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
南山¹之下,汧(qiān)²之间,想见开元天宝³年。
译文:南山之下,汧水渭水之间,我可以想象出开元天宝那些年。
注释: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¹南山:指秦岭,在陕西陇县南。²汧渭:汧水及渭水,均在陕西。³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
八坊¹分屯(tún)(ài)秦川²,四十天匹³如云烟。
译文:朝廷建立八坊养马,连秦川都觉得太狭隘,四十万匹骏马奔驰,似阵阵云烟。
注释:¹八坊:唐时置八坊于岐、豳、泾、宁间,管理马匹,地广千里。²秦川:指陕西、甘肃东部一带。³四十天匹:开元时令王毛仲管马政,至十三年,马有四十三天。
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騜鶾。
(zhuī)(pī)(yīn)(luò)(lí)(liú)(yuán),白鱼赤兔骍(xīng)(huáng)(hàn)¹
译文:马儿毛色各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注释:¹“骓”二句:指形形色色的马。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駓,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骃,浅黑间白的马。骆,黑鬣的白马。骊,纯黑的马。骝,黑鬣的红马。騵,白腹的红马。白鱼,两目似鱼目的马。赤兔,红马。骍,红黄色的马。騜,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鶾,长毛马。
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态隐驽顽。
龙颅(lú)凤颈狞且妍,奇姿¹逸态隐驽(nú)³
译文:头似龙,颈似凤,有狞恶有俊妍。奇姿逸态,令人叹为观止,也有些劣性马,跳踉嘶叫,混杂其间。
注释:¹奇姿:特殊的姿态;上面所说的“狞”,其实就是奇姿。²逸态:秉性纯良。³弩顽:难以驯服、质地不好的劣等马。隐:隐藏,夹在中间。
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
碧眼胡儿¹手足鲜²,岁时翦(jiǎn)³供帝闲
译文:绿眼睛的胡人以善养马出名,每年剪毛刷马,精心挑选,供给天子的御马监。
注释:¹碧眼胡儿:谓牧马人,据诗,知唐时牧马人多为长着碧蓝眼睛的少数民族的人。胡儿,西域少数民族。²鲜:鲜明,此处意为灵活。³剪刷:剪毛和洗刷,此乃牧马人分内的事。⁴帝闲:内廷的马厩。
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
(zhè)¹临池²侍三千³,红妆照日光流渊。
译文:天子临池观马,左右侍从美女三千,红妆在日光的照耀下分外光鲜。
注释:¹柘袍:黄袍。此代指皇帝。²临池:谓临池学习书法。池,砚池。³三千:谓宫女之多。
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
楼下玉螭(chī)¹吐清寒,往来蹙(cù)²生飞湍(tuān)
译文:楼下的玉螭口中吐出不绝的寒水,马群在水波中奔跑溅起水花似箭。
注释:¹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古代常雕刻其形作为器物装饰。此指池边吐水的螭首。²蹙踏:踢,踏。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
众工¹(shì)²笔和朱铅³,先生曹霸弟子韩。
译文:画工们把笔舐满了颜料临摹,曹霸和弟子韩干的画技压倒群贤。
注释:¹众工:众画工。²舐:以舌取食或舔物,这里是说用手舔笔。³朱铅:指绘画的颜料。⁴曹霸:唐著名画家,魏曹髦之后。天宝末曾奉诏画御马及功臣,官至左武卫将军。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jiù)马多肉尻(kāo)(huí)圆,肉中画骨夸尤难¹
译文:内厩的马多肉臀部肥圆,能在画肉时画出骨相,真是难上加难。
注释:¹“厩马”二句:说内厩马肥胖,难以画出骨相。尻脽,臀部。韩干画马善于表现骨相,故云。
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金羁(jī)¹玉勒²绣罗鞍(ān),鞭(biān)(chuí)³刻烙(lào)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译文:马匹戴着黄金羁白玉勒,马鞍子是罗绫绣成,它们遭到鞭打火烙已伤天全,怎比得韩干画上的马,神骏天然。
注释:¹羁:马笼头。²勒:马络头。³鞭箠:用马鞭子鞭打。箠,马鞭。⁴烙:灼,烧。⁵伤:伤害。⁶天全:不遭受任何伤害的自然状态,即本性。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
平沙¹细草荒芊(qiān)²,惊鸿³脱兔争后先。
译文:你看,一望无际的平沙上,细草蒙蒙似绵,马儿轻逸快捷,恐后争先。
注释:¹平沙:广漠的沙源,此谓草原。²荒芊绵:草原上的荒草,长得很茂盛,绵延不断。芊,茂盛。³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鸿受惊就飞得快。⁴脱兔:逃跑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速。脱,逃脱。
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
王良¹挟策²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yuán)³
译文:这些马真该让王良挟着鞭子赶上青天,为什么要俯首拉车,留在人间?
注释:¹王良:《苏轼诗集》引宋人注:“王良,赵简子时御者。”《淮南子·览冥训》说王良善御马。后引申为星名。《晋书·天文志》:“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挟策飞上天”出于此。²策:马鞭。³辕:车前驾牲畜的直木。据《苏轼诗集》宋人注引《晋书》:“蔡漠戏王导,短辕犊车。”

  题画马的诗,自从杜甫写了《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等名作后,数百年间,几成绝响,到了苏轼,才继武杜甫,作了此诗及《韩干马十四匹》等优秀作品。

  苏轼这首古风,题的是《牧马图》,起首便擒题,从韩干所处的时代及地点写起,说见了这幅图,仿佛见到了关中南山下、汧渭二水间开元、天宝年间养马的盛况。诗没有直接从图入手,故意示以迂回,便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感觉。词句又有意长短参差,中间以排比,跳荡突兀。清方东树感叹说“如生龙活虎”,纪昀对这句式也很赞赏,说:“若第二句去一‘之’字作一句,神味便减。”古人论诗,认为贵在工于发端,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起手贵突兀。”并举王维“风劲角弓鸣”,杜甫“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参“送客飞鸟外”等篇,认为“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苏轼这首诗的开端也是如此,明明是题画,却对画不着一字,旁出奇兵,令人瞠目,为下吟咏铺设了广阔的余地。

  由时间、地点,诗接着咏马,仍不写画而述实事。诗写道,唐玄宗时,设置八坊,养有四十万匹马,各种毛色的马都很齐全,而皇帝御厩中的马,气概更是不凡。从“八坊分屯”句至“往来蹙踏”句十二句,诗用绚丽的词藻,铺排马的神态毛色,使人应接不暇。在形容时又各有侧重,二句写颜色,二句写神态,二句写牧马人应题;余下数句,又旁及宫廷盛况,带写到马,才思横溢,喷薄而出。在句格上富有变化,写毛色的句子,《御选唐宋诗醇》指出是本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诗“鸦鸱雕鹰雉鹄”句,清王士禛又提出是学《急就篇》句法,“由其气大,故不见其累重之迹”。这首诗全篇学杜甫,插入这两句学韩愈的诗,便在雄浑肆荡中带有了奇崛生新、硬语盘空之态。

  诗写到这里,已经神旺气足,把唐玄宗时有关养马的事作了详尽的介绍,以下才开始入题,但仍用“众工舐笔和朱铅”作衬,引入绘画;接句写到了韩干,但前四字“先生曹霸”还是衬,真正入题只有“弟子韩”三字而已。能在大段描写后入题,已打破了题画诗的常规;入题后仍然不急于着题,更属不易。出人意料的是,诗在匆匆轻点题后,忽然又远荡开去,转写画马之难。诗说天子马厩中的马肥而多肉,不易表现骨相,韩干却能“肉中画骨”,更见工力。同时,又用厩马装饰华美、加鞍着辔、烙上火印,失却马的神韵作反衬,正式赞叹韩干所画“近自然”,笔力奇横。诗中真正花在写画上的只有这几句,因为衬跌得很足,所以表现得十分饱满,回观前面大段描写,又似乎句句写的是画面。因此,下文便立即进入收煞。收煞时,诗仍不肯平平,又别出一意,说画中马的神骏,应当与天马相并共提。这样一结,陡起波澜,被纪昀赞为:“到末又拖一意,变化不测。”诗的结句,又是苏轼借马陈述胸中的抱负,抒发不平。“不合作诗云‘王良挟矢飞上天,何必俯首求短辕’,意以骐骥自比,讥讽执政大臣无能尽我之才,如王良之能驭者,何必折节干求进用也”(《乌台诗案》)。这意思,也与苏轼在同年所作《韩干马十四匹》诗的结句“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相同。

  苏诗多奇句奇篇,这首诗尤为突出。诗是题画,但全诗真正涉及画的只有数句,所以纪昀说:“章法奇绝。”这批语正点出了苏诗恣肆不常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2-93
2、 马亮.苏轼作品鉴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85-87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83-86

shūhángàn--shì

nánshānzhīxiàqiānwèizhījiānxiǎngjiànkāiyuántiānbǎonián

fāngfēntúnàiqínchuānshíwànyúnyān

zhuīyīnluòliúyuánbáichìxīnghuánghàn

lóngfèngjǐngníngqiěyán姿tàiyǐnwán

yǎnérshǒuxiānsuìshíjiǎnshuāgōngxián

zhèpáolínchíshìsānqiānhóngzhuāngzhàoguāngliúyuān

lóuxiàchīqīnghánwǎngláishēngfēituān

zhònggōngshìzhūqiānxiānshēngcáozihán

jiùduōròukāoshuíyuánròuzhōnghuàkuāyóunán

jīnlēixiùluóānbiānchuílàoshāngtiānquánjìnrán

píngshācǎohuāngqiānmiánjīng鸿hóngtuōzhēnghòuxiān

wángliángxiéfēishàngtiānshǒuduǎnyu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山之下,汧水渭水之间,我可以想象出开元天宝那些年。

朝廷建立八坊养马,连秦川都觉得太狭隘,四十万匹骏马奔驰,似阵阵云烟。

马儿毛色各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头似龙,颈似凤,有狞恶有俊妍。奇姿逸态,令人叹为观止,也有些劣性马,跳踉嘶叫,混杂其间。

绿眼睛的胡人以善养马出名,每年剪毛刷马,精心挑选,供给天子的御马监。

天子临池观马,左右侍从美女三千,红妆在日光的照耀下分外光鲜。

楼下的玉螭口中吐出不绝的寒水,马群在水波中奔跑溅起水花似箭。

画工们把笔舐满了颜料临摹,曹霸和弟子韩干的画技压倒群贤。

内厩的马多肉臀部肥圆,能在画肉时画出骨相,真是难上加难。

马匹戴着黄金羁白玉勒,马鞍子是罗绫绣成,它们遭到鞭打火烙已伤天全,怎比得韩干画上的马,神骏天然。

你看,一望无际的平沙上,细草蒙蒙似绵,马儿轻逸快捷,恐后争先。

这些马真该让王良挟着鞭子赶上青天,为什么要俯首拉车,留在人间?

注释

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

南山:指秦岭,在陕西陇县南。

汧渭:汧水及渭水,均在陕西。

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

八坊:唐时置八坊于岐、豳、泾、宁间,管理马匹,地广千里。

秦川:指陕西、甘肃东部一带。

四十天匹:开元时令王毛仲管马政,至十三年,马有四十三天。

“骓”二句:指形形色色的马。骓,毛色苍白相杂的马。駓,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骃,浅黑间白的马。骆,黑鬣的白马。骊,纯黑的马。骝,黑鬣的红马。騵,白腹的红马。白鱼,两目似鱼目的马。赤兔,红马。骍,红黄色的马。騜,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鶾,长毛马。

奇姿:特殊的姿态;上面所说的“狞”,其实就是奇姿。

逸态:秉性纯良。

弩顽:难以驯服、质地不好的劣等马。隐:隐藏,夹在中间。

碧眼胡儿:谓牧马人,据诗,知唐时牧马人多为长着碧蓝眼睛的少数民族的人。胡儿,西域少数民族。

鲜:鲜明,此处意为灵活。

剪刷:剪毛和洗刷,此乃牧马人分内的事。

帝闲:内廷的马厩。

柘袍:黄袍。此代指皇帝。

临池:谓临池学习书法。池,砚池。

三千:谓宫女之多。

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古代常雕刻其形作为器物装饰。此指池边吐水的螭首。

蹙踏:踢,踏。

众工:众画工。

舐:以舌取食或舔物,这里是说用手舔笔。

朱铅:指绘画的颜料。

曹霸:唐著名画家,魏曹髦之后。天宝末曾奉诏画御马及功臣,官至左武卫将军。

“厩马”二句:说内厩马肥胖,难以画出骨相。尻脽,臀部。韩干画马善于表现骨相,故云。

羁:马笼头。

勒:马络头。

鞭箠:用马鞭子鞭打。箠,马鞭。

烙:灼,烧。

伤:伤害。

天全:不遭受任何伤害的自然状态,即本性。

平沙:广漠的沙源,此谓草原。

荒芊绵:草原上的荒草,长得很茂盛,绵延不断。芊,茂盛。

惊鸿: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鸿受惊就飞得快。

脱兔:逃跑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速。脱,逃脱。

王良:《苏轼诗集》引宋人注:“王良,赵简子时御者。”《淮南子·览冥训》说王良善御马。后引申为星名。《晋书·天文志》:“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挟策飞上天”出于此。

策:马鞭。

辕:车前驾牲畜的直木。据《苏轼诗集》宋人注引《晋书》:“蔡漠戏王导,短辕犊车。”

创作背景

  《乌台诗案》载,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轼经济南到了汴京开封。三月初三日,他的朋友王诜送唐韩干画马十二匹,共六轴,求苏轼为跋,作者于是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2-93
2、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83-86
赏析

  题画马的诗,自从杜甫写了《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等名作后,数百年间,几成绝响,到了苏轼,才继武杜甫,作了此诗及《韩干马十四匹》等优秀作品。

  苏轼这首古风,题的是《牧马图》,起首便擒题,从韩干所处的时代及地点写起,说见了这幅图,仿佛见到了关中南山下、汧渭二水间开元、天宝年间养马的盛况。诗没有直接从图入手,故意示以迂回,便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感觉。词句又有意长短参差,中间以排比,跳荡突兀。清方东树感叹说“如生龙活虎”,纪昀对这句式也很赞赏,说:“若第二句去一‘之’字作一句,神味便减。”古人论诗,认为贵在工于发端,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起手贵突兀。”并举王维“风劲角弓鸣”,杜甫“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参“送客飞鸟外”等篇,认为“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苏轼这首诗的开端也是如此,明明是题画,却对画不着一字,旁出奇兵,令人瞠目,为下吟咏铺设了广阔的余地。

  由时间、地点,诗接着咏马,仍不写画而述实事。诗写道,唐玄宗时,设置八坊,养有四十万匹马,各种毛色的马都很齐全,而皇帝御厩中的马,气概更是不凡。从“八坊分屯”句至“往来蹙踏”句十二句,诗用绚丽的词藻,铺排马的神态毛色,使人应接不暇。在形容时又各有侧重,二句写颜色,二句写神态,二句写牧马人应题;余下数句,又旁及宫廷盛况,带写到马,才思横溢,喷薄而出。在句格上富有变化,写毛色的句子,《御选唐宋诗醇》指出是本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诗“鸦鸱雕鹰雉鹄”句,清王士禛又提出是学《急就篇》句法,“由其气大,故不见其累重之迹”。这首诗全篇学杜甫,插入这两句学韩愈的诗,便在雄浑肆荡中带有了奇崛生新、硬语盘空之态。

  诗写到这里,已经神旺气足,把唐玄宗时有关养马的事作了详尽的介绍,以下才开始入题,但仍用“众工舐笔和朱铅”作衬,引入绘画;接句写到了韩干,但前四字“先生曹霸”还是衬,真正入题只有“弟子韩”三字而已。能在大段描写后入题,已打破了题画诗的常规;入题后仍然不急于着题,更属不易。出人意料的是,诗在匆匆轻点题后,忽然又远荡开去,转写画马之难。诗说天子马厩中的马肥而多肉,不易表现骨相,韩干却能“肉中画骨”,更见工力。同时,又用厩马装饰华美、加鞍着辔、烙上火印,失却马的神韵作反衬,正式赞叹韩干所画“近自然”,笔力奇横。诗中真正花在写画上的只有这几句,因为衬跌得很足,所以表现得十分饱满,回观前面大段描写,又似乎句句写的是画面。因此,下文便立即进入收煞。收煞时,诗仍不肯平平,又别出一意,说画中马的神骏,应当与天马相并共提。这样一结,陡起波澜,被纪昀赞为:“到末又拖一意,变化不测。”诗的结句,又是苏轼借马陈述胸中的抱负,抒发不平。“不合作诗云‘王良挟矢飞上天,何必俯首求短辕’,意以骐骥自比,讥讽执政大臣无能尽我之才,如王良之能驭者,何必折节干求进用也”(《乌台诗案》)。这意思,也与苏轼在同年所作《韩干马十四匹》诗的结句“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相同。

  苏诗多奇句奇篇,这首诗尤为突出。诗是题画,但全诗真正涉及画的只有数句,所以纪昀说:“章法奇绝。”这批语正点出了苏诗恣肆不常的本色。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92-93
2、 马亮.苏轼作品鉴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85-87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83-86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dǎn)¹三鼓,铿(kēng)²一叶,黯黯梦云³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译文:月光皎皎如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这景致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注释:彭城:今江苏徐州。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¹紞如:击鼓声。²铿然:清越的音响。³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⁴惊断:惊醒。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¹。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²夜景,为余浩叹。
译文: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注释:¹心眼:心愿。²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上片寻梦,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词中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全词将景、情、理熔于一炉,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意境清旷,余味悠然。

  这首《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

  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清”字是核心,盖既有夜风清凉之感,又有超越现实之外的清净之意。

  “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

  “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生机初展,只是这种生机罕为人见,徒形寂寞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

  然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悠然如云的梦境倏地被鼓声叶声惊断,不免感到黯然。

  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行遍”二字,尤见执着留恋梦境之态。梦境之舒心逍遥与惊梦游园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趣也从旁得到了昭示。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

  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诗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后的思家心理。熙宁四年开始,苏轼外任已七阅寒暑,身心极为疲惫,京城故园欲归无期,情绪不免躁急难忍。“望断”二字,尤见其迫切心情。

  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燕子楼原建何人何时已无考,唐贞元中张尚书镇徐州时曾别筑一新燕子楼以安宠妓盼盼。盼盼妙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感念张尚书深恩,在张去世后,居燕子楼十余年而不改嫁。唐代白居易曾有《燕子楼诗三首序》述其情事,但只言张尚书,未著名,言盼盼而未著姓。旧传张尚书即张建封,盼盼姓关。但清代汪立名撰《白香山年谱》,考为张建封子张愔之事。两说兼陈,并非乱人耳目,只是意在考察史事,尤当慎重也。苏轼叙写有关燕子楼的一段情事,将要眇之情和凄迷之境写得简约而富于理趣,咏写古事而如此超宕,亦用事而传神之典范也。其以示秦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并自以为语约事丰,诚非虚妄。张炎、郑文焯亟赏此三句,亦意在抉发用事使典之妙谛。

  “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三句是用庄子“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也”之意。由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此日登楼览感的倦客,再到古今所有的普罗大众,无一不是寄身梦中。这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一次集中反馈,它渊源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人生如梦,惟醒者知其为梦。可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不独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日苏轼登楼兴感,仿佛是醒者感叹梦者,将来若有人再相登临,面对黄楼夜景,恐也有醒者对梦者的浩叹。然究其极,亦不过是天地古今一梦者而已。醒者是痛苦的,梦者因其梦而反得逍遥。苏轼从庄子哲学中找到了消解痛苦的良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行香子·清夜无尘》)

  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当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此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不免消极。但在北宋党争频仍,词人迭遭打击的历史条件下,读者是不应苛求古人的。毕竟,超越现实的虚幻慰藉也是古代士人相当普遍的一种精神生存状态。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参考资料:
1、 朱孝臧 李炳勋.宋词三百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00-101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10-211

yǒng ·péngchéng宿yànlóu

shì sòngdài 

péngchéng宿yànlóu mèngpànpàn yīnzuò 

míngyuèshuāng hǎofēngshuǐ qīngjǐngxiàn gǎngtiào yuánxiè rénjiàn dǎnsān kēngrán ànànmèngyúnjīngduàn mángmáng chóngxúnchù jiàoláixiǎoyuánxíngbiàn 
tiānjuàn shānzhōngguī wàngduànyuánxīnyǎn yànlóukōng jiārénzài kōngsuǒlóuzhōngyàn jīnmèng céngmèngjiào dànyǒujiùhuānxīnyuàn shíduì huánglóujǐng wèihàotàn 

小姑织白纻,未解将人语。
小姑织白纻(zhù)¹,未解将²人语。
译文:小姑子在家纺织苎麻布,还不知道与人打交道。
注释:¹白纻:苎麻布。²将:与。
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重。
大嫂¹采芙蓉,溪湖²千万重。
译文:大嫂子去湖里采芙蓉,曲溪宽湖,荷叶千万重。
注释:¹大嫂:兄嫂,文中指哥哥的妻子。²溪湖:曲溪宽湖。
长兄行不在,莫使外人逢。
长兄行不采¹,莫使外人²逢。
译文:你大哥外出远行,大嫂你别跟陌生人说话。
注释:¹行不采:外出远行。²外人:陌生人。
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
愿学秋胡妇¹,贞(zhēn)²比古松。
译文:要像秋胡的夫人一样,不受诱惑,要像松树高洁。
注释:¹秋胡妇:典故名,典出汉·刘向《列女传》卷五《节义传·鲁秋洁妇》。秋胡之妻。诗文中常用以为节义烈女的典型。²贞心:表示贞洁,贞操。

  《湖边采莲妇》是乐府古题之一。诗人借助于这一古题,刻画出一个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子形象。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对比的写法。诗人把“小姑织白纡,未解将人语”和“大嫂采芙蓉,”“莫使外人逢”相对比。

  前两句描写小姑子在家纺织麻布,不懂的与外人打交道,还有大嫂子在溪水里采摘芙蓉,美丽动人。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一个朴实的乡下妇女,清新脱俗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描写大哥走后大嫂的表现,加上运用典故,更能体现出他们之间夫妻相爱,也从侧面体现了古代妇女对于自己的贞洁是非常看重的。

  “愿”字将诗人多大嫂珍重自己贞操的希望渲染的淋漓尽致。运用典故,加深感受。‘“未解”一词体现出了小姑的淳朴与自然,更能看出古时女子的淳朴善良,引入喜欢。

  小姑在家中,尚且要“将人语”,大嫂在野外,反要“莫使外人逢。”以小姑的天真烂漫,来衬托“大嫂”的拘谨防范。使我们了解到采莲妇的贤淑和纯朴。诗歌在最后,又以“愿学秋胡妻,贞心比古松”结尾,把采莲妇的贞洁之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湖边采莲妇》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通过对小事的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古代妇女对贞操的看重。同时借用典故,更加强了对妻子对丈夫的忠贞的描写。从民间小事剖析出大道理,更能和读者产生共鸣。

参考资料:
1、 张超.经典情诗赏析:线装书局,2007.7:第128页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阮光禄在剡(shàn)¹,曾有好车²,借者³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借而不敢言。阮后闻,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¹⁰?”遂¹¹焚之¹²
译文: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即使这样,)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个人要为母亲送葬(而需要用车),心里想要借车却不敢(对阮裕)说。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要车还有什么用呢?”于是,(阮裕)把那辆车烧毁了。
注释:¹阮光禄在剡:阮(ruǎn)光禄,即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阮裕是东晋时期河南陈留人,与阮籍同宗,以通情达理、爽快无私著称。阮裕官至侍中,能常在皇帝身边。但东晋时期的政权多数集中在辅政的大臣手里,侍中一职无很大职权。阮裕又没有功名心,觉得在首都生活无趣,便以身体不好为由,辞职去了会稽(今浙江绍兴)。阮裕在会稽买了一套房子,并拒绝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阮裕收藏了很多车子,由于是老古董很值钱。剡,即剡县,是即所在地,今在浙江嵊州。²曾有好车:该车是东汉时代传下来的,有百多年的历史了,阮裕其做了精美的装饰,看上去很漂亮。这辆车木材好,很皮实,包括貂蝉后爹王司徒在内的不少名人都坐过此车。尽管阮裕视此车为自己的心爱之物,但若有人借,阮裕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答应。³者:……的人。⁴皆:都。⁵意:心里想。⁶欲:想要。⁷而:但。⁸闻:听说。⁹之:代词,代这件事。¹⁰何……为:干什么。¹¹遂:就,于是。¹²之:代词,代那辆车。

  《阮裕焚车》是一篇质朴的散文,用的虽是口语,但短小精悍、意味隽永、耐人回味。本文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喜读,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其所述的阮裕这一人物事迹,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影响很大。

  文章中阮裕的形象,首先无私助人,让人尊敬。一个与阮裕没有很大交情的人因某件旁人看来较为晦气的事向阮裕借车他都肯借,可以看出阮裕的爱心。其次,阮裕不愿意保留不能体现使用价值的东西。阮裕焚烧了马车,使自己的私心绝灭。阮裕有着直率、助人为乐以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性格,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最后,通过阮裕的正面形象,本文还讽刺了因吝惜自己的钱财而不肯去帮助他人的人。这也体现了《世说新语》一贯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于民雄.此情可待成追忆——读《世说新语》几个感人的故事[J].贵阳文史.2013(1)
2、 匿名.阮裕焚车[J].小学生心理成长导刊(中年级·个性乐园版).2005(5)
3、 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金华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zhì)¹,力行近乎仁,知耻²近乎勇。知斯³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译文: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 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注释:¹知:同“智”。²耻:差耻。³斯:这。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青枥(lì)¹林深²亦有人,一渠(qú)流水数家分³
译文: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注释:¹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²深:一作“疏”。³分:分配,分享。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山当日午¹²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译文: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注释:¹日午:中午。²回:一作“移”。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蒸茗气从¹茅舍²出,缲(qiāo)³声隔竹篱闻。
译文: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注释:¹从:一作“冲”。²茅舍:茅屋。³缲丝:煮茧抽丝。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¹相随入岛云²
译文:在路上遇见了卖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¹不惜:不顾惜;不吝惜。²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马君骅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70-97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