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疏惨倚颓墙,病叶先秋已半黄。
封植不知何岁月,凋零今困几风霜。
老根傍出人供爨,蠹腹多穿马系韁。
叹惜他年承爱赏,清阴曾借暑天凉。
古槐疏惨倚颓墙,病叶先秋已半黄。
封植不知何岁月,凋零今困几风霜。
老根傍出人供爨,蠹腹多穿马系韁。
叹惜他年承爱赏,清阴曾借暑天凉。
李复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 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¹
注释:¹眄 :【拼音】:[miǎn] 【字义】:1.斜着眼看:~视。~睨。~伺(窥伺)。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
乍奉长门发,时承柏梁宴。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但画双黄鹄,莫画孤飞燕。
但画双黄鹄(hú)¹,莫画孤飞燕。
注释:¹黄鹄:鹄又叫天鹅。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泽,也有黄鹄、丹鹄,生活在湖、海、江、河,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称为天鹅绒。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诗人与画家在行为上互相合作,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在理论上又相通相近,所以便促成了中国诗画史上第一次诗画较为密切的融合。这无疑是题画诗形成的机缘与条件。就绘画而言,据《贞观公私画史》载,魏晋时期教化类绘画尚有十之一二,到南北朝时期,便十分少见了。由于政治权力对文化思想干预较少,这便为当时的诗人、画家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一个时期内,生活的怪异化,思想的极端化,形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生活的重要特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¹露为霜,
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注释:¹摇落:凋残。
群燕辞归鹄南翔。(鹄南翔 一作:雁南翔)
群燕辞归鹄(hú)¹南翔。(鹄南翔 一作:雁南翔)
译文:燕群辞归,天鹅南飞。
注释:¹鹄:天鹅。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作“雁”。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思断肠 一作:多断肠;何为 一作:君为)
念露客游思断肠,慊(qiàn)(qiàn)¹思归恋故乡,何为²淹留³寄他方。(思断肠 一作:多断肠;何为 一作:露为)
译文: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忡忡,怀念故乡。君为何故,久留他方?
注释:¹慊慊:空虚之感。²何为:一作“露为”。³淹留:久留。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贱妾茕(qióng)¹守空房,忧来思露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译文:我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难以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¹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¹琴鸣弦发清商²,短歌微吟不能长。
译文: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注释:¹援:执,持。²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明月皎(jiǎo)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¹
译文: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注释:¹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¹独何辜限河梁²
译文: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注释:¹尔:指牵牛、织女。²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喜鹊为他们搭桥。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徭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ànqià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óng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yānxíngèrshǒu ·

cáo wèijìn 

qiūfēngxiāotiānliáng cǎoyáoluòwéishuāng 
qúnyānguīnánxiáng  (nánxiángzuò yànnánxiáng )
niànjūnyóuduàncháng qiànqiànguīliànxiāng wéiyānliúfāng  (duànchángzuò duōduàncháng wéizuò jūnwéi 
jiànqièqióngqióngshǒukōngfáng yōuláijūngǎnwàng juélèixiàzhāncháng 
yuánqínmíngxiánqīngshāng duǎnwēiyínnéngcháng 
míngyuèjiǎojiǎozhàochuáng xīnghàn西liúwèiyāng 
qiānniúzhīyáoxiāngwàng ěrxiànliáng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¹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shì)²其财者不责偿³。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他的父亲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神奇。
注释:¹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²贳:赊欠。³偿:归还。⁴弥月:小儿初生满一个月。也称满月。小儿初生满一个月。也称满月。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少负气节,沈厚¹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shuò)²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译文: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朴实稳重,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注释:¹沈厚:亦作“沉厚”。朴实稳重。²朔望:朔日和望日。旧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亦指每逢朔望朝谒之礼。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dàn)¹(chú)²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yǒu),犹可二百里。褫(chǐ)³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不择粟(sù),饮不择泉,揽辔(pèi)未安,踊(yǒng)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gù)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jiè)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译文: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食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探望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要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妆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皇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还因忧心天下而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
注释:¹啖:吃。²刍豆: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³褫:脱去,解下。⁴揽辔:挽住马韁。驽钝:平庸低下。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shuò)¹,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²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zhì)³,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chú)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cù)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hù)三事赐之。飞跋(bá)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译文:岳飞年轻时候很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才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凭什么安家立业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生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急驰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得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后题跋,单单指出曹操是奸贼所以鄙视他,特别被秦桧所讨厌。李宝从楚地来归顺,韩世忠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顺岳飞,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答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赞叹佩服。
注释:¹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²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³踬:被东西绊倒。⁴蹙:皱。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xún)(xún)¹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译文: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饱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温顺恭谨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注释:¹恂恂:温顺恭谨的样子。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tiáo)(yáo)¹太华²俯咸(xián)³,天外三峰(fēng)(xiāo)不成。
译文: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注释:¹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²太华:即华山。³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⁴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武帝祠(cí)¹前云欲散,仙人掌²上雨初晴。
译文: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注释:¹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²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河山北枕(zhěn)秦关¹险,驿(yì)²西连汉畤(zhì)³平。
译文: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注释:¹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²驿路:指交通要道。³汉畤: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
借问路旁名利客¹,何如此处学长生²
译文: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注释:¹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²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削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削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削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削掌”。汉武帝观仙削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削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削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削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削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晴。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削  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削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削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削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削“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削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削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削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削间词话》),诗削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削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削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岧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削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削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此诗劝“学长生”,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削不用直说,反向旁削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削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0-371

xíngjīnghuàyīn

cuīhào tángdài 

tiáoyáotàihuàxiánjīng tiānwàisānfēngxuēchéng 
qiányúnsàn xiānrénzhǎngshàngchūqíng 
shānběizhènqínguānxiǎn 驿西liánhànzhìpíng 
jièwènpángmíng chùxuéchángshēng  (zuò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烽火¹照西京²,心中自不平。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注释:¹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²西京:长安。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牙璋(zhāng)¹辞凤阙(què)²,铁骑(qí,旧时读jì)绕龙城³
译文: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注释:¹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²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³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雪暗凋¹旗画,风多杂鼓声。
译文: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注释:¹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百夫长¹,胜作一书生。
译文: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¹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画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cóngjūnxíng

yángjiǒng tángdài 

fēnghuǒzhào西jīng xīnzhōngpíng 
zhāngfèngquè tiěràolóngchéng 
xuěàndiāohuà fēngduōshēng 
nìngwéibǎizhǎng shèngzuòshū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