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不可埽,秋声何处闻。不应仙佩集,翠影乱纷纷。
月色不可埽,秋声何处闻。不应仙佩集,翠影乱纷纷。

fēngzhú--wánghàn

yuèsàoqiūshēngchùwényīngxiānpèicuìyǐngluànfēnfēn

王翰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 4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tì)(tǎng)¹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²;仲尼厄而作《春秋》³;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孙子(bìn)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¹⁰,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译文: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注释:¹倜傥:豪迈不受拘束。²文王拘而演《周易》:传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在牖里时,把古代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的骨干。³仲尼厄而作春秋:孔丘字仲尼,周游列国宣传儒道,在陈地和蔡地受到围攻和绝粮之苦,返回鲁国作《春秋》一书。⁴屈原:曾两次被楚王放逐,幽愤而作《离骚》。⁵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⁶《国语》: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撰著。⁷孙子:春秋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膑脚:孙膑曾与庞涓一起从鬼谷子习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膑入魏,割去了他的膑骨(膝盖骨)。孙膑有《孙膑兵法》传世。⁸不韦:吕不韦,战国末年大商人,秦初为相国。曾命门客著《吕氏春秋》(一名《吕览》)。始皇十年,令吕不韦举家迁蜀,吕不韦自杀。⁹韩非:战国后期韩国公子,曾从荀卿学,入秦被李斯所谗,下狱死。著有《韩非子》,《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¹⁰《诗》三百篇:今本《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此举其成数。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仆窃¹不逊²,近³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yì)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jī)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yuán),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yùn)色。仆诚¹⁰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lù),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如果真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注释:¹窃:私下。²不逊 :不恭顺。³近:就近。⁴托:寄托。⁵辞:文辞。⁶失:读为“佚”。⁷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这一句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上为“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考察。网罗:搜集。⁸草:起草稿 。⁹愠:怒。¹⁰诚:如果,一说确实。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第二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文章以过人的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340-349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258-263

bàorénānshū (jiéxuǎn )

qiān liǎnghàn 

    zhěguìérmíngmiè shèng wéitǎngfēichángzhīrénchēngyān gàiwénwángéryǎn zhōu  zhòngèérzuò chūnqiū  yuánfàngzhú nǎi sāo  zuǒqiūshīmíng juéyǒu guó  sūnbìnjiǎo  bīng xiūliè wéiqiānshǔ shìzhuàn lǎn  hánfēiqiúqín  yuènàn  fèn   shī sānbǎipiān shèngxiánfènzhīsuǒwéizuò rénjiēyǒusuǒjié tōngdào shùwǎngshì láizhě nǎizuǒqiū sūnduàn zhōngyòng tuì退érlùnshū shūfèn chuíkōngwénjiàn 

    qièxùn jìntuōnéngzhī wǎngluótiānxiàfàngjiùwén lüèkǎoxíngshì zōngzhōngshǐ chéngbàixīnghuàizhī shàngxuānyuán xiàzhì wéishíbiǎo běnshíèr shūzhāng shìjiāsānshí lièzhuànshí fánbǎisānshípiān jiūtiānrénzhī tōngjīnzhībiàn chéngjiāzhīyán cǎochuàngwèijiù huìzāohuò chéng shìjiùxíngéryùn chéngzhùshū cángzhīmíngshān zhuànzhīrén tōng chángqiánzhīzhài suīwànbèi yǒuhuǐzāi ránwéizhìzhědào nànwéirényán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具¹鸡黍(shǔ)²,邀³我至田家。
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注释:¹具:准备,置办。²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树指鸡和黄米饭)。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³邀:邀请。⁴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村边合¹,青山郭²外斜(xié,旧时读xiá)³
译文: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注释:¹合:环绕。²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³斜: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¹²³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译文:推开窗户树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注释:¹开:打开,开启。²轩:窗户。³树:树对。⁴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⁵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⁶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待到重阳日¹,还(huán)²来就菊花³
译文: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¹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²还:返,来。³就菊花: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参考资料:
1、 高惠瑢.唐代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397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3、 刘征.唐诗随评.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99:311

guòrénzhu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rénshǔ yāozhìtiánjiā 
绿shùcūnbiān qīngshānguōwàixié 
kāixuānmiàncháng jiǔhuàsāng 
dàidàochóngyáng huánláijiùhuā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gāo)(qiú)¹逍遥²,狐裘以朝(cháo)³。岂不尔思?劳心忉(dāo)
译文: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注释:¹羔裘:羊羔皮袄。²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³朝:上朝。⁴不尔思:即“不思尔”。⁵忉忉:忧愁状。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翱(áo)¹,狐裘在堂²。岂不尔思?我心忧伤³
译文: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注释:¹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²在堂:站在朝堂上。³忧伤:忧愁悲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羔裘如膏(gào)¹,日出有曜(yào)²。岂不尔思?中心是悼(dào)³
译文: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注释:¹膏:动词,涂上油。²曜:照耀。³悼:悲伤。

  古今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表达了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及深切思虑。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参考资料:
1、 戴元初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0-282

gāoqiú

míng xiānqín 

gāoqiúxiāoyáo qiúcháo ěr láoxīndāodāo 
gāoqiúáoxiáng qiúzàitáng ěr xīnyōushāng 
gāoqiúgāo chūyǒuyào ěr zhōngxīnshìdào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译文: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chāng)(hé)¹晓开凝碧树,曾陪鸳(yuān)(lù)听流莺。
译文:早上宫门打开仿佛将碧绿的树都凝住了,曾经陪鸳鹭听流莺得到叫声。
注释:¹阊阖: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曲江¹萧条²秋气高,菱(líng)荷枯折随波涛,游子³空嗟(jiē)垂二毛
译文:曲江秋气肃杀景物萧条,枯折为菱荷随着波涛漂摇,飘泊他乡的我啊空叹岁目已老!
注释:¹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²萧条:寂寥冷落。³游子:杜甫自谓。⁴嗟:感叹。⁵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白石素沙¹亦相荡²,哀鸿³独叫求其曹
译文:江边的素沙冲刷着白石,哀呜的孤雁将同伴寻找。
注释:¹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²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³哀鸿:孤雁哀鸣。⁴曹:同类。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即事¹非今²亦非古³,长歌激越(shāo)林莽(mǎng),比屋豪华固难数。
译文: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激越的歌声摇动着丛生的草木,江边的华屋比比相连难以计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吾人¹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²泪如雨。
译文:我能甘心忍受贫苦,弟侄们何必为我泪落如雨。
注释:¹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²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自断¹此生休问天²,杜曲³幸有桑(sāng)麻田,故将移往南山⁵边。
译文: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
注释:¹自断:自己判断。²休问天:不必问人。³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⁴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⁵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短衣匹马随李广¹,看射猛虎终残年²
译文: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注释:¹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²残年:犹余生。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一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杜甫本善骑射,多年前游齐赵、梁宋时曾“呼鹰”、“逐兽”,所以有此联想。蓝田与杜曲相距不远,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李广尚能“自射”,而己只能“看射”,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跃然纸上。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

  这三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
2、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8-1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