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pín)笑语和。
译文: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殿(diàn)影开闻夜漏(lòu)¹,水晶帘卷近秋河²
译文: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注释:¹闻夜漏:这里指夜深。²秋河:指银河。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别处的笙歌笑语,相形到自己这里的寂寞;第三句是夜深听漏难以入眠,最后一句写自己独自卷帘看天上的银河,极言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于言外。

gōngshǒu ·èr

kuàng tángdài 

lóutiānbànshēng fēngsònggōngpínxiào 
yuèdiàn殿yǐngkāiwénlòu shuǐjīngliánjuànjìnqi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注释

闻夜漏:这里指夜深。

秋河:指银河。

顾况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 23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日落¹松风²起,还家草露晞(xī)³
译文:夕阳西下,松林之中传来阵阵清风。散步归家,只见青草之上露珠已干。
注释:华子冈:王维隐居地辋川别墅中的风景点。也作“华子岗”。裴迪是王维的挚友。王维隐居辋川,作者与他“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两人各写了二十首小诗,咏辋川胜迹,汇为《辋川集》,此为其中第二首。¹日落:一作“落日”。²松风:松林之风。³晞:晒干。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云光¹²(lǚ)³,山翠拂人衣。
译文:云霞灿烂,余晖秀美掩映走过足迹,山气苍翠,宛若轻微吹拂诗人衣衫。
注释:¹云光:云雾和霞光,傍晚的夕阳余晖。²侵:逐渐侵染,掩映。³履迹:人的足迹。履,鞋。⁴山翠:苍翠的山气。山色青缥,谓之翠微。

  全诗以还家为线索,通过诗人对所见所闻的独特感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亦动亦静的艺术画面。

  “日落松风起”,开头这一句写景,描写了落日和松风,落日西下,松风渐起,诗人游兴未尽,漫步在回家的山间小道上。一“落”一“起”两个相对应的动词,生动鲜明地勾勒了日落西山、晚风骤起的暮色之景,使读者可以想象夕阳倚山而下的景象和晚风吹拂林叶的声音,意境逼真,神清气爽,瑰丽优美。

  “还家草露晞”,第二句紧扣上句,“还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应,点明了诗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正当秋高气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风吹拂,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挥发殆尽了,所以说“草露晞”。诗人踏在这些干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别轻细柔软,分外惬意。这也表明诗人已经游览了很长时间。这句话描绘了诗人意犹未尽、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

  接下来诗人还以“还家”的行踪为线索,进一步描写华子冈上的优美的环境。后两句写云光、山翠。

  “云光侵履迹”,写余晖下诗人行走的情形。“侵”字不仅把诗人在夕阳下一步步行走的姿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也写出了太阳渐渐下落,余光逐渐消散的过程。读完这句话读者可以联想到余晖逐渐消散,随风摇动的松林在阳光中不断变化的瑰丽景象,这就形象地描写出诗人在夕阳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岗的生动情景。

  “山翠拂人衣”,“山翠”本为“山风”,但诗人强调了“翠”字,不是山风吹动人的衣服,而是“山翠”拂人衣服,这就将具体形象转化成了无形的感受。诗人眼里满是山林的青翠颜色,这可爱的颜色仿佛有了生命,不断地轻拂着诗人的衣襟,也撩拨着诗人的心,使诗人感到分外地轻松自在。暗里转换了主宾关系,赋予薄暮明灭的山色以主动性,增强了景物的动感。上句中“云光”紧随着诗人,这句“山翠”追逐着诗人,它们仿佛对诗人眷恋不舍,而这样的描写从反面又衬托出诗人对华子冈美丽景色的喜爱和深深留恋之情。

  这首五言绝句,精选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这些零散的景物,把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勾勒了一幅声色俱佳、动静相宜的风景画,寥寥二十字,寓诗人独特的感受于寻常的山间景色之中,笔墨疏淡而意蕴超远。语言简洁,韵味丰富,情趣盎然。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211-212页

huágāng

péi tángdài 

luòsōngfēng huánjiācǎo 
yúnguāngqīn shāncuìrén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九曲池头¹三月三²,柳毵(sān)³。香尘扑马喷金衔(xián),涴(wò)春衫。
译文:三月三的九曲池畔,细嫩的柳条随风飘扬。前来游春的士人很多,车马如云,踏起的尘土直扑鼻子,弄脏了游人美丽的春衫。
注释:¹九曲池头:据考察,苏州并无九曲池。²三月三:阴历三月三日。魏晋以后固定这一天为上巳节,人们都到水边嬉游采兰或洗沐,以示驱除不祥,名叫“修禊”。³毵毵:枝条细长的样子。⁴衔:马嚼子。⁵涴:污染。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苦笋鲥(shí)¹乡味美,梦江南。阊(chāng)²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译文:这使我常常梦见故乡江南,那里的苦笋、尘鱼味道很鲜美。苏州城笼罩在烟水茫茫之中,晚风轻轻吹来,使人感到很惬意。河汊中的归舟慢慢落下风帆。
注释:¹鲥鱼: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入淡水产卵时,脂肪肥厚,味最鲜美,中国沿海各大河流中都有。²阊门:苏州城的西门。

  这首小词的结构是独特的。上片语言绚丽,写京都春景,下片语言淡雅,写江南春景。作者对两处春景都有着一份爱意,这之中的感情是含蓄、复杂而又微妙的。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杜甫《丽人行》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文学作品中常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在这里贺铸用“九曲池头三月三”这样的词句,调遣着杜诗所铺叙极写的曲江水边丽人踏青的壮观。借着读者的联想,贺铸轻而易举地将杜诗的意境拽到了读者面前,柳丝摇曳,美女如云。

  “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仍未直接写人,但士女如云,帝城春游的场面,却从一个侧面被渲染出来了。照说,通过香尘来写游人之多,也是较常见的写法。但“香尘扑马喷金衔”一句,却颇能造成气氛。《东京梦华录》云:“妓女旧日多乘驴,宣、政间惟乘马,披凉衫,将盖头背系冠子上。少年狎客,往往随后,亦跨马轻衫小帽。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谓之‘花褪马’,用短缰促马头,刺地而行,谓之‘鞅缰’,呵喝驰骤,竟逞骏逸。”贺铸曾居汴京,于都人行乐场景自寓于目而记于心,故能绘声绘色,生动地写出了境界。经过这样渲染后,再接上“沆春衫”三字,这春便有十二分的浓腻。

  “苦笋尘鱼乡味美,梦江南。”下片写江南春景。苦笋、尘鱼乃江南美味,佐酒佳肴。王安石《后元丰行》诗云:“尘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欧阳修《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云:“荻笋尘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这美味佳肴足以引起人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又让人想起晋代的张翰。时政混乱,翰为避祸,急欲南归,于是托词见秋风起,思故乡菰菜、蓴羹、鲈鱼脍,辞官归吴。贺铸于“梦江南”中透露着的也是思归的情愫。

  “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结句将这种情愫表达得更为清晰。“君到姑苏去,人家尽枕河。”门巷对着烟水,春日将暮,晚风恬静,点点归舟,缓缓地驶来,悠悠地落下白帆。“晚风恬”的“恬”字,极其准确地把握江南日暮晚风的特点。风恬,烟水更美,归帆落得更悠闲。“恬”,不仅是风给人的印象,也是词人此刻想到江南烟水时的情绪表现。“落归帆”三字,用语淡淡,造景淡淡,心绪似也淡淡,然而于淡淡之中分明有着一份浓浓的乡思。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03,第866页
2、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四卷,中国妇女出版社,,第103页

mèngjiāngnán··jiǔchítóusānyuèsān--zhù

jiǔchítóusānyuèsānliǔsānsānxiāngchénpēnjīnxiánchūnshān

sǔnshíxiāngwèiměimèngjiāngnánchāngményānshuǐwǎnfēngtiánluòguīfān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译文:路程遥远还没有到达,我放下了船桨将船停靠在环曲的水池边。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译文:睡在塘中的船上,感觉到阵阵寒意,才知道天气寒凉得更早了。我怀揣着愁思睡不着觉,觉得夜更长了。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译文:远处的钟敲响了,我看见有人在用木棒捣衣了。月亮将要隐去,天已经泛亮了。
此夕相思意,摇摇不暂忘。
此夕相思意,摇摇不暂忘。
译文:现在我的相思之情,在旅途的颠簸中,没有片刻消停。

jiāngchéngsuǒ--quán

chéngshūwèizhàohuítáng

shuǐ宿zhīhánzǎochóumiánjuézhǎng

yuǎnzhōngànchǔshǔyuèzhàoqíngshuāng

xiāngyáoyáozànwàng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qǐ)(yì)
译文:在千里之外常常会想回归故里,只能登上高台,在窗帘边眺望远方。
注释:临高台:汉《铙歌》十八曲旧题。千里:离家的路程。常:长久。绮翼:像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译文:孤鸟倦飞尚能还巢,峰峦连绵,穷却未能辨识故乡之所在。
注释:极:尽头。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四面见清风,朝夜起寒色。
译文:高台上四周凉风习习,暮色降临,唯觉寒气袭人。
注释:见:吹来。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谁知倦(juàn)游者,嗟(jiē)此故乡忆。
译文:又有谁知道倦于奔走求官之人的感受呢!感叹这些故乡的回忆。
注释:倦游者:倦于奔走求官之人。此为作者自指。嗟:感叹。

tóngshěnyòuzhūgōngchuīmíngèrshǒuèrlíngāotái--xiètiǎo

qiānchángguīdēngtáilíncáijiànniǎoháiwèibiànliánshān

miàndòngqīngfēngcháohánshuízhījuànyóuzhějiēxiāng

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
北固¹临京口,夷山²近海滨。
译文:北固山紧靠着京口,夷山临近大海之滨。
注释:扬子津:指扬州南面扬子江渡口。京口:即今镇江市,与扬子津隔江相望。¹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长江南岸。²夷山:京口东北方江中有焦山,焦山旁有松寥、夷山二小山,称海门山。
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
江风白浪起,愁杀¹渡头人。
译文:江风吹来掀起了白浪,愁煞渡头上的过江人。
注释:¹愁杀:愁煞,愁得要死。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愁情。诗的前两句以远视角度写京口的地势,视野开阔,境界壮丽;三四句写江口吹起大风,涌起如山白浪,愁杀了想要渡江的人们。全诗四句,都写得平易质直,明白如话,有襄阳民歌风味。

  诗是由题中之“望”而展开的,首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形式,写出孟浩然站在扬子津眺望南岸京口的地势。主要是从京口的北固、夷山二山来进行描述。北固山在镇江之北约一里,由于诗人是在江北南望京口,故以“临”字写出二者关系。而夷山在镇江以东约九里,诗人隔江相望,只隐约可见,故想象其绵延至海滨,以“近”字点刷山之态势,颇具动态感与延伸感,给人以艺术的联想。而那个方向又是诗人将去的处所,从中透露出他的几分企盼之情。二句中涉及到与京口有关的三个地名,且其中山名有二,然并不觉冗赘,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二句以山为对象,展现了京口的粗略地理位置。

  以上两句主要写远望之山,紧接一句,则写近望之江。随视线的移动,目光投视在大江之上,只见江风阵阵,白浪滚滚,显出一种奔涌气势。此句与前二句形成动、静对比,于动中将波翻浪卷、风声水声,分别触发人的视、听感觉,产生能影响人的官能感受的强烈效果。所以,最后一句之始,便以“愁”字作为一种心理回应,作为由听、视觉转换到感觉的审美活动的结果,表现出诗人见此物象而生发的特定心境,自然地由景入情。这里的“愁”,并非一般的乡愁、思愁、游子之愁,而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蕴。诗人久隐山林,年届四十始应试,结果不第而归,充满了难觅知音、厌倦京洛、意欲归隐的复杂感怀。这个“愁”字,除乡愁之外,还隐隐含藏着一种失意之愁。那浩浩,长河,滔滔江流,是诗人行程中的险途。同时,也可能又暗喻那使诗人“愁杀”的仕途上的阻隔。“渡头人”展现了忧郁愁苦的诗人自我形象,在结构上,又形成掉领全诗的特殊格局。

  全诗以题中之“望”作为基点,写了望中之景与望中之愁。其中,诗脉的条理和情感的逻辑十分清晰。以“望”起,望山(静态)、望江(动态),由此引起“愁",从主体对客体的审视中,展示诗人心绪。情景弥合无间,意境悠远深厚,语言平实清淳。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主编. 王维孟浩然诗歌名篇欣赏[M].成都:巴蜀书社,1999 ,86-8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