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赋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它假托“白发”与其主人的对话来构成全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不重真才实学、只看外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这篇赋语言朴素,寓言深刻,托讽味长,形式别具一格。
这篇赋表面上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当世用年轻之士,年长者无用,作者对此有怨,用了曲折表现的手法,借白发之言说出。但这还不是本篇要揭示的实质问题。赋中说:“贾生自以良才蝇异”,“四皓佐汉,汉德光明。”无论年少、年老,都应以德、才作为录用升迁的标准。所以赋的后一部分说:“曩贵耆耄,今薄旧齿……虽有二毛,河清难俟。”这与赵壹《刺世疾邪赋》中所说“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的意思一致。
左思生活的时代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败,左思出身寒门,故一直受压抑而不得展其怀抱。“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当时的普遍状况。所以这篇看来诙谐的游戏之笔,实是基于作者辛酸经历之上的愤慨之作,只是表现得含蓄隐晦,鉴于种种原因,不便明言罢了。
这篇小赋语言朴素,行文幽默,形式别具一格,乃是在六朝抒情短赋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星星点点白发,从两鬓生起。虽然不是黑苍蝇,但也有损仪容。出仕做官,因此被人耻笑。我将用镊子将它拔除,只为富贵俸禄。白发将被拔除,忧伤自诉:“生当不幸,正遇先生年暮。像树叶被秋霜逼迫,生下来我就洁白如素。一照明镜,悚然被人厌恶。晨生暮除,犯了何罪的缘故?您看看橘子柚子,它们肉白光洁。人们看重它们的洁白,并不崇尚它们的绿叶。希望您高抬贵手,放下镊子。
告诉你呀白发,看看现在的社会仕途;谁不追求富贵荣华?大家都看重繁华,轻贱萎枯。人人向往赫赫宫殿,光宗耀祖。年轻人做高官,争相献上计谋。秦国甘罗十二乘车出仕赵国,齐国子奇十八受命治理阿地;汉朝的终军和贾谊,年少才高,著称于朝。我要以他们为楷模,拔去白发,留下青丝:这,全由我做主!白发将被拔除,闭目大哭:“我多么冤枉呀,您又多么糊涂!甘罗因为智慧善辩被人推重,不因青丝满头而出名;贾生因为优异才干受到超常礼遇,不因乌发才被拔擢。我听先民说过,治国需用老成之人。伯夷叔齐归顺周朝,周朝政治清明,商山四皓辅佐汉朝,汉朝政治光明。您又何必拔除我,然后才求取俸禄?”
告诉你呀白发,凡事都有缘由!你的话,并非没有道理!过去看重老成持重之人,但现在轻贱年老人!白发苍苍的荣期,只有归隐田里!虽然白发刚露头,但等到黄河变清,该等到什么时候?孔子曾经感叹:要与时俱进,随波逐流!白发词穷,只有发誓固守贫穷。过去装饰朱颜,现在只能首如飞蓬!感叹身体发肤,也不能自始自终。聊借寓言文字,来讽刺现今世俗!
注释
星星:头发花白的样子。
鬓垂:鬓角。
青蝇:苍蝇。
光仪:光彩的仪表。
策名:朝廷的简策命以官爵,指出仕。
观国:观察国情,引申为从政。
爵:官爵。
縻:牵系。
惄然:忧思的样子。
禀命:受于天的命运。
惕然:戒惧的样子。
见恶:被讨厌。
暠:白色。
素华:白色的花。
匪:非。
尚:崇尚,看重。
戢:敛,停止。
摄子之镊:收起你的镊子。
咨:询问、商议。
阊阖:皇宫的门或京都的正门。
蔼蔼:人众多而有威仪的样子。
紫庐:紫宫,即皇宫。
弱冠: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行冠礼后的一段时间中称为弱冠。
童髫:童年。髫,古时儿童下垂的头发。
甘罗:人名。战国时楚国人,十二岁事秦相吕不韦,自请出使赵国,迫赵王割五城给秦,拜为上卿。
乘轸:指乘车使赵。轸,车。
子奇:人名。春秋时齐人,十六岁时奉命治理阿地,阿大治。
剖符:古代国君分封诸候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终:指汉代的终军。
贾:指汉代的贾谊。
云衢:云中的道路。比喻朝廷。
二老:指伯夷、叔齐。《史记·周本记》:“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此后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故下句说“周道肃清”。
四皓:指秦末隐居在商山的四位白发老人: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汉高祖闻其名请之,不至。后来汉高祖打算废太子而另立,张良出主意让太子礼贤下士请这四位老人至,常在太子左右,高祖知太子羽翼已成,遂去废太子之打算。
要:通“邀”,求取。
以:因由,缘故。
曩:以往。
耆耋:指高寿人。古时六十岁为耆,八十岁为耋。
旧齿:指老年人。
皤皤:老人头发通白的样子。
荣期:荣启期。春秋时隐士。孔子游泰山,见其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二毛:头发黑白夹杂的人,指老年人。
河清:黄河之水变清。相传黄河水每千年变清一次,这时会有圣人出现,天下大治。
随时之变:《易经·随卦》《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相传《彖》为孔子所作。
固穷:安守贫困。
临:居高面低。
玉颜:美好的面貌。
从飞蓬:同飞蓬同类。飞蓬,沙漠上随风而滚动飘飞的一种草。
克终:能有始有终。克,能。
国风:《诗经》的一部分,共有诗一百六十首,基本上为各地民歌。
这篇赋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它假托“白发”与其主人的对话来构成全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不重真才实学、只看外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这篇赋语言朴素,寓言深刻,托讽味长,形式别具一格。
这篇赋表面上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当世用年轻之士,年长者无用,作者对此有怨,用了曲折表现的手法,借白发之言说出。但这还不是本篇要揭示的实质问题。赋中说:“贾生自以良才见异”,“四皓佐汉,汉德光明。”无论年少、年老,都应以德、才作为录用升迁的标准。所以赋的后一部分说:“曩贵耆耄,今薄旧齿……虽有二毛,河清难俟。”这与赵壹《刺世疾邪赋》中所说“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的意思一致。
左思生活的时代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败,左思出身寒门,故一直受压抑而不得展其怀抱。“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当时的普遍状况。所以这篇看来诙谐的游戏之笔,实是基于作者辛酸经历之上的愤慨之作,只是表现得含蓄隐晦,鉴于种种原因,不便明言罢了。
这篇小赋语言朴素,行文幽默,形式别具一格,乃是在六朝抒情短赋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这首诗首联写诗人向友人告知今昔不如愿的难言苦衷,颔联写诗人告知朋友自己的凄凉境遇,颈联以物喻己写诗人心灰意冷的思归情绪,尾联点题并向朋友告知不堪奔波的宦游生涯,抒发了诗人因得不到重用而产生的怨恨与牢骚。全诗意趣高远、新巧而描写沉着。
首联是对过往的三十年的否定,首句中“知已非”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句意否定的内容,当是诗人自己对功名的追求。不过,陶渊明说“今是而昨非”,与此诗却说“今年依旧”,其中包含着不能如陶渊明那样毅然归去来的难言苦衷,诗人内心的悲怆就不是陶渊明可比的了。
颔联用人、秋作比,以秋归反衬人不仅难“归”,而且还不得不“犹去”的凄凉境遇。对于“黄尘满面”一副劳碌相的人,红叶只是“无言”,这神态,是同情诗人的不遇,或是劝其与秋同归。
颈联是用白描写景,情在景中。天寒、雁瘦、岁暮、乌微,这一幅幅丧飒凄厉的图画,正是诗人心灰意懒情绪的反映。鸿雁乃信使,瘦则无力,当然是寄书难达了。乌鸦至日暮便聚栖在村舍附近,诗中着一“微”字,表示暮色苍中视野模糊,更显诗人的茫茫之感。因而这一联在字句的背后还有思家的含义。
尾联回头点题。“往来屑屑”照应“黄尘满面”,用不堪奔波的情态描写,来说破“以事走郊外”,从这里可以知道题目中所说的“事”当是诗人极为厌恶却又不能不为之奔走的“公事”。“君应笑”在点明“示友”的同时又照应首联。不过这里从友人的角度看诗人的宦游生涯,比首联中的否定就更进了一步。
“南池照客衣”,化用杜甫《太平寺泉眼》中“明涵客衣净”的诗句,是“示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杜甫在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后西入秦州,艰苦漂泊之中亦时时流连自然,太平寺之游即是杜甫雅兴的流露。这种处境和爱好同诗人此时的情况是相类似的。这首诗如此结尾,还足以使诗人诗风中“俊雅”的一面成功地克服了由于牢骚太盛而可能产生的板滞和村伧气,把诗篇收束得雍容飘逸。
此诗的情态描写也值得注意:用“黄尘满面”“往来屑屑”写己,用“君应笑”状友,都极生动、形象,在主客之间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此外,写鸿雁用“瘦”,写鸟乌用“微”,不仅各具特征,宛然可见,而且很符合秋归之日的节令和此诗的题旨。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文章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4、因势利导,论辩灵活
孟子见到齐王就“好乐”的事向齐王发问。齐王对“乐”的意义并不理解而觉理亏,因而“变乎色”,忙拿“直好世俗之乐”来作托词,不料孟子却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此时孟子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表现了论辩的灵活性。而后的两个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引导齐王将谈话的话题引入自己的轨道,逐步明确自己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总观全词,作者对虞美人草的遭遇是惋惜的,对虞美人草的品格是赞赏的。联系作者身世和南宋情况来看,作者是想借此词来讽刺和规劝南宋君臣不要沉溺于歌舞生活,招致亡国杀身之祸,而应发奋图强,收复失地,重振国威。同时,作者也是借此词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因此,这首词写得既豪放又婉约,是咏物词中的妙品。
这首词上片既描绘了春景宜人,又于结处点出“可怜人”无聊无绪的情态,春景与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就透露了“可怜人”的独自忧伤。下片前两句写闺房中的绮旎缠绵,很象艳词绮语的套话,但接着陡然一转,过去的这些都是为了让我咀嚼今天的孤眠滋味。这首词前景后情,转折生趣,层层入深,很有感发的魅力。
春水泛绿,满山花红,若应景而生,纳兰这首词当是作于初春时节的吧。春天踩着冬天的尾巴悄然而至,风里还裹着几丝料峭寒意。柳梢的绿意没来得及闯入人的视野里,那如丝如雾般的柳絮便肆无忌惮地飞舞起来,裹挟着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春的湿润气息。春河开冻,百花盛开,正是外出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但她却偏偏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孤枕”两字后面向来都是“难眠”,纵使困意再浓、春觉再暖,她也难以成眠。房前屋后已尽是一派春光,屋内却昏昏暗暗,恰如那女子失落的心情。将灯烛移近,墙上便映出自己的身影,可惜与自己成双成对的只能是这摸不到、触不到的虚影,叫她追忆起往日良宵共度的情景。
昔日甜蜜的话语仿佛还在耳畔,正待细细琢磨,一阵风从窗外吹进来,那甜蜜的回忆便陡然抽离,只留下闲愁与苦涩在空气里弥散开来。这番愁绪难以消遣,索性起身走到窗前,哪知归鸿丝毫不懂得避讳离人的相思,一只只啼叫着从窗外飞过,偏偏又排不成规规矩矩的“人”字,想必这一笔凌乱的书写会令她心中更加烦怨。
这首词从明媚的春光写到人物的烦扰,一派欢喜、浪漫的景象都成了闺中人满腹幽怨的背景色,就像在花团锦簇、百芳争艳的花园内,偏偏有一株枯萎凋零的植物;又像在人群喧闹处,几乎所有人都面带喜色、纵情狂欢,偏偏一人兀立中间,满脸怨恼、双眼噙泪。这首词里的女子就是这样,当所有人尽情享受着怡人的春色时,她却感受不到他们的快乐。
王安石之子王雾曾做过一首《倦寻芳慢》,其中有这样两句:“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谁共”二字反诘,意即无人与共。即便是“风光满目”的良辰好景,无人携手同游览,于游燕之事就意懒情倦了。纳兰笔下这名女子也是这样吧,等不到离去的良人,便索性沉睡好了,“可怜人”无聊无绪的情态跃然纸上。即使这女子走出绣楼,也只能在一群人的狂欢中品尝一个人的孤单而已。
“归去后,忆前欢。”世人大抵如此,相伴之时往往只沉浸于甜蜜喜乐之中,竟不知再大的欢喜也有尽头。斯人若去,无论是闺中思妇还是独活的檀郎,剩下的唯有空忆而已。昔日“密语”只是前欢的象征,如今只剩了“孤眠”的滋味。最易逝去是韶华,人间的春色之美好正如青春,不论是在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时节,还是在一个女人最璀璨的年华,不能与爱人长相厮守便都是莫大的遗憾。最可怕的未必是衰老本身,而是不能与相爱之人从年少轻狂携手到鬓染霜花的空恨。
在纳兰的诗词中,就有这样一群惆怅伤怀的女子,她们或者独立樱桃树下,或者站在清冷的荷塘月色中,或者倚靠在窗台前,追忆温存的往事,怀念逝去的时光,那些离去的爱人、不归的浪子,在如柳絮般郁郁的思念中渐行渐远,唯有一斛清冷的月光,将她们的思念拉扯得那么漫长,长到像岁月一样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