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yìn)¹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注释:¹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平沙¹日未没,黯(àn)²见临洮(táo)³
译文: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注释:¹平沙:广漠的沙原。²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³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¹日长²城战,咸言意气高。
译文: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注释:¹昔:一作“当”。²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黄尘足¹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²
译文: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¹足:一作“漏”,一作“是”。²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sàixià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yìnqiūshuǐ shuǐhánfēngdāo 
píngshāwèi ànànxiànlíntáo 
chángchéngzhàn xiányángāo 
huángchénjīn báiluànpénghā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

  此诗在构的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对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洮。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对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对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袤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袤域的特点形洮袤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洮。“平沙”谓沙漠之袤。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袤隐对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城714年(开城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的。“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的是说,临洮这一带,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袤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城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袤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洮来表对,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对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2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绝域¹从军计惘(wǎng)²,东南³幽恨满词笺(jiān)
译文: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只能将对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注释:¹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我国边疆。²惘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³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⁴词笺: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¹尽狂名十五年²
译文: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如今十五年过去,白白辜负了“狂士”声名。
注释:¹负:辜负。²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

  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抒发了忧心国事,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列强侵凌的深重忧患,表达了不畏宵小之徒的嘲笑,愿以文才武略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

  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参考资料:
1、 姚立岩 王少阁 刘金城.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

màng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juécóngjūnwǎngrán dōngnányōuhènmǎnjiān 
xiāojiànpíngshēng jìnkuángmíngshínián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
城头叠鼓¹声,城下暮(mù)²³清。
译文:傍晚时分,城头上传来重迭的鼓声,城下江水汩汩,似乎在低声诉说。
注释:¹叠鼓:重迭的鼓声。这里指繁杂的鼓声。²暮:傍晚时分。³江:指长江。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欲问渔阳掺¹,时无祢(mí)正平²
译文:要想学那一曲《渔阳掺挝》,只是这时世已经没有祢正平。
注释:¹渔阳掺:即《渔阳掺挝》,鼓曲调名。掺:三挝鼓。掺、挝,都是“击”的意思。²祢正平:即东汉文人祢衡(173-198),字正平。

  此诗写城头鼓声引出缅怀东汉末年祢衡击鼓骂曹的联想,抒发作者愤世嫉俗、蔑视权贵的感情。前两句写景,交代了暮色中听鼓的事实;后两句从暮色中的鼓声联想到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祢衡。全诗寄慨遥深,意蕴丰厚,多层意蕴环环相扣,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融汇成一股郁愤之气,回旋往复。运用典故却并不晦涩;语言平实而气韵深婉。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两句写景。薄暮时分,诗人漫步城外。只见古老的城墙矗立在夕阳余辉中,显得那么肃穆,似乎在沉思;城墙下,江水汩汩,似乎在低声诉说。黝黑森严的古城墙、流经千载的江水,再加上朦胧的暮色,这番景象很容易在人们心头唤起一种地老天荒、宇宙无穷的感慨。此刻,城头上又传来激昂的击鼓声、悠长的号角声。鼓角之声融入苍茫暮色,飘落在江面上,与呜咽的流水声,汇成一首奇异的乐曲。它仿佛是热烈的呐喊、愤怒的呼唤,又仿佛包含着凄历的呻吟。它使人激动不安,又使人凝神深思。“城头迭鼓声,城下暮江清”,从字面上看,只是交代了暮色中听鼓这一事实,然而它却渲染出了一种苍凉而幽怨的气氛。

  那时急时缓、抑扬顿挫的击鼓声使诗人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击鼓骂曹的故事:三国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威震朝野;而一介书生祢衡(正平)却偏偏不肯奉迎他。曹操为了羞辱祢衡,故意令他充任鼓吏。一日,曹操大宴宾客,令祢衡击鼓娱众。祢衡从容不迫,裸体更衣,击《渔阳掺挝》,声节悲壮,听客莫不为之动容。随后,他又大骂曹操弄权。曹操虽恨之入骨,但又恐杀之而招致物议,便把他送到刘表处;祢衡又得罪了刘表,最后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被杀。诗人此时所滞留之地,正是当年祢衡被杀的地方,那在苍茫暮色中显得格外悲怆、浑远的鼓声,自然使他想起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诗人不禁慨然叹道:“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由所闻之鼓,想起《渔阳掺挝》;由《渔阳掺挝》,想到击此调而丧身的人,可谓联想自然,一气贯通。见景生情,追忆往事,这是第一层意思。“欲问渔阳掺”,说明诗人又清醒地意识到眼下所闻并非祢衡所击之曲;之所以听不到那悲烈之调,乃是因为“时无祢正平”。由追忆往事而回到眼下情景,发出惋惜之叹,这是第二层意思。然而,当今世上多是阿奉权势、趋时媚上之流,正需要像祢衡这样的人慷慨击鼓,以《渔阳掺挝》的清亮之音扫荡混浊之气,使媚俗者自惭,使权势者知羞。可惜如今既听不到那曲《渔阳掺挝》,也见不到像祢衡这样的人。其时,正是牛党当权,李党纷纷被逐之时,国事日非,诗人愤慨极深。追昔抚今,一吐胸中块垒,这是第三层意思。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融汇成一股郁愤之气,回旋往复,寄慨遥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8-209

tīng

shāngyǐn tángdài 

chéngtóudiéshēng chéngxiàjiāngqīng 
wènyángchān shízhèngpíng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tóng)¹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译文:初升的太阳颜色像火一样,上升千里只需一刻。
注释:¹曈曈:闪烁的样子,一般形容日出时。
出为白昼入为夜,圆转如珠住不得。
出为白昼入为夜,圆下如珠住不得。
译文:太阳出来就是白昼,沉没就是黑夜。浑圆的太阳运转起来像旋转的珠子一样不停息。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译文:停不住的太阳啊,我能把你怎么办呢。只好举起酒杯来唱一首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译文:歌声愁苦,吟唱的词也是愁苦的。在座的少年们请听好。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译文:今天还没有过完明天就紧催着要来了,秋天刚过去春天又来了。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¹白日相隳(huī)(tuí)²
译文:人生漂泊时光荏苒,美丽的容颜和时光一样总是很快消逝。
注释:¹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²隳颓:衰败、毁败。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
译文:劝你勉强笑一笑,劝你勉强喝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yú)¹老到来。
译文:人的一生得不到长久的欢乐,青春年少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老年很快就来了。
注释:¹须臾:一会儿,片刻。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dī)¹水满溪。
译文: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注释:¹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童子¹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²西。
译文: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注释:¹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²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此诗描写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同时描绘了儿童牧牛与牛吃草的动态画面,营造了生机无限的意境。全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诗中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

  此诗语言浅显易懂。首句写得平易,“晴明风日雨干时”,点明一个大晴天,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一雨一晴,风调雨顺,又是农业生产的好时光。全句展示出的大自然不是死寂的,而是流动的。“草满花堤水满溪”,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这样的“花堤”,正是放牛的好去处啊。

  于是,诗人的眼睛发现了“童子柳阴眠正着”,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在诗的节奏上,第三句是个顿挫。前两句写的是自然界景物,都充满生气和动态,到了最有生命力的人(又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呼呼大睡,一动不动。轻快的诗歌节奏在这里仿佛停了下来,放慢了速度。然而,情绪上的顿挫,是为了推出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的牛在哪儿呢?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使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吃草,悠然地动着。画面因牛的活动,又活动起来。这样一静一动,和谐自然。这里把牧牛童子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212-214
2、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97-1098

sāngchákēngdàozhōng

yángwàn sòngdài 

qíngmíngfēnggānshí cǎomǎnhuāshuǐmǎn 
tóngliǔyīnmiánzhèngzháo niúchīguòliǔyīn西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zhāo)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译文:初升的朝阳阳光洒入北边的林中,透过稀疏的枝干投下光影。
注释: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译文:我居住在低矮的篱笆之中的新居,给我无穷的快乐之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旧居¹无一席,逐客²犹遭屏(bǐng)³
译文:过去寄居的官舍也不是好房子,但就是这样简陋的房子也不让人居住。
注释:¹旧居:指苏轼寄居的官舍。²逐客:作者自谓。³遭屏:遭受排除。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结茅得兹(zī)地,翳(yì)¹村巷永²
译文:在这里建造简陋的屋舍,小巷幽深,草木繁盛。
注释:¹翳翳:指草木茂密成荫貌。²永:深。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数朝风雨凉,畦(qí)菊发新颖¹
译文:几场风雨过后天气渐渐转凉,畦田中的菊花新生出点点花蕾。
注释:¹新颖:指新生的其状细长的花蕾。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俯仰¹可卒岁²,何必谋二顷³
译文:转瞬之间便可度过岁月,何必只追求那赖以谋生的粮田。
注释:¹俯仰:比喻时间短暂。²卒岁:度过岁月。³二顷:二顷田,指赖以谋生的粮田。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