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suìhántángsānsuìhántáng--fànzhòngyān

xiānběntángxiāngshìtiānxíngzisūnfāngzhìyǒujiāzàijiāngchéng

shuāngsōngyǎnàigāotángyīnmíngzhītángshàngwǎnshānzhōngqíng

yǒuqiānniáněryǒuqiānniánshēngliùyuèyánguāngzhǎngqīng

shīshūjiàozixiūchéngmínglièzhōngyāobīnshēngpíng

绿yānzhīzhōngzàiyányíngtàiyángpiānzhàoránbáishēng

xiàngyáoluòyōusuìzhēngróngzāikěngòurénchùzhīqiānwànróng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3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北窗聊就枕,南檐(yán)日未斜。
译文:妻子在北窗下暂且依枕而卧,南边屋檐下的日影不见一点偏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攀钩落绮(qǐ)(zhàng)¹,插捩(liè)²举琵琶。
译文:着悬挂着帷幛的钩子,将华美的帷幛垂落下来;将琵琶拨子插好,托举起来安放他处。
注释:¹障:室内的帷帐。²捩:弹琵琶所用的弦拨。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梦笑开娇靥(yè)¹,眠鬟(huán)²压落花。
译文:入睡后作了美梦,娇艳的脸上笑出了酒窝;堆在枕上的乌云似的头发,散压在由窗外飘进来的落花上。
注释:¹娇靥:指女子美好的面貌。²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diàn)¹生玉腕,香汗浸(jìn)红纱。
译文:洁白如玉的手腕上印上了竹簟的花纹,散发着香气的汗水浸透了红色细绢制成的夏衣。
注释:¹簟文:席纹。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¹
译文:终陪伴着她的,连午睡都守候在旁的是我这个做丈夫的,不要误认为她是青楼的娼女。
注释:¹倡家:称妓女。
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汉武¹天台²切绛河³,半涵非雾郁嵯(cuó)(é)
译文:汉武帝修建的天台切断了天河,天台总是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
注释:¹汉武:指西汉时期汉武帝。²天台:敬巫祀神的高台,此处指通天台。³绛河:即银河。又称天河、天汉。⁴嵯峨:形容山高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宫殿之高。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hù)¹先成此日歌。
译文:他想像麻姑一样不老,笑看沧海桑田的变化,可是愿望没有实现瓠子口就决堤了,天台求仙成了梦想。
注释:¹瓠子:即河南濮阳瓠子口,曾经黄河决堤处。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夏鼎¹几迁空象物,秦桥²未就已沉波。
译文:得到失传多年的夏鼎却不再重视霸业,想效仿秦始皇求仙,却和他修石桥一样未建成就沉没大海无法实现。
注释:¹夏鼎:即大禹所铸的九鼎,象征九州一统。²秦桥:指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桥。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相如作赋¹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译文:司马相如作了《大人赋》讽谏来汉武帝,却没有起到效果,徒为天台增加了飘渺的神韵。
注释:¹相如作赋:相如,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献于汉武帝。

  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汉武帝的事例,深刻地讽刺了当时朝政的弊端与崇尚迷信的风气,目的是为了打破宋真宗东封泰山后所产生的虚妄的吉庆气氛,体现诗人的忧国情怀。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两句是以状物起兴。汉武帝一生好为崇楼峻阁,奉巫祠神。元鼎三年(前114年)春所作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百余,香闻十里”(《封禅书》),是用来供奉长陵女巫神君的。以后又兴建通天台,高三十丈;井干台、神明台,均高五十丈(《封禅书》),诗中的天台即是这众多仙台的总称,“天”,以言其高。这二句诗抓住了天台“高”而“入云”的两个侧面,以精丽的语言,创造了笼罩全诗的迷离虚幻的气氛。天台之高,竟直切绛河(即银河)。“切”字特为天台拔地矗起、如锋锷参天的气势传神。“非雾”指五色祥云,与上句“绛河”互映,便见彩霭氤氲。又用“半涵”两字,“半涵”与“非雾”相配,加深缥缈空灵之意;切天台含云吐雾,郁郁纷纷,犹如紫气护绕的仙家灵山。“郁嵯峨”三字为二句殿末,水到渠成,工巧而自然。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两句引用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言明汉武帝的教训。诗人借仙女麻姑三历人间沧海桑田之变而自己不变老的典故,明说汉武常修天台的目的是为了敬奉神仙,以求保佑江山稳固、天下苍生安宁、自己成仙登天。而急转直下写汉武帝修仙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瓠子口连连决口二十余载,多次修治无效,汉武帝亲自督塞也未果,只能望决口而作歌:“匏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间殚为河。”(《河渠书》)诗人取材汉武帝塞河决这一事例,形象指出求仙梦的破灭。此二句转折突兀却流荡妥贴的倒装句,则顿然给人以洪水浩渺之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旨。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两句写造镇国之鼎、修跨海寻仙之桥都难保国势人运盛衰兴亡。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九鼎在汾水边现世,汉武信方士“出与神相通”之言,“上封则能仙登天矣”(《封禅书》),于是即东封泰山,复巡蓬莱,冀遇诸神。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遍封三山五岳,求仙不止。秦始皇也曾多次封禅东巡,修桥寻仙,愚举一生。唐李贺曾作《苦昼短》:“刘彻茂陵多滞骨,赢政梓棺费鲍鱼。”是对两位雄主不羡江山只羡仙可悲结局的真实写照。这两句承三、四句转折之势意讽真宗见祥瑞而乱封禅不智之举应以先帝君之愚举为鉴戒。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两句以司马相如作《大人赋》的典故点睛结尾。汉武帝侍臣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以讥仙家的虚妄,却因描过甚,结果“天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意。’’(《汉书司马相如传》),“谏意不切”,其含意更深。诗人用此典故,承上讽喻意,称自己也只能与相如一样以作诗为讥,不知真宗见后,是否也象汉武帝一样辜负臣子的初衷,此诗收于叹息期盼之情。

  全诗多用典实,深奥但非僻冷,位置妥帖,并不堆垛,这是因为此诗内容充实,不同于西昆体常有诗风;而另一重要因素是结构颇见匠心,既保持了西昆体组织细密的特点,又深得李杜七律构思神理,语言清丽,议论恰到好处。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思国之理 一作: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也 一作: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¹者,必固其根本²;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³其泉源;本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本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本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注释:¹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²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³浚:疏通,挖深。⁴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⁵明哲:聪明睿智(的人)。⁶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⁷域中:指天地之间。⁸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 一作:凡昔;胡越 一作:吴越)
凡百元首¹,承天景命²,莫不殷(yīn)³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¹⁰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¹¹,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¹²,可畏惟人¹³;载舟覆(fù)¹⁴,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译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注释:¹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²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³殷忧:深忧。⁴实:的确。⁵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⁶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⁷吴越为一体:吴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越:指南方。⁸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⁹董:督责。¹⁰振:通“震”,震慑。¹¹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¹²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¹³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¹⁴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 一作:惧谗邪;弘兹 一作:宏兹;在君 一作:君臣)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¹则本知足以自戒,将有作²则本知止以安人³,念高危则本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本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本三驱以为度,忧懈(xiè)怠则本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¹⁰则本虚心以纳下,想谗邪¹¹则本正身以黜(chù)¹²,恩所加则本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本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本,弘兹九德¹³,简¹⁴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¹⁵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¹⁶之寿,鸣琴垂拱¹⁷,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本,代下司职,役(yì)聪明之耳目,亏无为¹⁸之大道哉!(想谗邪 一作:惧谗邪;弘兹 一作:宏兹;在君 一作:君臣)
译文: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本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本,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¹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²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³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⁴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⁵则本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⁶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⁷盘游:打猎取乐。⁸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⁹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¹⁰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¹¹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¹²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¹³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¹⁴简:同“拣”,选拔。¹⁵效:献出。¹⁶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¹⁷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¹⁸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 ,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jiàntàizōngshíshū

wèizhēng tángdài 

    chénwénqiúzhīzhǎngzhě gēnběn liúzhīyuǎnzhě jùnquányuán guózhīānzhě  yuánshēnérwàngliúzhīyuǎn gēnérqiúzhīzhǎng hòuérguózhī chénsuīxià zhī érkuàngmíngzhé rénjūndāngshénzhīzhòng zhōngzhī jiāngchóngtiānzhījùn yǒngbǎojiāngzhīxiū niànānwēi jièshējiǎn chǔhòu qíngshèng gēnqiúmào yuánérliúcháng  (guózhīzuò guózhīzhì yuánérliúchángzuò yuánérliúchángzhě )

    fánbǎiyuánshǒu chéngtiānjǐngmìng yīnyōuérdàozhù gōngchéngérshuāi yǒushànshǐzhěshífán néngzhōngzhěgàiguǎ zhīérshǒuzhīnán zhīéryǒu jīnshǒuzhīér  zàiyīnyōu jiéchéngdàixià zhì zòngqíngào jiéchéngyuèwéi àoròuwéixíng suīdǒngzhīyánxíng zhènzhīwēi zhōnggǒumiǎnérhuái怀rén màogōngérxīn yuànzài wèiwéirén zàizhōuzhōu suǒshēnshèn bēnchēxiǔsuǒ   (fánbǎizuò fán yuèzuò yuè )

    jūnrénzhě chéngnéngjiànzhījiè jiāngyǒuzuòzhīzhǐānrén niàngāowēiqiānchōngér mǎnjiānghǎixiàbǎichuān pányóusānwéi yōuxièdàishènshǐérjìngzhōng yōngxīnxià xiǎngchánxiézhèngshēnchùè ēnsuǒjiāyīnmiùshǎng suǒyīnérlànxíng zǒngshí hóngjiǔ jiǎnnéngérrènzhī shànércóngzhī zhìzhějìnmóu yǒngzhějié rénzhěhuì xìnzhěxiàozhōng wénzhēngchí zàijūnshì jìnyóuzhī yǎngsōngqiáozhīshòu寿 míngqínchuígǒng yánérhuà láoshén dàixiàzhí cōngmíngzhīěr kuīwéizhīdàozāi  (xiǎngchánxiézuò chánxié hóngzuò hóng zàijūnzuò jūnchén )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胡风吹朔(shuò)雪,千里度龙山。
译文: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
注释:龙山:即逴龙山,因地处极北,天气严寒。后遂用为咏雪之典。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集君¹瑶台²上,飞舞两楹(yíng)前。
译文: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
注释:¹君:国君。²瑶台: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美玉砌的楼台。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¹²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译文:然而洁白的雪啊,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
注释:¹兹:这个。²晨:清晨。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译文: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哪有冰清玉洁的白雪容身之处呢?

  该诗以北国皎洁的冬雪自喻。全诗八句,四句为一节,而一节中的每两句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结构看,简括而谨严,没有枝蔓,没有铺排,十分凝炼。诗意也极醒豁,一望可知,毫无隐曲;然而层次井然,转折分明。虽属摹仿前人,在鲍照诗集中却是精心刻意之作。

  开头两句写远在北方的雪被胡地寒风吹越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落到帝都所在。三四两句写雪的形象美观动人,“集君瑶台上”写静止的雪,“飞舞两楹前”写动荡的雪,笔意虽平淡朴实,却把雪的丰姿写得十分具体。“君”即国君,“瑶台”字面用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试想,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自然很壮观。《文选》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云:“两楹之间,人君听治正坐之处。”可见“两楹前”即皇帝的正殿之前。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景象也很美。这两句虽说是景语,实涵“比”的成分。说详下。

  夫用雪自喻,较易理解。其洁白晶莹,正象征人品的高尚纯洁。北国多雪,本属自然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从阴寒幽僻的朔漠吹到帝王的殿堂之上呢?这就隐寓着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鲍照出身于微贱的寒门,想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雪虽皎洁却来自遥远的荒漠,不可能轻易进入帝王所居之地。所以作者于此诗的第三、四句,特意把下雪的场面安排在以帝王宫殿为背景的地方,这实际上寄托了鲍照希望跻身朝廷、与豪门权贵分享政权的理想,当然其中也不无追名逐势往上爬的庸俗成分。但读者从诗人以雪自喻这一点来体会,至少会感到鲍照虽“心存魏阙”,却还没有低声下气到对权贵豪门摧眉折腰的地步。

  然而这第一节只是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下面四句突然一个转折,跌入了另一境界。即春日一旦来临,在艳阳天气里,只允许桃李争妍斗胜;而这时的雪,纵使高洁得一无尘滓,也没有容身之地了。此诗好就好在:“艳阳天”和“桃李妍”,原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一般人心目中,它应该属于值得肯定的良辰美景的范畴;然而作者却把它当作高洁无滓的白雪的对立面。于是这明媚春光。桃李缤纷的场景一下子便成为名利场中趋炎附势的象征,使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下竟对绚丽妍美的“艳阳天”产生了庸俗尘下之感。这就是诗人不同凡响的大手笔了。正由于这样的写法,才更加显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也自然体会到寒士阶层命运的可悲和身世的凄凉。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鲍照之学刘桢,乃是形神兼备地学,学得有血肉、有筋骨。诗中所体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仍是刘宋时代的鲍照而非建安时代的刘桢。这种摹仿与学习,实际上是由继承而求得发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每况愈下。悟彻此理,始可与言诗也已。

xuéliúgōnggànshǒu ·sān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fēngchuīshuòxuě qiānlóngshān 
jūnyáotáishàng fēiliǎngyíngqián 
chénwéiměi dāngyànyángtiān 
yànyángtáojié jiǎojiéchéngyán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台城¹六代²竞豪华,结绮(qǐ)³临春事最奢(shē)
译文:六朝时期的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结绮楼临春阁的建造最豪奢。
注释:¹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北。²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³结绮: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⁴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万户千门¹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²
译文:如今千门万户的楼阁长满了野草,只因陈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¹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²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贯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如临眼前,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挥霍无度。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户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将前度的繁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同时,“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这一句较之前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9-211 .
2、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26-927 .

táichéng

liú tángdài 

táichéngliùdàijìngháohuá jiélínchūnshìzuìshē 
wànqiānménchéngcǎo zhǐyuánhòutíng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