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梦往处,始到天南峰。风来荷气度,日转松阴重。
平生梦往处,始到天南峰。风来荷气度,日转松阴重。

yùnmíngsǒulínshǒu--wāngzǎo

píngshēngmèngwǎngchùshǐdàotiānnánfēngfēngláizhuǎnsōngyīnzhòng

汪藻

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2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晋平公¹问于²师旷曰:“吾³年七十,欲学,恐已暮(mù)矣。”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注释:¹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²于:向。³吾:我。⁴恐:恐怕,担心,害怕。⁵暮:这里指“晚,末”。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师旷¹曰:“何²不炳(bǐng)³乎?”
译文: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注释:¹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²何:为什么。³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炳:点燃。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平公曰:“安¹有为²人臣而戏³其君乎?”
译文: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注释:¹安:怎么,哪里。²为:作为。³戏:作弄,戏弄。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师旷曰:“盲臣¹安敢戏其君乎!臣²³之,少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shú)与昧(mèi)行乎?”
译文: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注释:¹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²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³闻:听说,听闻。⁴少:年少。⁵而:表并列,并且。⁶好:喜欢。⁷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阳:阳光。⁸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⁹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平公曰:“善哉!”。
平公曰:“善哉¹!”。
译文: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注释:¹善哉:说得好啊!善:好的,善良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疾风¹知劲(jìng)²,板荡³识诚臣。
译文: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的臣子。
注释:¹疾风:大而急的风。²劲草:强劲有力的草。³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勇夫¹安识义,智者²必怀仁。
译文: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注释:¹勇夫:有胆量的人。²智者:有见识的人。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 .古代名诗词译赏 .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7-58页
2、 孙鑫亭.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3页

xiāo--shìmín

fēngzhījìncǎobǎndàngshíchéngchén

yǒngānshízhìzhě怀huáirén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译文: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译文:终究是才疏智浅,也不奢求能够美名远扬。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译文: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让人感到厌倦。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译文:年轻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时光的宝贵,等到老了才懂得珍惜光阴。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一涂¹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译文:想到坎坷仕途,就觉得做官是一大失策,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注释:¹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新知¹虽已乐,旧爱²尽暌(kuí)³
译文:很开心能结交新的知己,但是与曾经的老朋友分离也让人心中愁闷。
注释:¹新知:新结交的知己。²旧爱:家乡旧友。³暌违:分离,别离。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译文: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泪洒衣襟。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译文: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思乡之苦,让人形容憔悴,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也已无心欣赏。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qiáng)飞。
译文:两岸鲜花临水盛开,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无由下征帆¹,独与暮潮归。
译文:如果能够乘船顺流而下,就可以随长江落潮归去啊。
注释:¹征帆:指远行的船。

  这首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感叹自己才疏智浅,游宦无成。何逊虽年少成名,但遭梁武帝疏远,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慨叹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缺乏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既然才疏智浅,就不能希求美名远扬。自己干的都是一些琐碎细事,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使他感到厌倦。年少无知,轻掷岁月倒也罢了,而今老大,始感光阴之宝贵,亦悟仕途之误人。“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这是作者历经仕途坎坷后的经验之谈。“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谢朓《酬王晋安德元》诗云:“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亦同此意,但态度没有如此决绝。误落尘网中,一去几十年。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作者想到了归隐。

  后十句为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新知虽已乐”是虚,是官场中的客套话。而“旧爱尽暌违”是实,是作者的心里话。这里的“旧爱”,主要指的是家乡的老朋友。扰扰游宦子,尽别故乡人。正如潘岳在《闲居赋序》中说的:“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智斗筲之役乎?”于是,他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禁泪洒衣襟了。但官身不自由,思归不能归,所以说“望乡空引领”。一个“空”字,多少惆怅,多少伤感!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折磨人的思乡之苦,使作者形容憔悴,这与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物自芳菲”,有着两层含意:一是大好春光自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作者是不相干的;一是心情恶劣的作者,无心欣赏这大好春色,一任春花春草自芳菲。一个“自”字,就把孤独苦闷的“旅客”——作者自己,与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天对立起来。这使读者们想起了大诗人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自”字、“空”字的用法,说不定是受了何逊诗的启发。但大自然终是有情的。两岸鲜花有意,临水盛开,以悦人情致;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似惹人乡思。这即目所见,更加触动了作者的乡愁。于是他幻想乘船顺流而下,独与暮潮东归。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无由”,真是无可奈何!何逊赴任郢州(今湖北武昌)在西,而他的故乡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及其久居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东,随长江落潮正可归去,故云“独与暮潮归”。作者《渡连圻二首》其二云:“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触目皆乡思,何时见狭邪?”难怪诗人面对暮潮是那么一往情深了。但“潮归人不归”(刘长卿《和州送人归复郢》),滚滚东去的暮潮只好把诗人的乡思带回去了。结尾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读者读罢诗,仿佛也体味到了诗人那刻骨的乡愁和凄苦的心情。

zèngzhūyóujiùshī--xùn

ruòcāonéngzhíbáojìng

qiǎnzhìzhōnglìngmíngān

rǎorǎocóngjuànxièxièshēnshìwēi

shǎozhuàngqīngniányuèchíguānghuī

jīnwèishìwànzuófēi

xīnzhīsuījiùàijǐnkuíwéi

wàngxiāngkōngyǐnlǐnglèizhān

zhǎngqiáocuìchūnfāngfēi

ànhuālínshuǐjiāngyànràoqiángfēi

yóuxiàzhēngfāncháoguī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bì)庐在郭外,素¹²唯田园。
译文:简陋的房舍在城外,先人的薄产只有田园。
注释:¹素:旧的。²产:一作“业”。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zhāo)¹市喧。
译文: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
注释:¹朝:又作“城”。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译文: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书取幽栖事,将¹寻静者²³
译文:诗成但言隐居情事,还请高人贤士来评谈。
注释:¹将:又作“还”。²静者:指跳出尘世的出家人,这里指皎上人。³论:又作“言”。

  皎上人,僧人名皎,生平未详。从诗中均内容看,二人以前交往并不多。诗题为“即事”,是就自已在涧南园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诗首二句为全诗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的开阔幽静;正因“素业唯田园”,才有“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的田园乐趣。这些都写得极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结尾点出书赠皎上人,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

  此诗为孟浩然在故里所作,诗中描写了作者居住地的开阔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全诗写得极为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7-58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邓安生,孙佩君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63页

jiànnányuánshìjiǎoshàngré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zàiguōwài chǎnwéitiányuán 
zuǒyòulínkuàng wénzhāoshìxuān 
diàogān竿chuíběijiàn qiáochàngnánxuān 
shūyōushì jiāngxúnjìngzhělùn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寂寞东篱(lí)¹湿露华,依前金靥(yè)²照泥沙。
译文:重阳后菊花虽然还带着湿露,鲜嫩可爱,但已经无人来赏。
注释:¹东篱: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因陶渊明诗意而后人借以特指菊花栽种之地。²金靥:字面意思是指金色的笑脸,其实是诗人的化用,实意是形容菊花,这一用法宋朝尤为常见。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照重阳一日花。
译文: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世俗之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解赏花,只知道看重阳节那一天的菊花。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译文: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恰如退士¹垂车²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译文:这就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朋故友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
注释:¹退士:退休之官员。²垂车:犹“悬车”,以悬挂车子表示不再当官上朝。

  第一首,起句先写重阳后的菊花无人观赏。“寂寞”,无人到来;“东篱”,特指菊花栽种之地;“湿露华”,菊花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后三字与前二字对照,以见无人见赏的可惜,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与重阳前比较,进一步比照。“依前”,不异重阳之前;“金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独照泥沙,有伤叹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说他们没有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所以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意在求福求寿,不解赏花。此诗借看菊事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写“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这首诗借看菊事刺世人的“势利”。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7-103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