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脱等 撰 - 古诗词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¹待制。光生七岁,凛(lǐn)²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³,一儿登瓮(wèng),足跌没水中,众皆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¹⁰冠,性不喜华靡(mí),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zān)一枝。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七《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七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他就把书本常常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几乎到了不知道饥饿、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程度。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了水缸上,却一不小心失足落入缸中,淹没在水里。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地击破水缸。水从破了的水缸中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注释:¹天章阁:宋朝阁名。始建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次年(1021年)建成,座落会庆殿以西,龙图阁以北。宋仁宗即位,用以收藏真宗御书。仁宗后于阁内设阁臣,其学士、直学士、待制为侍从职。²凛然:严肃。³于:在。⁴庭:庭院。⁵瓮:口小肚大的陶器。⁶足跌:失足。⁷皆:全,都。⁸弃:离开。⁹迸:涌出。¹⁰甫:刚刚。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¹多良田,夏人²蚕食³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dí),亦可渐纾(shū)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mò),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译文: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面良田很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注释:¹西:西面。²夏人:西夏人。³蚕食:比喻逐步侵占。⁴籴:买进(粮食)。⁵贱:价钱低。⁶引咎:把过失归于自己。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¹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²。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译文: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注释:¹贡:古代臣民把物品献给朝廷。²表贺:上表庆贺。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仁宗始不豫¹,国嗣(sì)²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yí)³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jù)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sì)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译文: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注释:¹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²国嗣:皇位继承人。³贻:赠送。⁴书:书信。⁵何遽:表示反问,可译作“如何,怎么”。⁶受命:接受命令。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zhǔ)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好,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¹,其所注措²,大抵³皆祖此书。
译文: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好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注释:¹当国:掌管国政。²注措:措置,安排。³大抵:大都、大致。⁴祖:效法、尊崇。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译文: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 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好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 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 一直到英宗朝结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译文: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zhé)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¹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xuān)²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³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译文: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好见,执好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好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注释:¹中外:朝廷内外。²儇慧:浮浅慧黠。³洎:等到。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¹登第²,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zhěn)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³画界堠(hòu),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zú),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nǎng)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jué)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hù)¹⁰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注释:¹武选:通过科举中的武科举来选拔武术人才。²登第:特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³申:至,到。⁴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⁵迎:面对。⁶辄:就。⁷著:接触,挨上。⁸镞:箭头。⁹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前或退却。¹⁰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朱熹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huī)州婺(wù)²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³,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译文: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颖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颖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颖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颖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在岀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注释:¹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²徽州婺源:现在的江西婺源县。³悟:有悟性。⁴就傅:跟从老师读书。⁵贡于乡:参加乡贡考试。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栗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¹。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²,多所全活。讫(qì)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sù)³。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bǐ)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栗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躅(zhú)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译文: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颖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颖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颖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注释:¹军:宋代行政区域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县。²讲求荒政: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⁴引进士子:召集学生。⁵讲论:讲学。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dān)(piáo)(lǚ)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lí)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译文: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颖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颖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颖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
王安中字¹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²,历³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zhé)(jiān)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¹⁰三题使具草¹¹,立就,上¹²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¹³。”未几,自秘书少监除¹⁴中书舍人,擢¹⁵御史中丞¹⁶。开封逻卒¹⁷夜迹盗¹⁸,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fù)以为盗,民讼诸¹⁹府,不胜考掠²⁰之惨,遂诬服²¹。安中廉²²知之,按²³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²⁴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²⁵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²⁶寅缘²⁷关通²⁸。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²⁹;并言京欺君僣³⁰上、蠹(d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³¹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³²,俟³³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³⁴,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³⁵。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fǔ)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³⁶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³⁷。药师跋扈(hù),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³⁸论其缔合³⁹王黼(fǔ)、童贯及不几察⁴⁰郭药师叛命⁴¹,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⁴²嵩山崇福宫;又责授⁴³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⁴⁴。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⁴⁵如此。
译文: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争相议论祥瑞,朝廷大臣动辄上表称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上表,称他为奇才。后来有一天,徽宗特地拿出三封诏令让他草拟,安中马上写成,皇上就在他的草稿后批道:“可任中书舍人。”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向皇上引见方士王仔昔,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结交关照他。安中上疏请求从今召用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并且陈述蔡京欺君僭上、祸国害民的几件事。皇上惊觉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打算马上实行你的上奏请求,因为接近天宁节,等过了此节,一定为你罢免蔡京。”蔡京探察得知,非常害怕,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宫中侍从,向皇上哭诉恳求。皇上因此升迁安中为翰林学士,又升他为学士承旨。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山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药师骄横,府中政事都专断独行,安中无法制止,于是曲意逢迎他,因此药师越发骄横。靖康初期,谏官弹劾他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纠察郭药师违反朝命,安中被罢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贬任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在象州安置。高宗即位,把他迁到内地道州,不久让他自便。绍兴初年,复任左中大夫。其子王辟章任泉州知州,迎接安中前往,不久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安中作文章丰润敏拔,尤其擅长四六文体。徽宗曾经在睿谟殿举行宴会,命令安中赋百韵诗以记其事。诗写成后,徽宗欣赏赞叹不已,命令大字书写在殿屏上,只要是侍臣,就都把副本赏赐给他们。受到重视就像这样。
注释:¹字:表字,人的别名。《礼记》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说“幼名,冠字。”可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这时才有字。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²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³历:担任、先后担任各种官职。⁴秘书省著作郎:秘书省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其位有监、少监、丞。著作郎是负责编修国史官名。⁵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8年(1111-1118),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意即“为政者如奉行和谐统治,那天下都将平安无事”。⁶瑞应:古代以为帝王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谓之瑞应。⁷辄:礼记,就。⁸笺:信札,名词用作动词,用信札。⁹表贺:上表庆贺。¹⁰制诏:皇帝的命令。¹¹具草:拟稿;起草。¹²上:君主;帝王。¹³中书舍人:官名,任起草诏令之职。¹⁴除:任命;授职。¹⁵擢:提升官职。¹⁶御史中丞:官名,御史台长官之一,负责监察朝廷官吏。¹⁷逻卒:巡逻的士兵。¹⁸迹盗:跟踪查捕盗贼。¹⁹诸:“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²⁰考掠:考,假借为“拷”,拷打;掠,拷打,拷问。²¹诬服:无辜而服罪。²²廉:察考,访查。²³按:考查,研求。²⁴乡:通“向”,向往,景仰。²⁵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²⁶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借指外戚。²⁷寅缘:指某种可资凭借攀附的关系。²⁸关通: 勾结,串通。²⁹保任:担保。³⁰僣: 超越本分。³¹悚然:形容害怕的样子。³²天宁节:宋时定徽宗诞辰为天宁节。³³ 俟:等待。³⁴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³⁵承旨: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³⁶知:主持,主管。³⁷同知府事:同知府事、同知节度使事与同知州事,都是地方副长官。³⁸言者:指言官,包括监官和谏官;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³⁹缔合:结合。⁴⁰几察:犹稽查。几,通“讥”。⁴¹叛命:背叛王命。⁴²提举:管理,掌管。⁴³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官。⁴⁴四六之制:即骈文,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被称为四六文。⁴⁵见重:受到重视。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杨万里¹为人刚而偏²。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³,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tuō)(zhòu)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yè)(yuán)。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huì),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jiàn)日益甚,万里忧愤,怏(yàng)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dǐ)¹⁰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¹¹自外至,遽(jù)¹²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tòng)哭失声¹³,亟(jí)¹⁴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¹⁵,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并且固执。宋孝宗刚开始爱惜他的才干,向 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 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韩侂胄)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许诺给他高官做。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权高,杨万里愤愤不平,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族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岁数这么大了,仍然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完就去世了。
注释:¹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²偏:固执。³周必大: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名相。⁴见:被韩侂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⁵掖垣:泛指高官。⁶恚:怨恨。⁷柄国:掌管国家。⁸僭:超越本分。⁹怏怏:不高兴。¹⁰邸:此指官府。¹¹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¹²遽:就、马上。¹³恸哭失声:悲极气噎,哭不出声。形容悲痛到极点。¹⁴亟:赶快、急忙。¹⁵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¹,母郑,亲²³之学,家贫,至以荻(dí)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注释:¹孤:指幼年丧父。²亲:亲自。³诲:教导。⁴推官:古代官名。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chù)¹。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xǐ)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xī)(xī)²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译文: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 ,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注释:¹黜:降职。²翕翕:趋附的样子。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译文: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bì),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gào)、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yǐng)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tài)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译文: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译文: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 别号醉翁, 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¹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shì)²其财者不责偿³。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译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他的父亲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神奇。
注释:¹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²贳:赊欠。³偿:归还。⁴弥月:小儿初生满一个月。也称满月。小儿初生满一个月。也称满月。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少负气节,沈厚¹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shuò)²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译文: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朴实稳重,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注释:¹沈厚:亦作“沉厚”。朴实稳重。²朔望:朔日和望日。旧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亦指每逢朔望朝谒之礼。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dàn)¹(chú)²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yǒu),犹可二百里。褫(chǐ)³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不择粟(sù),饮不择泉,揽辔(pèi)未安,踊(yǒng)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gù)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jiè)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译文: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食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岳飞十分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地区,他派人去探望母亲,并且把母亲迎接归来。他的母亲有很难治愈的疾病,要喂药一定要亲自来。他的母亲过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饭三天。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妆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岳飞。岳飞说:“现在皇上到了很晚的时候还因忧心天下而没睡,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玠更加尊敬佩服他了。
注释:¹啖:吃。²刍豆: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³褫:脱去,解下。⁴揽辔:挽住马韁。驽钝:平庸低下。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shuò)¹,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²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zhì)³,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chú)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cù)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hù)三事赐之。飞跋(bá)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
译文:岳飞年轻时候很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他说:“你在某天到达河朔的时候,才可以痛快喝酒。”岳飞就再也不喝酒了,皇帝当初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凭什么安家立业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生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急驰下陡坡跳战壕,将士们都穿着厚重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下陡坡,马失蹄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岳飞)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休息,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飞)擅长用少数人攻击很多人。(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仁义、智慧、信心、勇气、严格,缺少一样都不可以。”每当调配军粮,(他)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东南地区的民力,消耗凋敝得很严重。”荆湖平定,招募农民经营田地,又作为屯田,每年节省一半的漕运。皇帝亲手书写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人的事迹赏赐给他。岳飞在文章后题跋,单单指出曹操是奸贼所以鄙视他,特别被秦桧所讨厌。李宝从楚地来归顺,韩世忠留下他,李宝痛哭着要归顺岳飞,韩世忠写书信来告诉(岳飞),岳飞答复说:“都是为了国家,何必分你我呢?”韩世忠赞叹佩服。
注释:¹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²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³踬:被东西绊倒。⁴蹙:皱。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xún)(xún)¹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译文: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饱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温顺恭谨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注释:¹恂恂:温顺恭谨的样子。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译文: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士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并以“正心诚意”之学相勉励,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取名为“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讙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讙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译文:张浚入相,将杨万里荐于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父亲死居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翰林侍讲学士张木式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抗争,要求留张木式在朝,又致书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劝说他,张木式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升太常寺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又转将作少监,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高宗称他为“仁者之勇”,遂有重用他的意思,于是提升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被征召为尚左郎官。
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曰:
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曰:
译文: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因发生地震,杨万里应皇帝诏命上书说:
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南北和好逾二十年,一旦绝使,敌情不测。而或者曰:彼有五单于争立之祸。又曰:彼有匈奴困于东胡之祸,既而皆不验。道涂相传,缮汴京城池,开海州漕渠,又于河南、北签民兵,增驿骑,制马枥,籍井泉,而吾之间谍不得以入,此何为者耶?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一也。
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南北和好逾二十年,一旦绝使,敌情不测。而或者曰:彼有五单于争立之祸。又曰:彼有匈奴困于东胡之祸,既而皆不验。道涂相传,缮汴京城池,开海州漕渠,又于河南、北签民兵,增驿骑,制马枥,籍井泉,而吾之间谍不得以入,此何为者耶?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一也。
译文:“臣听说在没有事的时候说有事,不影响其为忠臣;在有事的时候说没有事,其奸佞之心就严重了。现在宋金两国南北和好已超过二十年,一旦使者断绝来往,敌情就会变化莫测。可是却有人说,金人有当年匈奴‘五单于争立’的祸乱,又有人说,金人有当年匈奴被东胡族围困的灾难,后来都不确实。道途纷纷传说,金人修缮汴京城池,开凿海州漕渠,又在河南、河北征调民兵,增加驿骑,赶制马槽,疏通井泉,我们的间谍却根本没有办法混进去,这究竟是要干什么呀?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一。
或谓金主北归,可为中国之贺。臣以中国之忧,正在乎此。此人北归,盖惩创于逆亮之空国而南侵也。将欲南之,必固北之。或者以身填抚其北,而以其子与婿经营其南也。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二也。
或谓金主北归,可为中国之贺。臣以中国之忧,正在乎此。此人北归,盖惩创于逆亮之空国而南侵也。将欲南之,必固北之。或者以身填抚其北,而以其子与婿经营其南也。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二也。
译文:“有人说金主回北方,可为大宋庆贺。臣以为大宋的忧患,正在这里。金主北归,大概是接受了完颜亮倾国南侵惨败的教训。将要南侵,必定要稳定内部或者是以自身镇抚其北方,而令他的儿子和女婿经营其南边。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二。
臣窃闻论者或谓缓急,淮不可守,则弃淮而守江,是大不然。昔者吴与魏力争而得合肥,然后吴始安。李煜失滁、扬二州,自此南唐始蹙。今曰弃淮而保江,既无淮矣,江可得而保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三也。
臣窃闻论者或谓缓急,淮不可守,则弃淮而守江,是大不然。昔者吴与魏力争而得合肥,然后吴始安。李煜失滁、扬二州,自此南唐始蹙。今曰弃淮而保江,既无淮矣,江可得而保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三也。
译文:“臣私下听说有的大臣认为,淮河遇到缓急不可守,就建议弃淮河而守长江。这是非常不对的。过去吴国通过与魏国激战而取合肥,然后吴国才安。李煜失掉了滁、扬二州,从此南唐开始破败。今天说放弃淮河而退保长江,既然没有淮河了,长江能保得住吗?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三。
今淮东、西凡十五郡,所谓守帅,不知陛下使宰相择之乎,使枢廷择之乎?使宰相择之,宰相未必为枢廷虑也;使枢廷择之,则除授不自己出也。一则不为之虑,一则不自己出,缓急败事,则皆曰:非我也。陛下将责之谁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四也。
今淮东、西凡十五郡,所谓守帅,不知陛下使宰相择之乎,使枢廷择之乎?使宰相择之,宰相未必为枢廷虑也;使枢廷择之,则除授不自己出也。一则不为之虑,一则不自己出,缓急败事,则皆曰:非我也。陛下将责之谁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四也。
译文:“今淮东、淮西共有十五个郡,所谓防守的将帅,不知道陛下是让宰相去选择呢,还是枢密院去选择?让宰相去选择,宰相未必会为枢密院考虑;让枢密院去选择,则将帅的提拔授予不在枢密院的职权范围。一方不为另一方考虑,另一方则非职权范围内的事,缓急败了事,则都说这不是我造成的。那陛下将责备谁呢?臣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四。
且南北各有长技,若骑若射,北之长技也;若舟若步,南之长技也。今为北之计者,日缮治其海舟,而南之海舟则不闻缮治焉。或曰:吾舟素具也,或曰:舟虽未具而惮于扰也。绍兴辛巳之战,山东、采石之功,不以骑也,不以射也,不以步也,舟焉而已。当时之舟,今可复用乎?且夫斯民一日之扰,与社稷百世之安危,孰轻孰重?事固有大于扰者也。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五也。
且南北各有长技,若骑若射,北之长技也;若舟若步,南之长技也。今为北之计者,日缮治其海舟,而南之海舟则不闻缮治焉。或曰:吾舟素具也,或曰:舟虽未具而惮于扰也。绍兴辛巳之战,山东、采石之功,不以骑也,不以射也,不以步也,舟焉而已。当时之舟,今可复用乎?且夫斯民一日之扰,与社稷百世之安危,孰轻孰重?事固有大于扰者也。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五也。
译文:“南方和北方各有擅长的技术,像骑马,像射箭,是北方擅长的技术;像水战,像步战,是南方擅长的技术。今天为北方谋利益的人,日日修缮和整治他的海船,而我南方的海船却从没有听到说修缮整治。有人说,我们的海船是平时就整治好了,也有人说,我们的海船虽然没有准备好,可是我们怕干扰老百姓。要知道,绍兴辛巳年(1161)的宋金战争,山东和采石之战的取胜,不是靠骑马,不是靠射箭,也不是靠步兵,而是靠舟战。那时候的船,现在还能再用吗?而且,对百姓一时间的干扰,与国家百代的安危,究竟谁轻谁重?事情终究有比干扰百姓还要大的东西。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五。
陛下以今日为何等时耶?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但闻某日修某礼文也,某日进某书史也,是以乡饮理军,以干羽解围也。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六也。
陛下以今日为何等时耶?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但闻某日修某礼文也,某日进某书史也,是以乡饮理军,以干羽解围也。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六也。
译文:“陛下以为今日是何等时候呀?金人日益进逼,边界日受侵扰,却没有听到防御金人的是什么策略,保卫边界的是什么办法;只是听到某日修某礼文,某日献某史书,这样是用礼仪来治军,用笔墨来解围。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六。
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今也国家之事,敌情不测如此,而君臣上下处之如太平无事之时,是人不能悟之矣。故上天见灾异,异时荧惑犯南斗,迩日镇星犯端门,荧惑守羽林。臣书生,不晓天文,未敢以为必然也。至于春正月日青无光,若有两日相摩者,兹不曰大异乎?然天犹恐陛下不信也,至于春日载阳,复有雨雪杀物,兹不曰大异乎?然天犹恐陛下又不信也,乃五月庚寅,又有地震,兹又不曰大异乎?且夫天变在远,臣子不敢奏也,不信可也;地震在外,州郡不敢闻也,不信可也。今也天变频仍,地震辇毂,而君臣不闻警惧,朝廷不闻咨访,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臣不知陛下于此悟乎,否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七也。
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今也国家之事,敌情不测如此,而君臣上下处之如太平无事之时,是人不能悟之矣。故上天见灾异,异时荧惑犯南斗,迩日镇星犯端门,荧惑守羽林。臣书生,不晓天文,未敢以为必然也。至于春正月日青无光,若有两日相摩者,兹不曰大异乎?然天犹恐陛下不信也,至于春日载阳,复有雨雪杀物,兹不曰大异乎?然天犹恐陛下又不信也,乃五月庚寅,又有地震,兹又不曰大异乎?且夫天变在远,臣子不敢奏也,不信可也;地震在外,州郡不敢闻也,不信可也。今也天变频仍,地震辇毂,而君臣不闻警惧,朝廷不闻咨访,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臣不知陛下于此悟乎,否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七也。
译文:“臣听说古代的君主,人不能感悟他,则天可以感悟他。今天国家的事情,敌情不测是这样严重,而我国君臣上下处在这种时候却像处在太平无事的时候,这说明人已经不能感悟他了。所以上天呈现灾异,前些日子荧惑星侵犯南斗星,近些日子镇星又侵犯端士星,荧惑星守羽林星。臣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天文,不敢以为这就必然是灾祸。到今年春天正月太阳呈现出青色没有光辉,好像有两个太阳互相摩碰,这不是太奇怪吗?然上天还恐怕陛下不相信,春天本来是很暖和的,可是突然出现雨雾杀伤万物,这不又是太奇怪吗?要是说上天的变异太远,臣子不敢启奏,不信是可以的;地震发生在外地,州郡不敢奏闻,不信也是可以的。可是现在上天不断发生变异,地震就离京都咫尺,而君臣却没有听到有什么警觉和恐惧,朝廷也没有听到有任何咨询和访问。人不能感悟皇帝,则天地可以感悟皇帝。臣不知道陛下对这些变异感悟了,还是没有感悟?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七。
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流徙者相续,道殣相枕。而常平之积,名存而实亡;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八也。
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流徙者相续,道殣相枕。而常平之积,名存而实亡;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八也。
译文:“自数年以来,两浙离京师最近而首先发生旱灾,接着,江淮又发生旱灾,湖广又发生旱灾,人民流亡相继,道路上饿死的人相接。而常平仓的积蓄却名存而实亡;入粟的命令上面颁行而下面怠慢。平静而无事,不知道如何振救它,一旦发生灾荒而有事,又怎么能够依靠它得到资助呢?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八。
古者足国裕民,惟食与货。今之所谓钱者,富商、巨贾、阉宦、权贵皆盈室以藏之,至于百姓三军之用,惟破楮券尔。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九也。
古者足国裕民,惟食与货。今之所谓钱者,富商、巨贾、阉宦、权贵皆盈室以藏之,至于百姓三军之用,惟破楮券尔。万一如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之乱,可不为寒心哉!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九也。
译文:“古代富国裕民,只依靠粮食和钱币两物。今天所谓的真正钱币,都被富商、巨贾、宦官和有权有势的贵族、官僚等满室收藏起来了,至于老百姓和军队使用的,只有破脏的纸币。万一像唐朝的泾原之师那样,士兵因不满意粗劣的食物,而把它倒在地上践踏,并破口大骂,从而酿成朱氵此那样的叛乱,那不是很寒心的吗?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九。
古者立国必有可畏,非畏其国也,畏其人也。故苻坚欲图晋,而王猛以为不可,谓谢安、桓冲江左之望,是存晋者,二人而已。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近时刘珙可用则早死,张栻可用则沮死,万一有缓急,不知可以督诸军者何人,可以当一面者何人,而金人之所素惮者又何人?而或者谓人之有才,用而后见。臣闻之《记》曰:“苟有车必见其式,苟有言必闻其声。”今曰有其人而未闻其可将可相,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声也。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则莫见其用也。平居无以知其人,必待大安危、大胜负而后见焉。成事幸矣,万一败事,悔何及耶?昔者谢玄之北御苻坚,而郗超知其必胜;桓温之西伐李势,而刘倓知其必取。盖玄于履屐之间无不当其任,温于蒱博不必得则不为,二子于平居无事之日,盖必有以察其小而后信其大也,岂必大用而后见哉?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十也。
古者立国必有可畏,非畏其国也,畏其人也。故苻坚欲图晋,而王猛以为不可,谓谢安、桓冲江左之望,是存晋者,二人而已。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近时刘珙可用则早死,张栻可用则沮死,万一有缓急,不知可以督诸军者何人,可以当一面者何人,而金人之所素惮者又何人?而或者谓人之有才,用而后见。臣闻之《记》曰:“苟有车必见其式,苟有言必闻其声。”今曰有其人而未闻其可将可相,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声也。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则莫见其用也。平居无以知其人,必待大安危、大胜负而后见焉。成事幸矣,万一败事,悔何及耶?昔者谢玄之北御苻坚,而郗超知其必胜;桓温之西伐李势,而刘倓知其必取。盖玄于履屐之间无不当其任,温于蒱博不必得则不为,二子于平居无事之日,盖必有以察其小而后信其大也,岂必大用而后见哉?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十也。
译文:“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建立,必有让别国感到可怕的东西,不是怕其国家,而是怕其国人。所以苻坚想吞并东晋,王猛却认为不可,说东晋的谢安、桓冲,是长江以南众望所归的人物,这说明保存东晋的是谢安、桓冲两个人。前些时候,著名的宰相如赵鼎、张浚,著名将领如岳飞、韩世忠,都是金人所害怕的。近时的刘珙可以用却早死,张木式可以用却沮丧而死,万一有急难,不知道督率诸路军马的有何人,可以当一面的有何人,而为金人平时所畏惮的又有何人?而有的人说,人的才能,要用了以后才能看见。臣听到《记》上说:‘假如有车子,我一定看到它的样式,假如有言论,我一定听到它的声音。’今天说有这样的人才,却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做大将、做宰相,这不是有车而没有样式,有言论而没有声音吗?而且要等到用后才能看见,那么若不在大安危的环境里安排他,在大胜败的战争中试验他,是不可能看到他的作用的。平时相处没有办法知道他是什么人,必等大安危、大胜负以后才知道他是什么人。事情成功,当然是万幸的;事情失败,懊悔怎么来得及呀?过去谢玄北御苻坚,郗超知道他一定会取胜;桓温西伐李势,刘忄炎也知道他一定会成功。因为谢玄走路,在履屐之间都无不表现出他的稳当;桓温玩..博游戏,没有把握取胜他决不去玩,这两个人在平时无事之时,就已经让人从他们的小事情的成功中而相信他们干大事也一定会成功。难道一个人一定非要大用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才能吗?臣所说的在无事的时候说有事,此其十。
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矜圣德之崇高,而增其所未能;勿恃中国之生聚,而严其所未备。勿以天地之变异为适然,而法宣王之惧灾;勿以臣下之苦言为逆耳,而体太宗之导谏。勿以女谒近习之害政为细故,而监汉、唐季世致乱之由;勿以仇雠之包藏为无他,而惩宣、政晚年受祸之酷。责大臣以通知边事军务如富弼之请,勿以东西二府异其心;委大臣以荐进谋臣良将如萧何所奇,勿以文武两途而殊其辙,勿使赂宦者而得旄节如唐大历之弊,勿使货近幸而得招讨如梁段凝之败。以重蜀之心而重荆、襄,使东西形势之相接;以保江之心而保两淮,使表里唇齿之相依。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君臣之所咨访,朝夕之所讲求,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庶几上可消于天变,下不堕于敌奸。
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勿矜圣德之崇高,而增其所未能;勿恃中国之生聚,而严其所未备。勿以天地之变异为适然,而法宣王之惧灾;勿以臣下之苦言为逆耳,而体太宗之导谏。勿以女谒近习之害政为细故,而监汉、唐季世致乱之由;勿以仇雠之包藏为无他,而惩宣、政晚年受祸之酷。责大臣以通知边事军务如富弼之请,勿以东西二府异其心;委大臣以荐进谋臣良将如萧何所奇,勿以文武两途而殊其辙,勿使赂宦者而得旄节如唐大历之弊,勿使货近幸而得招讨如梁段凝之败。以重蜀之心而重荆、襄,使东西形势之相接;以保江之心而保两淮,使表里唇齿之相依。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君臣之所咨访,朝夕之所讲求,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庶几上可消于天变,下不堕于敌奸。
译文:“希望陛下超然远视,昭然远悟。不要夸耀圣德的崇高,而要增加自己的才干;不要依靠中国的人口众多,而要加强自己所未能准备好的防备。不要以天地的变异为自然,而要效法周宣王惧灾的态度;不要以臣下的忠言逆耳,而要体察唐太宗的劝导臣下提意见的诚心。不要把后妃宦官亲信危害政治看成小事,而要借鉴汉、唐末年造成国家祸乱的原由和教训;不要把仇敌的包藏祸心,看成无其他图谋,而要吸取宣和、政和晚年遭受酷祸的教训。督责大臣通晓边事军务像富弼所奏请的那样,不要因政事堂、枢密院东西两府的区别而不同心同德;委任大臣推荐谋臣良将像萧何所做的那样,不要以文武两途而行为完全不同。不要使贿赂宦官的人得到旄旗符节,像唐朝大历时候的弊端那样;不要使收买宠幸的人得到招讨的职务,像梁朝段凝那样招致失败。以重视川蜀的心情而重视荆、襄,使东西方的形势紧紧相连;用保长江的决心来保卫两淮,使它们像表里和唇齿一样互相依存。不要认为海路没有问题,不要认为大江可以依靠。要增加驻军,集聚粮食,治理战舰,扼守险要。君臣所咨询访问的,早晚所研究追求的,暂时放置不急的事务,精心研究备敌的良策。这样也许上可以清除天变,下不会陷入敌人的奸计。
然天下之事,有本根,有枝叶。臣前所陈,枝叶而已。所谓本根,则人主不可以自用。人主自用,则人臣不任责,然犹未害也。至于军事,而犹曰“谁当忧此,吾当自忧”。今日之事,将无类此?《传》曰:“木水有本原。”圣学高明,愿益思其所以本原者。
然天下之事,有本根,有枝叶。臣前所陈,枝叶而已。所谓本根,则人主不可以自用。人主自用,则人臣不任责,然犹未害也。至于军事,而犹曰“谁当忧此,吾当自忧”。今日之事,将无类此?《传》曰:“木水有本原。”圣学高明,愿益思其所以本原者。
译文:“但天下的事情有根本,有枝叶。臣前面所陈述的,都不过是枝叶。所谓根本,就是君主不可刚愎自用。君主如刚愎自用,则臣下不敢负责任,但这还没有什么害。至于军事,还说‘谁应当忧虑这个,我当自己忧虑。’今天的事情,是不是有些像这样?《传》说‘:木和水都有自己的本原。’陛下学识高明,希望用心思考它所以形成本原的原因。”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
译文: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东宫官僚都以得到一个正直的人相庆贺。他日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他说“: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王淮依次提拔使用他们。杨万里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
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迁秘书少监。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迁秘书少监。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译文:淳熙十四年(1187)夏天发生旱灾,杨万里又应皇帝诏令上书,说:“旱灾已经两个月,然后才让大家进言,这难道不太迟了吗?进言的范围,又只上自侍从官,下止馆职官吏,这难道不太狭隘了吗?今天之所以发生旱灾,是由于上面朝廷的恩泽不能施及下面,下面老百姓的苦情不能上达朝廷,天地之间的气隔绝而不能畅通。”于是疏列两件事情上奏,言词都很恳切。不久,升任秘书少监。遇到高宗驾崩,孝宗想行三年丧,修建了议事堂,令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上奏章力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要是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何如辞谢而不居位。愿殿下三番五次推辞,而不要居这个位。”太子为之恐惧。高宗没有安葬,翰林学士洪迈不等集体商议,就独自把配享高宗的已逝大臣吕颐浩等的姓名奏上。杨万里上疏抨击他,极力说张浚应当配享,并且说洪迈这样做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看了他的奏疏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的馆职调出任筠州知州。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僣非权臣而僣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前事已然,愿陛下建皇极于圣心,公听并观,坏植散群,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又论:“古之帝王,固有以知一己揽其权,不知臣下窃其权。大臣窃之则权在大臣,大将窃之则权在大将,外戚窃之则权在外戚,近习窃之则权在近习。窃权之最难防者,其惟近习乎!非敢公窃也,私窃之也。始于私窃,其终必至于公窃而后已。可不惧哉!”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僣非权臣而僣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前事已然,愿陛下建皇极于圣心,公听并观,坏植散群,曰君子从而用之,曰小人从而废之,皆勿问其某党某党也。”又论:“古之帝王,固有以知一己揽其权,不知臣下窃其权。大臣窃之则权在大臣,大将窃之则权在大将,外戚窃之则权在外戚,近习窃之则权在近习。窃权之最难防者,其惟近习乎!非敢公窃也,私窃之也。始于私窃,其终必至于公窃而后已。可不惧哉!”
译文:光宗即位,征召他为秘书监。入对时,奏言:“国家有一种无形的祸患,超越职权行事,不是权臣而甚于权臣,扰乱国家,不是盗贼而甚于盗贼。这就是朋党之论呀!大概想激起人君的愤怒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朋党,挖空天下的人才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朋党。朋党之说的兴起,其开端源发于士大夫,而其祸患遍及于天下。过去的事情已经很清楚,希望陛下建公正的准则于圣心。秉公听取意见全面观察事情,破坏党派解散群体,确是君子就重用他,确是小人就废弃他,不要问他是哪党哪派的。”又说“:古代的帝王,固然能够了解自己掌握了大权,但是却不知道臣下窃弄大权。大臣窃弄大权则权在大臣,大将窃弄大权则权在大将,外戚窃弄大权则权在外戚,亲近小人窃弄大权则权在亲近小人。窃弄大权,最难防备的,那只有亲近小人了!他们不敢公开窃权,而是暗中窃权,但开始暗中窃权,其最后必然是公开窃权,这难道不可怕吗?”
绍熙元年,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参知政事王蔺以故事俾万里序之,而宰臣属之礼部郎官傅伯寿。万里以失职力丐去,帝宣谕勉留。会进《孝宗圣政》,万里当奉进,孝宗犹不悦,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绍熙元年,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参知政事王蔺以故事俾万里序之,而宰臣属之礼部郎官傅伯寿。万里以失职力丐去,帝宣谕勉留。会进《孝宗圣政》,万里当奉进,孝宗犹不悦,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译文:光宗绍熙元年(1190),杨万里以焕章阁学士的身份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适值《孝宗日历》修成,参知政事王蔺根据过去的规矩要杨万里为之做序,而宰相却令礼部郎官傅伯寿做序。杨万里便以失职而请求离职,皇帝宣命竭力挽留。遇到进奉《孝宗圣政》,应当由杨万里奉进,可是孝宗还是不高兴,万里遂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不赴任,请求祠禄官,授给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不再出面了。
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开禧元年召,复辞。明年,升宝谟阁学士,卒,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
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开禧元年召,复辞。明年,升宝谟阁学士,卒,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
译文:宁宗即位,召赴行在,他辞谢。后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到了退休的年龄,他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1203),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开禧元年(1205)又召他,他再一次推辞。第二年,升宝谟阁学士。逝世,终年八十三岁,追赠光禄大夫。
万里为人刚而褊。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僣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杨万里¹为人刚而偏²。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³,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tuō)(zhòu)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yè)(yuán)。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huì),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jiàn)日益甚,万里忧愤,怏(yàng)¹⁰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dǐ)¹¹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¹²自外至,遽(jù)¹³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tòng)哭失声¹⁴,亟(jí)¹⁵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¹⁶,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强而偏狭。孝宗起初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因此不被重用。韩侂胄当政,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曾经修筑南园,嘱托杨万里做记,许以中书、士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做记。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侂胄把持国柄的时候。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家里人知道他是忧国,因此凡是邸吏通报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都不告诉杨万里。有一天忽然他的族子从外面来,立即告诉他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马上叫拿纸来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轻易动兵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的头在此,却落得个报国无路,惟有一个人孤独忧愤!”又写了十四言留别妻子,写完后就逝世了。
注释:¹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²偏:固执。³周必大: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名相。⁴见:被。⁵韩侂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⁶掖垣:泛指高官。⁷恚:怨恨。⁸柄国:掌管国家。⁹僭:超越本分。¹⁰怏怏:不高兴。¹¹邸:此指官府。¹²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¹³遽:就、马上。¹⁴恸哭失声:悲极气噎,哭不出声。形容悲痛到极点。¹⁵亟:赶快、急忙。¹⁶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子长孺。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子长孺。
译文:杨万里精于诗歌,著有《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文节”。其子名长孺。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¹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母姓,名说。少有志操²,既长,知母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³(qī)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mí)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母名。
译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注释:¹范履冰:字始凝,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时期名臣、政治家、宰相,太子少保范千兴之子。范仲淹、范纯仁的先祖。²志操:志向节操。³依:依靠。⁴戚同文:生于唐朝末年,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⁵糜粥:白粥。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¹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xǐ)²陈州。
译文:天圣七年(1029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注释:¹受:接受。²徙:代称流放的刑罚。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母门。仲淹上《百官图》,指母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biàn),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shàn)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mǎng)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译文:(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母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译文: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