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九不回,胡三不问,花说与谁。赖得东皇,调停春住,句管花飞。
元九不回,胡三不问,花说与谁。赖得东皇,调停春住,句管花飞。
庭前密打红围。想孙子、兵来出奇。似恁丰神,谁人刚道,色比明妃。
庭前密打红围。想孙子、兵来出奇。似恁丰神,谁人刚道,色比明妃。

liǔshāoqīng··yuánjiǔhuí--yǒng

yuánjiǔhuísānwènhuāshuōshuílàidōnghuángdiàotíngchūnzhùguǎnhuāfēitíngqiánhóngwéixiǎngsūnzibīngláichūshìnènfēngshénshuíréngāngdàomíngfēi

吴泳

吴泳

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3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父耕(gēng)原上田,子劚(zhú)¹山下荒。
译文: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注释:¹斸: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六月禾¹未秀²,官家³已修仓。
译文: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注释:¹禾:禾苗,特指稻苗。²秀:谷物吐穗扬花。³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稻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86-687

tiánjiā

nièzhōng tángdài 

gēngyuánshàngtián zhúshānxiàhuāng 
liùyuèwèixiù guānjiāxiūcāng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译文: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淡薄,连日光都变得寒冷。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yán)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¹不等闲²
译文: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
注释:¹清孤:凄清孤独。²等闲:寻常、一般。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是说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参考资料:
1、 郑板桥.山中雪后[J].阅读(中年级),2014,(第1期).

shānzhōngxuěhòu

zhèngxiè qīngdài 

chénkāiménxuěmǎnshān xuěqíngyúndànguānghán 
yánliúwèiméihuādòng zhǒngqīngděngxián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xuán)¹离别。
译文:无边烟水把你我隔开,音信也早已断绝。唯有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
注释: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¹悬悬:遥远。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碧日¹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²,待³君魂(hún)梦归来。
译文: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像铁锁难以打开。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注释:¹碧日:整天。²被:棉被。³待:等候,逗留,迟延。

  《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愁苦心情。“烟深水阔”,音信也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偏”字,迁愁于月,烦心之至,愁苦之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与此同。窦娥临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极的表现。“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唯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悬悬”惦记昼夜悬悬思恋。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苦与盼归。“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百转千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74页
2、 蒋景明.李白笔下的妇女之歌[J].邵阳师专学报.1994(3) 28-29

qīngpíng··yānshēnshuǐkuò--bái

yānshēnshuǐkuòyīnxìnyóuwéiyǒutiānyúnwàiyuèpiānzhàoxuánxuánbié

jǐngǎnshìshāng怀huáichóuméishìsuǒnánkāizhǎngliúbànbèidàijūnhúnmèngguīlái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乌啼鹊噪昏乔木¹,清明寒食²谁家哭。
译文: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注释:¹乔木:高大的树木。²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谁垒(lěi)¹春草绿。
译文: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注释:¹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别离 一作:离别)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¹死生别离处。(别离 一作:离别)
译文: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注释:¹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冥冥¹重泉²哭不闻,萧萧³暮雨人归去。
译文: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¹冥冥:昏晦的样子。²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³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hánshíwàngyín

bái tángdài 

quèzàohūnqiáo qīngmínghánshíshuíjiā 
fēngchuīkuàngzhǐqiánfēi lěilěichūncǎo绿 
tánghuāyìngbáiyángshù jìnshìshēngbiéchù  (biézuò bié )
míngmíngchóngquánwén xiāoxiāorénguī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¹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chóu)风月²,莫放³离歌入管弦
译文:我们的团聚与分别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我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让我开怀畅饮,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吧!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叫我听见伤心。
注释:¹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²风月:指美好景色。³莫放:莫唱,莫奏。⁴管弦:泛指乐器。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yíng)¹绿带²,点青钱³,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译文:湖中翠绿的水荇如带,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蓝的天空连在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向东归去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
注释:¹萦:围绕。²绿带:水生带状绿色荇藻类植物。³点青钱:密密荷叶如青钱点缀水面。⁴东湖:名胜之地,在今江西南昌东南。

  此词与《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同一时期,其主旨相近,但又侧重于抒发别情和对被频频调动的不满。同时因为是用小令写作,风格也特别含蓄蕴藉,体势既整饬又流美。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风波,使作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起韵借聚兴感,直中藏曲,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

  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作者从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时间内,先后被调动四次,匆匆来往于今江西、湖北等地,简直疲于奔命,来不及有所建树。对此,作者以一切“二年遍历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频繁调动的原因是未加明说,只以“不偶然”来点出隐情,更耐人寻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经体会出了被频频调动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经历,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当年“旌旗拥万夫”来归时,南宋统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装,而已将作者部下的万余义军当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县;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后作者一直没机会担任军事工作,只能滞留在地方官(偶尔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调来调去,难以安顿和筹划建树。想起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统治者对作者这样一个赤心来归的爱国者的防备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别痛苦和不满。作者曾经自呼为“江南游子”,作者曾经叹息过只能醉吟风月,作者曾经以酒消愁,都是为此。因此,这里的“不偶然”一语,包含无限悲愤。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这在章法上,是切合题面。而细味其意,其中仍含着无计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脉似断未断。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绿带”、“青钱”用以状流水、荷叶之貌,涉笔成趣;“萦”字、“点”字,赋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来。“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倩。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后夜相思月满船”之语,写境不隔,写情浓郁,简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2006-01:111-113

zhètiān··zhāngbiéhànzhāngjiān--xīn

sàncōngcōngǒuránèrniánbiànchǔshānchuāndànjiāngtòngyǐnchóufēngyuèfàngguǎnxián

yíng绿dàidiǎnqīngqiándōngchūnshuǐliántiānmíngcháofàngdōngguīhòuxiāngyuèmǎnc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