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颜秘殿赐恩袍,白首山城始梦刀。竹坞有诗缘二妙,棠阴无讼赖诸曹。
韶颜秘殿赐恩袍,白首山城始梦刀。竹坞有诗缘二妙,棠阴无讼赖诸曹。
消閒不废持螯饮,结课曾微汗马劳。更拟松江理烟艇,如归亭上踵三高。
消閒不废持螯饮,结课曾微汗马劳。更拟松江理烟艇,如归亭上踵三高。

méngruòzhuōchǒngchénmǐnyànsān--shèngzhòng

sháoyán殿diànēnpáobáishǒushānchéngshǐmèngdāozhúyǒushīyuánèrmiàotángyīnsònglàizhūcáo

xiāoxiánfèichíáoyǐnjiécéngwēihànláogèngsōngjiāngyāntǐngguītíngshàngzhǒngsāngāo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城郭休过¹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fēi)²
译文: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注释:¹休过:不过。²柴扉:柴门。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译文: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存。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明者¹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²,与道相从。首阳³为拙(zhuō),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kuì),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有智慧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注释:¹明者:有见识,有智慧的人。²优哉游哉:形容生活悠闲自在。³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⁴柳惠:春秋柳下惠的省称。⁵饱食:吃得很饱。⁶安步:缓步徐行。⁷依隐:对政事既有所近,又无为如隐,谓依违于政事和隐居之间。⁸诡时:违背时宜。 欺世。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
译文:自从离开京城长安,我的心就忧郁寂寞。
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
十年守章句¹,万事空寥落!
译文:十年间困守章句,可万事空自寥落。
注释:¹章句:本指章节句读,诗中指为仕进而读书。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北上年蓟门,茫茫见沙漠,
译文:北行年上了蓟门,见到那茫茫的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倚剑对风尘¹,慨然思卫²³
译文:倚着剑面对着战争风尘,令人慨然怀想汉代名将卫与霍。
注释:¹风尘:边地多风沙,此处兼指战伐之气。²卫:指汉武帝时名将卫青,曾先后四次出击匈奴,获大胜。³霍:指汉代名将霍去病。
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
(fú)¹去燕赵²,驱马怅不乐。
译文:我拂衣离开燕赵,赶着马可怅然不乐。
注释:¹拂衣:古人要起行,必先拂其衣,后常用来指洒脱离去。²燕赵:皆用古称,指战国时燕国(今河北北部和北京市)、赵国(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河南省北部)一带。
天长沧州路,日暮邯郸郭,
天长沧(cāng)¹路,日暮邯郸郭,
译文:大白天走在沧洲路上,傍晚时赶到邯郸城郭。
注释:¹沧洲:水曲之地,后世常以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译文:酒店里有时留下踪影,渔潭边常常栖身落脚。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译文:一个人赶路备尝艰险,看尽了世上的善恶。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永愿拯刍(chú)(ráo)¹,孰云干(gān)²(dǐng)(huò)³
译文:拯救穷民是我的夙愿,哪怕会杀身鼎镬。
注释:¹刍荛:打草砍柴的人,诗中指贫民百姓。刍:割草。荛:柴草。²干:犯。³鼎镬:诗中指烹煮酷刑。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
译文:皇帝的心愿在保存古风淳朴,时下的习尚却又何等轻浮浇薄。
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
理道¹资任贤,安人²在求瘼(mò)³
译文:治国之道要靠任用贤才,安定民心必须关心民瘼。
注释:¹理道:即治道,“治”字避唐高宗李治讳而改为“理”。²安人:即安民。“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为“人”。³求瘼:访求民间疾苦。
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
故交¹负灵奇²,逸气抱謇(jiǎn)(è)³
译文:二位老友都堪称奇才,超逸不凡又直言不阿。
注释:¹故交:指薛据及郭微。²灵奇:不同凡俗的才气。³謇谔:正直。
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隐轸(zhěn)经济具¹,纵横建安作²
译文:身怀经世济民的谋略,写下了继承建安风骨的诗作。
注释:¹经济具:经世济民之材。²建安作:具有建安风格的诗文。
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
才望忽先鸣¹,风期无宿诺。
译文:才华声望早已著称,风节信谊一贯重言诺。
注释:¹鸣:突出地表现出来。风期:指风节。
飘摇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飘摇劳州县¹,迢(tiáo)(dì)²³言谑。
译文:可你们各自操劳于州县,相隔千里阻隔了谈笑戏谑。
注释:¹劳州县:操劳于州县的吏务。²迢递:路途遥远。³限:阻隔。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
东驰眇贝丘¹,西顾弥虢(guó)²
译文:我向东神驰远望那贝丘,向西回顾尽头是虢略。
注释:¹贝丘:古地名,同名者有三处,诗中指春秋齐国之贝丘,在今山东省博兴县南贝丘乡。²虢略:地名,因春秋虢国境界而得称。今河南省灵宝县城旧称虢略镇,即其地。贝丘、虢略,当为薜、郭所在之地。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讬。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讬。
译文:淇水空自流过,浮云也不能寄信请托。
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
吾谋适可用,天路¹岂寥廓!
译文:我的才略倘能被赏识任用,年天之路就不会茫无着落。
注释:¹天路:原指年天之路,诗中比喻指显达、实现抱负之路。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
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záo)¹
译文:不然再买下几亩山田,亲自挖井耕作。
注释:¹耕凿:指隐居不仕。
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
且欲同鹪(jiāo)(liáo)¹,焉能志鸿鹤²
译文:姑且自比那鹪鹩,哪能有志于鸿鹄。
注释:¹鹪鹞: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²鸿鹤:即鸿鹄,比喻有大志向的人。

第一部分

  从开始到“安人在求瘼”二十二句为第一部份,叙述早年之经历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开篇诗人就截取“别京华”这一经历,将自己萧条冷落的悲凉心境倾吐出来。诗人二十岁时初到长安,踌躇满志,想在长安建功立业,但“布衣不得干明主”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严酷的现实使他猛然醒悟,出生贫寒的诗人根本没有进身之机。第二句中用一“乃”字,不但表现出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心理转折,而且巧妙地过渡到下文的叙述。在天真的诗人面前,“别京华”只是他仕途不幸的开始。紧接着“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十字,又叙写了自己以“章句”之学求仕的巨大挫折。文路不通,改走武路,诗人“单车入燕赵”(《酬裴员外以诗代诗》),欲从军边疆,沙场报国建功。他“年蓟门”而遥望,只见沙漠之茫茫,“风尘”(喻边患)之四起,痛悼时艰,“倚剑”感愤,但不料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不禁遥想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得遇雄主,驰骋疆场,建不朽之功业,垂万古之英名,自己却空怀抱国志不免感慨万分。紧接着以“拂衣”、“驱马”两个动作描写,把他对权势压抑的睥睨之态,曲郁难伸的失意之情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他怀着一腔愤懑走向社会下层。“沧州”(水曲之地,此指隐居者所居的地方)路上留下了他的足迹,邯郸城廓闪动着他的身影,时而“淹留”于“酒肆”之中,时而“栖泊”于“渔潭”之上,孤独寂寞,尝尽“艰险”;人间“善恶”无不穷尽。然而,诗人“穷且益坚”,长期的挫折,更激励他昂扬奋发。“艰险”的生活,使他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更唤起他济世救民的壮志。因此文势至此,突起波澜,唱出了“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宏伟抱负。“刍荛”,本指割草打柴的人,此指广大穷苦人民,“鼎镬”,是古代施行烹煮酷刑的容器。两句意思是:我愿意拯救老百姓的苦难,谁还顾及由此而触怒当权者而遭到致命的酷刑呢?紧接着“皇情”二字,以纯朴敦厚的上古遗风,与当今“浮薄”的“时俗”相对比,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合理性,并进而提出“任贤”“安人”“求瘼”(瘼,疾病,此指人民的疾苦)的具体措施。以上六句,言简意赅,可谓诗人一生政治理想的纲要。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故交”以下六句。先宕开一笔,以己及人,回应“酬薛三据”的题旨,继而以“灵奇”赞其不同凡俗的才气;以“謇谔”颂其耿直敢言的品格;以“隐轸”夸其经世济民才略的富盛,以“建安风骨”喻其诗作的慷慨激昂,至于才能声望的“先鸣”,风度信谊的超拔和真诚,那更是有口皆碑。薛据虽“自持才名”,但不过主簿县令而已,郭微亦不过一“少府”。这不但不能一展大志,而且为“州县”琐事所羁,为地域的阻隔所“限”,连“言谑”之机也没有,只能神“驰”“贝丘”,“西顾虢略”(贝丘,今山东博兴县南。虢略,今河南嵩县西北,可能是薛郭二人所在之地),遥寄相思罢了,这其实就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所以,诗人的感情再度强烈地喷发出来。“淇水”东流,“浮云”飘逝,己之理想俱“不堪托”,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一腔为国为民的热忱,使诗人不禁发出“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的强烈呼喊。最后四句,以“不然”二字再一转折,设想自己若不被赏识,决心“耕凿”一生,自食其力。如“鹪鹩”营巢,一枝足矣自况(见《庄子·逍遥游》),就不能效“鸿鹤”高飞,一举千里。这个结尾,从字面上看,似乎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潇洒出尘的恬静心情,其实是正话反说,他一生对政治十分热衷,决没有真正归隐的想法,诗人的愤懑之情是不难体会到的。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秋池阁¹。风傍(bàng)²³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译文:在秋池阁旁,风伴随着晨光吹开了庭院的窗帘。霜打过的树叶没有凋枯,风吹也不落下,却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
注释:¹秋池阁:秋天的花园楼阁。²傍:伴随。³晓:晨光。并作动词用,有破晓之意。⁴衰:凋枯。⁵半:量词,这里引伸为微微。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自笑浮名情薄。似¹与世人疏略²。一片懒心双懒(lǎn)脚。好教³闲处著
译文:嘲笑虚名和薄情,这些几乎与世人隔离起来。我的一片懒心可不思世事,一双懒脚可不奔波人情,好让它们闲置起来。
注释:¹似:好似,几乎。²疏略:疏远,忘却,不往来。³好教:好使。⁴著:置放。

  上片,写“秋池阁”的秋色。“风傍晓庭帘幕”,说晨风吹进庭院,掀开“帘幕”,给“秋池阁”这一类似宫廷园林带来了朝气。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一个画面。一个“傍”字,把晨风的清新味反映出来了。“霜叶未衰吹未落”,说“霜叶”还未枯萎,即使晨风吹它,它仍然挂在枝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二个画面。两个“未”字,把“霜叶”的生命力衬托出来了。“半惊鸦喜鹊”,说晨风发出嗖嗖声,吹动帘幕,也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此为词人摄取的第三个画面。一个“半”字,把乌鸦、喜鹊与人的和谐传达出来了。三个画面艺术联缀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池阁霜天图》长卷,颇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韵味。

  下片,正面写秋兴。正是秋池阁霜天景色激起了词人的秋兴。“自笑浮衰情薄,似与世人疏略”,意在嘲笑浮衰薄情。词人此时还不到40岁,初入仕途,大有一番雄心壮志。然而,他面对着的是:自然界呈现一派恬淡和谐的大好秋光,可官场上却充满了谗诽、排挤的血雨腥风。他不禁发出嘲弄:那衰利似浮云,那情意似薄纸,有何追逐的价值,因为追衰逐利,人情冷漠,导致“与世人疏略”的窘境。可谓阅尽人间秋色,于词人这位通判来说,只有走累于文字,“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这种得过且过的无奈的道路。词人还多了一颗“懒心”,一颗“懒心”,不去想它什么皇务;一双“懒脚”,也不去奔走什么政事。就让心和脚“闲处著”。嘲笑之言,入木三分。然而,与上片的那种欲寻永葆不衰的秋色的心愿相比,词人显然心头浮起与他“致君尧舜”,“奋厉有当世志”的豪情极不相符的消极心绪了,或许还潜藏着隐退而求恬淡生活的陶情。

  全词,以秋色起兴,引出对仕途人生的感慨,心灰意懒,无情嘲弄。上片写景,园中景色宜人;下片议政,现实灰暗,嘲笑任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60-162页

jīnmén··qiūxìng--shì

qiūchífēngbàngxiǎotíngliánshuāngwèishuāichuīwèiluòbànjīngquè

xiàomíngqíngbáoshìshìrénshūlüèpiànlǎnxīnshuānglǎnjiǎohǎojiàoxiánchùzhe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¹万里²道,不见一人³归。
译文: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注释:¹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²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³一人:庾(yǔ)信自指。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唯有河¹边雁(yàn),秋来南向²飞。
译文: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注释:¹河:指黄河。²南向:向着南方。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见一人归”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离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友人周弘正,这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是庾信的内心感觉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别是在早春,这时不可能出现秋雁南飞的实景,即使九尽春回,也只能看到鸿雁北去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于诗歌鉴赏尤为重要。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茅宗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chóngbiézhōushàngshūèrshǒu ·

xìn nánběicháo 

yángguānwàndào jiànrénguī 
wéiyǒubiānyàn qiūláinánxiàngf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