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yǒngshǐshīràngqiáo--céng

ràngchóuēnsuìshēngāomíngxiǔdàojīn

niánniánqiáoshàngxíngrénguòshuíyǒudāngshíguóshìxīn

胡曾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寒山¹吹笛唤春归,迁客²相看³泪满衣。
译文: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注释:¹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²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³相看:一作“相逢”。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译文: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此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

  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6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qī)¹结绿枝,晔(yè)²垂朱英。
译文: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
注释:¹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²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译文: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译文: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译文: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使我萌生的呢?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弃置勿重陈,委化¹何足惊。
译文: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注释:¹委化:自然的变化。

  石竹,又叫洛阳花,是一种夏季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诗歌的前四句正面描写石竹,赞其正当全盛,风姿优美,但又想到霜露的降临,石竹免不了凋零。在一实一虚的对照中,寄寓了深深的忧患感。

  “叹息”四句由石竹的遭遇联想到人生,对生命、自我、人生进行追索思考,流露出彷徨和苦闷的情绪,不难看出诗人对隋末纷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诗意又逼进一层。

  结句却又一转,以随其自然变化作收束,足见诗人的旷怀高致。

shízhúyǒng

wáng tángdài 

jié绿zhī chuízhūyīng 
chángkǒnglíngjiàng quánshēng 
tànliáo shēngqíng 
wèishēngshí shuízhělìngméng 
zhìchóngchén wěihuàjīng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安西都护¹胡青骢(cōng)²,声价³(xū)然来向东。
译文:安西都护的青白色相杂的马,声名大噪,随着它主人东至长安。
注释:高都护:即高仙芝,唐玄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¹都护:官名。唐朝置六大都护府,统辖边疆地区,都护府长官称“都护”。骢马:青白色相杂的马。²胡青骢:西域的骏马。³声价:名誉身价。⁴歘:同“忽”。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此马临阵¹久无敌,与人一向成大功²
译文:这马身临战阵没有对手,全心全意帮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注释:¹临阵:谓身临战阵。²大功:大功业,大功劳。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功成惠养¹随所致²,飘飘远自流沙³至。
译文:它跟随主人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
注释:¹惠养:犹豢养。²随所致:随所托身之主人。³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雄姿未受伏枥(lì)¹恩,猛气²犹思战场利。
译文: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它并没有衰老,故时刻不忘建功沙场。
注释:¹枥:马槽。²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wàn)¹促蹄高如踣(bó)²,交河³几蹴(cù)曾冰裂。
译文: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铁,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
注释:¹腕:一作“踠(wǎn)”,马脚与蹄相连接的部位。²踣铁:踏地如铁,比喻马蹄坚硬有力。踣:踏地。³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⁴几蹴:几次踩踏。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五花¹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译文:它的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
注释:¹五花: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长安壮儿¹不敢骑,走过掣(chè)²倾城知³
译文: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
注释:¹壮儿:犹健儿。²掣电:闪电。亦以形容迅疾。³倾城知:全城无人不晓。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青丝¹(luò)²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³道?
译文:带上缰绳笼头老死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战场呢?
注释:¹青丝:指马缰绳。²络头:马笼头。³横门:代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这是一首咏马诗,诗人借骢马的伏枥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和自己的才能襟怀,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此诗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为第一段,叙写骢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为第二段,写骢马的性格;“腕促”四句为第三段,写骢马的骨相才气;末四句为第四段,写骢马的志愿。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 ,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深受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激赏,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材力,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它要冲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出横门道,意谓欲驰驱于战场。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独到。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此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第一段叙骢马立功西域,第二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 ”、“猛气”相吻合,又为第四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可以说,这样安排,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很注重前后的关联,达到了更好“寓情于物”的审美效果。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其次,前后照应。诗歌十六句,共四段。诗人在段与段之间,前后衔接紧凑,前后相互照应,情感线索蕴含其中,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使马的形象生动,也有利于表现思想情感。

  再次,咏物特点。作为咏物诗,此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诗人。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讲究韵律。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 、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对此诗结句的用韵评价甚高。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42-244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醒,春江午¹,梦断²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³
译文:渔父酒醒以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注释:¹午:正午,晌午。²梦断:梦醒,酒醒。³今古:古往今来。

  “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此处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到“俯仰”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43-147
2、 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856-863
3、 李世忠.逐臣的悲悯——论苏轼的一组《渔父》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

 ·xǐng

shì sòngdài 

xǐng chūnjiāng mèngduànluòhuāfēi jiǔxǐngháizuìzuìháixǐng xiàorénjiānjīn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译文:满天乌云正酝酿着雨意,但离下雨还有一段时间。虽然时近黄昏,既然雨意未成,还可以伴着归云闲适而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依然坏郭中牟¹县,千尺浮屠²管送迎。
译文:前面看到的依然是三年前残破的中牟县城墙,还有高耸入云的佛塔在迎送着过往行人。
注释:¹中牟:中牟县,今属河南省。²浮屠:佛塔。亦作浮图。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译文:雨前微风扶柳,杨柳摇曳多姿,像是来向行人讨好而不需要媒介物;蜻蜓在低空飞行,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就远远飞开,像是有所猜疑似的。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译文:怎么样才能够与凉风约定,让它不要挟带沙尘一起来呢?

  《中牟道中二首》是作者以因仕途一片光明而产生的兴奋心情来写入京途中之所见所感的。这两首绝句八个诗句分别写雨意、归云、坏郭、浮屠、 杨柳、蜻蜓、凉风、尘沙等意象,运用拟人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服丧后重登仕途的舒畅之情。两首诗各从不同侧面描写,整组诗又是一个整体,情感相同,结构统一。第一首首句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为以下的写景提供了依据:浮云游动、蜻蜓低飞为夏季雨前所特有,清风拂动杨柳、裹带尘沙也与欲雨有关;第二首末句与组诗开头形成关联与照应,如果雨意已成,就不会有凉风裹抄而来的形象发生。全诗节奏和谐舒缓,情调幽默风趣。

  第一首从大处远处落笔,首句写气氛,满天乌云正酝酿着雨意;次句写雨前天空浮云游动,诗人名之曰“归云”,可见时近黄昏,该投宿了,不过中牟已近在眼前,雨意又“还未成”,所以诗人并不担心中途遇雨使人“断魂”,反而以闲适自在的心情感到飞渡的“归云”在伴送自己行路。第三句写中牟县城,那城郭虽残破,但“依然”二字表明是旧地重来,所以还是给诗人以亲切之感;末句写高高的千伴宝塔迎送着过往行人,三年前它送自己回乡,而今又迎接自己重返仕途。

  第二首从细处近处着眼。首句写雨前微风,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来向行人讨好;次句写雨前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像有所猜疑,远远飞开。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展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

  两首各有描写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其内含的情感相同自不待言,在结构上也是统一的。前首的首句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为以下的写景提供了依据:浮云游动、蜻蜓低飞为夏季雨前所特有,清风拂动杨柳、裹带尘沙也与欲雨有关;次首的末句与前首的首句形成关联与照应,如果雨意已成,凉风自不会裹挟尘抄而来了。

  二诗作于途中,颇富动感,但其节奏却是徐缓的,好像感到诗人纡徐前进的步伐。归云伴行,浮屠送迎,固然明写出了在“行”;蜻蜓近马而又飞去,可见是缓缓而行;中牟县那残败的城郭不也是随着绝离的缩短而越来越清晰,才使诗人辨认出还和旧时一样吗?一切都在徐缓的旋律中活动,唯独中牟县城依然像过去一样雄踞前方,显示着它的古老与凝重。动与静的和谐统一,使诗歌所构成的意境动而不流于浮,活而不趋于乱。

  二诗的突出处在于幽默风趣的情调。这自然和诗人此刻的心情直接相关,但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说,这种情调与拟人手法的运用分不开。此诗的拟人不是简单的叙人拟物,而是在比拟中斌予物以不同的性格,并使物与人进行交住。云能“行”能“归”,已是拟人,而伴人行路,更显出对行人殷勤体贴的情意;浮屠之迎人送人本是人的感觉,而着一“管”字,送迎不但变成浮屠发自内心的行动,而且显示出它对人的热情与诚笃;杨柳之在“招人”,主动地表现出亲昵的情意;蜻蜓“近马”又“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这种种事物各自以不同方式与行路的诗人进行着交往,于是唤起了诗人也要与景物进行交往的要求,想与凉风订约了,于是更添了诗的清趣。这颇县特色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使两首绝句风趣幽默的情调油然而生,别具风情。后来杨万里诗歌的“奇趣”与“活法”,恐怕是受到简斋诗的启发。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16-81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