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玉者三付身外,与马为二合田间。
亦知此足无人缚,政恐有文移北山。
献玉者三付身外,与马为二合田间。
亦知此足无人缚,政恐有文移北山。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上潮回风细。红袖倚楼凝睇。天际认归舟,但见平林如荠。迢递。迢递。人更远于天际。
江上潮回风细。红袖¹倚楼凝睇(dì)²。天际认归舟,但见平林如荠(jì)。迢(tiáo)³。迢递。人更远于天际。
译文:江面上潮起潮落,微风轻轻吹过,多情少女倚着栏杆凝视这远方。天边划过来一只小船,好像是我思念的人离开时乘坐的那一只。它渐渐远去,消失在丛林中,把我心爱的人带向远方。
注释:¹红袖:古代女子襦裙长袖,此代指女子。²凝睇:凝视,注视。³迢递:遥远的样子。

xiān姿jiǔzhī--zhù

jiāngshàngcháohuífēnghóngxiùlóuníngtiānrènguīzhōudànjiànpínglíntiáotiáoréngèngyuǎntiān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¹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sì)上。淮水²浅冻,久留郡(jùn)中,晦(huì)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译文:我十七岁时,开始在眉山与刘仲达认识往来。现在我四十九岁,在泗州相逢。淮河已有冰冻,因长久居留郡中,故在月末同游南山,叙旧感叹,为纪念此事,于是写了这首词。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¹刘仲达:苏轼在家乡眉山结识的朋友。²淮水:即淮河。一作“洛水”。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¹。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²。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³。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译文:三十三年来,宦海浮沉,漂流在外,江海上浪如烟波,云如船帆。老朋友见到我很惊讶,因我官位卑微,脸色又憔悴。我是因为豪放不羁,志趣与众不同,才落得这个下场,你为什么也穷困潦倒呢?年华如流水逝去,又是一年年末,淮水已经结冰,船只都停在一起,首尾相连。我们处境艰难,无所建树,只能坐看时光流逝。
注释:¹烟浪云帆:浪如烟波,云如船帆。²青衫:九品文官的服色,指官职卑微。作者自谓。³尘凡:如同说凡尘,世俗之事。⁴流年:如流水般的光阴、年华。⁵穷途:喻路走到了尽头。⁶坐守:喻无所建树,坐视时光流逝。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chán)(chán)¹。淮(huái)(pǔ)²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xiān)³。莫上孤峰尽处,萦(yíng)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译文:南山高峭险峻。淮河岸上,峭壁如层楼叠翠,古寺矗立在高高的山岩上。我们二人携手同游,挽着她们的纤纤玉手,一路向前。登上孤峰深处,是为了眺望远在天边的家乡,但放眼望去,萦绕眼中的只有茫茫云海,所以还是别登上顶峰吧。你问我家在何方,我只能在梦里回归故乡,梦魂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树上。
注释:¹巉巉:形容山势峭拔险峻。²淮浦:淮河岸。³扦扦:扦古同“掺”,手纤细的样子。此处指苏轼挽着刘仲达的手。⁴归梦:归乡之梦。“梦”原作“步”,据《全宋词·订补续记》改正。⁵松杉:指故乡之树;一说指祖坟,古人常在坟旁植松杉,因以代指故乡。

  这首词上片开篇即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前半写自己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之情。全词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词句多化用前人诗文,信手拈来,自然贴切;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

  上片叙事抒情,一开始便感慨人生,继而从自己的形貌憔悴以及故人的穷困潦倒进一步感叹时光易逝,毫无建树,处境艰难。开头三句以“漂流江海”和“烟浪云帆”八字总结自己与故人分别数十年间的宦海浮沉,寄慨良深。“故人”二句以故人之“惊怪”眼写自己憔悴之甚。苏轼被贬后的生活是很穷困的,当时被贬为团练副使,官位是很卑微的。据史书记载当时是“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所以在才会说“憔悴老青衫”。“我自”三句以故作不解的问句写故人与自己品格相契,都因“疏狂异趣”而“强自取折”。也就是说他潦倒穷困,是因为不随波逐流,与众不同。“流年”三句补出与故人相见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与上面的议论和感慨情景相合,烘托穷途末路的羁旅之思。

  词的下片笔锋转向写景,再转入抒情,一唱三叹。前半照应词序,写与故人携手林间的南山之游。过片“巉巉”二字,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作铺垫。后半借眼前景色抒发万里归思。“莫上”二句语婉曲而意层深,结尾三句情愈转深,而情深仍不离景物。说自己因对方的询问而梦回故乡,其实作者的乡思根本不需要提醒。这样写既紧扣对方,也使措辞更显回环,行文平添曲折,余波杳渺,荡漾生姿。下片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此词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结构如行云流水,叙述条理分明,犹如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全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如:“万里烟浪云帆”,化用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宜挂云帆济抢海”和白居易《海漫漫》“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仙山”;“憔悴老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我自疏狂异趣”,则是化用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古寺空岩”,又是袭用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和杨素《山斋独步赠薛内史诗二首》“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诗意;“云海相搀”,化用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家何在”,则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些化用,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可谓此词的一个重要特色。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 等.苏轼词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99-301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晚艳¹出荒篱(lí)²,冷香³(zhù)秋水
译文:荒芜的篱笆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注释:¹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²荒篱:指荒芜的篱笆。³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⁴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⁵秋水:神色清澈。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忆向¹山中见,伴蛩(qióng)²石壁里。
译文: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注释:¹向:从前,往昔。 ²蛩: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 “冷香”、 “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 “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参考资料:
1、 公羽.傲霜斗雪·菊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22页
2、 胡正山 陈立君.花卉鉴赏辞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98页

--wángjiàn

wǎnyànchūhuānglěngxiāngzheqiūshuǐ

xiàngshānzhōngjiànbànqióngshí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汉水方城¹²百蛮(mán)³,四邻谁道乱周班
译文:浩浩的汉水巍巍的方城山,强盛的楚国统辖百蛮,四邻各国也没有谁议论这乱了周班。
注释:岳阳楼:岳阳西门城楼,唐玄宗开元中张说所建,俯临洞庭,为观览胜地。¹汉水方城:原指楚国誓死抗击齐国入侵的决心。此指楚国地域广袤。汉水:水名,又称汉江。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一说方城指春秋时楚国北面边境上的长城。²带:领有。³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⁴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如何一梦高唐雨¹,自此无心入武关²
译文:为什么自从迎娶了秦女做了一场高唐云雨梦,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心思去攻打武关。
注释:¹高唐雨:此指男欢女爱之事。²武关:古关隘,是秦国的南关。旧址在陕西商县东一百八十里处。

  这首《岳阳楼》咏叹楚国由强变衰,讽谕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李商隐的咏史诗,常常嵌入统治者沉溺于女色的慨叹,咏史中兼有爱情的色彩,是其咏史一大特色。

  这首七绝前二句写楚国强大。楚国一度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敢于与整个中原抗衡,秦国更不在话下。楚国统一了南方,若能乘胜前进,形势将有利于楚国。当时,诸侯四邻谁也不敢指责楚国打乱了周天下的秩序。这其实是借周失权柄、诸侯坐大之事暗喻唐王朝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

  后二句,语气一转,以一个设问词“如何”领起,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楚王“一梦高唐雨”后,“自此无心入武关”?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梦见与女神交接。这件事是楚怀王还是楚襄王,历史上曾有很多争议。诗非具体的历史,不必去考证,只是泛指楚王即行了。历史学家会分析:秦楚之战,楚国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因素,故亡于秦。但是诗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靠神韵、兴趣来表达。君王“一梦高唐雨”以后,楚国就走向颓势了,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这一总趋势完全正确,所以这首七绝倒是从大处着墨,抓住了历史主流的。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等.李商隐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11-112
2、 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237-238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¹满寰(huán)²。春见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译文:在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感受到春的气息,顿觉温暖充满了天地之间。春风吹绿了江南的树木,却不能把我的白胡须染黑。
注释:¹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²寰区:天下;人世间。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残蜡烛,旧桃符¹。宁辞末后饮屠(tú)²。归欤(yú)³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译文:家里还是往日的蜡烛,旧日的桃符,没有变化。大家依次喝着屠苏酒,我却宁愿不成为最后喝屠苏酒的人。如今辞官回家还好有园林美景供我观赏,等待着万紫千红的花依次开放也可以自娱自乐。
注释:¹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或纸,相当于门神像。²屠苏: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³归欤:返回本处。引申为辞官回家。⁴次第:依次,按照顺序。

zhètiān ·dīngchú

zhàoshīxiá sòngdài 

bàozhúshēngzhōngsuìyòuchú dùnhuímǎnhuán chūnjiànjiě绿jiāngnánshù rénjiānrǎnbái 
cánzhú jiùtáo nìnghòuyǐn guīxìngyǒuyuánlínshèng huāk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