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难有仁人曰箕子¹,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难勤焉。
译文: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注释:¹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¹²,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³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⁷”,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难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译文: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注释:¹谟:谋划。²范:法,原则。³隤(tuí):跌倒。⁴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⁵彝(yí):常规。⁶伦:人伦。⁷《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难祀未殄¹,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²纣恶未稔³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译文: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注释:¹殄:灭绝。²向使:如果。³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⁴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难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¹云:
译文: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注释:¹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317-318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27-1128

bēi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fánrénzhīdàoyǒusān yuēzhèngméngnàn èryuēshòushèng sānyuēhuàmín yīnyǒurénrényuē shídàoshì kǒngshùliùjīngzhīzhǐ yóuyīnqínyān 

    dāngzhòuzhīshí dàobèiluàn tiānwēizhīdòngnéngjiè shèngrénzhīyánsuǒyòng jìnbīngmìng chéngrén  wéi wěishēncún chéngrén wángguó rěn shìèrdào yǒuxíngzhīzhě shìyòngbǎomíngzhé zhīyǎng huìshìfàn qiú hūnérxié tuíér zàiyuē zhīmíng  zhèngméngnàn tiānmìnggǎi shēngrénzhèng nǎichū yòngwéishèngshī zhōurénlúnérdiǎn zàishūyuē guīzuò hóngfàn   shòushèng fēngcháoxiǎn tuīdàoxùn wéilòu wéirényuǎn yòngguǎng广yīn wéihuá huàmín shuàishìdào cóngjuégōng tiānbiànhuà zhèng rén 

     dāngzhōushíwèizhì yīnwèitiǎn gān wēi xiàngshǐ使zhòuèwèirěnér gēngniànluàncún guórén shuíxīng shìrénshìzhīhuòránzhě ránxiānshēngyǐnrěnérwéi yǒuzhì 

    tángmǒunián zuòmiàojùn suìshízhì jiāxiānshēnglièxiàng zuòshìsòngyún 

    méngnànzhèng shòushèng zōngyòngfán mín xiànxiànrén xiǎnhuì shèngrénzhīrén dàolóng míngzhézàigōng lòuwéi chōngràng yíngchèn gāoérwēi bēi fēifēi yǒuhuái怀 shíérshēn wéishì xiàngshìliè wénwángwéi míngxuānzhāo chóngshì quèsòng zàihò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注释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谟:谋划。

范:法,原则。

隤(tuí):跌倒。

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

彝(yí):常规。

伦:人伦。

《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殄:灭绝。

向使:如果。

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

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难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赏析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317-318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27-1128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实行政治革新而获罪,被贬谪到荒远的边郡为官,他的遭遇与商代贤者箕子的遭遇有类似之处。因此,这篇碑文是借赞美箕子来寄托自己的信念和抱负的。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卫绍生.柳宗元集.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96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 2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三十年来寻剑¹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译文:多年来,我都在寻找一把斩断人生烦恼的剑;都没注意到时节的变化,秋去春来,岁月几何。
注释:¹剑:慧剑,斩断烦恼之慧剑。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译文:自从我那时见到灼灼红艳的桃花以后,一直到现在,更加坚信不疑我所悟到的真理。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¹武王侵随²,使薳(wěi)³求成焉,军于瑕(xiá)以待之。随人使少师成。
译文: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
注释:¹楚:芈(mǐ)姓国。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成王封其首领熊绎以子男之田,为楚受封的开始。后来楚国自称王,与周处于对立地位。楚武王为楚国第十七代君。楚也称荆。²随:姬姓。今湖北随县。³薳章:楚大夫。⁴瑕:随地。今湖北随县境。⁵少师:官名。⁶董:主持。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斗伯比¹言于楚子²曰:“吾不得志于汉东³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p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léi)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译文: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它们怕起来了,就协同对付我国,很难离间它们。汉水以东,要算随国最大。如果随国骄傲起来,必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少师这人,一向狂妄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个季梁,这有什么作用?”斗伯比说:“以后会有用处的呀!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啊。”
注释:¹斗伯比:楚大夫。²楚子:指楚武王。因楚为子爵,故称楚子。³汉东:指汉水以东的小国。⁴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⁵张:陈列。⁶被:同“披”。⁷侈:骄傲自大。⁸羸师:故意使军队装作衰弱。羸:使…瘦弱。⁹熊率且比:楚大夫。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译文: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季梁¹止之曰:“天方授(shòu)²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yín)³。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něi)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jì),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shēng)(quán)肥腯(tú),粢(zī)¹⁰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¹¹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fān)滋也,谓其不疾瘯(cù)(lǐ)¹²也,谓其备腯咸有¹³也。奉盛以告曰:‘洁粢(zī)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lǐ)¹⁴以告曰:‘嘉¹⁵(lì)¹⁶¹⁷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xīn)香,无谗¹⁸(tè)¹⁹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²⁰,亲其九族²¹,以致其禋(yīn)(sì)²²。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shù)免于难。”
译文: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注释:¹季梁:随国的贤臣。²授:付予。楚强盛,古人认为天意如此。³淫:淫乱,暴虐。⁴祝史:管理祭祀的官吏。⁵正辞:如实说明,不欺假。⁶馁:饥饿。⁷矫:假。⁸牲牷:纯色而完整的牛、羊、猪。⁹腯:肥壮。¹⁰粢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装进器皿之后叫盛。¹¹硕:大,高大。¹²瘯蠡:六畜所患皮肤病。¹³咸有:兼备而无所缺。¹⁴醴:甜酒。¹⁵嘉:美好,善良。¹⁶栗:敬。¹⁷旨:美味。或说,栗是新收获的粮食。¹⁸谗:诬陷人的坏话。¹⁹慝:邪恶。²⁰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²¹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孙、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为九族。²²禋祀:诚心祭祀。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译文: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本篇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yú)¹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译文:边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
注释:¹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胡笳(jiā)落泪曲,羌(qiāng)笛断肠歌。
译文: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只能泪落痛断肠。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纤腰减束素¹,别泪损横波²
译文: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眼睛也因伤别流泪而损伤。
注释:¹减束素:言腰部渐渐瘦细。²横波:指眼。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译文: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枯木期填海¹,青山望断河²
译文:自己回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华山想重新合起来阻断黄河一样难以实现。
注释:¹填海:精卫填海。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²“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榆关”,是战国时期的关名,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东。这里泛指北方的关塞。这句说边塞上自己祖国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汉使”,汉人朝廷的使者,指梁朝。庾信被滞留的西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这句说祖国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这二句点出了自己稽留北朝,而故国的音信、使节均已断绝,流露出思念之情。

  “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其音凄凉,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古时称北方和西域民族为胡人,故云胡笳。“羌笛”,亦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原出自古羌族(西部民族)。这二句写作者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仅落泪断肠。

  “束素”,为白色生绢,喻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约素”,喻腰细软如一束绢,形容是美女。“横波”,指眼睛。这二句写作者离别了祖国,非常悲伤,听到胡笳而落泪,闻羌笛而断肠,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伤别的眼睛,因流涕而损伤。

  恨心,充满离恨之心。“歇”,尽,竭。“红颜”。指女性艳丽的容貌。这两句说自己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以上四句,作者表明上是写满怀离恨的闺中思妇,而实际上是以此来自喻。

  庾信羁留北方后心情郁愤,曾作《咏怀》二十七首,抒发怀念故国的感情和身世之悲,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本篇为其中第七首。诗中写自己稽留北朝,悲伤落泪,恨心不歇,依然怀着不能实现的期望。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子禽(qín)¹问曰:“多言有益²乎?”墨子曰:“虾(há)(má)、蛙、蝇³,日夜墨,口干舌擗(pǐ),然而不听。今观晨鸡,以时而墨,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译文:子禽向墨子请教道:“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就算这样(叫)还是没有人注意听。现在看那雄鸡,按时鸣叫,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注释:¹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²益:好处。³蛙、蝇:蛙。黾、蛙的一种。⁴日夜:每日每夜。⁵恒:常常。⁶擗:裂。⁷然而:即使这样,但。⁸观:看,看到。⁹以时而墨:按时墨叫。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阮籍醒时少¹,陶潜醉日多²
译文:阮籍清醒的时候少,陶渊明也是醉酒的多。
注释:¹“阮籍”句:此用阮籍的典故。阮籍生活于三国时魏国末年,当时司马昭父子把持朝政,蓄谋篡位,为此,他们积极网罗人才,不肯为其效劳者则被施以重罚,甚至下狱。阮籍违心接受了司马氏的官职,既不想为其效力,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遂每日饮酒,醉醺醺、晕沉沉地糊涂度日。²“陶潜”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是东晋末期人,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却只做了享有“五斗米”的小官。他不满于当时混乱不堪的局势,挂冠归隐,回乡后终日饮酒赋诗、耕田垦地,过着“携酒去,载诗归”的诗酒人生。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百年¹何足度²,乘兴且长歌。
译文: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还是乘着酒兴,赋诗作文,来自寻快乐吧!
注释:¹百年:《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故借指人的一生。²何足度:过得很快的意思。

  中国历史上,属魏晋人士好酒如命,竹林七贤的诗歌多有提到饮酒的事迹,陶渊明也是酒中常客,有《饮酒二十首》,可见当时人对酒的喜好。王绩的这首诗开篇就将阮籍和陶渊明点出,“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这两人一个“醒时少”,一个“醉日多”,极言其沉湎于饮酒的情状。王绩的多首诗中都曾大肆赞美阮籍和陶潜,他们一个是蔑视世俗的行者,一个是自由清高的隐士,其言行思想都是郁郁不得志的王绩的标杆。王绩醉后赋诗仍不忘前者,足见他对这二人的身世有感同身受、同病相怜之叹。

  “百年何足度”,诗人自问自答:“乘兴且长歌。”在王绩看来,饮酒以至大醉,既能帮人纾解现实的烦恼,又能催生文思,开启诗兴。虽然诗人流露出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思想,但这与他济世安邦的初衷毕竟背道而驰,这是他仕途不遇后的无奈选择。虽然他作出了归隐山林的决定,“回归到了精神贵族的行列”,但还是难以完全摆脱失意的困扰。所以,诗酒“乘兴”中未必没有仕途“败兴”。

  此诗淳朴直率,措辞朴素,鲜作修饰,脱离了六朝习气,又摆脱了当时宫廷诗的“精英”氛围,真挚而疏放,大有魏晋高风。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6-7

zuìhòu--wáng

ruǎnxǐngshíshǎotáoqiánzuìduōbǎiniánchéngxìngqiězh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