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经始¹灵台²,经之营之。庶(shù)民攻³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译文: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注释:¹经始:开始计划营建。²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³攻:建造。⁴亟:同“急”。⁵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王在灵囿(yòu),麀(yōu)鹿¹攸伏。麀鹿濯(zhuó)²,白鸟翯(hè)³。王在灵沼,於(wū)(rèn)鱼跃。
译文: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注释:¹麀鹿:母鹿。²濯濯:肥壮貌。³翯翯:洁白貌。⁴灵沼:池沼名。⁵於:叹美声。⁶牣:满。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jù)¹²维枞(cōng)³,贲(fén)鼓维镛(yōng)。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译文: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注释:¹虡:悬钟的木架。²业:装在虡上的横板。³枞: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⁴贲:借为“鼖”,大鼓。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於论¹鼓钟,於乐辟(bì)(yōng)²。鼍(tuó)³鼓逢(péng)。蒙瞍(sǒu)奏公
译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注释:¹论:通“伦”,有次序。²辟廱: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³鼍: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⁴逢逢:鼓声。⁵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⁶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去过上海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廱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题解:“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按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这一章通过“经之”、“营之”、“攻之”、“成之”连用动词带同一代词宾语的句式,使得文气很连贯紧凑,显示出百姓乐于为王效命的热情,一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而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在章内也形成呼应之势。

  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此处文句似倒乙,“白鸟翯翯”一句似应在“於牣鱼跃”一句之后。因为第一,“白鸟”有人说是白鹭,有人说是白鹤,总之是水鸟,不应该在“王在灵沼”句领出对池沼中动物的描写之前出现。第二,孙鑛说:“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诗经通论》)这表明鹿伏与鱼跃应是对称的,则“於牣鱼跃”一句当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两句都有叠字形容词,既然“麀鹿濯濯”(有叠字词)句由“王在灵囿”句引出,则“白鸟翯翯”句须由“王在灵沼”句领起,且当与“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对应,这样章句结构才匀称均衡。(这样的解释从文词上说较合语义逻辑,然在叶韵上似亦有不圆通之处,而且上古诗文写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的早期,体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纯熟,句式错杂不齐,也是常事,因此,此见解未必正确,仅供参考而已)但不管有无倒乙,此章写鹿、写鸟、写鱼,都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写辟廱。辟廱,一般也可写作辟雍。毛传解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为“筑土雝(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戴震《毛郑诗考证》则说:“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廱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按验文本,释“辟廱”(即“辟雍”)为君主游憩赏乐的离宫较释之为学校可信,当从戴说。离宫辟雍那儿又有什么燕游之乐呢?取代观赏鹿鸟鱼儿之野趣的,是聆听钟鼓音乐之兴味。连用四个“於”字表示感叹赞美之意,特别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两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那种游乐的欢快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开头的话题,揭开“灵台经始”匾额为什么会出现在豫园三穗堂之谜。既然《灵台》一诗写了园林游赏,那么“灵台”一词就与园林结下了缘,所以豫园中也就有了这块匾额。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世的巨大文化影响。

língtái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jīngshǐlíngtái jīngzhīyíngzhī shùmíngōngzhī chéngzhī jīngshǐ shùmínlái 

wángzàilíngyòu yōu鹿yōu yōu鹿zhuózhuó báiniǎo wángzàilíngzhǎo rènyuè 

wéicōng fénwéiyōng lúnzhōng yōng 

lúnzhōng yōng tuóféngféng méngsǒuzòugō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

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

钟架横板崇牙配,大鼓大钟都齐备。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

啊呀钟鼓节奏美,啊呀离宫乐不归。敲起鼍鼓声蓬蓬,瞽师奏歌有乐队。

注释

经始:开始计划营建。

灵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亟:同“急”。

子来:像儿子似的一起赶来。灵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名。

麀鹿:母鹿。

濯濯:肥壮貌。

翯翯:洁白貌。

灵沼:池沼名。

於:叹美声。

牣:满。

虡:悬钟的木架。

业:装在虡上的横板。

枞:崇牙,即虡上的载钉,用以悬钟。

贲:借为“鼖”,大鼓。

论:通“伦”,有次序。

辟廱:离宫名,与作学校解的“辟廱”不同,见戴震《毛郑诗考证》。

鼍:即扬子鳄,一种爬行动物,其皮制鼓甚佳。

逢逢:鼓声。

蒙瞍:古代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当时乐官乐工常由盲人担任。

公:读为“颂”,歌。或谓通“功”,奏功,成功。

鉴赏

  去过上海豫园的游客,都知道进入园门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对那里面高高悬挂着的一块匾额上写着的“灵台经始”四字,却没多少人懂得其含义。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说到《大雅·灵台》这一篇。

  《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似乎是借百姓为周王建造灵台、辟廱来说明文王有德使人民乐于归附。其实,《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已将《灵台》的诗旨解说得很清楚。自然这是从当时作者的一面来说,如果从今天读者的一面来说,会同意这样的题解:“这是一首记述周文王建成灵台和游赏奏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此篇共四章,第一、二两章章六句,第三、四两章章四句。(按:毛诗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兹从鲁诗)第一章写建造灵台。灵台自然是台,但究竟是什么台,今所流行的各家注译本中多不作解释。按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型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这一章通过“经之”、“营之”、“攻之”、“成之”连用动词带同一代词宾语的句式,使得文气很连贯紧凑,显示出百姓乐于为王效命的热情,一如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民情踊跃,于兴作自见之。”而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在章内也形成呼应之势。

  第二章写灵囿、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此处文句似倒乙,“白鸟翯翯”一句似应在“於牣鱼跃”一句之后。因为第一,“白鸟”有人说是白鹭,有人说是白鹤,总之是水鸟,不应该在“王在灵沼”句领出对池沼中动物的描写之前出现。第二,孙鑛说:“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诗经通论》)这表明鹿伏与鱼跃应是对称的,则“於牣鱼跃”一句当为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两句都有叠字形容词,既然“麀鹿濯濯”(有叠字词)句由“王在灵囿”句引出,则“白鸟翯翯”句须由“王在灵沼”句领起,且当与“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对应,这样章句结构才匀称均衡。(这样的解释从文词上说较合语义逻辑,然在叶韵上似亦有不圆通之处,而且上古诗文写于人类语言文字发展史的早期,体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纯熟,句式错杂不齐,也是常事,因此,此见解未必正确,仅供参考而已)但不管有无倒乙,此章写鹿、写鸟、写鱼,都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写辟廱。辟廱,一般也可写作辟雍。毛传解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为“筑土雝(壅)水之外,圆如璧,四方来观者均也”。戴震《毛郑诗考证》则说:“此诗灵台、灵沼、灵囿与辟廱连称,抑亦文王之离宫乎?闲燕则游止肄乐于此,不必以为太学,于诗辞前后尤协矣。”按验文本,释“辟廱”(即“辟雍”)为君主游憩赏乐的离宫较释之为学校可信,当从戴说。离宫辟雍那儿又有什么燕游之乐呢?取代观赏鹿鸟鱼儿之野趣的,是聆听钟鼓音乐之兴味。连用四个“於”字表示感叹赞美之意,特别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两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那种游乐的欢快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开头的话题,揭开“灵台经始”匾额为什么会出现在豫园三穗堂之谜。既然《灵台》一诗写了园林游赏,那么“灵台”一词就与园林结下了缘,所以豫园中也就有了这块匾额。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世的巨大文化影响。

猜您喜欢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登临泽国¹半荆榛(zhēn)²,战伐年年鬼哭新³
译文:登高远望见水乡遍地荆棘,连年征战闻新鬼哭泣悲鸣。
注释:邵景说:名莓芬,字景说,明末诸生,与陈子龙、夏允彝等同为几社社员,为作者好友。张子退,名密轨,曾官南京兵部司务。¹泽国:多水的地方,长江下游地区多湖泊,故称泽国。一般指长江以南地区。²半荆榛:大半已经荒废。荆榛,两种野生灌木。³鬼哭新:新鬼哭,因战乱而死的人很多。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一水晴波¹青翰(hàn)(fǎng)²,孤灯暮哭白纶(guān)³
译文:日乘青色画舫犁开太湖水,夜戴白色丝巾独对雨中灯。
注释:¹晴波:在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²青翰舫:船名,因船上鸟形雕饰,涂以青色,故名。³白纶巾:白色的纶巾。后代的文人喜欢戴白纶巾,并相沿为文人的代称。这里是作者自指。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何时壮志酬(chóu)¹明主²?几日浮生³哭故人
译文:叹何时抗清成功报效明主,悲几日无所作为哭悼亲朋。
注释:¹酬:酬答,报效。²明主:谓英明的君主,此指明朝皇帝。³浮生:人生一切无定,故言人活在世上曰浮生。⁴故人:老朋友、老同事,这里指已牺牲的战友。
万里腾飞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万里腾飞仍有路¹,莫愁四海正风尘²
译文:放眼前方终有万里飞腾路,哪怕四海风尘弥漫罩征程。
注释:¹有路:喻指有出路,有希望。²风尘:指寇警戎马所至,风起尘扬,故云,比喻战乱。

  该诗一破常格,入笔即叙自己登临太湖的感受。诗人来到太湖岸畔,大约是在夜间。这片义师聚居的水泽之乡,一年来遭受清军的多次围剿和争夺,已变得何其荒芜;岸畔的村墟,长满了荆棘和木丛;惨淡的夜色中,时时如闻几多新鬼的哀哭之声!“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这就是诗人向九泉下的故人所倾诉的感慨——时局是严峻的,义师的再起,正处在艰难而悲壮的环境之中。这样开篇初读似乎显得突兀,其实正显示了志士间相忆相念的不同凡俗之风:诗人知道,此刻亡友英灵最关注的,应该就是神州陆沉的时局,而不是多愁善感的往事重提。

  接着两句,向亡友描述自己的生活景象:“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作为暮府参谋,诗人白天常常侍从吴易,乘坐青翰大船,出没于晴光潋滟的太湖,巡视各处的防御,筹划破敌之策;在傍晚的雨声中,则常常头戴白纶之巾,挑亮一盏油灯,孜孜研读兵书或谍报。两句所展现的景象,虽有朝幕、晴雨的不同,而诗人那少年参谋的奕奕风采,则因了“晴波”“孤灯”的烘托,“青翰舫”、“白纶巾”的映衬,便意态潇洒地凸现在了诗中,流露了能为抗清事业效力的深切自豪之情。不过,从形象表现来说,这对仗工整、情景如画的两句描绘,更显得气韵生动。

  在诗人参与吴易幕府之前,便已经历过松江起兵和吴志葵、鲁之屿的攻打苏州之役。可痛的是,这些难忘的起兵,均在清军的残酷镇压下溃败。诗人的复明壮志未酬,先就目睹了许多反清志士前仆后继、喋血国门的壮烈情景。当这些情景重又浮现在眼前时,诗人戚然而悲、啸叹不已!“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二句,正以突发的啸叹,震荡了全诗,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慨和痛苦。

  但令诗人感到欣慰的是,此次义师的再起太湖,气象殊为壮观。沈泮、李势、周瑞、陈继等诸路义军,纷纷来聚,一时间声势大振。义师对付清兵,也采取了彼出我归、彼归我出的灵活战术,使敌寇只能望洋兴叹。接着便挥师东向,攻入嘉善、吴江,后“又与苏郡兵战于汾湖,斩获过当”(见王云所续《陈子龙年谱》,收《陈子龙诗集》)。这些振奋人心的喜讯,也是诗人急于告诉九泉之下的亡友的,并对抗清大业充满信心:总有一天,反清的义师将会如潜龙一样,破浪而起,腾飞在万里云天。

  此诗在战伐鬼哭、孤灯暮雨的悲凉境界中几经盘折,终于在结尾化作了充满信心的高唱。一位处在艰难境地中的少年,虽然历尽悲苦,仍能有此乐观的战斗精神——这正是“湖海多豪气”的夏完淳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著.《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1:第617页
白鸥生意在沧波,不为风尘有网罗。
白鸥¹生意在沧波,不为风尘有网罗。
译文:白鸥在苍茫大海上生机勃勃的遨游,不接近人类是因为人类设置了罗网来捕捉。
注释:¹白鸥:出自《列子·黄帝篇》,引用白鸥与人相疑的典故。
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岂能多。
年抵冯唐初未半,才方疏广¹岂能多。
译文:你的年龄只有冯唐一半不到,才干堪比疏广那样的大贤,像你这样的人物天下少有。
注释:¹冯唐、疏广:皆西汉时期人物,均有大才。冯唐仗义执言,得罪汉文帝,九十岁未得重用;疏广年老致仕,散尽家财于乡里,为时人所称颂。
孤清楚国知谁继,遗爱郴人想共歌。
孤清楚国¹知谁继,遗爱郴(chēn)人想共歌。
译文:你孤高清正的人格在楚地不知由谁来继承,你遗留下来的恩泽让郴州人民共同歌颂。
注释:¹楚国:指楚地。吴某在湖南为官,属古时楚地。
嗟我欲归宜未晚,雪舟乘兴会相过。
(jiē)我欲归宜未晚,雪舟乘兴¹会相过。
译文:我想要像你学习早日归隐,希望还不算晚,效仿先贤雪夜访友,人生岂不快哉!
注释:¹雪舟乘兴:引用“王子猷雪夜乘舟访戴逵,兴尽而返”的典故。表达出一种洒脱不羁的名士风流。

zhìzhèng--wángānshí

báiōushēngzàicāngwèifēngchényǒuwǎngluó

niánféngtángchūwèibàncáifāngshū广guǎngnéngduō

qīngchǔguózhīshuíàichēnrénxiǎnggòng

jiēguīwèiwǎnxuězhōuchéngxìnghuìxiāngguò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¹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译文: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岭西北山洞里有一条大蛇,七八其长,十几围粗.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有不少被它伤害死的。于是人们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样得不到保佑。大蛇有时候托梦给人,也有时下告巫祝,说是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妖气造成的灾害并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
注释:¹吞啮:吞吃 啮:咬。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¹。寄曰:“父母无相²,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译文:这一年,大家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将乐县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爹妈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虽说有后代,却和没有一样。我没有缇萦那种能给父母解救苦难的力量,既然不能供养双亲,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注释:¹不听:不答应。²无相:没有福气。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寄乃告请¹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²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³,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译文: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像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
注释:¹告请:访求。请,求。²诣:到。³餈: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餈,同“糍”。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越王闻之,聘¹寄女为后²,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译文:东越国王听说这件事,来聘娶李寄为王后,任她的父亲为将乐县令,她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从此东冶不再出现妖异怪物,歌唱李寄斩蛇的歌谣至今还在那地区流传。
注释:¹聘:旧时定亲叫聘。²后:王后。
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阴阴帘幙万家垂。穿帘双燕飞。
女贞¹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²时。阴阴³帘幙(mù)万家垂。穿帘双燕飞。
译文:女贞花白点缀在草地之中,星星点点。江南的梅雨时节,天光阴暗像帘幕低垂。天上的燕子低低的飞过。
注释:阮郎归:词牌名,又名“碧桃春”“宴桃源”“濯缨曲”等。以李煜词《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为正体,双调四十七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五句四平韵。¹女贞:木名。²梅雨:初夏产生的江淮流域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³阴阴:幽暗貌。
朱阁外,碧窗西。行人一舸归。清溪转处柳阴低。当窗人画眉。 
朱阁外,碧窗西。行人¹一舸(gě)归。清溪转处柳阴低²。当窗人画眉。 
译文:红色楼阁,青色的窗台外面,游人坐着小舟回家。清澈的溪水转弯的柳树底下,窗台中有佳人正在画眉梳妆。
注释:¹行人:出行之人。²低:通底。

  这首词像一幅中国山水画,林花掩映,清溪数曲,江南千里,尽在目中。素雅冲淡的画面中略点醒目的朱碧,幽静安谧的气氛中隐藏飞动的情意,使没有到过江南的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江南风景的美丽、幽静与多情。

  白花绿草是清新淡雅的色彩,女贞具有四季常青的品质,万家帘幕低垂又给人一种幽静和内敛的感受。便何况,这一切又被笼罩在无边无际的朦胧细雨之中。把雨中江南山水比作一个娴静、储蓄的美女,那么“穿帘双燕飞”一句则给这美女增加了一种动态和生气,从而引出了近景中的人物。

  这是一幅册水画而不是人物画,人物也是景。作为一幅画,读者的视线可以越过树杪看到远水中的一舸归舟,而那远水在林花柳阴的掩映遮蔽曲折断续,直流到近景的朱阁碧窗之下,窗内有人对镜画眉。

  总之,江南水乡钟灵毓秀,风景美,人物也美。这幅可以引起读者的种种遐想:喜欢爱情故事的人不妨想像画眉女子正在等待那一舸归舟中的行人,从而演绎出一个爱情的故事;喜欢江山风景的人不妨从中体会江南山水的蕴藏与灵秀;相思离别者则不妨因此而怀念起故乡与亲人。

  这首词的好穿在于,它看起来完全是写景,而且那景色悠闲淡雅,颇近于“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但从穿帘双燕和当窗画眉人的形象中,又似隐隐流露出一种感情和心愿,从而使整个景色不但有自然之美,而且还有一种委婉绵长的情意之美,令读者觉得既清新淡雅又余味悠长,读起来很有远韵。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96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转烛(zhú)¹飘蓬²一梦归,欲寻陈迹³(chàng)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wéi)
译文: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注释:¹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²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³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⁴怅:怅惘,不如意。⁵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待月¹池台²空逝水³,荫(yīn)楼阁漫斜晖(huī),登临不惜更(gèng)衣。
译文: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注释:¹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²池台:池苑楼台。³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⁴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⁵漫:同“谩”,弥漫。⁶斜晖:傍晚的光辉。⁷沾:沾湿,浸润。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怅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怅”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huànshā ·zhuǎnzhúpiāopéngmèngguī

 dài 

zhuǎnzhúpiāopéngmèngguī xúnchénchàngrénfēi tiānjiàoxīnyuànshēnwéi 
dàiyuèchítáikōngshìshuǐ yīnhuālóumànxiéhuī dēnglíngèngz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