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¹画舸(gě)²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hān)³
译文: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注释:¹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²画舸:即画船。³半酣:半醉。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译文: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道,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2、 周邦彦《尉迟杯》: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liǔzhī

zhèngwénbǎo sòngdài 

tíngtínghuàchūntán zhídàoxíngrénjiǔbànhān 
guǎnyānfēng zàijiānghènguòjiāngn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即画船。

半酣:半醉。

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道,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2、 周邦彦《尉迟杯》: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创作背景

  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为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11
郑文宝

郑文宝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 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三十¹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译文:有一位年方三十的羽林将军,一生多次为国戍边。
注释:王威古:又作王威吉,生平事迹不详。¹三十:指三十岁。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piān)¹
译文:春风和煦,吹拂着原野上的浅草,马蹄踩在上面,轻盈快捷。
注释:¹翩翩:轻快的样子。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插羽¹两相顾,鸣弓新上弦²
译文:战士们看到插着羽毛的军书,风风相顾,并在弓上装上新弦。
注释:¹插羽:古代军书插羽毛以示迅急。²新上弦:一作“亲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射麋(mí)¹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译文:进入深深的山谷去射杀麋鹿,又到荒野的溪涧里饮战马。
注释:¹麋:麋鹿,也称“四不像”。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¹
译文:在马上频频取酒对饮,又在田野上姑且割取猎获的野兽肉下酒。
注释:¹鲜:鲜肉。此指猎获的野兽之肉。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相看未及饮,杂虏(lǔ)¹寇幽燕。
译文:喝酒还未尽兴,有消息传来说一队少数民族军队正进犯我幽州郡。
注释:¹杂虏:一作“杂胡”,指非正规的少数民族军队。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¹天。
译文:战火连绵不息,胡人军队扬起的尘土漫天盖地。
注释:¹际:至,接近。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长驱救东北,战解¹城亦全²
译文:接到命令后立即向东北长驱进军,去救援幽州,经过奋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战斗胜利结束,幽州城也保住了。
注释:¹解:结束。²全:保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报国行赴¹难,古来皆共然。
译文:作为边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解救是其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注释:¹行赴:前往。

zèngwángwēi--cuīhào

sānshílínjiāngchūshēnchángshìbiānchūnfēngchuīqiǎncǎolièpiānpiān

chāliǎngxiāngmínggōngxīnshàngxiánshèshēnyǐntóuhuāngquán

shànggòngqīngjiǔzhōngliáoxiānxiāngkànwèiyǐnkòuyōuyàn

fēnghuǒchéngāotiānzhǎngjiùdōngběizhànjiěchéngquán

bàoguóxíngnánláijiēgòngrán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祖国沉沦¹感不禁(jīn)²,闲来海外³觅知音。金瓯(ōu)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译文: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注释:¹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²不禁:忍不住。³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⁴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⁵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jiē)险阻¹,叹飘零²。关山万里³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译文: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杰人物,我墙上的宝剑每天夜里都在鞘中作龙吟。
注释:¹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²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³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⁴作雄行:指女扮男装。⁵英物:杰出的人物。⁶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上片“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却未必有“闲”情。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下片“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参考资料:
1、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

zhètiān ·guóchénlúngǎnjīn

qiūjǐn jìnxiàndài 

guóchénlúngǎnjīn xiánláihǎiwàizhīyīn jīnōuquēzǒng wèiguóshēnggǎnshēn 
jiēxiǎn tànpiāolíng guānshānwànzuòxióngxíng xiūyánfēiyīng lóngquánshàngmíng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小桃¹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²。年年乐事,华灯³竞处,人月圆时
译文:春风轻柔,小桃上指枝头,脱却厚重冬装,换上新春的罗衣。每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华美的灯相互竞美的地方,人月两团圆。
注释:¹小桃:上元前后开花的一种桃树。²罗衣:用丝织品制的春杉。³华灯:彩饰华美的灯。⁴人月圆时:指人间的团聚和月亮圆满的时候。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禁街¹箫鼓,寒轻夜永²,纤(xiān)³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wéi)
译文:御街上箫鼓沸腾,漫长的夜晚寒气四处弥漫,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夜色将尽,游人渐散,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笑声在帘幕后。
注释:¹禁街:即御街。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²夜永:夜长。³纤手:女人纤细的手。⁴更阑:夜深。⁵帏:帷幕。

  该词上片第一句“小桃枝上春风早”,起笔便以花期点明节令。紧接着下句就写自己对早春的切身感受。“初试薄罗衣。”这句大意是说脱却冬装,新着春衫,感到浑身的轻快,满心的喜悦。此刻,词人所喜悦的何止于此,下边纵笔直出本意。“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寥寥几笔,不但华灯似海、夜明如昼、游人如云、皓月当空,境界全出,而且极高妙地表现了词人自己喜悦之满怀。词人如此喜悦的心怀,也只有遇到这盛大的境界可以充分表现。“人月圆时”,这句话完整地描写出人间天上的美满景象,也包含着词人自己与所爱之人欢会的一份莫大喜悦。虽然“年年乐事”,透露出自己此乐只是一年一度,但将自己此乐融入了全人间的欢乐,词境便阔大,意趣也高远。上片通过描绘华灯似海极从视觉角度写元宵之盛。

  下片第一句“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此处箫鼓沸腾则突出元宵听觉感受之盛。热烈的节日气氛,融化了正月料峭的春寒。欢闹的人群,沉浸于金吾不禁的良宵。词人笔调,带有浪漫色彩。在美好的环境里,词人与所爱恋的美人重逢,手携手漫游欢乐的海洋里。这三句从满街箫鼓写到纤手重携,词人仍然是把一己的欢乐融入人间的欢乐来写的。“更阑人散”说的是夜色将尽,游人渐散,似乎元宵欢乐也到了尽头。然而不然。“千门笑语,声在帘帏”,这两句最后再度把元宵之欢乐推向新境。结笔三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手法。扫处即生法,一般是用词的开端,如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即是显例。此词用之于结笔,更见别致。这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人们包括词人自己此夕欢乐之无极。欢声笑语流溢的千门万户,其中也有词人与情人约会的那一处。所以,结笔是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欢乐。

  这首词的上片写观灯的盛况,下片写节日的欢腾与喜悦。全词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生动地表现了节日气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2-1243页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樯迥眺。
冻水¹消痕²,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³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dī)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樯(jiǒng)(tiào)
译文:冰雪融化得无影无踪,晨风让人感觉暖意无比,东郊道路两旁满眼春光。阳光温暖,景色宜人,调和滋润的云露,尽郊长长堤岸上那无边的芳草。失群的孤雁忧戚的往回飞去,江水和天边连成一线,杳杳幽远。远山已改变了原有的颜色,用尽目力远望千里之外的山峰,犹如淡扫娥眉。静静的凭靠着高楼的栏杆,我独自远眺。
注释:¹冻水:冰水。²消痕:这里是融化的意思。³迟迟:舒和的样子。⁴淑景:日影,此指春天的阳光。景,通“影”。⁵断鸿:失群的孤雁。⁶杳杳:悠远。⁷危樯:高耸的桅杆。⁸迥眺:远望。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榭,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sháo)¹偏早。想帝里²看看,名园芳榭(xiè),烂漫³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nèn)、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译文:春天的到来引动了我多少忧伤、苦闷的心怀。想一想何处明媚的春光来得最早,那帝都的著名园林、高台香榭,想来已渐渐是草木茂盛、莺啼花开的春日好景色了。追忆往日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有过多少次的连日饮酒听歌,千金买笑啊。离别之后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辜负了多少美好岁月啊!
注释:¹韶阳:春光。²帝里:帝京,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³烂漫:色彩鲜丽。⁴继日恁:天天如此。⁵量金:用量器计量黄金,喻不惜重价。⁶买笑:指狎妓。

  这是一首羁旅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极写春日的阳和之景。以“冻水消痕”、“晓风生暖“的四字骈偶句开始,写出早春典型景物:冰雪融消,晨风送暖。骈偶句的运用显现出铺排的效果,再接“春满东郊道”一个单句托住,由水而风而郊野长道,水陆上下遍布浓浓香气。三句中,一“消”、一“生”、一“满”,三个动词显现了变化中的动态。“迟迟淑景”和“烟和露润”又是两个四字短句,却不用对偶,与开篇同中有异,概写春阳的和暖,烟岚的和润,渲染了早春的气氛,再以“偏绕长堤芳草”一句实景作为承接, 长堤一线,芳草染绿,“偏绕”二字表现长堤春草正承受着春阳与烟露的恩泽,万物与造物者融洽为一体。“断鸿”二句,场景从远远的长堤提升至广袤的天空。鸿雁北归又是一个典型的早春之景,天边时隐时现的一点归飞鸿雁的身影,更衬出江天的悠远无尽。“遥山”三句,白远天而至远山,以拟人笔法写早春刚刚染上新绿的远山如美女“淡扫”的“妆眉”,极尽闲雅秀逸之态。结句之“目极”二句说以上所绘早春阳和之景并非词人春游所历,而是他“闲倚危楼”、“目极千里”、“迥眺”之所见。

  春景如此秀美诱人,词人却无意来游,此中必有缘故。景中所绘“断鸿”这一意象隐隐透露了一点信息。北归的大雁总是排成整齐的雁阵,而词人却偏偏选择一只失群的孤雁,这孤雁为下片所抒情感埋设了一个伏线。

  过片换头“动几许、伤春怀抱”一语,由“动”字领起,承上启下,上片春景所引动的却是游子的“伤春怀抱”。这一语是全词情感气氛陡然大变的关键词。这关键词与上片的“断鸿”意象幽隐地暗暗相连,“断鸿”正是词人自身形象的喻托。此语中“伤春怀抱”四字亦可作为此词的“词眼”,全词所抒正是词人的“伤春怀抱”。

  于是以下由“念”、“想”、“追思”引领出自己“伤春怀抱”,逐层铺叙。词人所“念”者乃“何处、留阳偏早”。所谓“何处”,即词人现今所在之处,词人偏说“何处”,化实为虚,正是游子他乡情感的流溢。“韶阳”本是美好的艳阳春色,人所共爱,词人却怪它偏偏来得这样早,正是游子伤春之情使然。词人所“想”者乃“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帝都的春日胜景用墨虽不多,但绚丽多姿,繁华热烈,对比眼前的素雅春色,自是别有一番诱人的风光,它强烈地吸引着沉迷市井生活的柳永。词人所“追思”者乃是“往昔年少”的放浪生活。他由帝都的繁华而追思起年少时的欢乐,那时是日以继日地“把酒”、“听歌”、“买笑”,挥金如土,对比今日的“断雁”情状,自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又是两个四字骈偶句,与开篇的一组骈偶句遥相照应,依旧显现着铺排的效果。这种生活尽管不足取法,但对柳永来说,却是他对仕途失意的一种抗衡。而直到他作下此词的时候,仕途仍是蹭蹬,岁月依旧题跎, 却连这种抗衡带来的些许心灵慰藉也不可得了。经过“想”、“念”、“追思”这三层铺叙之后,终于逼出了煞拍之“别后暗负,光阴多少”,嗟叹岁月的流逝,为辜负了青春年华而暗暗心伤。此时此刻,词人内心的失落,痛楚早已盖过了眼前的一片春色。

  柳永的词惯写羁旅愁情,但多各具面目,并不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此词以美景引愁情,以往昔的热烈反村眼前的冷寂,在抒情上又以上片深幽的蕴蓄与下片痛快的倾吐形成鲜明比照。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204-206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青山招不来,偃(yǎn)(jiǎn)¹谁怜²汝?岁晚³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注释:¹偃蹇: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²怜:爱怜,喜欢。³岁晚:指寒冬腊月。⁴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¹》去。
译文:山尖一轮晚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晚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¹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关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336·337页

shēngzhā ·yóu西yán

xīn sòngdài 

qīngshānzhāolái yǎnjiǎnshuílián suìwǎntàihánshēng huànbiānzhù 
shāntóumíngyuèlái běnzàitiāngāochù qīng tīng s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