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正是神都¹有事时,又来南国²踏芳枝。
译文:正逢首都北京是有事的时候,再一次来到南方巡视泽国水乡。
注释:¹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首都北京。²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作者写这首诗的前后,正在南方巡视。1966年5月15日在杭州;途经长沙于17日到韶山滴水洞,在这里住了11天;28日赴武汉。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芳碧水驰。
译文:革命小将好似那高洁的松柏直向苍天,走资派好似枯落的败叶只能芳着流水逝去。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译文:新的革命风暴席卷苍天,气势恢宏;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无数红旗上下翻卷。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凭栏静听潇潇雨¹,故国²人民有所思。
译文:在那潇潇细雨中凭栏静,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应该也有所思索吧。
注释:¹凭栏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句。阑同栏。潇潇,骤急的雨势。²故国:即祖国。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诗从叙事起,说明作诗的缘由和地点。首句点出正逢首都北京“有事”之时。有何事?这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亲密的老朋友、越南党和国家的领袖胡志明,在谈到中国当时形势时说:“我们最近这场斗争是从去年11月开始的,已经七个多月了。最初,姚文元发难,他是个青年人,讨论清官等问题。”不过,“现在我们不搞清官这件事了”,而是“发动群众整反动分子”。这段话的珍贵价值,在于廓清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揣摩和猜测,确凿无误地提供了“这场斗争”的由来和现状发展的线索,为解读全诗找到诗人自述的第一手重要依据。

  “正是神都有事时”读来有种急迫感,凸显标题的份量。“又来南国踏芳枝”读来有种春风拂面的暖意,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芳枝,喻指人民群众朝气蓬勃的笑脸。此时读者有所思:革命成功了吗?我们真的无忧无虑了吗?

  “青松怒向苍天发”青字透着时光荏苒,祖国少年的情怀。松字透着高洁傲雪,松柏延年的节操。怒向苍天发,发人深省。此时读者有所动:被革命一个阶段之成功遮住视线,将失去革命意义。“败叶纷芳碧水之”败叶藏着多事之秋,动荡抉择的愁绪。碧水是指人民的力量。“碧水”取义于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是希望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主宰新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之”是指碧水滔滔流过的痕迹。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满”字极赞群众起来造反的踊跃和热烈,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的雄姿,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的场面,加上上下翻卷的无数面红旗,极为壮观。一个“走”字,再现了当时群众运动风驰电掣般的迅速发展。其形势如急风暴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

  但是,已经七十多岁的革命家毛泽东,此时虽然仍然具有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生奋斗追求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但革命的挫折和失败、考验和锻炼,使他又具有了超人的历练和冷静。于是,诗人的感情在激荡澎湃之后急转直下,写下了令人难解的最后两句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种抒写,既可以看做是风雨过后转为潇潇细雨的景物感怀,又为全诗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在诗情发展的脉络上,可以说是前面风雷激荡的心曲变奏。诗人凭阑在潇潇细雨中静听。静听什么?接着诗人又把这种静听引发出来、开展出去,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也在“有所思”。于是,诗人的静听和人民的所思,便成为此诗的“诗眼”,也自然成为解读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人凭阑(栏)听雨,不禁让人想起岳飞在《满江红》词中那种“仰天长啸”的悲壮。不过毛泽东在诗中流露的,却是悲壮沉郁加忧患的特殊感情。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正逢首都北京是有事的时候,再一次来到南方巡视泽国水乡。

革命小将好似那高洁的松柏直向苍天,走资派好似枯落的败叶只能芳着流水逝去。

新的革命风暴席卷苍天,气势恢宏;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无数红旗上下翻卷。

在那潇潇细雨中凭栏静,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应该也有所思索吧。

注释

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首都北京。

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作者写这首诗的前后,正在南方巡视。1966年5月15日在杭州;途经长沙于17日到韶山滴水洞,在这里住了11天;28日赴武汉。

凭栏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句。阑同栏。潇潇,骤急的雨势。

故国:即祖国。

赏析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诗从叙事起,说明作诗的缘由和地点。首句点出正逢首都北京“有事”之时。有何事?这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亲密的老朋友、越南党和国家的领袖胡志明,在谈到中国当时形势时说:“我们最近这场斗争是从去年11月开始的,已经七个多月了。最初,姚文元发难,他是个青年人,讨论清官等问题。”不过,“现在我们不搞清官这件事了”,而是“发动群众整反动分子”。这段话的珍贵价值,在于廓清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揣摩和猜测,确凿无误地提供了“这场斗争”的由来和现状发展的线索,为解读全诗找到诗人自述的第一手重要依据。

  “正是神都有事时”读来有种急迫感,凸显标题的份量。“又来南国踏芳枝”读来有种春风拂面的暖意,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芳枝,喻指人民群众朝气蓬勃的笑脸。此时读者有所思:革命成功了吗?我们真的无忧无虑了吗?

  “青松怒向苍天发”青字透着时光荏苒,祖国少年的情怀。松字透着高洁傲雪,松柏延年的节操。怒向苍天发,发人深省。此时读者有所动:被革命一个阶段之成功遮住视线,将失去革命意义。“败叶纷随碧水之”败叶藏着多事之秋,动荡抉择的愁绪。碧水是指人民的力量。“碧水”取义于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是希望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主宰新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之”是指碧水滔滔流过的痕迹。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满”字极赞群众起来造反的踊跃和热烈,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的雄姿,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的场面,加上上下翻卷的无数面红旗,极为壮观。一个“走”字,再现了当时群众运动风驰电掣般的迅速发展。其形势如急风暴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

  但是,已经七十多岁的革命家毛泽东,此时虽然仍然具有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生奋斗追求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但革命的挫折和失败、考验和锻炼,使他又具有了超人的历练和冷静。于是,诗人的感情在激荡澎湃之后急转直下,写下了令人难解的最后两句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种抒写,既可以看做是风雨过后转为潇潇细雨的景物感怀,又为全诗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在诗情发展的脉络上,可以说是前面风雷激荡的心曲变奏。诗人凭阑在潇潇细雨中静听。静听什么?接着诗人又把这种静听引发出来、开展出去,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也在“有所思”。于是,诗人的静听和人民的所思,便成为此诗的“诗眼”,也自然成为解读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人凭阑(栏)听雨,不禁让人想起岳飞在《满江红》词中那种“仰天长啸”的悲壮。不过毛泽东在诗中流露的,却是悲壮沉郁加忧患的特殊感情。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创作背景

  毛泽东1966年初指责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包庇坏人、压制左派”,提出了“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口号;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错误地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进行批判,通知发出同时毛泽东离京南巡,回来后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把斗争锋芒指向了“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这便是写此诗时的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卷地风抛(pāo)市井¹声,病夫危坐²³清明。
译文:春风卷地,抛进来街头阵阵欢乐的声浪。病弱的诗人,却高堂端坐,静赏清明风光。
注释:¹市井:市街。²危坐:端坐。³了:了结,度过。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mèi)生。
译文:帘外的夕阳渐渐西沉,看那微风中的杨柳,婀娜多姿,百般娇媚轻狂。

  这首诗首句“卷地风抛市井声”,承其一而来,写风吹市井喧闹之声自外传来,角度在自己,喧闹在别人。“卷地风”,语出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但仅取其“卷地春风”之意;“市井声”,化用黄庭坚《仁亭》“市声鏖什枕,常以此心观”诗句,亦仅化出“市井声”一词;受陈师道《春夜》“风回晚市声”一语启发,着一“抛”字,状”市井”喧闹之声如在目前,顿使全句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充满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读来令读者陡然一紧,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谨,那份压抑,跃然纸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时,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压抑着自己,端坐高堂,不去游春。但身未动心却”飞,“抛”过来的市井之声时时喧闹着诗人之心。眼随心转,“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无奈之下,只得眼盯着一帘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渐渐收起,杨柳吐绿的柔条,在微微春风中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百媚横生。虽此一窗春色,却已令诗人心旌摇荡。“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亦然。此诗虽短,却一波三折,写得摇曳多姿。加之语句畅朗,音节浏亮,风格俊爽,既有江西诗派锻字炼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谢、韦、柳妙契自然的神韵。

参考资料:
1、 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2015.08:第587--588页

qīngmíngèrjué ·èr

chén sòngdài 

juǎnfēngpāoshìjǐngshēng bìngwēizuòliǎoqīngmíng 
liánwǎnkànshōujìn yángliǔwēifēngbǎimèishēng 
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于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计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 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过去世¹时,有城名波罗柰(nài),国名伽(jiā)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于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²诸伴言:“月今日死落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³作计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 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duò)井水中。
译文:在过去的世界,有一个伽尸国,国内有座波罗柰城。在人烟稀少的树林中,有五百只猕猴。有一天,猕猴们到了一棵尼俱律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个月亮的影子。猕猴头儿见了,对他的同伴们说:“月亮今天掉入井中了,我们应当一齐把它救出来, 不要让时间夜晚都黑沉沉的。”猕猴们共同商议说:“怎样才能救出月亮呢?”领头的猕猴说:“我知道救出月亮的方法,我抓住树枝,你们捉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那些猕猴随即照领头说的做,一个捉住一个,挂成一长串。差点接近水面时,连在一起的猕猴太重,树枝弱小,“咔嚓”一下折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入井水中。
注释:¹过去世:佛教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²语:说。³共:一齐。⁴计议:商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朝出沙头¹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译文: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注释:¹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lài)¹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²不畏(wèi)风。
译文: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注释:¹赖:亏得,幸好。²莲舟:采莲的船。南朝梁萧子范《东亭极望》诗:“水鸟衔鱼上,莲舟拂芰归。”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采莲词》独辟蹊径,生动刻画了一群采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采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采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参考资料:
1、 管遗瑞.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79-380

cǎilián--zhāngcháo

cháochūshātóuzhènghóngwǎnláiyúnbànjiāngzhōng

làifénglíncéngxiāngshíbìngzheliánzhōuwèifēng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未洗染尘缨(yīng)¹,归来芳草平²
译文: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清洗,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注释: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¹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²芳草平:即芳草坪。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¹晴。
译文:爬满青藤的小路向远处伸延,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注释:¹雪峰:安旗等注:“雪峰,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译文: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寒冷的峡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密云。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嫩篁(huáng)¹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译文: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斜倒着横在江面。
注释:¹篁:竹子。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译文: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穿厨孤雉(zhì)¹过,临屋旧猿鸣。
译文: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注释:¹雉:野鸡。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译文: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拂床苍鼠走,倒箧(qiè)¹素鱼²惊。
译文: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注释:¹箧:箱子。²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¹
译文: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注释:¹素贞:指情操。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¹
译文: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注释:¹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诗中的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对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对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根据诗中的描写,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诗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作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归”即将“别”,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无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笔墨。诗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以伸鲲鹏之志。

  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在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参考资料:
1、 敬永谅.李白《冬日归旧山》探微.文史杂志,2004(5)

dōngguījiùshān

bái tángdài 

wèirǎnchényīng guīláifāngcǎopíng 
tiáoténgjìng绿 wàndiǎnxuěfēngqíng 
lěngxiānjìn hányúnxíng 
nènhuángqīnshě shùdàojiānghéng 
báiquǎncūnfèi cāngtáishàngshēng 
chuān穿chúzhìguò línjiùyuánmíng 
luòqíncháozài shūshòuchéng 
chuángcāngshǔzǒu dàoqièjīng 
yànxiūliáng qiāosōngzhēn 
shíchóng dàosānqīng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dàn)¹空水带²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³
译文: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注释:¹澹然:水波闪动的样子。²带:一作“对”。³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波上马嘶(sī)看棹(zhào)¹,柳边人歇待船归。
译文: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注释:¹“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船桨,代指船。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¹
译文: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注释:¹“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谁解乘舟寻范蠡(lǐ)¹,五湖烟水²独忘机³
译文: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注释:¹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²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³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1-622

zhōuná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dànránkōngshuǐdàixiéhuī dǎocāngmángjiēcuìwēi 
shàngkànzhào liǔbiānrénxiēdàichuánguī 
shùcóngshācǎoqúnōusàn wànqǐngjiāngtiánfēi 
shuíjiěchéngzhōuxúnfàn yānshuǐ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