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¹长日至²。罗袜新成³,更有何人继后尘。
译文:早晨云雾散去,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从此以后,白天渐长。也望这日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的习俗代代相传。
注释:¹寒影初回:从冬至日起,太阳从南回归线北移,日影渐短,故称“初回”。²长日至:指白天开始渐长。³罗袜新成:冬至日晚辈要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称“履长之贺”。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qǐ)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¹。秉(bǐng)²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chóu)
译文:冬至以后,天气转暖,寒意渐少。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慢慢变短。从今天开始,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
注释:¹添一线:添加量日影的线长。²秉烛:拿着点着的蜡烛(用来照明)。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两句,描写早晨云雾散去,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这一天是一年当中影子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传统的阴阳观以阴阳来解释冬至,冬至又称“长至节”,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此后开始逐渐变为昼长夜短的物候变化特征。“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两句主要描写冬至的习俗。“罗袜新成”,三国魏曹植有《冬至献袜履表》开头便是“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 南朝宋沈约《宋书》亦记:“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后魏崔浩《女仪》载:“近古妇人,常以冬至进履于舅姑。”冬至日,从日照角度看,自是从此以后,白天渐长,光照渐多。然从实际感受言,则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寒天,这是因为大地万物皆已冷透,虽日照渐长,此时依然最冷,正如夜间凉在半夜后,午间热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样。冬至对长辈进履袜,保暖祈福,是节日祝福又有实际用处。

  下片进一步写冬至日前后的天气变化。“绮意寒浅”,冬至以后,天气渐渐转暖,寒意渐渐减少。“尽道朝来添一线”,据《岁时记》载:“魏晋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按气候变化规律,冬至后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应该慢慢变短才恰当。“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从今天开始,黑夜变短,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表现出作者对白日渐长的欣喜,对冬日寒意渐去的雀跃。

  这首词虽然是变现节气时令规律变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不平淡。“晓”、“瑞”、“绮”等形容词以及“回”、“浅”、“添”、“减”等字眼有效消减了寒日的凛冽之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此外,全词语言典雅得体,表现手法娴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语言技巧。

参考资料:
1、 于石编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6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晨云雾散去,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从此以后,白天渐长。也望这日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的习俗代代相传。

冬至以后,天气转暖,寒意渐少。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慢慢变短。从今天开始,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

注释

寒影初回:从冬至日起,太阳从南回归线北移,日影渐短,故称“初回”。

长日至:指白天开始渐长。

罗袜新成:冬至日晚辈要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称“履长之贺”。

添一线:添加量日影的线长。

秉烛:拿着点着的蜡烛(用来照明)。

赏析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两句,描写早晨云雾散去,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这一天是一年当中影子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传统的阴阳观以阴阳来解释冬至,冬至又称“长至节”,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此后开始逐渐变为昼长夜短的物候变化特征。“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两句主要描写冬至的习俗。“罗袜新成”,三国魏曹植有《冬至献袜履表》开头便是“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 南朝宋沈约《宋书》亦记:“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后魏崔浩《女仪》载:“近古妇人,常以冬至进履于舅姑。”冬至日,从日照角度看,自是从此以后,白天渐长,光照渐多。然从实际感受言,则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寒天,这是因为大地万物皆已冷透,虽日照渐长,此时依然最冷,正如夜间凉在半夜后,午间热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样。冬至对长辈进履袜,保暖祈福,是节日祝福又有实际用处。

  下片进一步写冬至日前后的天气变化。“绮意寒浅”,冬至以后,天气渐渐转暖,寒意渐渐减少。“尽道朝来添一线”,据《岁时记》载:“魏晋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按气候变化规律,冬至后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应该慢慢变短才恰当。“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从今天开始,黑夜变短,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表现出作者对白日渐长的欣喜,对冬日寒意渐去的雀跃。

  这首词虽然是变现节气时令规律变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不平淡。“晓”、“瑞”、“绮”等形容词以及“回”、“浅”、“添”、“减”等字眼有效消减了寒日的凛冽之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此外,全词语言典雅得体,表现手法娴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语言技巧。

参考资料:
1、 于石编著《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三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6页
阮阅

阮阅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 1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成礼¹兮会鼓²,传芭(bā)³兮代舞;
译文: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注释:¹成礼:指祭祀之礼完毕。²会鼓:急疾击鼓,鼓点密集。³芭:通“葩”,一种香草。
姱女倡兮容与;
(kuā)¹女倡²兮容与³
译文: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
注释:¹姱:美好。²倡:同“唱”。³容与:舒缓。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译文: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由于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称“礼神”而称“礼魂”。

  对此篇的理解,从题目到内容一直分歧较大。王逸《楚辞章句》云:“言祠祀九(十)神,皆先斋戒,成其礼敬,乃传歌作乐,急疾击鼓,以称神意也。”今人陈子展以为“这像是说《礼魂》是为祭祀十神成礼之后,又传歌作乐,以娱乐众神而作,不是为祭祀任何一神而作”(《楚辞解题》)。明汪瑗《楚辞集解》、清张诗《屈子贯》则宣称此篇是“前十篇之乱辞也”。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又认为:“此章乃前十祀之所通用,而言终古无绝,则送神之曲也。”清吴世尚《楚辞疏》、王邦采《九歌笺略》、王闿运《楚辞释》也持同样的观点,学术界一般认同此说。而姜亮夫《屈赋校注》又解“礼”为祀,解“魂”为“气之神也,即神灵之本名,故以之概九(十)神也”,“九祀既闭,合诸巫而乐舞,盖乐中之合奏也,……以总告诸神灵之前”。其说可从。

  诗篇以简洁的文字生动描绘出一个热烈而隆重的大合乐送神场面。一开始,先点出是“成礼”,使它和《九歌》各篇发生了联系。祀礼完成后,于是响起密集的鼓点,于是一边把花朵互相传递,一边更番交替地跳起舞。美貌女郎唱起歌,歌声舒徐和缓,从容不迫。这正是一个祭众神已毕时简短而又热烈的娱神场面。而春天供以兰,秋天供以菊,人们多么希望美好的生活能月月如此,岁岁如此。于是,大家从春供到秋,以时令之花把美好的愿望总告于众神灵,并许以长此不绝以至终古的供奉之愿,表达人们敬神事神的虔诚之心。

  在“成礼”的鼓声中,读者仿佛看到《东皇太一》中“扬枹兮拊鼓”、《东君》中“縆瑟兮交鼓”、《国殇》中“援玉枹兮击鸣鼓”诸种或庄肃或雍容或悲壮的场面。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传花轮舞,读者无疑又会联想起《东皇太一》中“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云中君》中“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东君》中“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那流芬溢彩的神巫之舞。“姱女”的歌唱情景,自然也有《东皇太一》中“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少司命》中“临风怳兮浩歌”的叠影;而那“容与”之态,风神卓绝,不也宛然可见《湘君》、《湘夫人》中“聊逍遥兮容与”的湘水配偶神的身姿吗?“长无绝”的“春兰与秋菊”,则是对绿色植物所象征的生命力的讴歌。“蕙肴”、“兰藉”、“桂酒”、“椒浆”、“兰汤”、“桂舟”、“薜荔柏(箔)”、“蕙绸”、“荪桡”、“兰旌”、“桂櫂”、“兰枻”、“荷盖”、“荪壁”、“紫坛”、“桂栋”、“兰橑”、“辛夷楣”、“药房”、“蕙櫋”、“荷衣”、“蕙带”、“辛夷车”、“桂旗”、“杜若”、“芙蓉”、“白薠”、“苹”、“茝”、“石兰”、“杜蘅”、“疏麻”、“瑶华”、“麋芜”、“女萝”、“幽篁”、“松柏”,《九歌》中神灵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充满各种芳美植物的郁郁生气,突出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礼赞。从这个意义上说,“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正可以作为《九歌》祀神祈福的主旋律。

  此诗在《九歌》在最短,几乎接近诗里的“风”诗,但寥寥数语,却把一个盛大集会的场面描写得如此激越和恢宏。随着激烈的鼓点和舞步,传递香草做着游戏上神灵快乐(这就达到了祁神许愿的目的)。诗末“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两句,完成了组诗的整体布局;用香草美人喻清平世界;用香草美人作为贯穿组诗各篇(除《国殇》)的联结线。这个香草即是总谱的五线谱(形式)又是总谱上的各个音符(内容),这种宏观构思是前无古人的。通过送神,展现了诗人矢志不渝的报国决心。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785-786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高车大纛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金波潋滟浮银瓮,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诗磨¹的剔透玲珑²,酒灌的痴呆懵(měng)懂。高车大纛(dào)³成何用,一部笙(shēng)歌断送。金波(liàn)(yàn)浮银瓮(wèng),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¹⁰。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译文:诗推敲得精练生动,酒灌得懵里懵懂。生前纵有高官厚禄加身又有何用?死后不过一抔黄土埋葬,一首笙歌发送。美酒溶溶斟满银色酒杯,佳人殷勤捧来玉盅。面对一缕杨柳轻烟,眼看一弯梨花明月,头卧一枕海棠清风。有这般清闲享用,谁还再想入相府进王宫!
注释:中吕:宫调名。最高歌:曲牌名,又名醉高歌,属北曲中吕宫。喜春来:曲牌名,又名阳春曲,属北曲中吕宫。¹磨:琢磨,推敲。²玲珑:这里作“灵巧”“生动”讲。³高车大纛:高大的车子和旗子,古时显贵者的车与仪仗。⁴金波:指酒言其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⁵潋滟:形容水波流动。⁶银瓮:这里指银色的酒杯。⁷“翠袖”句: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用其句。翠袖:指穿着翠绿衣服的美人。玉钟:指珍贵的酒器。⁸绿杨烟:初春杨柳枝条泛绿发芽,有如轻烟。唐李贺《浩歌》诗有“娇春杨柳含细烟”句,此处即借此意。⁹梨花月:即月照梨花。宋晏殊《寓意》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¹⁰海棠风:即风吹海棠。元元好问《雪岸鸣鹌》诗有“秋千红索海棠风”句。

  这首散曲讲述作者辞官后精心作诗,纵情饮酒,面对眼前的杨柳轻烟、梨花明月,沐浴着海棠清风,早已不想进入虚荣煊赫的相府王宫,从而表现出主人公执着的人生追求和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的肯定,以及他对现实还有不满和牢骚。此散曲格调高远,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镂刻。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起首的这两句领起全篇,是对作者生活状态的总体概括:精心作诗,纵情饮酒。作者辞官回乡之后,寄情诗酒,对诗文穷尽心力、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对醇酒,则是甘之如饴,如饥似渴,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这两句虽然十分简括,但却含蓄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此时的心境:“诗言志。”在诗文之上如此尽心竭力,说明张养浩并未完全忘却世事,也并不想将自己胸中的锦绣才华彻底埋没于乡野田园。沉浸于酒,更表现了其内心的不平静,作者满腹的牢骚和不满只是碍于当时现状不敢明言。

  “高车大纛成何用,一部笙懵断送”,这两句乃自嘲之语,自问自答中对往昔混迹官场、虚荣煊赫的生活进行了否定:纵然生前有高官厚禄加身,佳人艳妇环绕,死后也不过是一抔黄土埋葬,一部笙懵发送罢了。至于坟墓是否豪华, 丧懵是否热闹,已经毫无意义。

  前文写对现实生活的摒弃、否定,不过是为下文描写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做铺垫。其后,作者极尽铺张谊染之能事,将自己辞官后的生活描写得乐趣备至,令人心驰神往:“金波”“银瓮”“翠袖”“玉钟”,这两句以器具的精美珍贵、衣饰的华丽精巧来反映府中生活的奢华; 皎洁明亮的月光之下,微风夹杂着海棠香气拂面而过,“绿杨烟”“梨花月”“海棠风”将作者的生活环境渲染得十分雅致。本来极为寻常的田园生活,在摆脱了俗世羁绊、无牵无挂的作者心中,却生发出了无限奇思妙想,产生了十分惬意的感受。

  因此,“闲受用”的作者, 对“丞相府”“帝王宫”中尔虞我诈、污浊不堪的生活才毫无留恋之情,坚守自己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执著于自己所选择的远离官场、忠于本心的生活方式。这既是作者对自我价值的发掘和重视, 也是作者与黑暗社会决裂的坚定心声。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98-399页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¹(líng)花信碧流²
译文: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注释:¹引:采摘。²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信:任凭。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闻道风光满扬子¹,天晴共上望乡楼²
译文: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注释:¹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²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玉架¹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译文:道长的书架上有残本隐约记载着仙的踪迹,金色的法坛遗迹谜一般地存在。
注释:¹玉架:称道长的书架。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谿。
牵花寻紫涧(jiàn),步叶下清谿(xī)¹
译文:顺着花蔓寻找蕴涵紫气的深涧,踩着厚厚的落叶踏进清澈的溪流。
注释:¹谿:同“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琼浆犹类乳,石髓(suǐ)¹尚如泥。
译文:那里有如乳汁一般的玉液琼浆(钟乳),和泥一般的石髓(石英一类的东西)。
注释:¹石髓:石钟乳。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译文:我自己若能修成仙果,生成羽翼,又何必去仰仗那传说中的云梯呢?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橘柚(yòu)怀贞质¹,受命²此炎方³
译文: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注释:¹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²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³炎方:南方,此谓永州。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密林耀朱绿¹,晚岁有馀(yú)²
译文: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注释:¹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²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殊风¹限清汉²,飞雪滞(zhì)故乡。
译文: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注释:¹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²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¹
译文: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注释:¹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十分敬仰,在长期的贬黜生活中,他以屈原为楷模,决心追随前烈。由于相同的经历,屈原作品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共鸣。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他的作品常常提到屈原,并善于化用屈赋的词语、典故。《南中荣橘柚》这首诗就借用了《橘颂》里的典故,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开头两句化用屈原《橘颂》里的诗句:“后皇嘉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柚生长在南方,就适应了这里的水土,不能迁移,像是接受上天的使命;它们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果实成熟的季节,金黄的橘子在密密的树叶里显露出来,红绿相映,色彩斑烂,特别耀眼。橘柚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不怕严寒,经冬不衰,到一年将尽的时候还散发出香味。“晚岁有馀芳”句与张九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意思相同。

  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由于地理的原因,长江南北气候不同,风俗有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现象只有北方的故乡才有。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可自己却不能像橘柚那样生活在原来的出生之地,而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在思归不能,万般无耐之中,只能手攀橘柚枝条凝望长江边的熊耳山和湘山发出声声叹息。故乡只可望而不可及,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种长久积郁心中的不平和怨愤。

nánzhōngróngyòu--liǔzōngyuán

yòu怀huáizhēnzhìshòumìngyánfāng

lín耀yàozhū绿wǎnsuìyǒufāng

shūfēngxiànqīnghànfēixuězhìxiāng

pāntiáosuǒtànběiwàngxióng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