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楼阁俯澄湖,湖上仙人竟有无。赤鲤何年飞碧汉,白云犹自满元都。
崔嵬楼阁俯澄湖,湖上仙人竟有无。赤鲤何年飞碧汉,白云犹自满元都。
寒潭倒影三珠树,列嶂高悬五岳图。即此避秦无不可,风尘轻易岁华徂。
寒潭倒影三珠树,列嶂高悬五岳图。即此避秦无不可,风尘轻易岁华徂。
佘翔

佘翔

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虏乐悉变中华,惟真定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曲破。
(lǔ)乐悉变中华,惟真定¹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²曲破³
译文:胡族乐舞已经完全取代了华夏乐舞,只有真定还有原来京师汴梁的旧乐工,还在表演高平曲破。
注释:¹真定:地名。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置真定府路,为河北四安抚使路之一。治所在真定府,即今河北省正定县。²高平:即高平调。中国五声音阶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其中羽声又分七调。高平调系羽声七调之一。³曲破:唐宋乐舞名。大曲的第三段称破。单演奏此段称曲破。有歌有舞,节奏紧促。元稹《琵琶歌》:“骤弹曲破音繁并”。
紫袖当棚雪鬓凋,曾随广乐奏云韶。
紫师当棚¹雪鬓(bìn)²(diāo),曾随广乐³奏云韶
译文:两鬓雪白的舞者在勾棚演出,曾伴随着广乐和云韶翩翩起舞。
注释:¹棚:用木或竹搭成的凭架或屋舍,作为歌舞百戏的演出场所。也称勾栏。²雪鬓:鬓发雪白,谓年已老。³广乐:传说天上的一种乐曲。《穆天子传·一》: “天子乃奏广乐。”这里指舞曲。⁴云韶:指两种乐曲。云:指云门。即黄帝时代的乐舞。亦称“云门大卷”。韶:传说虞舜所作乐曲名。这里以云韶喻华夏正声乐舞。
老来未忍耆婆舞,犹倚黄钟衮六幺。
老来未忍耆(qí)婆舞¹,犹倚²黄钟³(gǔn)六幺
译文:原本已不想再跳那紧促之舞,黄钟一响仍不禁依衮六幺起舞。
注释:¹耆婆:原为古印度名医。“耆婆”二字在梵语中作为“生命”、“长寿”、“长者”之义。 “耆”字在中国语文中训为“老”义。²倚:依照、配合。这里指舞步合于舞曲。³黄钟:古乐十二律之首。声调最洪大响亮。⁴衮:宋代乐曲名称。⁵六幺:亦作绿要、绿腰。唐宋时琵琶曲名。这里指羽调舞曲。

  该诗的第一、二句诗人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位两鬓斑白的“京师旧乐工”,第三、四句诗人歌颂了老乐工不忘故国礼乐的深情。这首诗既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性,又蕴含着作者御敌复国的心愿,思想内容深刻感人。诗人在诗中连用古代乐舞术语,表达了他的“复古之心”。

  这首诗既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性,又蕴含着作者御敌复国的心愿。虽然此诗的题注直接与乐舞有关,但诗本身却不是引导人们去观赏什么轻歌曼舞,而是启迪人们去进行历史的回顾。所以演员出场前毋庸描写“整顿衣裳起敛容”(白居易《琵琶行》)的过程,上场后观众看到和听到的也不是婆娑舞姿和婉啭歌喉,而是“紫袖当棚雪鬓凋”,原来台上是一位毛发脱落两鬓雪白的老者。题注告诉读者,“真定舞”者系“京师旧乐工”。不言而喻,京师的乐工之所以从中原来到朔方,是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掠走徽钦二帝连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人众。无疑此诗中的“紫袖”也是“靖康之变”的受难者。从靖康二年(1127年)到范成大使金的乾道六年(1170年),已整整四十三年。当年即使是“破瓜年纪小腰身“(宋谢幼槃词)的名优达伎,至今也差不多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所以“雪鬓凋”即是诗笔,也是写实,很耐人寻味,感慨良深。

  这里以“紫袖”代表“真定舞”者。因为中国许多诗赋中,仙女被通“紫妃”,这里以“行头”代替舞者,意为四十多年前天仙般的舞伎,如今已经鹤发凋零了。

  “曾”这个副词,在这首诗中不仅表示时间,主要是使第一、第二句的意脉紧密相连,两者的主体都是“紫袖”,别看眼前台上的这位舞者鬓白发凋,当年也是上过大场面的,曾伴随着广乐和云韶翩翩起舞。广乐和云韶原是神仙和天子的音乐,如今由“虏乐”取而代之,这就意味着民族的灾难和王朝的更迭,这是作者难以忘怀和不堪忍受的国耻。此次使金就是要为民族和朝廷争一口气。所以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舞裙歌扇,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虑及国家的兴亡。此诗中对广乐和云韶的津津乐道,其原因正在于此。

  这首绝句中最难理解的是第三句“老来未忍耆婆舞”。有一种注解说“耆婆”亦作“岐婆”,“耆婆舞”就是“胡妇”、“番婆”的“胡”舞。但根据《礼·曲礼上》和《国语·吴语》的有关记载和注释,“耆婆”就是六十岁的老婆婆,没有“胡妇”的意思,即使外来意,称其为名医,也不含贬意。上述耆婆即岐婆的解释,或许是因为耆、岐同音的缘故。联系第一句的“雪鬓凋”,追溯一下舞者的经历,再细审当句中的“未忍”二字,这样联想起杜甫《忆昔二首》其二中“宫中圣人奏云门……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的诗句。杜甫诗中既有“云门”又有“耆旧”的用语。范成大写《真定舞》一诗时,不一定想到杜甫的这首诗,但两首诗的题旨却不无相通之处,用古人的话说: “此痛乱离而思兴复也……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乱后景象,真有不忍言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三)在古人看来,法度及正声乐舞的存亡,关乎社稷的兴废。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豺狼当道,宫中不奏云门。为此杜甫以中兴事业望诸代宗。范成大的心情与杜甫相类似,在他使北途中,从临安至幽燕,亲眼看到“虏乐悉变中华”,这与“隆兴议和”后宋孝宗对金人处处退让、完全失去了恢复中原的锐气有关联。像杜甫期望唐代宗中兴一样,南宋朝野的抗金派人士多么希望孝宗皇帝起用抗战派收复河山、中华大地处处重奏“高平曲破”。这些话范成大自然不敢公开说出,只得象杜甫一样借盛世乐舞,寄托其婉讽之意。这是从作者方面来说。从舞者方面来说,一个年届六十的老人,本已不忍耆婆之舞,但是紧接下去第四句“黄钟”大吕的洪声促拍,恰合当年的“云门”之舞,即使老境已至、鬓发凋零,依然“尚舞高平曲破”。作者所激赏的正是“京师旧乐工”的这种不忘故国礼乐的深情。

  如上所述,此诗的思想内容是相当深刻感人的,范成大在诗中罗列古代乐舞术语,借以表达他的“复古之心”。

参考资料:
1、 顾志兴主编,《范成大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108-112页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有狙(jū)¹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²³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¹⁰(kuì)¹¹焉,将限¹²其食,恐¹³众狙之不驯(xùn)¹⁴于己也。先诳(kuáng)¹⁵¹⁶曰:“与¹⁷¹⁸(xù)¹⁹,朝²⁰三而暮四,足²¹乎?”众²²狙皆²³起而怒²⁴。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²⁵
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¹狙公:养猴子的老头。²解:了解,理解,懂得。³狙:猴子。⁴意:心意。⁵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得:懂得。⁶损:减。⁷口:口粮。⁸充:满足。⁹欲:欲望,要求。¹⁰俄而:一会儿,不久。¹¹匮:缺乏。¹²限:限制。¹³恐:恐怕。¹⁴驯: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¹⁵诳:欺骗。¹⁶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¹⁷与:给。¹⁸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¹⁹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²⁰朝:早上。²¹足:够,足够。²²众:所有的。²³皆:都。²⁴起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²⁵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zhāosān

míng xiānqín 

sòngyǒugōngzhě ài yǎngzhīchéngqún néngjiězhī gōngzhīxīn sǔnjiākǒu chōngzhī éérkuìyān jiāngxiànshí kǒngzhòngzhīxùn xiānkuángzhīyuē  ruò zhāosānér   zhòngjiēér ééryuē  ruò zhāoérsān   zhòngjiēér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客念¹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译文:我的旅思乱纷纷不能停息,春游中我的泪水成倍成行。
注释:¹客念:客中的思绪。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今朝(zhāo)¹花树下,不觉恋年光²
译文:今天红花绿树下,我不觉又珍惜起这应该有所作为的青春年华。
注释:¹今朝:今日。²年光:年华,岁月。

chūnyóu

wáng tángdài 

niànfēn chūnlèibèichéngháng 
jīnzhāohuāshùxià juéliànniánguāng 
梁元帝谓: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诗以慨之。
梁元帝¹谓:王仲宣²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³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zhé)也。诗以慨之。
译文:梁元帝曾说,王粲在荆州为刘表效命时作了数十篇文章,后来荆州被攻破,王粲便将自己的文章全部烧毁,仅留了一篇。当时的文人名士看到后都称赞写得好,但是遗憾不能看到全貌。后来都城江陵被西魏宇文泰带兵攻陷,梁元帝也将自己所藏的书全部焚毁,说:文王、武王的治国修身之道,到今夜完全消失了。为什么与荆州沦陷时焚毁书籍的事情如出一辙啊。于是作诗表示感慨。
注释:金楼子:书名。梁元帝为湘东王时自号金楼子,因以名书。《金楼子》是梁元帝从青年时代起就亲自动手搜集材料逐年撰写而成的。¹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初封湘东都王,承圣元年(552)登基,称梁元帝。梁元帝一生博览群书,儒释道兼通,而且还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所以《梁书·元帝本纪》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史称其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并用宝剑狂砍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²王仲宣: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大臣、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与李膺齐名。早年王粲曾得到蔡邕的赏识,汉末动乱中,避乱至荆州(今湖北襄樊)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文学成就颇高,尤以诗赋见长,与刘桢、孔融等合称“建安七子”,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有《王侍中集》。³咸:都,全。⁴“见虎一毛”二句:以虎身花纹的斑驳多彩比喻王粲文章的成就,非一文而可知。语出《周易·革卦》,其“象辞”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疏曰:“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⁵西魏:北魏永熙三年(534),鲜卑族宇文氏所建立的北魏政权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魏都长安,至恭帝四年(557)为北周所取代。⁶尽焚其书:《南史》卷八记载,梁元帝酷爱读书,平时手不释卷,无论冬夏。当西魏攻江陵,元帝知城不可守,准备投降,“乃聚图书十余万卷尽烧之”。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牙签¹万轴里红绡(xiāo)²,王粲(càn)书同付火烧。
译文:王粲和梁元帝十分爱惜自己收藏的书籍,但在自己所在的城池被攻陷以后,却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所有的珍藏。
注释:¹牙签:象牙制作的图书标签,写上书名,垂于卷轴式书籍的一端,以便查找。这里代指书。²红绡:红绡制作的书套。绡,生丝织品。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不于祖龙¹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译文: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赶尽杀绝,才能使那些残留的诗文保存到今天。
注释:¹祖龙: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壁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秦始皇死于此年。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因为其曾焚书,故将其与焚书事相关联。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写于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楼子》书页之上,主要内容是抒发对梁元帝萧绎焚书之事的感慨。不过诗中所言焚书的史事是两起,这两起历史事件却不是一回事。

  焚书之事,历来最为士人所痛心。书是人类经验认识的结晶,是知识的储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沿袭的重要载体是属于人类的财富。焚书之事并不始于秦始皇,焚书之事在秦之后也屡屡有之。不过,秦始皇的焚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焚书事件,以至于遮掩了其他的焚书之事。如果就书籍而言,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的损失却未必大于梁元帝萧绎的焚书。秦始皇焚书影响之大,一是由于是统一政权所采取的大规模行动,地域之广,涉及的人群之多,与此前的六国焚书相比,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二是秦始皇的焚书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实行,若有违抗,国家就有严厉的惩处,充分表现了专制政权的粗暴与专横。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却并非是“尽焚其书”,而是有选择性的焚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为了钳制士人的政治批评,确定皇帝“别黑白而定一尊”的绝对权威,李斯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批曰:“可。”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在这一次禁焚书籍的政治举措中,有实际的生活功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被禁焚之列,有关社会治理的法令之书也不在被禁焚之列,被禁被焚的是那些会启示人的思想、带动人的思考的书籍,一是史书,二是战国以来的以儒学典籍为首的诸子之书。而这两类书籍的被焚也规定了范围:史书中要焚毁的是非秦国的历史之书,也就是说,只许保留秦的记忆,借此以构建秦之统一天下的历史合理性;诸子之书则禁止在民间流传。朝廷中的博士之官要备皇帝的顾问,要参与政治的决策,仍然需要广泛的知识,故皇家图书馆中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不在禁焚之列。因此,秦始皇的焚书是为了在民间实行禁学而愚民的政策,行为虽严酷,焚毁的书籍种类与范围都是有限的。

  梁元帝萧绎的焚书就不同了。萧绎自幼好学,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甚至在患眼疾时也是如此。他在一眼失明之后,不便执卷而读,就安排了专人为他朗读,以代自读。而且是每晚五人轮流值班,通宵达旦,诵读不歇。萧绎涉猎甚广,颇以学问自许,曾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南史》卷八)又在《金楼子序》中说:“窃重管夷吾之雅谈,诸葛孔明之宏论,足以言人世,足以陈政术,窃有慕焉。”他以管仲、诸葛亮为期许,自信有治国平天下之才,而将书籍视为知识与智慧的宝库。因为爱书,故收藏丰富。萧绎在江陵藏书之多,有十四万卷之巨。这里有他的收藏,还有从金陵运来的历代皇家藏书,不仅是经、史、子、集俱全,儒、道释、仙兼备,而且多是珍本。这十四万卷图书是自秦汉以来数百年的精神财富又历尽战乱之后的珍藏。当西魏攻破江陵之夕,萧绎将这批珍藏一炬焚之,又将自己的佩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不将珍藏留于敌人,在萧绎,这是血与泪的共泣,是悲与愤的并发。但看他焚书与折剑,有用则珍藏,无用则焚毁,十四万卷历代珍藏与一把佩剑一样,都不过是他个人的私产。萧绎虽然爱书,却并不尊重文化知识的历史公有性。这样的焚书,对文化传承带来的破坏就要远胜于秦始皇的焚书。

  李煜此诗正是着眼于萧绎与秦始皇两件焚书事件的区别而发表感慨。前二句以书卷的华丽装饰与“火烧”对比,说萧绎曾有感于荆州焚书而使王粲作品仅存一篇,但是当他自己焚书之时,却连王粲仅存的一篇也一同焚毁了。这是以沉重的感慨来印证序文中两次出现的“尽焚其书”。后二句说即使酷烈的秦始皇,当年也是有选择性的焚书,民间书籍虽然无存,宫廷典籍尚可流传,因此后人才有可能读到“遗篇”。相比于萧绎行为的绝对与自私,秦始皇的焚书可以说是网开一面,对书籍的文化价值有手下留情之意。这层意思以反问出之,与前二句写萧绎事不仅有对比的效果,也加强了语气,对萧绎之举深感痛心。

  古人素来有谶语一说,即本来是偶尔言之的事情,最后却成了事实,仿佛冥冥之中有命运之神在聆听与拨弄,人则“不幸而言中”。李煜就萧绎焚书而作的历史批评,表达了他对书籍价值的认识与珍惜,也见出他有超越一己之私的历史识见。可是当北宋攻破金陵城池之际,他却将南唐三代君主所收藏的典籍字画同样付于火烛,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因此而具有谶语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5-69

jīnlóuhòu

 dài 

liángyuánwèi wángzhòngxuānzàijīngzhōu zhùshūshùshípiān jīngzhōuhuài jìnfénshū jīnzàizhěpiān zhīmíngzhīshìxiánzhòngzhī jiànmáo zhībān hòu西wèijiānglíng jìnfénshū yuē wénzhīdào jìnjīn jīngzhōuhuàifénshūèr xiānhòuzhé shīkǎizhī 

qiānwànzhóuhóngxiāo wángcànshūtónghuǒshāo 
lóngliúmiàn piāndàojīnzhāo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
荒哉穆天子¹,好与白云期。
译文:多么荒唐啊穆天子,喜好同神仙邀约往来。
注释:¹穆天子:即周穆王。他曾经西征犬戎,后人遂演绎成周穆王乘八骏西行见西王母的故事。
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宫女多怨旷¹,层城闭蛾(é)²
译文:宫中女子怨恨旷居,深宫高阙关锁粉黛。
注释:¹怨旷:长期别离。²蛾眉:美人的秀眉。也喻指美好的姿色。
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日耽(dān)¹瑶池乐,岂伤桃李时。
译文:日日沉溺瑶池宴乐,哪管宫女伤春情怀。
注释:¹耽:沉溺;喜好过度。
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¹
译文:路上青苔空自枯干,宫闱紧闭宫女头白。
注释:¹罗帷:丝织的帐幕,指宫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