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ē)与那(nuó)¹!置²我鞉(táo)³
译文: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注释:¹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²置:植,竖立。³鞉鼓:一种立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奏鼓简简¹,衎(kàn)²我烈祖³
译文: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注释:¹简简:象声词,鼓声。²衎:欢乐。³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汤孙¹奏假²,绥(suí)³我思
译文: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注释:¹汤孙:商汤之孙。²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³绥:赠予,赐予。⁴思:语助词。⁵成:成功。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táo)鼓渊渊¹,嘒(huì)²³声。
译文: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注释:¹渊渊:象声词,鼓声。²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³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qìng)¹声。
译文: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注释:¹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wū)¹(hè)²汤孙!穆穆³(jué)声。
译文: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注释:¹於:叹词。²赫:显赫。³穆穆:和美庄肃。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¹鼓有斁(yì)²,万舞³有奕(yì)
译文: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注释:¹庸:同“镛”,大钟。²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³万舞:舞名。⁴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yì)¹
译文: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注释:¹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 夷怿:怡悦。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¹
译文: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注释:¹作:指行止。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温恭朝夕,执事¹有恪(kè)²
译文: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注释:¹执事:行事。²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¹予烝(zhēng)²尝,汤孙之将³
译文: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注释:¹顾:光顾。²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³将:佑助。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述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绘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衎鼓、管、磬、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鼓我”,《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衎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绘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衎鼓,据文献记载,衎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衎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衎,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17-719页

nuó

míng xiānqín 

ēnuó zhìtáo 
zòujiǎnjiǎn kànliè 
tāngsūnzòu suíchéng 
táoyuānyuān huìhuìguǎnshēng 
qiěpíng qìngshēng 
tāngsūn juéshēng 
yōngyǒu wànyǒu 
yǒujiā  
zài xiānmínyǒuzuò 
wēngōngzhāo zhíshìyǒu 
zhēngcháng tāngsūnzhījiā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注释

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置:植,竖立。

鞉鼓:一种立鼓。

简简:象声词,鼓声。

衎:欢乐。

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汤孙:商汤之孙。

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绥:赠予,赐予。

思:语助词。

成:成功。

渊渊:象声词,鼓声。

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

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於:叹词。

赫:显赫。

穆穆:和美庄肃。

庸:同“镛”,大钟。

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万舞:舞名。

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 夷怿:怡悦。

作:指行止。

执事:行事。

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顾:光顾。

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将:佑助。

鉴赏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述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绘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鼓、管、磬、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鼓我”,《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绘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鞉鼓,据文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鞉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17-719页
创作背景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诗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17-719页
猜您喜欢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译文:杨柳在丝丝微风中飘荡,梨花在点点细雨中绽放。雨点随着花瓣飘落,柳条在风中显得格外疏朗。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春事成虚,花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¹,谁肯与莺(yīng)²做主?
译文:春天过去了,谁也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春天为什么走得这样快?请问司春的东君,谁能为春天景物作主。
注释:¹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²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曲子的曲辞确实是“语极俊丽”。开头四句,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四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为雨打,更因为风吹;柳条稀疏,因为风拂,也因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这种情绪,在“春事成虚”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梨花瓣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归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亦暗扣了题旨“送别”。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061-1062页

zhīhuā ·chūnsòngbié

liútíngxìn yuándài 

yángliǔfēng diǎndiǎnhuā suíhuābànluò fēngchènliǔtiáoshū 
chūnshìchéng nàichūnguī chūnguītài shìwèndōngjūn shuíkěnyīnghuāzuòzhǔ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huái)¹隐隐²,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³悠悠,万顷(qǐng)烟波万顷愁。
译文:远望淮山隐隐约约可见其影,连绵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远,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注释:¹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²隐隐:不明显,不清晰。³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⁴悠悠:遥远。⁵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山长水远,遮(zhē)断行人东望¹眼。恨旧愁新²,有泪无言对晚春。
译文: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向东眺望的视线。旧恨新愁,面对这晚春景象,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垂泪。
注释:¹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²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本首词中记录了女主人的不幸遭遇和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上片写被掳北去时告别故土的沉痛心情,下片写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仇恨。整首词的抒情哀婉真挚,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

  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

  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参考资料:
1、 兰东辉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1:第253页
2、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108页

jiǎnlánhuā··huáishānyǐnyǐn--huáishàng

huáishānyǐnyǐnqiānyúnfēngqiānhènhuáishuǐyōuyōuwànqǐngyānwànqǐngchóu

shānzhǎngshuǐyuǎnzhēduànxíngréndōngwàngyǎnhènjiùchóuxīnyǒulèiyánduìwǎnchūn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叶底杏青梅小。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叶底杏青梅小。人
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
小琼闲抱琵琶。雪香¹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¹雪香:指肌肤如雪,香气溢散。
这是一首赞美歌女小琼的词。上片写花落草长,春天已然归去,“绿肥红瘦”,杏子方青,梅子尚小。这几句是背景,是陪衬,为下片推出的人物形象作一铺垫。小琼这女子果然招人喜爱,“闲抱琵琶”,既点明她的身份,而其神情意态亦约略可见;“雪香微透轻纱”一句,蕴含丰厚,颇能引人联想。最后两句,照应花落春去的时令,把小琼比作“一枝娇艳”的不谢之花,而且在酒席筵前独占韶华,也算得风光一时了。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译文: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三秦¹形胜无今古,千发传闻果是非;
译文: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发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注释:¹三秦:项羽灭秦,分关内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号三秦。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yǎn )(jiǎn)¹鲸鲵(ní)²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译文: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注释:¹偃蹇:傲慢,高盛。²鲸鲵:大鱼。此处比喻蒙古军之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qí)阳泪满衣¹
译文: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注释:¹“穷途”两句: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此处是作者借此典自况。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百二关河¹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译文: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发,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注释:¹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译文: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译文:荒野发,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从谁细向苍苍¹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译文: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注释:¹苍苍:天。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dān)眈九虎护秦关¹,懦楚孱(chán)齐机上看。
译文: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注释:¹“眈眈”句: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置秦关等处九个守御史。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yǔ)¹土田推陆海²,汉家封徼(jiǎo)³尽天山。
译文:《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注释:¹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叙了我国上古的疆域。²陆海:指地势高平、物产丰饶的地区,古代以陕西为“天下陆海之地”。³徼:边境,边界。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北风猎猎¹悲笳(jiā)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译文: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注释:¹猎猎:风声。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¹惜空闲。
译文: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注释:¹仙掌:华山有仙掌峰。

第一首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诗作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北风劲吹,强敌压境。诗人似乎看到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突骑:突人对方阵地的精锐骑兵。

  “三秦形胜无古今,千里传闻果是非”。紧承上两句,诗人的这种担忧还是真的表现出来了。在一声反问中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郁隐痛,悲愤、沉痛、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阳陷落之后的设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入侵者的凶狠、残暴、野蛮,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同情老百姓,心忧国难的思想感情。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这两句直抒胸臆,悲慨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比较笼统,这一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第三首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面对积弱不振的现状,诗人痛苦地反思过去,回顾历史,希望从中找出重振国家的良方妙策。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这两句和前两句都是描述金朝全盛时的景况。诗人有好几处运用典故,意在说明往日的繁盛与强大。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猎猎是风吹的声音,潇潇是水流的声音,诗人连用两个象声词,极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岐阳城的荒凉与冷清,与往日的繁盛热闹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全诗在悲怆的抒写中,陡然引入了对险峻华山的描绘,颇能让人产生几分突兀之感,其实这样写不仅是慨叹由于人为的防备不足,使险要的山川、天然的屏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隐含着元好问愤愤不平的书生意气。宋玉《大言赋》有“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元好问在本诗中以倚天长剑比喻险峻的华山。意在提醒金朝统治者要加强防务,可谓在沉痛中见警策。

参考资料:
1、 (金)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08:第75-78页

yángsānshǒu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liányíngniǎofēi běifēnghàohàoyīn 
sānqínxíngshèngjīn qiānchuánwénguǒshìfēi 
yǎnjiǎnjīngrénhǎi fēnmíngshéquǎntiěshānwéi 
qiónglǎoruǎn kōngwàngyánglèimǎn 

bǎièrguāncǎohéng shíniánróngànqínjīng 
yáng西wàngláixìn lǒngshuǐdōngliúwénshēng 
mànyǒuqíngyíngzhàn cányángzhàokōngchéng 
cóngshuíxiàngcāngcāngwèn zhēngqiǎnchīyóuzuòbīng 

dāndānjiǔqínguān nuòchǔchánshàngkàn 
gòngtiántuīhǎi hànjiāfēngjiǎojìntiānshān 
běifēnglièlièbēijiā wèishuǐxiāoxiāozhànhán 
sānshíliùfēngchángjiànzài tiānxiānzhǎngkōngxián 

黄叶西陂水漫流,籧篨风急滞扁舟。
黄叶西陂(bēi)¹水漫流,籧(qú)(chú)²风急滞(zhì)³(piān)舟。
译文:黄叶纷纷飘坠,西河水漫流。风太急,粗席作的篷帆簌簌地响,没法卷收,小船被吹到湖滩里,搁浅了。
注释:小寺:小庙。阊(chāng)门:在今江苏苏州。¹陂:此指湖泊。²籧篨:竹子或苇子编的粗席。这里指粗席作帆。³滞:停留不动。
夕阳暝色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丘。
夕阳暝(míng)¹来千里,人语鸡声共一丘²
译文:我在小寺里向外眺望,只见夕阳西下,夜色从千里以外悄悄袭来,人说话和鸡叫声混杂一起,分不清楚,聒噪得仿佛成了同类。
注释:¹暝色:指暮色。暝:天色昏暗。²一丘:本指土坡,这里也指“一丘之貉”语意。这句是说,此地乱糟糟的,人说话和鸡叫声混杂一起,分不清楚,聒噪得仿佛成了同类。

chāngménwàixiǎo--kòuguóbǎo

huáng西bēishuǐmànliúchúfēngzhìbiǎnzhōu

yángmíngláiqiānrénshēnggòngq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