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人昨夜梦乡里,海水如天接江水。水田旱稻茅屋齐,水风动叶烟凄迷。
羁人昨夜梦乡里,海水如天接江水。水田旱稻茅屋齐,水风动叶烟凄迷。
但使金帛贵于粟,质衣易食还保饥。今我何求滞京国,满眼疮痍增太息。
但使金帛贵于粟,质衣易食还保饥。今我何求滞京国,满眼疮痍增太息。
铩鸿仰霄羽无力,陌上逡巡觅穷食。
铩鸿仰霄羽无力,陌上逡巡觅穷食。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jì)¹霜落水天愁,匹马²冲寒渡白沟。
译文: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我从蓟门关返乡,只身骑马渡过白沟。
注释:白沟:即今河北新城县东自北而南的白沟河,宋辽以之为国界。¹蓟门:蓟门关,即今北京德胜门外土城关。²匹马:一匹马,单马。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燕赵山河分上镇¹,辽金风白异中州²
译文: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
注释:¹上镇:今易县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²中州: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黄云古戍孤城¹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译文:弥漫天空滚滚黄云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落日残照下只有孤零零的城堡和南飞的孤雁。
注释:¹孤城:当指今河北新城。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四海知名半凋落¹,天涯孤剑²独谁投。
译文:与自己相知交游的朋友多已离去,我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
注释:¹凋落:指人死去。²孤剑:代孤身。作者自称。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首联点题,写寒秋匹马渡白沟之景,意境苍凉寥廓;颔联怀古,遥想白沟的历史地位与辽金风物,不无赞誉之意,感情为之一扬;颈联转写眼前之景,意象雄阔而悲凉,感情因之而压抑;尾联首句呼应颔联,写出昔盛今衰之感,次句抒发走投无路之悲,寓有故国之思。这首诗诗句凝炼,颇有杜诗的沉郁苍劲之风,给人一种悲壮之美。

  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即蓟丘,在当时大都,古代不少诗人,如陈子昂、高适等都曾在此慷慨悲歌,怀古吊今。刘因由蓟门返家。由于白沟所包含的特殊历史问题,自然很容易触发起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无边遐想:兴衰、治乱、荣辱、兴亡、华夷之别……使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寥廓萧瑟的霜天,寒碧呜咽的河水,仿佛也带着历史耻辱的印记,与诗人一起产生了悲愁满腔的共鸣。在这苍茫的秋水长天,寒凝大地的虚空中,羁旅行役、匹马风尘的诗人,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蓟门”、“白沟”、“霜落”、“水天愁”、“匹马”等意象,构成了一种苍凉肃杀的境界、凝重压抑的氛围。

  唐时所设军事地理单位,以驻守人员之多寡分为上、中、下三镇,这里以上镇泛指边界,中州泛指中原。颔联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这里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汉代李广,晋代刘琨,唐代张守硅,后周郭荣等人,都曾在这一带抗击匈奴、奚、契丹等外族的入侵,为华夏民族建立了保卫边疆的不朽功勋。自宋代与辽金对峙,这里既是两国的边界,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一个“异”字,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华夷之别的思想。可现在,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这里已成为元朝的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不复存在了,令诗人感到“水天愁”。

  颈联和首两句一样,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茫茫旷古之思,秋容古淡之景,诗人孤身独骑,遐思渺渺,羁旅风尘,恨无知音,恰似孤雁飘零,何处归宿。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

  尾联顺承此意:“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天下有名于时,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独”尽发悲凉凄怆之情,颇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胸臆。

  这首诗既有历史的深远感,又有现实的寂寥感,首联和颈联皆写景,但景中寓情,颔联和尾联抒情,前者抒国家民族之情,故含蓄幽远;后者写个人身世之情,故淋漓酣畅。而国家民族与个人身世,又有因果内在联系,很好地烘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57-58
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
藕风轻,莲露冷,断虹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²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³。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
译文:轻轻地风吹过莲花盛开的池塘,莲叶上凝结着冰凉的露珠,雨后残留的一段彩虹刚刚隐去身影。夕阳照射着帘钩,映红了纱窗。大片的荷叶相互覆盖,池面在夕阳的余晖里荡漾着鳞纹一样的波浪。而此时垂杨柳岸的画阁里,有人刚刚睡醒,正在梳头。
注释:金人捧露盘:词牌名,又名《铜人捧露盘引》《上西平》《西平曲》《上平南》。双调七十九字,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净业寺:在北京积水潭一带。朱国祚《宿净业寺》有“僧楼佛火漾空潭,李广桥低积水含”。其时积水潭多生莲花,亦称莲花池,又因毗邻净业寺,亦称净业湖。荪友:即严绳孙(1623—1702年),字荪友,号藕荡渔人,江苏无锡人,工书善画,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江南三布衣”,有《秋水词》。严绳孙于康熙十八年(1676年)应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之职,累官至中允,康熙二十四年四月谢病归。严绳孙与容若相识于康熙十二年(1670年),结为忘年之交。¹断虹:一段彩虹。本句意谓河塘里风轻露冷,一段彩虹消褪,夕阳映红了窗户,照到了帘钩上。²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有“何处可采莲,莲叶何田田”。³鱼浪香浮:语出周密《声声慢·柳花咏》:“燕泥沾粉,鱼浪吹香,芳堤十里晴”,姜夔《惜红衣》:“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旧游踪,招(zhāo)(tí)¹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²上悠悠。红衣³狼藉,卧看少妾荡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líng)(ōu)
译文:来到曾经游玩过的旧地,经过净业寺,心里满是离愁。料想你此刻应该在江南家乡那开满莲花的湖面上泛舟游玩吧,船儿经过,莲花被冲散,留下一片狼藉。午风吹断了我的江南梦,刚才在梦里梦到了采菱人那悠扬的歌声。
注释:¹招提:寺院,这里确指净业寺。招提是梵文Caturdisa的音译之讹,完整的译名叫做“拓斗提舍”,简称“拓斗”,后来讹为“招提”,意译“四方”,是游化四方的意思,中国一般把招提作为寺院的别称。²芙蓉湖:射贵湖,在严绳孙家乡无锡附近。芙蓉:荷花的别称。净业湖亦多荷花,由此而念彼。³红衣:荷花。⁴兰舟:木兰舟的省称,船的美称。⁵菱讴:即菱歌,采菱人的歌声。

  这是一首夏日词。词的上片白描,侧重写净业寺观莲,将荷花塘描写得美不胜收。下片以虚写为主,抒发怀思之意。全词字里行间皆是怀念、追昔之意,末尾更是显出纳兰心中无限的怅惘。

  起首一句直接写景,将净业寺的景色描绘得十分美丽,“藕风轻.莲露冷”,清冷的空气仿佛扑面而来。藕风轻抚面庞,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容若站于岸边,看着池塘里的荷叶,荷叶田田,这番景象的确怡人。而接下来的一番景象,更是美不胜收:“断虹收,正红窗初一上帘钩”,应该是刚下过一场雨,不然也不会出现彩虹。彩虹并不完整,只是残留在天边的一段而已。但这又何妨。彩虹挂在天际,映红了窗纱,“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池塘里大片的荷叶飘来阵阵清香,鱼儿在水里欢畅地游荡,卷起了层层波浪,这番景致,美不胜收。“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华丽的楼阁前垂下了丝丝杨柳,风景娴静,人儿倦怠着方才起床梳头。看来,净业寺的荷花塘带给容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上的安抚。上片在悠闲的韵律中结束。

  容若的内心则充满了愁绪,这是他曾经来到过的故地,这番美景,他曾见到过。“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当日与友人一起游玩,内心自然清爽。而今,容若独自前来,虽然美景依旧,但身边没有了友人的陪伴,总是不免感到有些孤单。“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少妾荡兰舟”,想到过去,不知友人现在是否也在某处泛舟游玩。当日看到美人在舟船上躺卧,那番闲情逸致,今日竟是多么想再重温一下。“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这首怀念的词在一片怀念声中结束,容若应当知道,岁月如流水,世事无法留住。既然如此,那便在这个惬意的下午,独自来到这里,看着美景,感怀故人。

  这首词从京城的荷花联想到江南严绳孙家乡的荷花,从对眼前实景的描写转入对幻想中的江南荷塘的描写,两人之间的情谊就这样不待言而自明。词的字里行间全是怀念、追昔之意,而末尾句更是显出纳兰心中无限的怅惘。

参考资料:
1、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第264页

jīnrénpěngpánjìngguānliányǒu怀huáisūnyǒu--lánxìng

ǒufēngqīngliánlěngduànhóngshōuzhènghóngchuāngchūshàngliángōutiántiáncuìgàichènxiéyánglàngxiāngshíhuàchuíyángànshuìshūtóu

jiùyóuzōngzhāozhòngdàochùmǎnyōuxiǎngróngshàngyōuyōuhónglángkàntáosònglánzhōufēngchuīduànjiāngnánmèngmènglíngōu

湖上清秋夜,扁舟泛碧波。
湖上清秋夜,扁(piān)¹泛碧波。
译文:秋天的夜晚,在湖上泛舟,碧波荡漾,波光潾潾。
注释:¹扁舟:小船。
紫箫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紫箫¹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译文:洞箫声声,如泣如诉,永不断绝;天上的明月依旧照在湖面上不为所动。
注释:¹紫箫:紫色的竹做的箫。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称箫笛为紫玉。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江春 一作:春江)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lí)徐步立芳洲¹。(江春 一作:春江)
译文: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注释: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¹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舞 一作:去)
(diān)¹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舞 一作:去)
译文: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¹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juémànxìngjiǔshǒu ·

 tángdài 

chángduànjiāngchūnjìntóu zhàngfāngzhōu  (jiāngchūnzuò chūnjiāng )
diānkuángliǔsuífēng qīngtáohuāzhúshuǐliú  (zuò  )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
译文:我非常喜欢吃苦笋,劝我不要这样的人有十个,于是我随意地创作了《苦笋赋》,这篇赋的文辞是:
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
(bó)¹苦笋,冠冕两川²。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zhěn)³,多啖(dàn)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
译文:僰道产的苦笋,在两川中名列前茅。它甜脆爽口,微苦却有滋味;它温润细密,多吃也不会伤身。微苦却有滋味,利于身康体健,如同忠言逆耳,却利于国泰民安;多吃不会受伤害,如同多举士人,得到的都是贤士一般。它汇聚江山的灵气,故能隐含雨露的滋润,回避风烟的侵犯。用它作佳肴,可以振食欲,用它来下酒,令人流口涎。可笑那徒有其表的桂斑,竟梦想博得人们的赞叹,可它又怎能和苦笋相提并论,一块来谈?
注释:¹僰道:汉县名,属僰为郡,僰人所居,故名。在今四川宜宾县境。²两川:东、西川的合称。唐至德二年(757年)于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因有两川之称。³缜密:细密。⁴啖:吃。⁵钟:聚集。⁶桂斑:桂指筀竹,竹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郝懿行疏:“筀,亦当为桂,桂阳所生竹,因以为名也。”斑,指斑竹。段公路《北户录·斑皮竹笋》:“湘源县十二月食斑皮竹笋,诸笋无以及之。”⁷梦永:总是梦想得到。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gù)¹,令人萎(wěi)而瘠(jí)²。”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xuàn)³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juān)。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译文:四川人说:“苦笋不能食,吃了发旧病,让人瘦而死。”我不想和他们分辩。因为上等之人明事理,毋庸多言;中等之人当面虽相信,可过后又疑惑;下等之人专听谣传,却不相信亲眼之所见,顽固如岩石,不能雕刻与凿穿。李白有诗道:“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注释:¹痼疾:久治不愈之病。²萎而瘠:干枯瘦弱。³眩:迷惑。⁴镌:晓谕,明白。⁵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二。

  这篇赋先写苦笋苦而有味,多食无害,再写俗传苦笋不可食之荒谬而自己为苦笋辩护之论却不为人所接受,只好自享其美味,最后引用李白的诗句“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作结。全赋浅明如话而有深意在,借咏苦笋虽苦食之却能“开道”之事,阐发了忠言虽然逆耳却可以“活国”之理。

  此赋可分作三个层次。

  首先,赞美苦笋有益身心健康。苦笋物性是“小苦”、“温润缜密”,但“甘脆惬当”,故而“反成味”、“多啖而不疾人”,于身心有益。

  接着,融注自身体验,寓苦笋以深刻含义:苦竹之笋,味道虽苦,食之却可以“开道”;忠谏之言,虽然逆耳,听之却可以“活国”;苦竹之笋,“钟江山之秀气”,忠谏之士,聚民族之精华;苦竹之笋,“深雨露而避风烟”,忠谏之士,存傲骨而鄙权贵。苦笋与忠臣,是那么的相似,但世人多不理解。素质佳美的苦笋,横遭诽谤,“食之动痼疾”,而徒有其表的桂斑,却受到青睐,以致有“梦永”的非分之想;相应的,敢于直言的忠臣,也是横遭诽谤,贬官流徙,而奸巧邪佞之徒,却青云直上。对此逆境,作者的态度是给予最大的蔑视,“未尝与之言”因为作者性格刚强,襟怀豁达,赵翼称他“不肯随俗为波靡”(《瓯北诗话》),故而取此姿态。

  最后,博学多才的作者,顺手拈来李白的诗句“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收束赋文。酷爱饮酒的李白以自得醉中之趣为乐,戒饬自己不要向饮酒者讲说这种乐趣,浅层的意思是不把苦笋之趣对不理解者讲说,而不平之鸣,怜才之意,深蕴其中。

  全赋虽与作者“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历”的主张相悖,但浅明如话而有深意在。

参考资料:
1、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366-136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