”。作者想到宋代当时,像元丹丘那样的高人绝少,而取媚邀宠的人,则到处存在,所以又有欲往无由之叹。诗句说:“篙阳居士今何在?”深致惋惜之情。诗人认为,倘若嵩阳居士仍然存在,他们必然以青眼看人,虽然相隔万里,也是令作者向往的。

  全诗从感念时艰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的矛盾心情。诗人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书生,此诗情调是十分切合身份的。诗的语言明丽新警,婉而多风。陈衍认为这首诗有“神助”,是指诗的境界高远,是梦中偶有会心之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9-17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