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黄口为人罗¹,白龙乃鱼服²
译文: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眼目。
注释:¹“黄口”句:《孔子家语》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小雀嘴黄,故称小雀为黄口。²“白龙”句:《说苑》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译文: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jīng)(ní)¹未翦(jiǎn)²,豺狼³屡翻履
译文: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翦灭,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
注释:¹鲸鲵:喻凶残不义之人。²翦灭:消灭。³豺狼:一作“豺虎”。⁴屡翻履:指史思明已降又叛。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悲作楚地囚¹,何日秦庭哭²
译文:山河倾颓悲如楚囚相对,心怀忠情何由在秦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
注释:¹“悲作”句:此借为国事而悲伤。《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乎?’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²“何日”句:《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兵入楚,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门七日。“此指诗人为国事心怀忠愤,志在救亡,有如申包胥。何日:一作“何由”。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遭逢二明主¹,前后两迁逐²
译文: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
注释:¹二明主:指唐玄宗和唐肃宗。²两迁逐:李白在玄宗时为供奉翰林,被谗遭逐;肃宗时又被流放夜郎。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去国¹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译文: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
注释:¹去国:离开朝廷或故乡。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半道雪屯蒙¹,旷如鸟出笼。
译文: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了艰难险顿,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
注释:¹屯蒙:艰难蒙晦。《易·屯卦·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易·蒙卦·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遥欣克复美,光武¹安可同。
译文: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
注释:¹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天子巡剑阁¹,储皇²守扶风³
译文:天子入蜀西巡剑阁,太子驻守扶风一带。
注释:¹“天子”句:指安、史乱起,玄宗西迁入蜀。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²储皇:太子。指肃宗。³扶风:属陕西凤翔。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扬袂(mèi)正北辰¹,开襟揽群雄。
译文: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
注释:¹“扬袂”句:指肃宗所处地方十分险要。袂:袖子。北辰:天子之位。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胡兵¹出月窟²,雷破关之东。
译文: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
注释:¹胡兵:指请来助战的回纥之兵。²月窟:指西方。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故称。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译文:朝廷大军左扫右荡,不久便收复了洛阳宫城。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回舆(yú)入咸京¹,席卷六合²通。
译文: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
注释:¹咸京:原指秦代京城咸阳。此用以借指长安。²六合:天地上下四方。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译文:叱咤风云开创帝业,双手成就天地之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大驾还长安,两日¹忽再中。
译文:皇帝大驾返还长安,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
注释:¹两日:指玄宗、肃宗。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一朝让宝位¹,剑玺(xǐ)²传无穷。
译文: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注释:¹“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²剑玺: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jué)(shuò)¹
译文: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注释:¹矍铄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yì)¹何所慕²,高飞仰冥鸿³
译文: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注释:¹弋者:射鸟的人。²慕:亦作“篡”。篡,取。³冥鸿:高飞的鸿雁。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弃剑学丹砂¹,临炉双玉童。
译文: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注释:¹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zhì)方蓬¹
译文: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注释:¹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第一段(篇首十二句)陈述被放的遭遇,抒发救国的忠愤。李白讨逆爱国,无辜被刑,实为冤屈。只因时机乖违,怨谁难辨。此诗开头四句即言其得罪并不怨天,他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的典故为喻,说明自身被祸当归咎自身,这里以一“愚”字自责不明智、不识时务。其实当时永王东巡至李白获释这一过程事态之翻覆,非人所能预料。但他对安史作乱是非常痛恨的,直以“鲸鲵”“豺狼”呼之,谴责其多行不义,一“屡”字谓其作恶多端。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他又在肃宋朝坐累远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二句,可见其遭逐仓皇之状。但李白虽一再遭逐并不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悲作楚地囚,何由秦目哭!”襟怀非常广阔。他痛哭的是,身为楚地的囚徒,多么可悲,不能像申包胥为救楚国而赴秦目大哭七天七夜。他自比申包胥,愿效一片救国之忠心。

  第二段(篇中从“半道雪屯蒙”到“剑玺传无穷”)叙述光复两京的经过,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前四句承上段写他在艰难的流放途中欣闻收复两京。他举出汉代的光武中兴,意谓光武尚须东迁,如今李唐王朝大势颇好,不须迁都,理当光复长安,非光武可比,字里行间已含喜悦之感,一“欣”字为此段的基调。这二十句一气贯下,历数光复长安的事迹,先言明皇幸蜀之时,有太子(储皇)驻兵扶风,支撑局面,继承帝位,延揽群雄。郭子仪率官军与回纥军共讨叛贼,前后夹攻,几经鏖战,平息国难,收洛阳,入咸京,席卷天下,成就大功。谓“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是对肃宗的溢美之辞。后言肃宗迎明皇还长安,明皇亲授传国玺与肃宗,以“两日忽再中”盛称与皇儿于乱后团聚之喜庆。“大驾”四句皆祝愿之辞。这一段,李白当时据传闻写成,考之《旧唐书》中《郭子仪传》与《肃宗纪》,事与史正相吻合。诗中不仅切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而于对平息安史之乱的赞颂与对唐王朝复兴的祝愿之中,又表现出李白关心国事的热情。这里,李白并未为区区一己得救而自喜,却为社稷“中兴”而欢欣。

  第三段(篇末八句)感叹为时所弃,并以归隐的幻想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一段扣住诗题的第三层意思:“书怀示息秀才”。李白肯与息秀才言承恩放还的身世和光复两京之大事,剖心相告,无疑其人亦为李白的志同道合者。他所表白的心迹是极为复杂的。前二句“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显然由前段对社稷“中兴”的热烈赞美陡然跌落为自伤身世的浩叹。李白已年近六旬,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自愧不能效秋毫之力,一“愧”字便含积极用世之念。他并以矍铄翁自比。《后汉书》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卷五四《马援传》)李白欲效马援,颇怀老骥伏枥之志,是何等勇气。一年之后,李白有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亦见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念”二字,意谓不为时所重,无由鼓力,是怨愤之言。这二句分量很重,既有济世的热望,又有失意的苦闷。“积蓄万古愤,向谁得开豁?”(《赠别从甥高五》)亦同此意。欲进不能,无可奈何,由对执政者的失望与不满,进而产生弃剑学道、避祸远游的幻想,言如鸿高飞冥冥薄天,令弋者无以取之。“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二句,照应篇首“以愚陷网目”之意,记取隐身网罗之教训,遁迹方篷,高飞远祸。这里不是表示退隐的决心,而是以退隐的呜咽写其慷慨进取之志,力透纸背,感人至深。关于李白的隐退,历来被人误解,《旧唐书》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这种超世说一直成为论者的话题,他的游仙好道之作向为人所重视,他的仙风道骨向为人所赞赏。但这位“诗仙”的毕生经历与全部作品却表明他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始终一贯。他曾明白地表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二句的注脚。

  这是一首以史笔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的主旨在于表明诗人怀有坚贞的报国之志,年虽老而志未衰,并为大志未酬深感不满。他能够做到:刚遇赦得释,便议论国家政治,可见李白面向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李白在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把他推入现实矛盾的旋涡,他投笔从戎,对平息边将的叛乱,恢复社会的安定、消除苍生的灾难,寄予极大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于安史乱前那些从个人出发的抒怀之作,而更多是从社会出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因而他晚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艺术风格也不似青壮年时期诗歌那样“壮浪纵恣”(元稹语),而表现为沉着顿宕。这首咏怀之作,恰好体现了其后期诗歌的特点与风格,无疑是其一篇代表之作。

  李白晚年这类诗歌可以与杜甫同期作品媲美。惜乎长期以来论者与史家未予应有的重视,人们主观地以为:杜甫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前。因而李白与杜甫虽同经历过安史之乱,于杜甫为其中年,故以为重要:于李白为其晚年,则不予重视。这种重中年轻晚年的意识,掩没了李白晚年不朽诗篇的光辉。李白晚年的坎坷身世与光辉诗篇当与杜甫等同视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0-353

liúlángbàndàochéngēnfàngháijiānxīnzhīměishū怀huáishìxiùcái--bái

huángkǒuwèirénluóbáilóngnǎi

zuìyuàntiānxiànwǎng

jīngwèijiǎnmiècháilángfān

bēizuòchǔqiúqíntíng

zāoféngèrmíngzhǔqiánhòuliǎngqiānzhú

guóchóulángtóushēncuànhuāng

bàndàoxuětúnméngkuàngniǎochūlóng

yáoxīnměiguāngāntóng

tiānzixúnjiànchǔhuángshǒufēng

yángmèizhèngběichénkāijīnlǎnqúnxióng

bīngchūyuèléiguānzhīdōng

zuǒsǎoyīnyòuxuánshōuluòyánggōng

huíxiánjīngjuǎnliùtōng

chìzhàkāishǒuchéngtiāngōng

jiàháizhǎngānliǎngzàizhōng

cháoràngbǎowèijiànchuánqióng

kuìqiūháoshuíniànjuéshuòwēng

zhěsuǒgāofēiyǎngmíng鸿hóng

jiànxuédānshālínshuāngtóng

yánzisuìwǎnzhìfāngpé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眼目。

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

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翦灭,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

山河倾颓悲如楚囚相对,心怀忠情何由在秦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

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

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

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了艰难险顿,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

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

天子入蜀西巡剑阁,太子驻守扶风一带。

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

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

朝廷大军左扫右荡,不久便收复了洛阳宫城。

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

叱咤风云开创帝业,双手成就天地之功。

皇帝大驾返还长安,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

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注释

“黄口”句:《孔子家语》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小雀嘴黄,故称小雀为黄口。

“白龙”句:《说苑》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鲸鲵:喻凶残不义之人。

翦灭:消灭。

豺狼:一作“豺虎”。

屡翻履:指史思明已降又叛。

“悲作”句:此借为国事而悲伤。《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乎?’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何日”句:《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兵入楚,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门七日。“此指诗人为国事心怀忠愤,志在救亡,有如申包胥。何日:一作“何由”。

二明主:指唐玄宗和唐肃宗。

两迁逐:李白在玄宗时为供奉翰林,被谗遭逐;肃宗时又被流放夜郎。

去国:离开朝廷或故乡。

屯蒙:艰难蒙晦。《易·屯卦·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易·蒙卦·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

“天子”句:指安、史乱起,玄宗西迁入蜀。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

储皇:太子。指肃宗。

扶风:属陕西凤翔。

“扬袂”句:指肃宗所处地方十分险要。袂:袖子。北辰:天子之位。

胡兵:指请来助战的回纥之兵。

月窟:指西方。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故称。

咸京:原指秦代京城咸阳。此用以借指长安。

六合:天地上下四方。

两日:指玄宗、肃宗。

“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

剑玺: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矍铄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射鸟的人。

慕:亦作“篡”。篡,取。

冥鸿:高飞的鸿雁。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李白流放夜郎又被赦免东还时所作,时间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或次年,当时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0-353
赏析

  第一里(篇首十二句)陈述被放的遭遇,抒发只国的忠愤。李白讨逆爱国,无辜被刑,实为冤屈。只因时机乖违,怨谁难辨。此诗开头四句即言其得罪并不怨天,他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的典故为一,说明自身被祸当归咎自身,这里以一“愚”字自责不明智、不识时务。其实当时永王东巡至李白获释这一过程事态之翻覆,非人所能预料。但他对安史作乱是非常痛恨的,直以“鲸鲵”“豺狼”呼之,谴责其多行不义,一“屡”字谓其作恶多端。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他又在肃宋朝坐累远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二句,可见其遭逐仓皇之状。但李白虽一再遭逐并不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襟怀非常的阔。他痛哭的是,身为楚地的囚徒,多么可悲,不能像申包胥为只楚国而赴秦庭大哭七天七夜。他自比申包胥,愿效一片只国之忠心。

  第二里(篇中从“半道雪屯蒙”到“剑玺传无穷”)叙述光复两京的经过,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前四句承上里写他在艰难的流放途中欣闻收复两京。他举出汉代的光武中兴,意谓光武尚须东迁,如今李唐王朝大势颇好,不须迁都,理当光复长安,非光武可比,字里行间已含喜悦之感,一“欣”字为此里的功调。这二十句一气贯下,历数光复长安的事迹,先言明皇幸蜀之时,有太子(储皇)驻兵扶风,支撑局面,继承帝位,延揽群雄。郭子仪率官军与回纥军共讨叛贼,前后夹攻,几经鏖战,平息国难,收洛阳,入咸京,席卷天下,成就大功。谓“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是对肃宗的溢美之辞。后言肃宗迎明皇还长安,明皇亲授传国玺与肃宗,以“两日忽再中”盛称与皇儿于乱后团聚之喜庆。“大驾”四句皆祝愿之辞。这一里,李白当时据传闻写成,考之《旧唐书》中《郭子仪传》与《肃宗纪》,事与史正相吻合。诗中不仅切实地反映了这里历史,而于对平息安史之乱的赞颂与对唐王朝复兴的祝愿之中,又表现出李白关心国事的热情。这里,李白并未为区区一己得只而自喜,却为社稷“中兴”而欢欣。

  第三里(篇末八句)感叹为时所弃,并以归隐的幻想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一里扣住诗题的第三层意思:“书怀示息秀才”。李白肯与息秀才言承恩放还的身世和光复两京之大事,剖心相告,无疑其人亦为李白的志同道合者。他所表白的心迹是极为复杂的。前二句“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显然由前里对社稷“中兴”的热烈赞美陡然跌落为自伤身世的浩叹。李白已年近六旬,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自愧不能效秋毫之力,一“愧”字便含积极用世之念。他并以矍铄翁自比。《后汉书》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卷五四《马援传》)李白欲效马援,颇怀老骥伏枥之志,是何等勇气。一年之后,李白有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亦见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念”二字,意谓不为时所重,无由鼓力,是怨愤之言。这二句分量很重,既有济世的热望,又有失意的苦闷。“积蓄万古愤,向谁得开豁?”(《赠别从甥高五》)亦同此意。欲进不能,无可奈何,由对执政者的失望与不满,进而产生弃剑学道、避祸远游的幻想,言如鸿高飞冥冥薄天,令弋者无以取之。“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二句,照应篇首“以愚陷网目”之意,记取隐身网罗之教训,遁迹方篷,高飞远祸。这里不是表示退隐的决心,而是以退隐的呜咽写其慷慨进取之志,力透纸背,感人至深。关于李白的隐退,历来被人误解,《旧唐书》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这种超世说一直成为论者的话题,他的游仙好道之作向为人所重视,他的仙风道骨向为人所赞赏。但这位“诗仙”的毕生经历与全部作品却表明他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始终一贯。他曾明白地表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二句的注脚。

  这是一首以史笔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的主旨在于表明诗人怀有坚贞的报国之志,年虽老而志未衰,并为大志未酬深感不满。他能够做到:刚遇赦得释,便议论国家政治,可见李白面向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李白在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把他推入现实矛盾的旋涡,他投笔从戎,对平息边将的叛乱,恢复社会的安定、消除苍生的灾难,寄予极大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于安史乱前那些从个人出发的抒怀之作,而更多是从社会出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因而他晚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艺术风格也不似青壮年时期诗歌那样“壮浪纵恣”(元稹语),而表现为沉着顿宕。这首咏怀之作,恰好体现了其后期诗歌的特点与风格,无疑是其一篇代表之作。

  李白晚年这类诗歌可以与杜甫同期作品媲美。惜乎长期以来论者与史家未予应有的重视,人们主观地以为:杜甫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前。因而李白与杜甫虽同经历过安史之乱,于杜甫为其中年,故以为重要:于李白为其晚年,则不予重视。这种重中年轻晚年的意识,掩没了李白晚年不朽诗篇的光辉。李白晚年的坎坷身世与光辉诗篇当与杜甫等同视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0-353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贺监宅,放翁斋,梅花老夫亲自栽。路近蓬莱,地远尘埃,清事恼幽怀。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竹篱边沽酒去,驴背上载诗来。猜,昨夜一枝开。
贺监宅¹,放翁斋(zhāi)²,梅花老夫亲自栽。路近蓬莱³,地远尘埃,清事恼幽怀。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竹篱边沽(gū)酒去,驴背上载诗来。猜,昨夜一枝开
译文:贺知章的住地,陆游的住所都在鉴湖。那里也有老夫亲自栽种的梅花。道路接近蓬莱阁,地面远在尘埃之外,栽怀中关心的唯有这些风流韵事。白雪覆盖了小树莓苔,暗月朦胧了近水楼台。到竹篱边买酒去,骑着毛驴吟诗。心中猜想,肯定昨夜又有一枝梅花盛开。
注释:鉴湖:又名镜湖,在浙江绍兴市南。¹贺监宅:贺知章的住地。贺知章,唐代的诗人,官至秘书监,因被称为“贺监。”²放翁斋:陆游的住所。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晚年卜居的三山,临近镜湖。³蓬莱:指旧址在浙江绍兴龙山下的蓬莱阁。⁴近水楼台: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范仲淹)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⁵驴背上载诗来:《唐诗纪事》卷六十五引《古今诗话》:“有人问郑棨近为新诗否?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处何以得之?’”⁶“昨夜”句:陶岳《五代史补》卷三:“齐已《早梅》诗有‘前村风雪里,昨夜数枝开’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下拜,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此用其句。

  这首小令旨在寻梅。梅的品格历来为诗人所赞颂,特别是志在山林、对现实中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者,常以爱梅自娱,表现其高洁恬淡的品格。“寻”字是此曲的中心,全曲围绕何处寻、如何寻、寻到后又如何的线索,逐层描写。

  起首三句写何处去寻,目标落在贺监与放翁住地,因为他们是高洁的隐居者,该处的梅又是人品似梅品者“亲自栽”的。

  四、五、六三句承前三句补充说明鉴湖的梅梅品高于一般的梅,意为它“路近蓬莱”,蓬莱亦泛指仙境,它“远尘埃”,与龌龊的社会隔离。因此,作者心里总是记挂着去鉴湖寻梅,为尚未见到梅花而烦恼。

  接下来两句是写如何寻。按照梅的特性去寻,“雪模糊小树莓苔”,梅是迎寒斗雪开放的,要到雪地里寻,“小树莓苔”言幽静的地方。早梅又名江梅,是生长在水滨的,要到水边去寻。“月朦胧”写梅花夜间开放,并与末句“昨夜一枝开”相呼应。

  最后四句写寻到早梅后的喜悦,赶紧去买酒,对梅饮酒吟诗作曲。“猜,昨夜一枝开”是神来之笔,它不单是借典点明了这是早梅,更是为“寻”字增添分量。 他终于寻到了这迎寒风斗霜雪,最先开放在鉴湖水滨的品格高洁的早梅。寻梅的过程展现了诗人的爱好与情操,特别是不畏严寒、战风斗雪的精神。

  本曲写得放达,风雅,流露出作者远离官场,走近自然的豁达胸襟。全曲情景相生,质朴清雅,体现作者豪放的气魄和宽阔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编. 元曲[M]. 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6 ,68.
2、 宛新彬评注. 元曲百首[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112。
3、 吴光基编. 元曲三百首[M].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429.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偷¹照镜,长眉²已能画。
译文: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注释:¹偷:指羞涩,怕人看见。²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去踏青,芙蓉¹作裙衩(chà)²
译文: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注释:¹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²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学弹筝(zhēng)¹,银甲²不曾卸。
译文: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注释:¹筝:乐器,十三弦。²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藏六亲¹,悬知²犹未嫁。
译文: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注释:¹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²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泣春风¹,背面²秋千下³
译文: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注释:¹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²背面:背着女伴。³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yāo)¹
译文: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注释:¹招邀:邀请。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竹碧转怅(chàng)望,池清尤寂寥。
译文: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露花终裛(yì)¹湿,风蝶²强娇饶³
译文: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注释:¹裛:沾湿。²风蝶:风中之蝶。³娇饶:柔美妩媚。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¹
译文: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注释:¹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èrshǒu--shāngyǐn

suìtōuzhàojìngzhǎngméinénghuà

shísuìqīngróngzuòqúnchǎ

shíèrxuédànzhēngyínjiǎcéngxiè

shícángliùqīnxuánzhīyóuwèijià

shíchūnfēngbèimiànqiūqiānxià

yōurénjuànshǎngqiūshǔguìzhāoyāo

zhúzhuǎnchàngwàngchíqīngyóuliáo

huāzhōng湿shīfēngdiéqiángjiāoráo

xiéshǒujiānjūnliáo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绍圣元年¹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²游白水³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dài)可熟物。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注释:¹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²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³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⁴汤池:即汤泉。⁵殆:大概,差不多。⁶熟:使动用法。使......成熟。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¹山而东,少北²,有悬水³百仞(rèn),山八九折,折处辄(zhé)潭,深者缒(zhuì)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注释:¹循:沿着。²少北:稍向北。³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⁴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⁵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⁶辄为:就是。辄,就。⁷缒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⁸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暮归倒(dào)¹,观山烧,火甚²,俯仰度³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tài)中流,掬(jū)弄珠璧
译文: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注释:¹倒行:顺来路回去。²甚:厉害。³度:越过,过。⁴击汰:击水。汰,水波。⁵掬:用双手捧取。⁶珠璧 :珠:指珍珠。璧:指圆形的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到家二鼓¹,复与过饮酒,食²余甘³煮菜。顾影颓(tuí),不复甚寐(mèi)。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注释:¹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²食:吃。³余甘:橄榄的别称。⁴顾:回头看。⁵颓然:衰老的样子。⁶寐:睡觉。⁷书:写下。

  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高:“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写悬瀑,着眼于它的形态,由于瀑布高达百仞,悬瀑下的山岩有八九层凹曲,每个凹曲处都形成一个水潭,而“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通过深潭的描写进一步显示了悬瀑水冲击力之大;最后写悬瀑倾泻时“雪溅雷怒,可爱可畏”,虽然只用了八个字,但把悬瀑的形态、颜色、声势和游人的感受都写到了,精练至极写佛迹,着眼于它的数量之多:“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接着写夜游所见,主要写山烧和到江心划船的情景。写山烧虽只用了“火甚”二字,但那火光熊熊的景象写的十分逼真:写“击汰中流”的情景虽只用了“掬弄珠璧”四个字,但那江月倒映水中的美丽姿态和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皆盎然于纸上。

  最后简写回家后饮酒、进食、醉态、失眠和写作本文的情况,作为文章的结束。

  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

参考资料:
1、 弓保安主编 姜光斗编著.苏轼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90-191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gǎo)¹临江誓灭胡²,雄师³十万气吞吴。
译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面对大江起誓:定要消灭敌人。指挥雄兵十万,气吞万里东吴。
注释:讨:讨伐,征讨。满:指满清统治者。瓜州: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江都县南面。金陵:今南京市。¹缟素:素缟。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²灭胡:消灭敌人,这里指满清统治者。³雄师:英勇的军队。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试看天堑(qiàn)¹投鞭²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译文:试看我丢下马鞭,长江天堑变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复。
注释:¹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防备,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²投鞭:郑用前秦符坚意,表示军士众多,声势浩大与必肚信念。《晋书·符坚载记》:“符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首诗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缟素临江誓灭胡”句描绘出诗人亲率三军面对滚滚长江水,衣冠似雪哭声百里,举哀祭祀,誓死灭胡的悲壮情景。“雄师十万气吞吴”句中“雄”和“十万”言其气势浩大,可以吞掉整个“吴”地,表达出诗人灭清的雄心壮志。

  诗人描绘出誓师的悲壮场面尚不足以表明灭清的决心,于是又写出“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两个双重否定句,进一步肯定抗清必胜。这里,诗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写军旅众多,力量强大,抗清必胜,失地“中原”一定会收复,明朝江山依在。诗中字字句句显出军人风、英雄气、爱国情,读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中华诗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第212页

chūshītǎomǎnguāzhōuzhìjīnlíng

zhèngchénggōng míngdài 

gǎolínjiāngshìmiè xióngshīshíwàntūn 
shìkàntiānqiàntóubiān xìnzhōngyuánxìngzhū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卷地白草¹(zhé),胡天²八月即飞雪。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注释:¹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²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¹开。
译文: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
注释:¹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散入珠帘¹湿罗幕²,狐裘(qiú)³不暖锦衾(qīn)(bó)
译文: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注释:¹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²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³狐裘:狐皮袍子。⁴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将军角弓¹不得控²,都(dū)³铁衣冷难着(zhuó)。(难着 一作:犹著)
译文: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注释:¹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²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³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⁴铁衣:铠甲。⁵难着:一作“犹著”。着:亦写作“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hàn)¹阑干²百丈³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译文: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注释:¹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²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³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⁴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¹置酒饮(yìn)归客²,胡琴琵琶与羌(qiāng)³
译文: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注释:¹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²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³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纷纷暮雪下辕(yuán)¹,风掣(chè)²红旗冻不翻³
译文: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注释:¹辕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²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³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¹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²天山路。
译文: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注释:¹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²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¹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注释:¹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即万即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参考资料:
1、 梁川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193页

báixuěsòngpànguānguījīng

cénshēn tángdài 

běifēngjuǎnbáicǎozhé tiānyuèfēixuě 
chūnfēnglái qiānshùwànshùhuākāi 
sànzhūliánshī湿luó qiúnuǎnjǐnqīn 
jiāngjūnjiǎogōngkòng tiělěngnánzhuó  (nánzhuózuò yóuzhuó )
hànhǎilángānbǎizhàngbīng chóuyúncǎndànwànníng 
zhōngjūnzhìjiǔyìnguī qínqiāng 
fēnfēnxuěxiàyuánmén fēngchèhóngdòngfān 
lúntàidōngménsòngjūn shíxuěmǎntiānshān 
shānhuízhuǎnjiànjūn xuěshàngkōngliúxíng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