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yúntóng--bái

zhūqīngqiān绿yúnwěitíngtíngzhànggāoyóuwèi

shānsēngniánjiǔshíqīngjìnglǎoyúnshǒuzhǒngshíqīngtóngzi

zhícóngménggāoháoshǐmiànzhīzhōngxīnyǒutōng

yánshēnzhězhídāng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译文:门前有客人从远方万里而来,我问他是什么地方的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qiān)¹起从之,果得心所亲²
译文:我提起衣服去寻访,果然找见了自己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注释:¹褰裳:提起衣服。²心所亲: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挽裳对我泣,太息¹前自陈。
译文:他见到我很激动,挽着衣衫对我哭泣。叹息之后他便对我陈述起自己的经历。
注释:¹太息:同“叹息”。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本是朔(shuò)¹士,今为吴越民。
译文:他本来自朔方,但从北边迁徙到了南方吴越,今天已是吴越之人了。
注释:¹朔方:汉郡名称。在今内蒙古及宁夏一带。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¹西秦。
译文:但这迁徙的日子还没有结束,他还在不断迁徙,这次是要迁去西边的秦国了。如此频繁的迁徙,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定所呢?
注释:¹适:到。
这首诗写的是战乱中人们流亡四方的悲惨情状。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东风¹作意吹杨柳,绿到芜(wú)²第几桥?
译文: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杨柳,这满眼的翠绿该是蔓延到当年话别的芜城亭桥了吧?
注释:¹东风:春风。²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译文:想要攀折一枝赠与你,以寄相思之意,隔江对岸突然飘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

  这是一首怀友诗。陈伯玑名允衡,江西建昌人,与作者称得上知音。正当初春时节,五万复苏,柳枝新绿。作者见柳树而思好友,所以写下这首抒情之作。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绿到芜城第几桥?”以设问句式提出,显得别有情趣:杨柳该是绿到当年话别的桥头了吧?“芜城”即指扬州。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

  于是就有了“欲折一枝寄相忆”的念头。折杨柳赠别是古来风俗,诗人循此古风,欲折一枝而赠与友人,以寄相忆之情,这是很自然的,未足称奇。但本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隔江残笛雨潇潇”,这是本诗的精华所在,最能体现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正当诗人动起相忆之念时,从长江的对岸,也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这笛声在此际出现,显得多么发人遐思!或许,这是知心的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为大江所阻,但他们心气相通,好友已想到了诗人正在忆念自己,故虽然东风还只绿到芜城,杨柳还未出现于金陵,他也为了回报诗人的相思,吹奏起了清越的长笛。若确是如此,诗人自该是激动万分了,但在末句中,却没有丝毫激动的情绪,只有一片惆怅的烟雾:毕竟这笛声是“残笛”,被潇潇的江天细雨吹打得零散不成乐章了,诗人辨不出那是不是友人惯吹的曲子,也听不分明笛声里有怎样的心曲包含着,他闻笛时的心情,也一如春雨一般迷茫惆怅。

  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64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¹黄河之水天上来²,奔流到海不复回。
译文:难道你没有看见,那汹涌的黄河之水从天上倾泻而来,滔滔滚滚直奔大海永不回还。
注释:将进酒:劝酒歌,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¹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²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高堂¹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²暮成雪。
译文:难道你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如青丝,晚上却变得如白雪一般。
注释:¹高堂:高大的厅堂。一说指父母。²青丝:黑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¹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²空对月。
译文: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一轮明月。
注释:¹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²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译文:上天赋予我雄才大略,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了还会再找回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¹一饮三百杯。
译文:烹羊呵,宰牛呵,要玩就玩个痛快,要饮酒就应当一起饮它几百杯。
注释:¹会须:正应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岑夫子¹,丹丘生²,将进酒,杯莫停³
译文:岑夫子呀,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
注释:¹岑夫子:岑勋。²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³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与君¹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²。(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译文: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注释:¹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²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愿醒 一作:不复醒)
钟鼓¹(zhuàn)²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³。(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愿醒 一作:不复醒)
译文:钟鸣鼎食、豪华富贵算不上什么珍贵,我只希望能一直沉醉不愿醒。
注释:¹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²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³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译文:古来圣贤人物都终将被冷落,唯有饮酒豪客能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¹昔时宴平乐(lè)²,斗酒十千恣(zì)³欢谑(xuè)
译文:想从前,陈王曹植会晏平乐观,一斗美酒十千钱,痛饮狂歌豪气冲天。
注释:¹陈王:指陈留王曹植。²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³恣:纵情任意。⁴谑:戏。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¹何为言少钱²,径须³取对君酌。
译文:主人为何说钱少?只管去买酒,一起喝个够。
注释:¹主人:指宴请李白的人,元丹丘。²言少钱:一作“言钱少”。³径须:干脆,只管。⁴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¹、千金裘(qiú)²,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³同销万古愁。
译文:什么五花宝马,千金狐裘,叫侍儿拿去统统换美酒,让我们一起就千杯烈酒,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长愁!
注释:¹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²裘:皮衣。³尔:你。⁴销:同“消”。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其代表作。

  诗歌发端是两组整齐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开篇“以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方法作者经常用,比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是篇首或篇末偶尔用),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增。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的豪举。所以此句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以得其万分之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而且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至忘了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纯粹是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其二》)。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很多,而为何偏举“陈王”,这又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都是谢安这些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当中,“陈王”曹植与酒联系得比较多。这样写便有了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乎只涉及人生感慨,而不染指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了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之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在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说回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了。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不惜将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昂贵的皮衣)用来换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全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又以三、五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参考资料:
1、 李静.唐诗宋词鉴赏.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0-6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5-228

qiāngjìnjiǔ

bái tángdài 

jūnjiànhuángzhīshuǐtiānshànglái bēnliúdàohǎihuí 
jūnjiàngāotángmíngjìngbēibái zhāoqīngchéngxuě 
rénshēngjìnhuān shǐ使jīnzūnkōngduìyuè 
tiānshēngcáiyǒuyòng qiānjīnsànjìnhuánlái 
pēngyángzǎiniúqiěwéi huìyǐnsānbǎibēi 
cén dānqiūshēng qiāngjìnjiǔ bēitíng 
jūn qǐngjūnwéiqīngěrtīng  (qīngěrtīngzuò ěrtīng )
zhōngzhuànguì dànyuànchángzuìyuànxǐng  (guìzuò guì yuànxǐngzuò xǐng )
láishèngxiánjiē wéiyǒuyǐnzhěliúmíng  (láizuò  wéitōng wéi )
chénwángshíyànpíng dǒujiǔshíqiānhuānxuè 
zhǔrénwéiyánshǎoqián jìngduìjūnzhuó 
huā qiānjīnqiú érjiāngchūhuànměijiǔ ěrtóngxiāowànchóu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¹北田塍(chéng)晓气酣(hān),黄桑饮露窣(sū)²宫帘。
译文:连昌宫以北,田垅上的晓气浓酣,沾染露水的嫩桑碰着宫帘,窣窣有声。
注释:¹宫:昌谷东有福昌宫,隋时所建。²窣:黄桑触帘,窣窣有声也。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餧吴王八茧蚕。
长腰健妇偷¹攀折,将餧(wèi)²吴王八茧蚕³
译文:身高体健的农妇偷偷树折取桑叶,去喂养年熟八次的吴地良蚕。
注释:¹偷:抽空。²餧:同“喂”。³八茧蚕:《六月记》云:“一岁凡八蚕,出日南国。”《海物异名记》云:“八蚕绵,乃八蚕共作一茧。”

nányuánshísānshǒu ·èr

 tángdài 

gōngběitiánchéngxiǎohān huángsāngyǐngōnglián 
chángyāojiàntōupānzhé jiāngwèiwángjiǎncán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或问谏议大夫¹阳城²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³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译文: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学识渊博,广见多闻,又不希望人们知道他的名声。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住在晋地的边境。晋地边境的人受到他的道德熏陶而修行善良的有几千人之众。大臣听说后就推荐他,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而阳先生却没有欣喜的表情。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他哪里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呢?
注释:¹谏议大夫:官名,执掌议论政事,对皇帝进行规劝。²阳城(736—805):原隐居中条山(今山西南部),788年(贞元四年),唐德宗召为谏议大夫。《旧唐书·阳城传》载,阳城就任谏议大夫之后,其他谏官纷纷论事,细碎的问题都上达到皇帝那里。阳城则与二弟及客人日夜痛饮,人们猜不着他的意图。及贞元十一年。德宗听信谗言,要处分贤相陆贽,任命奸佞裴贤龄为相,阳城拼死极谏,使事态有所改变,他则受到贬谪。³晋:周时古国名,辖境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一角。⁴鄙:边境。⁵熏:熏陶,影响。⁶大臣:指李泌。《顺宗实录》载,德宗贞元三年六月,李泌为相,次年举阳城为谏议大夫。⁷阳子:即阳城。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jiǎn)蹇,匪躬之故¹。”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²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³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¹⁰击柝(tuò)¹¹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¹²矣,尝为乘田¹³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¹⁴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¹⁵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译文:我回答说:这就是《易经》里所说的,长期保持着一种德操而不能因事制宜,这对士大夫来说是有危害的。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易经·蛊卦》的“上九”中说:“不愿侍奉王侯,只求自己的节操高尚。”《易经·蹇卦》的“六二”爻辞中又这么说:“做臣子的不避艰难去直言进谏尽忠于君主,是由于他不顾自身的缘故。”那不就是因为所处的时间场合不一样,所实践的准则也不同吗?就像《蛊卦》的“上九”爻说的那样,处于没被任用的地位,却去表示奋不顾身的节操;再如《蹇卦》的“六二”爻说的,处在君王之臣的职位,却把不侍奉王侯的节操当作高尚,那么冒求仕进的祸患便会产生,玩忽职守的指责也会兴起。此种志向不当效法,而且最后将不可避免地获得罪过啊。现在阳先生担任职位的时间,不能算是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政治措施的正确与失误,不能算是不熟悉了;皇帝对待他,不能说不重视。然而他未曾说过一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话。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像越国人看秦国人的胖瘦一样毫不在意,他心中没有喜悦和忧愁的波动。问他担任什么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啊;问他有多少俸禄,就说是下大夫的品级啊;问他朝政情况,就回答说我不知道。有道德的人,原来是这样的吗?况且我听说:有官位职守的人,不能称职就该离去;有进言任务的人,不能提出有益的意见就辞去。现在阳先生认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批评没有呢?能够提出批评而不提,和不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批评而不离去,这两种态度没有一种是对的啊。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做官的吗?古人说过:“做官不是因为家贫,但有时是因为贫困的。”指的是那些为俸禄而做官的人。应该辞去高位而担任低下的职务,放弃富贵而安于贫贱生活,当个守门、巡夜之类的差使就可以了。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又曾做过管理畜牧的贱职,也不敢旷废他的职守,总是说“一定做到会计准确无误才算完成任务”,总是说“牛羊顺利成长才行”。像阳先生的品级俸禄,不算低下和微薄,那是明明白白的了,可是他的行事却是这个样子,难道可以吗?
注释:¹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做臣子的不避艰难,辅助国君,是由于他能不顾自身的缘故。蹇蹇,尽忠的样子。匪,通“非”。躬:自身。²蹈:践,此处为履行、实行之意。³旷:空缺。⁴越、秦:周时两个诸侯国,相隔很远,越在东方,今浙江一带。秦在西北,今陕西一带。⁵下大夫:周时的职级名,列国的国卿。唐制,谏议大夫称为正五品,年俸二百石,秩品相当于古代的下大夫。⁶“有官守者”四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⁷禄仕:为了俸禄而出仕。⁸“仕不为贫”二句:见《孟子·万章下》。意为仕宦的本来目的不是为了救贫,但有时为了解脱贫困而去仕宦,也是允许的。⁹“宜乎辞”二句:古人认为为了解决生活而出仕,即以官为业,不应居高位,取厚禄。¹⁰抱关:守关门。¹¹击柝:打更。¹²委吏:古代掌管粮食的小官。¹³乘田:古官名。春秋时鲁国主管畜牧的小官。¹⁴会计:管理财、物及出纳事。¹⁵章章:显明的样子。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译文:有人说:不,不是这样的。阳先生是憎恶诽谤皇上的人,厌恶那些作为臣下却通过公开揭发他的君主的过失而出名的人。所以,他虽然向皇帝提了意见和建议,却不让别人知道。《尚书》中说:“你有好的计策和谋略,就去告诉你的君主,你到外面就和大家说:这个计策智谋是我们君主出的。”阳先生的用意也是像这样的。韩愈回答说:假如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的,那他可谓更糊涂了。进去为君主献策,出来又不使别人知道,这是大臣宰相的做法,不是阳先生所应该做的啊。那阳先生,本来以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皇上赏识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担任这个职位,官为谏议大夫,他实在应该做出成绩来,奉行自己的职守,使全国各地和子孙后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讳、刚正不屈的臣子,君主有不滥赏和从谏如流的美名。这就可能使山野间的隐士听到了而对此产生羡慕之心,束好腰带,挽起发髻,愿意进身到宫门之下陈述他们的言论,使我们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使他们伟大的名声流传千古。像《尚书》所说的,那是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应该做的啊。况且阳先生的想法,将会使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吧?这就是在这方面启发君主啊。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译文:有人说:阳先生不求出名而别人都知道他,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来做官,保持着一贯的操行准则而不改变,为什么您对他责备得如此苛刻呢?韩愈说: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由于追求名望而被任用的,他们怜悯自己所处的时代动荡,民生不安定,有了道德和学问之后,不敢独善其身,一定要经世致用,普济天下。勤恳努力,终身不懈,到死才罢休。所以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而墨翟从不安居一地,所住之处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而且怜悯人民的穷困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余就算了,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耳目对人来说,耳管听,眼管看,听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后身体才能安全。圣人贤人,是世人的耳目;世人,是圣贤的身体。再说阳先生要不是贤人,那就应该被贤人所遣使来侍奉他的君主;如果确实是贤人,本当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怜悯百姓的穷困。怎么能够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译文:有人说:我听说君子不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并且憎恶那种把攻击别人当做正直的人。像您的议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了,未免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喜欢直言不讳地揭发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国武子在齐国被杀害的原因啊,您大概也听说过吧?韩愈说:君子有官位,就应有以身殉职的思想准备。未得到官位,就考虑修饰文辞来阐明他掌握的道理。我是要阐明道理,并不是自以为正直而强迫人家接受自己不要的东西。况且国武子是因为未遇到善良的人,又喜欢在乱国直言不讳,所以被杀。《国语》上说:“只有善人才能够无保留地接受批评。”这就是说他听到别人规劝后能改正自己的过失。您告诉我说:“阳先生可以算是有道德的人。”阳先生虽然现在未能达到,难道他将来也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争臣论》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用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确实也使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此乃后话。《争臣论》又作《诤臣论》。

  《争臣论》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这第一轮辩论之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这个狡辩应该说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确有不愿让君担恶名而匿其谏诤之迹,所谓朝回焚谏草,是为世俗传为美谈。论者企图以此而使韩愈语塞。但韩愈禀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君主看得那样神圣。谏官之设,其前提就是君主会犯错误,所以作为谏官而隐瞒君主犯错误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君主真以为自己是永远英明正确的。这种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阳城如果真像论者所说的那样,难道他是为了有意地让君主养成“恶闻其过”的危险习惯吗?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成定局。但对方仍然可笑地负隅顽抗,甚至到最后提出了与开始的观点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图让韩愈最后收回对阳城的批评,但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失去道义的立场。全文的整个论辩设计,确实颇为精彩。

  历史的事实是,阳城在后来陆贽遭贬官时曾经力谏,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谏官。但他一开始任谏官五年不言事,确是不对。

zhèngchénlùn

hán tángdài 

    huòwènjiànyángchéng wéiyǒudàozhīshìzāi ?xuéguǎng广érwénduō qiúwénrén xíngrénzhīdào jìnzhī jìnzhīrén xūnérshànliángzhěqiānrén chénwénérjiànzhī tiānwéijiàn rénjiēwéihuá yáng wèinián shì zài guìxīnzāi 

    yìngzhīyuē shì  suǒwèihéngzhēn érxiōngzhě wéiyǒudàozhīshìzāi ?zài  · zhī shàngjiǔ yún  shìwánghóu gāoshàngshì   jiǎn zhī liùèr yuē  wángchénjiǎnjiǎn fěigōngzhī  suǒzhīshí érsuǒdǎozhītóng ruò  zhī shàngjiǔ  yòngzhī érzhìfěigōngzhījié  jiǎn zhī liùèr  zàiwángchénzhīwèi érgāoshìzhīxīn màojìnzhīhuànshēng kuàngguānzhīxīng zhì éryóuzhōng jīnyángzàiwèi wéijiǔ wéntiānxiàzhīshī wéishú tiāndàizhī wéijiā érwèichángyánzhèng shìzhèngzhīshī ruòyuèrénshìqínrénzhīféi yānjiāxīn wènguān yuējiàn wèn yuēxiàzhīzhìzhì wènzhèng yuēzhī yǒudàozhīshì shìzāi ?qiěwénzhī yǒuguānshǒuzhě zhí yǒuyánzhě yán jīnyángwéiyánzāi ?yánéryán yánér zhě yángjiāngwéishì ?zhīrényǒuyún  shìwéipín éryǒushíwéipín  wèishìzhě zūnérbēi érpín ruòbàoguāntuòzhě gàikǒngchángwéiwěi chángwéishèngtián gǎnkuàngzhí yuē kuàidāngér  yuē niúyángsuìér  ruòyángzhīzhì wéibēiqiěpín zhāngzhāngmíng ér zāi ?

    huòyuē fǒu fēiruò yángshànshàngzhě wéirénchénzhāojūnzhīguòérwéimíngzhě suījiànqiě shǐ使rénérzhīyān  shū yuē  ěryǒujiājiāyóu réngàoěrhòunèi ěrnǎishùnzhīwài yuē yóu wéihòuzhī ruòyángzhīyòngxīn ruòzhě yìngzhīyuē ruòyángzhīyòngxīn suǒwèihuòzhě jiànjūn chūshǐ使rénzhīzhě chénzǎixiàngzhězhīshì fēiyángzhīsuǒxíng yáng běnyǐnpénghāozhīxià zhǔshàngjiāxíng zhuózàiwèi guānjiànwéimíng chéngyǒufèngzhí shǐ使fānghòudài zhīcháotíngyǒuzhíyángěngzhīchén tiānyǒujiànshǎng cóngjiànliúzhīměi shùyánxuézhīshì wénérzhī shùdàijié yuànjìnquèxià érshēnshuō zhìjūnyáoshùn hóng鸿hàoqióng ruò shū suǒwèi chénzǎixiàngzhīshì fēiyángzhīsuǒxíng qiěyángzhīxīn jiāngshǐ使jūnrénzhěwénguò ?shìzhī 

    huòyuē yángzhīqiúwénérrénwénzhī qiúyòngérjūnyòngzhī ér shǒudàoérbiàn guòzhīshēn ?yuē shèngrénxiánshì jiēfēiyǒuqiúwényòng mǐnshízhīpíng rénzhī dàogǎnshànshēn érjiāntiānxià  érhòu guòjiāmén kǒngxiánuǎn érqián èrshèngxiánzhě zhīānzhīwéizāi chéngwèitiānmìngérbēirénqióng tiānshòurénxiánshèngcáinéng shǐ使yǒuér chéngzhě ěrzhīshēn ěrwénérjiàn tīngshìfēi shìxiǎn ránhòushēnānyān shèngxiánzhě shírénzhīěr shírénzhě shèngxiánzhīshēn qiěyángzhīxián jiāngxiánfèngshàng ruòguǒxián wèitiānmìngérmǐnrénqióng xiázāi ?

    huòyuē wénjūnjiāzhūrén érjiéwéizhízhě ruòzhīlùn zhízhí nǎishāngérfèi ?hàojìnyánzhāorénguò guózhīsuǒjiànshā wén ?yuē jūnwèi guān wèiwèi xiūmíngdào jiāngmíngdào fēiwéizhíérjiā qiěguónéngshànrén érhàojìnyánluànguó shìjiànshā  zhuàn yuē  wéishànrénnéngshòujìnyán  wèiwénérnénggǎizhī gàoyuē  yángwéiyǒudàozhīshì  jīnsuīnéng yángjiāngwéishànrénzāi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