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兰之味,非可逼¹而取²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³间,纯以情韵胜。氲(yūn)(yūn)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接近可以嗅取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注释:¹逼:接近,迫近。²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³之:的。⁴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⁵瑞:吉,善。⁶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⁷名:表达。⁸肖:模拟……的神韵。⁹不可:不能,不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兰花的香气,不是接近可以嗅取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注释

逼:接近,迫近。

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之:的。

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瑞:吉,善。

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名:表达。

肖:模拟……的神韵。

不可:不能,不够。

猜您喜欢
峰横鹤岭,水学龙津。瑞云一片,仙童两人。三秋云薄,九日寒新。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砌,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乐,将由爱静。
峰横鹤岭¹,水学龙津²。瑞云³一片,仙童两人。三秋云薄,九日寒新。真花暂落,画树长春。横石临砌(qì),飞檐枕岭。壁绕藤苗,窗衔(xián)竹影。菊落秋潭,桐疏寒井。仁者可乐,将由爱静¹⁰
译文:高山横卧在鹤岭之间,水学了龙门河津。天上飘过祥瑞彩云一片,走出绰约仙童两人。深秋时节天高云薄,九月初九寒意新添。自然界的花儿暂已凋落,图画中的树木却永葆长青。横卧的岩石靠近着台阶,上翘的屋檐把峻岭当作枕头。壁上缠绕着野藤的枝蔓,窗前蕴含了山竹的疏影。菊花落入秋日的深潭,稀疏的梧桐枝丫伴着寒井。仁者自可观赏愉悦,由此悟入喜爱沉静。
注释:至仁山:梁宫中之小山。一说是画中之山。¹鹤岭:《豫章记》记载,江西鸾冈西有鹤岭,古仙人王子乔控鹤所经。²龙津: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³瑞云:吉祥之云。⁴仙童两人:语出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⁵三秋: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⁶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⁷砌:台阶。⁸菊落秋潭:语出晋陆机《要览》:“酉阳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五十有馀岁者。”⁹桐疏寒井:语出魏明帝曹叡《猛虎行》:“双桐生空井。”¹⁰“仁者”句:语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本文是一篇铭文。描绘了至仁山中的一派深秋景色。文章开篇两句从山水落笔,写出山水的超凡脱俗;三四两句是仰望,写山峦之上飘浮的祥云,并熔铸进丰富的想象,突出山幽水静;接下去点明时序是秋季;然后笔锋一转,写山中的建筑和陈设和宅旁的花木;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心境,点明作铭的主旨。此铭融情入景,虚实结合;音韵谐美;用典多而通达,深而雅妍。

  前四句写至仁山的峰、水、云、人,笔墨似实而虚,有意借助古代神话传说,渲染飘缈仙气,将山神圣化。横峰如鹤岭,有仙人驾鹤飞掠;激水似龙津,多群鱼逆流腾跃;山上瑞云缭绕,有仙童出现,可访求飞升仙丹,是一座神异之山,令人神思飞越,遐想联翩。继而笔锋一转,改用实笔描写山舍景观:远而望之,睹“飞檐枕岭”之雄姿;近而察之,悟“壁绕藤苗”之生气;自屋向外看,得“窗衔竹影”之幽趣;还能饮菊延年益寿,观桐玄思人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以上句句含景,如诗如画,将至仁山风光形容得出神入化,清绮无伦。最后顺势画龙点睛,濡毫点出山居的最高心得,亦即此铭的玄妙旨趣:“仁者可乐,将由爱静。”唯此山为静境,且惟仁者方知此静山之可乐也。

  此铭融情入景,写景如画,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体察入微的观察力和点染神化的表现力。章法上,虚笔与实笔相辅相成,景语与情语相得益彰,尤堪玩味。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972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译文:你问我这山中有什么,我答曰:只有一山谷的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赠 一作:寄)
只可自怡悦¹,不堪持赠君。(赠 一作:寄)
译文:每天面对着白云满心欢喜,快乐自足,但是却不能赠予你分毫。
注释:¹怡悦:取悦;喜悦。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zhàowènshānzhōngsuǒyǒushī

táohóngjǐng nánběicháo 

shānzhōngsuǒyǒu lǐngshàngduōbáiyún 
zhǐyuè kānchízèngjūn  (zèngzuò  )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lài)¹诸孙²替老人。
译文: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注释:¹赖有:幸亏有。²诸孙:泛指孙辈。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三夜阴霪(yín)¹败场圃(pǔ),一替²晴日舞比邻。
译文: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注释:¹阴霪:连绵不断的雨。²一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gū)¹劳苦辛。
译文: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注释:¹村酤: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闭廪(lǐn)¹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rǔ)足精神。
译文: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注释:¹闭廪:关闭粮仓。廪,粮仓。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从诸孙入村帮自己收麦写起,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结合苏辙晚年的遭遇(因为遭受政治上的禁锢,成为朝廷监管的对象,苏辙被迫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几乎断绝了与官场同僚、朋友的交往,这就使得家庭生活成为他诗歌写作的核心内容),其背后也可能暗含自己早已主动疏离且不关心政治和官场的深意。

  诗歌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诗人表示要写一首诗表扬对方。语言风趣,充满喜悦,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之乐

wénshìwàisūncūnshōumài

zhé sòngdài 

shōuxīnmàichén làiyǒuzhūsūnlǎorén 
sānyīnyínbàicháng gān竿qínglín 
chuībǐngcháng duōcūnláoxīn 
lǐnguīláizhēnliǎoshì shīliánjīngshén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tāo)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¹,树渺(miǎo)禽幽。山远横眉²,波平消雪³,月缺沉钩。桃蕊(ruǐ)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译文:滔滔春水向东流去,衬得天空分外广阔,飘着的朵朵白云也是如此悠闲,在树梢上停栖着鸟儿远山仿佛美人的眉黛一般,起伏有致,水面上一片平静,积雪渐渐融化,正是月缺时分,形似沉钩这渡口,有桃蕊红妆点缀,有白色梨花渲染。我的离愁在哪里?别人的离别只是短暂,而我却如此漂泊,独自借宿孤舟中。
注释:¹天阔云闲:天空辽阔,云儿也散去了。²横眉:美人的眉黛。³消雪:积雪渐渐融化。⁴桃蕊红妆渡口:用桃花装扮过的渡口。

  “多景楼”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处寺内建筑,具其之所心被称为“多景”,也是因为它建在山上,地势高,万事万物都可尽收眼底。诗人登高望远,前文极写所见景色之美,最后三句一问一答道出哀情,可见此曲采用的是以乐景反衬哀的情的手法。

  前三句写的是整体感受,春水东去,天空辽远、闲云飘散,视野极其开阔,那树显得对么渺远,那鸟仿佛也都消失了踪迹。就像是一种脱离尘嚣的展望,一片豁然开朗。接着具体写了所见景物:山如黛、水如镜、月缺似沉钩,寓意白昼将尽。诗人依次运用了“阔”“闲”“渺”“幽”以及“远”“平”“缺”等加以刻画,句式倒装,使景物描写细腻生动。

  再把视线住下,桃花梨花红白相间的景色下是那“渡口”和“江水”,曲至此,已经透出离别之情。尾三句便点出真意:“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有如蜻蜓点水一点而出,让原本沉浸的乐景中的人,哀感顿生。

参考资料:
1、 关汉聊 .《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10月:159
2、 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zhéguìlìng··guòduōjǐnglóu--zhōuwénzhì

tāotāochūnshuǐdōngliútiānkuòyúnxiánshùmiǎoqínyōushānyuǎnhéngméipíngxiāoxuěyuèquēchéngōutáoruǐhóngzhuāngkǒuhuābáidiǎnjiāngtóuchùchóurénbiécénglóu宿zhōu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万里投荒¹已自哀,高秋寓目²更徘(pái)(huái)³
译文:被贬荒远之地离家万里已是哀伤至极,满眼萧条秋景让人更加惆怅迷茫。
注释:¹投荒: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²寓目:过目。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动。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¹莫归戎马²乱,故人何在塞(sài)鸿来。
译文:京师战乱不要回,这种动荡时期我的旧友又在哪里?
注释:¹上国:京师。²戎马:战争。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¹下楚台²
译文:想到家事国事自己都无能为力,趁着夕阳未至,一人走下楚台。
注释:¹残阳:夕阳。²下楚台:走下楚台。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题目透露时间和地点,时间为重阳节,地点是荆州(作者被贬之地)。过去没有高铁,无法快速回家;没有手机,无法同亲人们及时联系。一个被贬谪之人又逢佳节,我们应该能猜出来诗歌的情感是悲伤的。

  首联是起,作者独登高台,想到自己离家万里,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极目远眺,看到是秋天的肃杀之景,更加惆怅迷茫,首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是承,作者愁绪满怀,想到了喝酒解愁。喝的是浊酒,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作者的收入一般,杜甫在《登高》也是“潦倒新停浊酒杯”。任凭酒再凉,我也要一饮而尽,可见作者的愁思之重。喝了很多,很难不醉。(恳请方家指教,这句让人费解)再次远望,发现黄菊因为天气暖和也未盛开,想看美景消愁,结果看到不少心中之景。

  颈联是转,由写自己转到了写国家。京师战乱,不要归去,这里有作者的忧国之情,第六句紧承第五句而来,国家不太平,我的故友现在在哪呢?不经意间看到了天上的鸿雁,想到了自己仍在漂泊,想到了朋友至今杳无音信,感伤自己,思念朋友。

  尾联是合,尾联多是卒章显志。无奈是必须圈点勾画出来的,对于自己的事,自己无能为力;对于国家的事,也爱莫能助,往远处看,发现天已经快到傍晚了,我也没啥心情,趁着夕阳未至,我一人走下楚台。

zhòngyángjīngzhōuzuò--róng

wàntóuhuāngāigāoqiūgèngpáihuáizhuóláorènlěngnánzuì

huángyīnxuānquèwèikāishàngguóguīróngluànrénzàisāi鸿hónglái

jīngshígǎnshìnàidàicányángxiàchǔt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