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野蚕食青桑¹,吐丝亦成茧。
译文:野蚕吃青桑叶,也能吐丝成茧。
注释:¹青桑:青桑叶。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无功及生人,何异¹偷饱暖。
译文:尽管它们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实际的贡献,却也只是像偷窃一样取暖而已。
注释:¹何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译文:我愿意分开野蚕的蚕丝,化为贫寒人的衣服。

cán--fén

cánshíqīngsāngchéngjiǎngōngshēngréntōubǎonuǎn

yuànjūněrhuàwèihánzh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野蚕吃青桑叶,也能吐丝成茧。

尽管它们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什么实际的贡献,却也只是像偷窃一样取暖而已。

我愿意分开野蚕的蚕丝,化为贫寒人的衣服。

注释

青桑:青桑叶。

何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与某物某事没有两样。

于濆

于濆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¹则事父,出²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³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miù)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guó)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¹⁰之际,沐浴圣泽,潜润¹¹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¹²,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mí),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¹³“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¹⁴,俯愧朱绂(fú)¹⁵
译文:臣曹植说:我听说士生于世上,在内就侍奉父亲,在外就侍奉君王;侍奉父亲放在首要位置的是使双亲荣贵,侍奉君王最重要的是使国家兴旺。所以即使慈父也不会疼爱不能带来好处的儿子,即使仁君也不会养着没用的臣子。根据品德来授予官职的,是成功的君王;估计自己的能力来接受爵位的,是尽心忠君的臣子。所以君王不会平白无故地授官,臣子不应该平白无故地接受官职;无故授官叫做谬举,无故接受官职叫做尸禄(今天白话说就是光拿钱不干活),《诗》中“素餐”讲的就是这个。从前虢仲、虢叔不推辞担任两国君主的重任,他们的品德深厚啊;姬旦、姬奭不推让燕国、鲁国的分封,他们的功劳大啊。现在臣蒙受国家的重恩,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代君王。正当陛下统治,歌舞升平的时候,沐浴着陛下广大的光泽,默默收到品德的教育,可以说皇恩浩荡了。然而我位居东边的藩国,爵位处于上等,身上穿着轻软暖和的衣服,吃惯了各种美味,看尽了奢华靡靡之物,听倦了丝竹之声,这是高爵位、厚俸禄造成的。退而想古代受爵禄的人,(他们)跟我的情况不同,都是建立功勋,有益国家,辅佐君主,利惠人民。现在臣没有品德可以称述,没有功劳可以记录,如果像这样终年,对朝廷没有带来益处将蒙受诗人“彼己”的讥讽。所以对上愧对玄冕,对下愧对朱绂。
注释:¹入:指家居。²出:指出仕。³畜:畜养。⁴毕命:尽命,即献出自己的全部生命。⁵尸禄:指白拿官俸而不干事。⁶《诗》之“素餐”:指《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指白吃饭,不做事,与上文的“尸禄”意思相同。⁷二虢: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一个封在东虢,一个封在西虢。⁸旦、奭:指周公旦、召公奭,两个人都是文王之子,周初的大臣,很有功劳。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⁹三世:指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¹⁰升平:指国家太平。¹¹潜润:犹言浸润。¹²位窃东藩:指被封为东方藩国之王。曹植被封为鄄城(今山东鄄城北)王、雍丘(今河南汜县)王。¹³风人:犹言诗人。《诗经》中各国歌谣称“风”,后世遂称诗人为“风人”。¹⁴玄冕:王者的礼冠。¹⁵朱绂:红色系印的丝带。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¹。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²也。故启³灭有扈(hù)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¹⁰未挂于轻缴(zhuó)¹¹,渊鱼¹²未悬于钩¹³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gěng)(yǎn)不俟光武,亟(qì)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¹⁴。故车右伏剑于鸣毂(gǔ),雍门刎(wěn)首于齐境¹⁵,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¹⁶主而陵¹⁷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¹⁸弱冠¹⁹,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²⁰以妙年²¹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què)。此二臣者,岂好为夸主²²而曜²³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²⁴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²⁵治第²⁶,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²⁷,非不厚²⁸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²⁹未克为念。
译文:现在天下统一,九州和平,看西边还有不遵命令的蜀国,东边有并未做好臣子的吴国,使得边境百姓不能脱下战甲、谋士不能高枕无忧,他们真是希望统一天下,以达到太和的境地。所以夏启攻灭有扈而夏朝战功昭著,周成王攻灭商、奄而周朝大得显著。现在陛下以圣明统治天下,想要完成文王武王的功绩,继续成王康王的兴隆,选拔贤能,授官人才,用像方叔、召虎一样的猛将,镇守四方,做国家的爪牙,可以说很对啊。然而高飞之鸟没有被箭射下,深渊之鱼没有悬挂在鱼钩上,恐怕是射箭、垂钓的技术不够。昔日耿弇不等光武帝,迅速攻击张步,他说不把敌人留给君王。所以齐王所乘之车旁边的侍从因为车縠响了而自杀,雍门狄在齐国自刎,像这两个人,难道是厌恶活着,喜欢死亡吗?只是愤怒于怠慢君主、轻蔑君主罢了。君王的宠臣,想要去除灾患,带来利益;臣子侍奉君王,(在必要的时候)必须牺牲生命来平定动乱,用功劳报答君王。从前贾谊二十岁,请求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未臣服的国家,系着单于的脖子让他听命;终军在少年时候出使越国,想用长绳子抓住越国国王,羁押他到汉朝宫殿。这两个臣子,难道喜欢在主子面前夸功、在世俗之前显摆吗?志向也许被制约,想要发挥他的才干,把才能献给英明的君主。从前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推辞说:“匈奴还没有灭亡,臣不可以安家。”所以忧心国家以至于忘记自己的小家,牺牲生命来使国家渡过灾难,是忠臣的志向。现在臣身处外地,待遇并不是不丰厚,然而睡觉睡不好,吃饭吃不香,只是因为记挂着两个国家还没有攻克。
注释:¹晏如:安然。²太和:太平和顺。本文作于太和二年(228),言外之意太和年间不“太和”。³启:夏后启,夏禹之子。⁴有扈:夏时诸侯,不服从夏,启遂伐之并将其灭掉。于是天下诸侯皆朝夏。⁵昭:明显,昭著。⁶成:周武王之子。⁷商:指商纣之子武庚及商朝遗民。周武王灭商后,封弟显于管,封弟度于蔡,使监视武庚及商遗民。成王时,管叔、蔡叔挟武庚及商遗民起事,成王命周公平之。⁸成康:周成王、周康王,是文王、武王事业的继承者。⁹方叔、召虎:皆周宣王的贤臣。方叔曾率兵车三千辆攻楚得胜,使楚国臣服于周。召虎曾率军战胜淮夷,奉命经营谢邑。¹⁰高鸟:高飞之鸟。¹¹缴:生丝绳,系在箭尾,以弋射禽鸟。¹²渊鱼:深渊之鱼。¹³钩:钓鱼钩。¹⁴“昔耿弇”三句:耿弇,东汉的开国功臣,光武的部将。他与张步交战,张步兵盛,光武亲自率兵救助,陈俊对耿弇说:“虏兵盛,可闲营休士,以待上来。”耿弇说:“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遂出大战,自早到晚,大破张步。(事见《后汉书·耿弇传》)¹⁵“故车”二句:车右:指坐在车子右边的保卫人员。鸣毂: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先秦时,齐王出猎,车左毂突然发出鸣声,虽是造车工的过失,但车右却认为鸣声惊动了齐王而自刎。后越军至齐,未交战,齐雍门子狄说:“今越甲至,其鸣吾君也,岂左毂之下哉?”也自刎而死。越人听到齐国有如此烈士,不敢交战而归。(见《说苑·立节》)¹⁶慢:轻侮。¹⁷陵:侵犯。¹⁸贾谊:汉文帝时著名政论散文家,曾上书文帝请求出任属国之官,以制服匈奴。¹⁹弱冠:古时二十岁成人而行冠礼,体犹未壮,故称弱冠。²⁰终军:西汉人,年十八岁就上书给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²¹妙年:少年。²²夸主:在人主面前夸大自己。²³曜:炫耀。²⁴输能:贡献才能。²⁵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多次出击凶奴,远涉沙漠,建立奇功。²⁶第:住宅,府第。²⁷居外:指身居京城之外的藩国。²⁸厚:指待遇优厚,生活富足。²⁹二方:指吴、蜀。
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衂,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伏见先武武臣宿兵,年耆(qí)¹即世²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³,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chěng)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guó)¹⁰,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yú)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¹¹,虚荷上位而忝重禄¹²,禽息鸟视¹³,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¹⁴,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¹⁵,师徒小衂(nǜ)¹⁶,辍(chuò)食忘餐,奋袂(mèi)¹⁷攘衽(rèn)¹⁸,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¹⁹矣。
译文:我看见先帝的旧将老兵,年纪已大还活着的,还有一些。虽然世上不乏贤人,旧将老兵,仍在操演战阵。私下里自不量力,志向在于为国效力,希望能立下像毛发那么小的功劳,来报答所受到的恩典。如果陛下下一道很少见的诏书,让臣发挥一点点作用,使我在西边下属于大将军,率领一校的人马;如果在东边归属于大司马,统帅偏师军队,我一定冒着危险,奋力向前,身先士卒,一定要获得一时的胜仗,来减少终身的惭愧,使得名字能记载在史书上,事迹被朝廷荣彰。即使身体在蜀国砍作两半,首级悬挂在吴国的宫殿,我也感到虽死犹生。如果我小小的才能不能试用,隐没于世无人听闻,白白荣耀我的躯体,丰腴我的身材,活着对事情没有益处,死了对国家命数没有损害,白白位列高位拿着厚禄,像鸟兽一样生活,直到头发变白,这只是用圈牢养着动物,不是我的志向。传闻东边的军队失利,战败受挫,我吃不下饭,挽起衣襟拉起袖子,摸着宝剑望向东方,而心已经驰骋在吴地了。
注释:¹耆:七十岁以上者称耆,一说六十岁称耆。²即世:去世,死亡。³效命:贡献出生命。⁴不世:犹言非常,特别。⁵锥刀:即锥刀之末,以喻微小。⁶大将军:指曹真。在本年明帝派曹真西击诸葛亮。⁷一校之队:犹偏师,军中以五百人为一校,此句作者自谦,言不敢当大将。⁸大司马:指曹休。本年曹休领兵至皖征吴。⁹骊:黑色马。¹⁰离权馘亮:活捉孙权,杀死诸葛亮。馘,斩获敌人,把耳朵割下来,以计功请赏。¹¹数:指国家运数。荷:承受。¹²忝重禄:食此重禄而感到惭愧忝,辱,自谦之词。¹³禽息鸟视:如同禽鸟一般生长和视听,但求得食,没有其他志愿。¹⁴圈牢之养物:谓如同牲畜一般。¹⁵“流闻”二句:指曹休至皖与吴将陆逊战于石亭,惨遭失败。流闻:传闻。东军:指伐吴之军。¹⁶衄:挫折,败北。¹⁷奋袂:挥袖。¹⁸攘袵:扯开衣襟。¹⁹吴会:吴郡和会稽郡。在今江苏及浙江两省,当时属吴国。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¹赤岸²,东临沧海³,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hè),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臣闻骐骥¹⁰长鸣,伯乐¹¹昭其能;卢狗¹²悲号,韩国¹³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sh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¹⁴,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译文:臣昔日跟随武皇帝,往南走到赤壁的尽头,往东走到东海,向西走到玉门关,向北走出了长城以外,见到调兵遣将之道,可以说得上是神妙了。所以用兵之道不可以预言,而是要面临危险时能够随机应变。臣志在效力于这个圣明的时代,在圣世之中建功立业,每当臣阅览史籍,看到古代的忠臣和义士遵从一朝的敕命,为国牺牲,身体虽受屠裂之苦,功名却被铭刻在景钟之上,流传于史书之中,臣未尝不抚心而感叹。臣听说圣明的君主委任臣子,并不会将那些曾经犯下罪过的人们完全弃置不用。所以打了败仗的臣子被使用,秦国鲁国因此成就大业;绝缨盗马的臣子被赦免,楚秦两国因此度过危难。臣私下里感慨文帝过早驾崩,威王离开人世,臣难道是什么很特别的人,年寿可以长久吗?常常担忧自己比早晨的露水走得还早,死后埋在沟壑之中,坟墓上的土还没有干,形体就与功名一起湮灭了。臣听说千里马一声长鸣,伯乐便能识别出它的才能,黑狗嚎吠,韩国就能知晓它的本事。因此让千里马尝试远路兼程,来考验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让黑狗尝试追逐敏捷的狡兔,来考验它搏噬的能力。如今臣志在为国家效犬马一样微薄的功劳,暗自忖度,却始终没有伯乐、韩国一样的人的赏识,因此心情抑郁而暗自痛心。
注释:¹极:尽。²赤岸:指赤壁。在今湖北薄圻。³沧海:即今之渤海。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⁵玄塞:指长城。古人以黑色代表北方,故北方边塞称为玄塞。⁶临难而制变:意谓面临危险形势,随机应变。⁷“故奔”二句:以上二句是说:春秋时秦穆公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曾为晋所败,被俘。放还之后,穆公仍用其为将,终于打败晋人,报仇雪耻。鲁将曹沫亦三次被齐国所败,鲁国割地求和。后鲁庄公齐桓公在柯地会盟,曹沫持匕首劫桓公,桓公乃允许尽还鲁地。⁸“绝缨”二句:以上二句是说:春秋时楚庄王与群臣夜宴。烛灭,有人暗中引楚王美人衣。美人挽绝其缨,以告楚王。王乃命群臣绝缨,然后举火。后楚与晋战,引美人衣者奋力作战,以报庄王。秦穆公乘马走失,被野人所食,秦穆公不罪野人,又赐给他们酒喝。后秦与晋战,穆公被围,野人力战,遂大败晋人。此处用“赵”,因为秦也姓赵,故互文以避上文“秦”字。⁹“臣窃”二句:先帝指曹丕;威王,指任城王曹彰;二人与曹植同为曹操正妻卞氏所生。填沟壑:意为身死被埋。¹⁰骐骥:千里马。¹¹伯乐:古代善相马者。¹²卢狗:即韩卢,古代韩国黑色壮犬名。¹³韩国:齐人,善相狗,在狗号鸣时,就知其为善狗。¹⁴惟度:思量,忖度。
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夫临博¹而企竦(sǒng)²,闻乐而窃抃(biàn)³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náng)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wēi)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译文:那些靠近棋局而踮起脚尖的人,和那些听到音乐就私下跟着打拍子的人,其中有一些也是懂得欣赏音乐和弈棋的。昔日的毛遂只是赵国的地位低贱的奴仆,尚且借着锥囊的比喻来使平原君领悟,从而建立功劳,何况是在人才济济的魏国,又怎么能没有慷慨赴国难的臣子呢!自我炫耀才能、自己给自己做媒,是士子和女子的丑行;求合于时俗来取进,是道家明显忌讳的。然而臣之所以敢于把自己的所闻所思陈述给陛下听,实在是因为臣与国君是一体分形的骨肉之亲,气血相连,忧患与共。希望能以尘土烟雾一样微渺的力量,来为山海补益,以萤火蜡烛一样微弱的光芒,来给日月增辉。因此斗胆冒着丑行来奉献臣的忠义,知道一定会受到朝中大臣的哂笑。圣明的君主不会因为对某人有成见而对他所说的话概不听取,恳请陛下稍微听一听臣的意见,臣就觉得十分有幸了。
注释:¹博:古代的一种游戏。²企竦:站着看得出神。³抃:拊,以手击节。⁴“昔毛遂”四句:是说战国时秦国围赵邯郸,赵平原君使楚求救,门客毛遂请往,平原君不允,毛遂称:“臣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行,赖毛遂之力,与楚定合纵抗秦之约。陪隶:犹陪臣,即臣子的臣子。⁵自炫:指士子自我炫耀其才能。⁶自媒:指女子自我作媒。⁷干时:谋求于当时。⁸分形同气:指自己与魏文帝骨肉之亲。分形:从一个人身体中分出的形体;同气,即气肉相同。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风回¹云断²雨初晴,返照³湖边暖复明。
译文:春风吹散云雾,骤雨初歇,天气刚刚放晴,阳光重新照在湖面上温暖又明快。
注释:¹风回:春风返回大地。²云断:云被风吹散。³返照:阳光重新照射。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¹点碎红²山杏发³,平铺新绿水蘋(pín)生。
译文: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注释:¹乱:繁多。意为漫山遍野都闪现着。²碎红:杏花花苞刚刚绽开露出点点红色。³发:开花。⁴水蘋:水上浮苹。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翅低¹白雁²飞仍重,舌涩³黄鹂语未成。
译文: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沉重,只得低空飞行;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注释:¹翅低:飞得很低。²白雁:湖边的白鸥。³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⁴黄鹂:黄莺。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不道¹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渐渐的体弱多病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注释:¹不道:不是说。

  《南湖早春》,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

  前人云“刻画早春,有色泽,腹联尤警”(《唐宋诗醇》卷二十三)正是指出第三联的关键作用。有了这一联,一幅完整的《南湖早春》图才宣告完成。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诗人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乱峰围绕水平铺”(《春题湖上》),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白雁翅低、黄鹂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居易倡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诗文的艰深晦涩,他的诗家弦户诵,流传中外,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与他诗歌的通俗易懂分不开。若以此以为白居易不注重诗歌的推敲锻炼,则与他的创作实际大相径庭,有时他的作品太自然了,反让人不易觉察他创作的苦心。这首《南湖早春》,适可见出他诗歌创作的功力与匠心。

  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首联两句十四字,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山杏初发,诗人以“乱点”见其自然情致,苹叶新生,诗人用“平铺”示其生长情景,各极其趣,“乱点”、“平铺”亦都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说黄鹂“语未成”尚属常见,谓白雁“飞仍重”则是诗人的创造,一“重”字活画出了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不知诗人斟酌了多少次,才最终选定了这足以让人折服,让白雁俯首的“重”字。白雁“飞仍重”尚可意会,黄鹂“语未成”则简直无法在画中表现,惟可于诗中传出。春光明媚,诗人绘影图形,也不忘着色。山杏与水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白雁、黄鹂为春光增了色彩,亦使得画面添了动感,传出声音。诗人所描绘的鄱阳早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整体感受,让人看到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这实也离不开诗人对诗歌语言的锻炼,对谋篇布局的推敲。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这首《南湖早春》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在此之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洗血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鹂,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总观全诗,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nánzǎochūn

bái tángdài 

fēnghuíyúnduànchúqíng fǎnzhàobiānnuǎnmíng 
luàndiǎnsuìhóngshānxìng píngxīn绿shuǐpínshēng 
chìbáiyànfēiréngzhòng shéhuángwèichéng 
dàojiāngnánchūnhǎo niánniánshuāibìngjiǎnxīnqíng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玉树¹歌残²王气³终,景阳兵合(shù)空。
译文: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注释:¹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²歌残:歌声将尽。残,一作“愁”,又作“翻”。³王气:指王朝的气运。⁴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⁵兵合:兵马会集。⁶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戍:一作为“画”。“景阳”句:一作“景阳钟动曙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松楸¹远近千官冢(zhǒng)²,禾黍(shǔ)³高低六代宫。
译文: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注释:¹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一作“楸梧”。²冢:坟墓。³禾黍:禾与黍。泛指粮食作物。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tún)¹吹浪²夜还风。
译文: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注释:¹江豚:即江猪。水中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²吹浪:推动波浪。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英雄¹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²
译文: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注释:¹英雄:这里指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²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参考资料:
1、 余庆元.唐诗三百首读选.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83页

jīnlínghuái怀

hún tángdài 

shùcánwángzhōng jǐngyángbīngshùlóukōng 
sōngqiūyuǎnjìnqiānguānzhǒng shǔgāoliùdàigōng 
shíyànyúnqíng jiāngtúnchuīlàngháifēng 
yīngxióngháohuájìn wéiyǒuqīngshānluòzhōng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译文:芭蕉并不以绚丽多姿的花朵来展露风流,只在烟雨空濛的时刻撩拨人们的情思。一身绿衣伸展特有的潇洒风韵,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译文: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象是在我面前铺开的和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明月已升到中天,寒气袭人,还是回屋去吧!

  咏物词发展到南宋已进入成熟期,不仅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类。与北宋的咏物词相比较,南宋咏物词更具有一种幽微细腻的特色,虽然不容易看出其寄托所在,但更富有朦胧美。张鎡的这首词就能够将作者内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无间,使读者若有所悟又难以名状。

  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起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芭蕉并不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花朵来显示它的“风流”,它也不在丽日和风中与群芳争妍,只有到了烟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时刻,芭蕉,这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吸引人们观赏,撩拨人们的情思。一切繁喧炽热跟芭蕉无缘,它浑身上下透出的是无限清凉。不仅使人想起吴文英的名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唐多令》),这样,我们从芭蕉独具的潇洒、清凉,依稀感受到词人的心灵,现出了一个风流、多情、而又潇洒雅洁的文人形象。

  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看,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但我又能写什么呢?这时,明月已升到中天,清辉泻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绿叶上,好象生出了一层薄薄的寒霜,袭来一阵又一阵寒气。唉,别再倚着阑干痴看了,还是回屋去吧!“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两句,淡淡地透露出词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触。这种感触是什么呢?是芭蕉的清高与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无辞以对?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还是“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凛乎其不可久留”(苏轼《后赤壁赋》),而只得消然离去呢?词人没有明白说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联想、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诗词中,芭蕉常常同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把伤心、愁闷情绪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至还颇为怨悱。张鎡这首词的感情抒发却相当空灵含蓄。他的哀愁和悲凉并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在雨丝烟雾里,在寒夜月色中,朦胧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一缕淡淡的哀愁回肠九曲,大有欲吐又吞、欲说还休的况味。

  张鎡的这首词与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惜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车风暗拆看。),虽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总体意境上更富有象征意蕴,表达上也越显得曲折幽深。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昔有人设罝(jū)¹以捕獐,得而未觉²。有行人窃取³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以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者,谓¹⁰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¹¹,人具¹²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¹³
译文:从前有个人设下了捕野兽的网用来捕捉獐子,得到了却未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有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注释:¹罝: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²得而未觉:得到了却未发现。³窃取:偷偷地取走,偷走。⁴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⁵去:离开。⁶怪:以…为怪。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⁷以:拿着;握着;抓着。⁸偶:偶然。⁹愈:痊愈。¹⁰谓:说。¹¹故:原因。¹²具:如实的,具体的。¹³息:平息。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