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空跻(jī)宝塔¹,时望尽京华²
译文:登上宝塔站在半空,一眼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注释: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跻:登。¹宝塔: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²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竹绕渭(wèi)¹遍,山连上苑²斜。
译文: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注释:¹渭川:渭水、渭河。²上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¹开帝宅²,阡(qiān)³逗人家。
译文: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道路两旁坐落着人家。
注释:¹四门:四方之门。²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³阡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¹从初地²,为童忆聚沙。
译文:屡次经劫从初地绕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注释:¹累劫:屡次经劫。佛家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²初地:佛家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一窥(kuī)功德¹见,弥益²道心³加。
译文: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注释:¹功德:佛家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²弥益:愈益。³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¹诸天²近,空香逐落花。
译文: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注释:¹坐觉:自然感到。²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绕。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参考资料:
1、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宝塔站在半空,一眼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道路两旁坐落着人家。

屡次经劫从初地绕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注释

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跻:登。

宝塔: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

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渭川:渭水、渭河。

上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四方之门。

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

阡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屡次经劫。佛家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

初地:佛家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功德:佛家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

弥益:愈益。

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自然感到。

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创作背景

  据《旧唐书》本传,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于襄阳。此诗大约是此次在长安登上总持寺的佛塔后所作。

参考资料:
1、 刘阳主编;赵俊玠,房日晰执行主编.孟浩然研究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06:147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参考资料:
1、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5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落红铺径水平池¹,弄晴²小雨霏(fēi)³。杏园(qiáo)(cuì)杜鹃啼,无奈春归。
译文:池塘水满,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注释:¹水平池: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平。²弄晴:展现晴天。³霏霏:雨雪密也。⁴杏园:园林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雁塔南。杏园是唐时著名园林,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⁵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形容暮春花事将尽的景象。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niē)花枝¹,放花无语对斜晖(huī),此恨谁知²
译文:独自登上柳树旁的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一会又放下手中花枝,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
注释:¹手捻花枝:古人以为表示愁苦无聊之动作。²“放花”二句:明沈际飞评日:“此恨亦知不得。”因抒落第之恨,事关政治,故云“知不得”。

  该词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作者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谒金门》:“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秦观这首词所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正是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放花无语对斜晖”,七个字中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

  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李麟主编 .诗词文化常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175-176 .
2、 (宋)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81-182 .

huàtángchūn··luòhóngjìngshuǐpíngchí--qínguān

luòhóngjìngshuǐpíngchínòngqíngxiǎofēifēixìngyuánqiáocuìjuānnàichūnguī

liǔwàihuàlóushàngpínglánshǒuniǎnhuāzhīfànghuāduìxiéhuīhènshuízhī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rén)(shēn)¹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注释:¹壬申:指嘉庆十七年(1812年)。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天风¹吹我,堕(duò)湖山一角,果然清丽²。曾是东华³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diāo)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译文:天风浩荡,将我吹落到这湖山之间,西湖的风景果然秀丽无匹。曾在北京渡过少年时代,此时回忆起在京华的生活,只觉得茫茫无际,感慨万端。那点微末的功名职位,岂是我平生志向所在?要是我的老乡苏小小知道了,一定会笑话我生计安排失当。
注释:¹天风:即风,风行天空,故称。²果然清丽:真的是美丽极了。³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⁴生小:从小,自幼。⁵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指汉初的樊哙。功名:指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⁶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⁷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作者称其为乡亲。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dī)¹香草,顿惹²清愁起。罗袜音尘³何处觅,渺(miǎo)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lǔ)声荡入云水。
译文:在西湖游赏,只见斜阳半坠,湖堤上春草如茵,这般景色顿时惹起了我的愁思。我的理想何处可以觅得呢?徒然对着渺茫湖水寄托我的幽思。心中涌起愁思时以箫声寄托愁怨,心中涌起狂侠之气时则以谈沦兵法来寄托豪情,这两种情感都令人消魂。这两种思绪都如春天的幻梦,随着咿呀的摇橹声,在云水之间消散。
注释:¹堤:指西湖白堤。²顿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清愁。³罗袜音尘:美人的音容、脚步。指美人步履轻逸。⁴渺渺:极目远视。⁵两般春梦:功名与文名都如春梦。⁶橹:拨水使船前进之具。

  常人写这类题材,大致是先叙湖上景致,然后因景抒情。而作者却不循常套,起笔不谈游湖,而先从身世感慨人手。首三句“天风吹我,予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气势宏大,姿态超迈。作者不说自己出生杭州,却说自己是被天风吹落于此的。他是天上的谪仙,身在人间,神在天表,只不过西湖风光的清丽令他满意,他才不想返回天界。这三句,才写到作者的诞生,但却已将他的自命不凡、高视阔步、超凡绝俗之态写出,一种豪迈飞扬的气概,跃然纸上。有这三句定下基调,下面几句就看似惊人而实无足惊奇了。“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天际”,之所以说他只是北京城中一个客居的弱冠少年,却不说仕途不得志之苦、不抒少年意气,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有无限苍凉迷茫,就是因为他是谪仙,胸襟广、目光远,所思者大。“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像樊哙那样建功立业、像驺奭那样立言传世,乃是无数古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他却说那些都不是他的平生之志,也因为他是谪仙,来到人间乃是为了大济苍生、重振乾坤。战场上的一刀一枪,书堆中的寻章摘句,他当然是夷然不屑的。不过,他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负,常人是不会懂得。“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就连坟地在西湖边的苏小小地下有知,也肯定会笑作者全然打错了算盘。阅尽人世的小小尚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论了。

  词至上片末尾,豪情已转为孤独之感。过片才写到游湖。“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但他笔下的西湖,乃是与他心境相合拍的西湖,他满怀清愁,所以刚刚看到“一抹”斜阳、“半堤”春草,这愁怀就顿时被惹逗起来了。斜阳芳草,自古都是伤心物,作者在此并未超越前人,但连用了“一抹”、“半堤”、“才见”、“顿惹”,词情便有无限含蓄,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接下“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前者用曹植《洛神赋》“罗袜生尘”之典,后者语本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歌。既是泛舟湖上,自不免极目远望,但作者所望也不同凡俗,他望的是“美人”——理想的化身。然而,“何处觅”、“予怀孤寄”,他未能望到理想的归宿所在,满腔情怀亦不知何处吐泄。

  词至此,已由豪迈而入孤独,由孤独而入忧愁,由忧愁而入怅惘。经此几番情感转折,终于唤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怨”,是指他胸怀大志却无人领会、无处施展的怨愤;“狂”,是指他心中汹涌澎湃的狂潮,这狂潮中有高超的见识、有宏大的构想、有急切的愿望,包含之多,实难尽言。欲怨之去,就吹上一曲缠绵悠远的箫乐,让那怨愤随风飘逝;狂来奈何,就舞出一派熠熠生辉的剑光,让心潮在浩荡剑气中暂趋平伏。这一箫一剑,其中包蕴了作者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兴奋;抚起箫、挥起剑,这中间的滋味,令作者魂为之销。相形之下,功名、文名的“两般春梦”算不得什么,就让它们随着橹声飘荡进云水之间。

  这首词全盘托出了少年龚自珍的雄心、抱负和自信、自负,是龚词的代表之作。其中核心的箫、剑二句,尤为后人所称道。有人说,这两者分别代表优美和壮美,而作者一身兼有之,实乃不世出之奇才。有人说,这两者代表了作者个性的两个方面,一深远,一宕落。龚自珍一生的行事,亦可以“吹箫”、“说剑”括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虽然自称“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似乎剑已涩、箫已折;其实,这仍然只是在“吹箫”而已。上引二句出自《己亥杂诗》,而他在同一组诗中大声疾呼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依然是“说剑”的雄姿。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448页

xiāngyuè ·tiānfēngchuī

gōngzhēn qīngdài 

rénshēnxiàfànzhōu西 shùhuái怀yǒu shíbiéhángzhōugàishínián

tiānfēngchuī duòshānjiǎo guǒránqīng céngshìdōnghuáshēngxiǎo huíshǒucāngmáng gǒugōngmíng diāolóngwénjuàn shìpíngshēng xiāngqīnxiǎo dìngyīngxiàofēi 
cáijiànxiéyáng bànxiāngcǎo dùnqīngchóu luóyīnchénchù miǎomiǎohuái怀 yuànchuīxiāo kuángláishuōjiàn liǎngyàngxiāohúnwèi liǎngbānchūnmèng shēngdàngyúnshuǐ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tīng)¹采白蘋(píng)²,日落³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译文:一位妇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阳暖暖的照在水边。
注释:¹汀洲:水中小洲。²白蘋:水草名。谷雨时始生,夏秋间开小白花。³日落:一作”日暖“。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洞庭¹有归客²,潇湘³逢故人。
译文:洞庭湖那边有归客回来,曾与夫君在潇湘之畔遇见,为我捎来他的消息。
注释:¹洞庭:湖名。在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²归客:归乡之人。³潇湘:水名,潇水与湘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以西汇合,称潇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故人¹何不返,春花²复应³晚。
译文:思念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归来呢?春花已经凋落,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
注释:¹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²春花:此泛指春天里的花;春花一作“春华”。³复应:又将。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不道新知¹乐,只言行路远。
译文:归客不说故人结交新欢之事,只说路途太遥远难以返回。
注释:¹新知:指丈夫结交的新欢。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的前二句描绘江南景致,点明时间,并引起下文,后六句写女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表达了一位江南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久不见其归来的忧虑。全诗婉曲喜人,音节雅亮,借作问答,语言朴素。

  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诗写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触物起兴,借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兴象”,而并非实写。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

  思妇在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想必也曾感到一点安慰,但对于一个因为爱情而怀抱相思痛苦的人来说,这一点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强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发。这两句写“归客”带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写“洞庭”、“潇湘”,实指同一个地方,却分开来写,给行文增添了一点参差错落;而这样的表达,在字面上使读者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意因此仿佛有了一点辗转漂泊的意思。与“逢”字所传达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想起远方游子行踪的不定与音讯的渺茫。

  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 “春花复应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点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将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巧妙的构思。其中的“复”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归,侧面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态。这里也隐喻红颜消损,美人迟暮,在岁月无情的消磨中写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问句,只因为有这一个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触动读者的力量。

  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实际上说的是“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相思的渺茫与深长。“不道新知乐”只是设想之辞,不可坐实。只因相思无望,便有了无端的猜想,而正是从虚设之辞中,写出了哀怨帐惘的相思之情。

  从表面的意思上看,“故人何不返”一句下面,应接以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是对“故人何不返”的直接回答。诗却避免了直接的回应,而以“春华复应晚”一句接住,使诗意平添了曲折之意,也与开头写采蘋有照应之妙。

  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颇有江南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大学语文.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4-25页
2、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市:巴蜀书社,1999年:183-184页

jiāngnán

liǔyùn nánběicháo 

tīngzhōucǎibáipíng luòjiāngnánchūn  (luòzuò nuǎn )
dòngtíngyǒuguī xiāoxiāngféngrén 
rénfǎn chūnhuāyīngwǎn 
dàoxīnzhī zhǐyánxíngyuǎn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兰芷¹满汀(tīng)²,游丝³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huán)(pín)(dài),脉(mò)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xù),人南渡。
译文:香草铺满芳洲,空气中漂浮着游丝。她款款而来,步微履细,好似被芳草阻住了相见的脚步。他迎身上前,只见她手扶危鬟,黛眉暗蹙,二人相顾无言,唯有脉脉深情。微风吹拂着柳絮,他南渡金陵而去。
注释:¹兰芷:香兰、白芷,均为香草。²汀洲:长满香草的水中陆地。³游丝:荡漾于空中的昆虫所吐的丝缕。⁴整鬟颦黛:略整秀发,微皱双眉。 ⁵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回首旧游¹,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²,何处?半黄梅子,向晚³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译文:回首过去游玩处,举头四望,群山成列。事隔经年,她现在是在某处花丛中的朱门深院内,还是在何处?春意将尽,梅子也已半黄,傍晚时分,疏落的雨丝透过帘幕送来的阵阵清寒。魂断了,就托付给步程匆匆的春天,一块带走吧!
注释:¹旧游:过去游玩处。²朱户:红色房子,喻富贵人家。³向晚:傍晚时分。⁴分付:指交托。⁵春将去:把春带去。

  这首词写相思之情。上阕记述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情景,下阕写男主人公对恋人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盼望。诗人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寄寓着自己失意的心怀,全词意蕴悠长,情余言外。

  开首二句写景。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湖波微起,荡漾涟漪,芳气郁郁,秀色青青,在这幅春景图中,慢慢地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女子。“罗袜尘生步”是形容她步履的轻盈,也带出她体态的优美。见到恋人的到来,等候的男子急忙迎上前去。“迎顾”二字,既表现了他的行动,也体现了他的心情。接下“整鬟”,说明她已经过精心的打扮; “颦黛”表示她正忧愁不乐。在如此的美景之中,见到自己的情人,应该十分喜悦才是,然而她却紧紧颦着双黛,这就表明她那黯然销魂的神情。临别之际,按理说应是“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的情景,而他们却“脉脉两情难语”。“脉脉”有含情欲吐之意,既然有千言万语的柔情蜜意,而又觉”难语”,这就把他们绵邈凄婉的情态描摹得极为深致。接着,诗人通过愁的象征一一柳絮的描写,进一层地道出了他们伤感的情怀,并直接逼出”人南渡”,点实词意,结束上阕。

  过片以“回首”一气贯下,写对恋人的追念。“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诗人着力从男方的角度来表现,这与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寄寓在男主人公身上不无关系。正因为昔时的恋情是如此的欢乐,如此的温馨,所以在分别之后。他才会“回首”,也值得“回首”。然而,举头四望,所见只是群山成列而已。“山无重数”境界开阔辽远,其用意则在于展示人物内心的寂寥空虚,也暗示关山的迢递,故接下有“花底深朱户,何处”的疑问。“花底”写环境之优美,“朱户”写房室之富丽,其中嵌入一个“深”字,则将小红搂掩映在花木革树丛中的势态表现了出来。他的思念始终环绕在恋人的身上。他想象着,他思念的恋人可能在“花底”,有可能在”朱户”。这问题似乎太迷人了,他象是进入了恍惚迷离的心态之中,于是索性掷出一个“何处”的问号。

  天地茫茫,情人不知何处,教他柔肠寸断。到这里,诗人没让他的感情喷涌而发,而是宕开一笔,以写景进一步蓄情。“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是他的所见,也是他的所感。一片风景,一片心情,梅子烟雨,也是他郁暗心情的表露,梅子黄时,细雨如丝,他的愁,如迷漫天地的梅子雨一般,无边无际地梭织着,使他无法逃遁,无法挣脱。在雨声的淅沥中,春光流逝了,春色衰残了,他那凄骑、迟暮、孤独的怅恨之情终于饱和到了顶点。“断魂分付与,春将去”,这时怀人和伤春已交织在一起了,从而转折出一片时不我与的无奈心情。结语构思奇特,痛苦不堪的主人公要把“断魂”交付给春天带走,其实谁都明白这是徒劳的,正如冯延巳所云:“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然而正是这结语产生了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整个下片抒情,传导出的是缠绵、痛苦与无奈。

  整首词情致凄切哀怨,风格委婉细腻。从回忆旧日临别时的惆怅到描写别后的相思落寞,语言凄婉,一往情深。其怀人的愁思和语词意象的选用与《东山词》中的压卷之作《横塘路》(即《青玉案》)有几许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1、 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432-433
2、 吕美生主编.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683-685

rénnán ·lánzhǐmǎntīngzhōu

zhù sòngdài 

lánzhǐmǎntīngzhōu yóuhéng luóchénshēng yíng zhěnghuánpíndài liǎngqíngnán fēngchuīliǔ rénnán 
huíshǒujiùyóu shānchóngshù huāshēnzhū chù bànhuángméi xiàngwǎnliánshū duànhúnfēn chūnj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