¹树晚苍苍²,长安近夕阳。
译文:远望潼关树木苍苍茫茫,京城长安就在夕阳近旁。
注释:¹关:指潼关。²苍苍:迷迷茫茫。
回风¹醒别酒²,细雨湿行装。
译文:阵阵旋风吹醒饯别之酒,微微细雨打湿朋友行装。
注释:¹回风:回旋的风。²别酒:饯行酒。
习战¹边尘黑²,防秋³(sài)草黄。
译文:练兵备战边地烟尘正浓,买马防秋塞上秋草已黄。
注释:¹习战:备战。习,练习,准备。²边尘黑:指边地战争激烈。³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知君市骏(jùn)马,不是学燕王¹
译文:我知朋友此行去买骏马,不是为了学那古时燕王。
注释:¹燕王:指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写的是送同僚入京买马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题材。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入京”二字写京城长安一带景色。“晚”和“夕阳”点出送别时间,而“关树”、“长安”为何远所去之处,暗示“入京”,同时勾划出苍茫远景。诗的三、四两句写近景。阵阵回风,蒙蒙细雨,伴着送别酒席,打湿旅人行装,从而把环境与送别自然联系起来,意境颇为别致,而“送”字自在其中。

  诗的五、六两句转写此行意义。“边尘黑”点明战争未息,“塞草黄”点明时已深秋。经这里点明“秋”字,上文的“关树”、“回风”、“细雨”等等景物便都觉得真切。这两句言及边地战争,可见诗人身在虢州,心系边塞。诗的结尾两句承“习战”、“防秋”,点明“市马”。“市马”本为“习战”,诗人却由此想到“燕昭市骏”的色而且用“不是学燕王”来说何远此行性质,似乎包含弃置州县,不被看重的叹息。

  诗的首联写“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是惜“入京”而写自己“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的情态;诗的尾联出“市骏马”而联想到“学燕王”,也包含着“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却又无人赏拔的含义。这正是本诗表现上的一个特点。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边事的关切。这些都可以反映诗人任职虢州期间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guózhōusòngtiānpíngchéngjīngshì--céncān

guānshùwǎncāngcāngzhǎngānjìnyáng

huífēngxǐngbiéjiǔ湿shīxíngzhuāng

zhànbiānchénhēifángqiūsāicǎohuáng

zhījūnshìjùnshìxuéyànw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远望潼关树木苍苍茫茫,京城长安就在夕阳近旁。

阵阵旋风吹醒饯别之酒,微微细雨打湿朋友行装。

练兵备战边地烟尘正浓,买马防秋塞上秋草已黄。

我知朋友此行去买骏马,不是为了学那古时燕王。

注释

关:指潼关。

苍苍:迷迷茫茫。

回风:回旋的风。

别酒:饯行酒。

习战:备战。习,练习,准备。

边尘黑:指边地战争激烈。

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燕王:指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参任为虢州长史。同年,岑参送别一何姓县丞进京买马,联想到燕昭市骏,有感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写的是送同僚入京买马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题材。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入京”二字写京城长安一带景色。“晚”和“夕阳”点出送别时间,而“关树”、“长安”为何远所去之处,暗示“入京”,同时勾划出苍茫远景。诗的三、四两句写近景。阵阵回风,蒙蒙细雨,伴着送别酒席,打湿旅人行装,从而把环境与送别自然联系起来,意境颇为别致,而“送”字自在其中。

  诗的五、六两句转写此行意义。“边尘黑”点明战争未息,“塞草黄”点明时已深秋。经这里点明“秋”字,上文的“关树”、“回风”、“细雨”等等景物便都觉得真切。这两句言及边地战争,可见诗人身在虢州,心系边塞。诗的结尾两句承“习战”、“防秋”,点明“市马”。“市马”本为“习战”,诗人却由此想到“燕昭市骏”的色而且用“不是学燕王”来说何远此行性质,似乎包含弃置州县,不被看重的叹息。

  诗的首联写“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是惜“入京”而写自己“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的情态;诗的尾联出“市骏马”而联想到“学燕王”,也包含着“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却又无人赏拔的含义。这正是本诗表现上的一个特点。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边事的关切。这些都可以反映诗人任职虢州期间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岑参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 4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
取富贵青蝇竞血¹,进功名白蚁争穴²。虎狼丛³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¹⁰也!
译文:谋取富贵就像苍蝇争着舔血,追逐功名就像一群白蚁争夺蚁穴。这种与虎狼为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是非颠倒的日子何时完结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人世间,还争什么长短优劣?人生短暂,青春易逝,如果执迷不悟,到头来不过成了别人的话柄而已。
注释:双调:宫调名,为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全曲七句六韵。¹青蝇竞血:苍蝇在争着啄血。比喻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丑恶。²白蚁争穴:像一群蚂蚁在争洞穴。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言槐安国与檀萝国为了争夺蚁穴,大动干戈,死者无数。³虎狼丛:喻险恶的官场。⁴甚日:何日。⁵彻:完毕。⁶人我场:相互争夺的人世间。⁷慢:与“漫”“空”同义。⁸傍人:旁人,他人。⁹咫尺韶华:指时光短暂。¹⁰去:过去,消逝。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译文:潮来朝去,终归大海,你却被流放到东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译文:我们此地相逢,彼此各有酸楚,相对泪涟涟,犹如断线的明珠。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译文:听说金华渡口,东边有五百个河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译文:那里的风光比若耶溪好多了,你就别叹息路途艰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译文:两岸猿啸千里,五月山风依然寒冷。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译文:待来年,我们哥儿俩再携手摇船游览新安江。
这两首当作于李白赐金还山之后。“日南珠”是神话故事中的事物。《洞冥记》里说,离长安九千里的日南之地,“人长七尺,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日南珠是神话中的泪珠,很难得,当然很宝贵。由此可见诗人与韦参军的情谊之深。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算来好景只如斯¹,惟许有情知。寻常²风月³,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译文:细细算来,所谓的美景不过只那些时日、只有在多情人的眼里,风景才会美丽 即使是一般的风景,随意谈笑,只要称心,一切也都很好。
注释:¹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²寻常:普通,一般。³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⁴称意:合乎心意。⁵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十年青鸟¹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²,半帘飞絮(xù),总是恼人时。
译文:已经多年没有收到你的音信,总是不忍回想往事。一弯残月下,飞絮扑打着半掩的门帘,这样的情景总是让人伤怀。
注释:¹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²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寻”。论及“相寻”,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寻”。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越渴望,越难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难求。“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寻,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 .《经典读库 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第82-83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 :第364页
3、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第4页

shǎoniányóu··suànláihǎojǐngzhǐ--lánxìng

suànláihǎojǐngzhǐwéiyǒuqíngzhīxúnchángfēngyuèděngxiántánxiàochēngxiāng

shíniánqīngniǎoyīnchénduànwǎngshìshènggōucánzhàobànliánfēizǒngshìnǎorénshí

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
长林¹众草入秋荒²,独有幽姿(zī)³晚香。
注释:¹长林:指大片的树林,广阔的树林。²荒:荒芜。³幽姿:谓清幽秀美的姿态。⁴逗:此处有散发、溢出之意。
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
每向风前堪寄傲(ào)¹,几因霜后欲留芳。
注释:¹每向句:谓秋兰即使在风中亦傲骨挺然,不屈服。
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
名流¹赏鉴(jiàn)还堪佩²,空谷³知音品自扬
注释:¹名流:指文人雅士,有名望的人。²佩:古人多有佩戴兰花以示清雅、以求吉祥的习惯。³空谷:犹言深谷。⁴扬:昂扬,张扬。
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
一种孤怀¹千古在,湘江词赋(fù)奏清商²
注释:¹孤怀:谓清高孤傲的情怀。²湘江句:谓屈原流放于湘江畔所作的兰橘颂歌,一直付诸乐律,传唱至今。清商:古五音之一,商声。后则以之指各种乐曲。
向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是谓其品操高洁,风姿清雅,历来诗家吟诵者甚多。静诺此诗,一承前辈诗人旨趣,对兰草的清香傲骨,雅姿洁品作了进一步的阐扬。当然,诗言其志,内中自然寄托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说诗人以兰自况,亦无不可。至少我们可以认为,诗人爱兰,爱得很深沉很真挚,犹如千余年前楚三闾大夫屈原那样。这便是诗人的心声。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凤吹声¹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译文: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是从墙外哪一家传来。
注释:¹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重门¹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²
译文: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
注释:¹重门:重重的大门。²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45-646 .

tīnglínjiāchuīshēng

lángshìyuán tángdài 

fèngchuīshēngcǎixiá zhīqiángwàishìshuíjiā 
chóngménshēnsuǒxúnchù yǒutáoqiānshù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