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¹雨萧(xiāo)²江上村³,绿林豪客夜知闻
译文:这个小村子傍晚的时候风雨潇潇,遇到的绿林好汉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
注释:井栏砂:村庄名,在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¹暮:一作“春”。²萧萧:象声词,形容雨声。³江上村:即井栏砂。⁴绿林豪客:指旧社会无法生活,聚集在一起劫富济贫的人。⁵知闻:即“久闻诗名”。一作“敲门”。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时不用逃名姓¹,世上如今半是君。
译文:他年根本就不需要隐遁荒野,如今的世上多半是你们这样的绿林好汉啊。
注释:¹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七七。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唐诗纪事》所载的关于这首诗的本事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7-938

jǐnglánshā宿

shè tángdài 

xiāoxiāojiāngshàngcūn 绿línháozhīwén 
shíyòngtáomíngxìng shìshàngjīnbànshìjū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个小村子傍晚的时候风雨潇潇,遇到的绿林好汉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

他年根本就不需要隐遁荒野,如今的世上多半是你们这样的绿林好汉啊。

注释

井栏砂:村庄名,在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

暮:一作“春”。

萧萧:象声词,形容雨声。

江上村:即井栏砂。

绿林豪客:指旧社会无法生活,聚集在一起劫富济贫的人。

知闻:即“久闻诗名”。一作“敲门”。

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诗纪事》记载了一则“本事”:“涉尝过九江,至皖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云溪友议》与《全唐诗》中亦有相似的记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11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7-938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七七。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唐诗纪事》所载的关于这首诗的本事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7-938
李涉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1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腰垂锦带佩吴钩¹,走马曾防玉塞²秋。
译文: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注释:¹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²玉塞:指玉门关。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莫笑关西¹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²
译文: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注释:¹关西:指函谷关以西。²凉州:指《凉州曲》。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0-711页

biān

 tángdài 

yāochuíjǐndàipèigōu zǒucéngfángsàiqiū 
xiàoguān西jiàngjiā zhǐjiàngshīliángzhōu 
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玉腕重因金扼臂,淡梳妆。
银字¹(shēng)寒调正长,水纹簟(diàn)²冷画屏凉。玉腕³重因金扼(è),淡梳妆。
译文:清寒的夜里,银字笙吹出悠扬绵长的曲调,水纹竹席渐渐寒冷,画屏也越来越凉。雪白的玉腕上带着沉甸甸的金镯子,她梳理起淡淡的妆容。
注释:山花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调在五代时为杂言《浣溪沙》之别名,即就《浣溪沙》的上下片中,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故又名《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高丽史·乐志》名《感恩多令》。¹银字:乐器名,管笛之属。古人用银作字,在笙管上标明音阶的高低。²水纹簟:水纹席。³玉腕:洁白的手腕上带着金圈。⁴金扼臂:手臂上所带的金圈、金镯之类的饰物。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几度试香¹纤手暖,一回尝酒绛(jiàng)²唇光。佯(yáng)弄红丝蝇拂子³,打檀(tán)
译文:几次伸手试香,纤纤玉手又暖又香;一回尝酒,脸庞像朱唇一样泛起红光。她假装嗔怪,舞弄起红丝蝇拂子,作势要打她心爱的情郎。
注释:¹试香:以手试探香炉。²绛:深红色。³蝇拂子:扑打蝇蚊的器物,用丝或马尾制成。⁴檀郎:晋潘安小字檀奴,姿仪秀美。后以檀郎为美男子的代称。
这首词描摹淡妆美人与心上人共度良宵的情景,上片写其如怨如诉的弹奏,生动传神的描绘出女子与情郎相见时的浓情惬意。用寒、冷、凉三个字,形容管笛声与睡席、画屏。因景及人将她对深秋环境的感受写了出来,通过清凉环境的描写,引出一位淡妆美人的婉雅形象。下片写其强欢作乐的痛苦。用几度、一回、纤手暖、绛唇光来写试香、尝酒,颇为生动传神,进行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其娇媚动人的情态。女子感觉到丝丝寒意,就几次伸出纤手,试着在香炉上取暖;她还微微地尝了一回酒,红色的嘴唇上轻泛着醇酒的晶莹光泽。然后,她玩起了爱情的小把戏,“佯弄”二句实则是爱意的流露和撩拨。细节刻画极为生动、传神,如此精细的观察令人身临其境,恍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见和凝填词时的专情与兴致。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70页
2、 (后蜀)赵崇祚著;墨香斋译评.典藏文化经典 花间集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7:第160页

shānhuāzi··yínshēnghándiàozhèngzhǎng--níng

yínshēnghándiàozhèngzhǎngshuǐwéndiànlěnghuàpíngliángwànzhòngyīnjīnèdànshūzhuāng

shìxiāngxiānshǒunuǎnhuíchángjiǔjiàngchúnguāngyángnònghóngyíngzitánláng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胡人¹以鞍(ān)²马为家,射猎为俗。
译文:北方少数民族以鞍马为家,以打猎为生。
注释: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明妃:即王嫱,字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¹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²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译文:泉水甘甜,野草丰美没有固定的地点,鸟儿受惊,野兽互相追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译文:是谁将汉人女子嫁给胡人,风沙是无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丽。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身行不遇中国¹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译文:出门都很难看到中原人,只能在马背上暗自思念故乡。
注释:¹中国:指中原地区。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zī)(jiē)¹
译文:在琵琶声中,胡人也会感到叹息。
注释:¹咨嗟:叹息。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译文:如此美丽的女子流落异地,死在他乡,而琵琶曲却传到了汉宫里。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汉宫争按新声谱¹,遗恨已深声更苦。
译文:汉宫里争着弹昭君所弹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注释:¹新声谱:新曲谱,指昭君所弹的琵琶曲。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xiān)¹女手生洞房²,学得琵琶不下堂。
译文:细小的手生在闺房之中,只能学弹琵琶,不会走出闺房。
注释:¹纤纤:细小貌。²洞房:犹深闺。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不识黄云¹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译文:不知道沙漠中的云是这么飘出边塞的,哪里知道这琵琶声是多么的令人断肠!
注释:¹黄云:沙漠上空的云,因黄沙弥漫,连云色也变黄了。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译文:汉宫里有一位美貌佳丽,最初天子并不认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¹
译文:突然间要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
注释:¹单于国:指匈奴。单于,匈奴的首领。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译文:姣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要再得到可不容易。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虽能杀画工¹,于事竟何益?
译文:虽然天子发怒可以把画工杀死,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
注释:¹画工:传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等皆同日弃市。见晋葛洪《西京杂记》。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yí)(dí)¹
译文: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
注释:¹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译文: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译文: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译文: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译文: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这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却十分感人,连胡人听了“亦咨磋”不已。这种写法与王安石“沙上行人却回首”相同。以上三层,由胡、汉习俗之异,写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谱入琵琶,层次井然,而重点在于这一琵琶“新声谱”。因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发慨叹的。

  “玉颜”句承上;“琵琶”句启下。脉络十分清晰,而笔势极为矫建。作者所要讲的就是琵琶“传入汉家”以后的反应。明妃的“思乡曲”,本应引起“汉家”的悲悯、同情与愤慨;然而“汉宫”中却将其视为“新声谱”来“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享乐。“遗恨”、“苦声”并没有激起应有的反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汉宫中“纤纤女手”“学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为统治者喜好这种“新声”的缘故;而喜好这种“新声”,正是因为他们“生于深宫之中”,根本不知道边塞之苦。这里讲的就不止“纤纤女手”了。自石晋割弃燕云十六州,北边广大地区在北宋一直没有恢复,有许许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时,辽国、西夏交替侵扰,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大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或借以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欧阳修却从夷夏之辨讲起,从国家大事着眼,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而且,议论国事,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从小中见大,因而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诗中发议论”,艺术性更强。

  第二首诗中“汉宫”四句化用西汉李延年诗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绝色”两句,紧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霜。但这只是为下边两句作铺垫。

  “耳目”两句,为全篇警策,宋人说它“切中膏肓”(《诗林广记》引钱晋斋语),得以广泛传诵。诗人说,眼前的美丑尚不能辨,万里之外的“夷狄”情况何以判断?又何以能制定制服“夷狄”之策呢?这是极深刻的历史见解,而又以诗语出之,千古罕见。事实却不是“制夷狄”而是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汉计诚已拙”这一判语。

  “汉计诚已拙”语简意深,是全诗主旨所在。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岁币”,同是乞求和平,为计之拙,正复相同。诗中表面上是说汉朝,实际上是说宋朝。妙在一经点出,便立即转入“女色难自夸”,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则就成了《和亲论》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时泪”四句,用泪洒花枝,风起花落,渲染悲剧气氛,形象生动,但主要用以引起“红颜”两句。这两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欧阳修对王安石诗中讲的“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等语,也像王回等人一样,有所误解,故下此两句,以使之符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欧阳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别,亦于此可见。但解释时也不能太坐实,像钱晋斋说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于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见幸于元帝”,则与篇首“天子初未识”,“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于诗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写“汉宫”不知边塞苦,后一首写和亲政策之“计拙”,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叶梦得说欧阳修“矫昆体,以气格为主”(《石林诗话》),这首诗正是以气格擅美的。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31-134 .

wángjièmíngfēièrshǒu--ōuyángxiū

rénānwèijiāshèlièwèi

quángāncǎoměichángchùniǎojīngshòuhàizhēngchízhú

shuíjiānghànjiàérfēngshāqíngmào

shēnxíngzhōngguórénshàngzuòguī

tuīshǒuwèiquèshǒuréngòngtīngjiē

yánliúluòtiānquèchuánláihànjiā

hàngōngzhēngànxīnshēnghènshēnshēnggèng

xiānxiānshǒushēngdòngfángxuéxiàtáng

shíhuángyúnchūsāizhīshēngnéngduàncháng

hàngōngyǒujiāréntiānzichūwèishí

cháosuíhàn使shǐyuǎnjiàdānguó

juétiānxiàshīnánzài

suīnéngshāhuàgōngshìjìng

ěrsuǒshàngwànānnéngzhì

hànchéngzhuōnánkuā

míngfēishílèixiàngzhīshànghuā

kuángfēngpiāoluòshuíjiā

hóngyánshèngrénduōbáomìngyuàndōngfēngdāngjiē

忆昔射策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
忆昔射策¹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
注释:¹射策:汉选贤良的形式。
紫衣中使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
紫衣中使¹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²
注释:¹中使:皇帝下诏所征求者,敕号为中使。²天香:朝廷上所燃的香。
仰观眩晃目生晕,但见晓色开扶桑。
仰观眩晃目生晕,但见晓色开扶桑。
迎阳晚出步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
迎阳¹晚出步就坐,绛纱²玉斧³光照廊。
注释:¹迎阳:开封宫城门名,在东北向。²绛纱:红灯笼。³玉斧:皇帝仪仗队所用之具,大七八寸。
野人不识日月角,仿佛尚记重瞳光。
野人不识日月角¹,仿佛尚记重瞳光²
注释:¹日月角:王者相貌。²重瞳光:世传舜和项羽皆重瞳。代帝王之相。
三年归来真一梦,桥山松桧凄风霜。
三年归来真一梦,桥山松桧凄风霜。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
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
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
幅巾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
幅巾¹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
注释:¹幅巾:头巾。此句言画面上皇帝的服装。
元老侑坐须眉古,虎臣立侍冠剑长。
元老侑坐须眉古,虎臣立侍冠剑长。
平生惯写龙凤质,肯顾草间猿与獐。
平生惯写龙凤质¹,肯顾草间猿与獐²
注释:¹龙凤质,指皇帝肖像。²猿与瘴:代民间平民。
都人踏破铁门限,黄金白璧空堆床。
都人踏破铁门限¹,黄金白璧空堆床。
注释:¹铁门限:唐永福寺之门槛以铁皮裹之,人称铁门限。此句意谓市人皆来求妙善画师作画。
尔来摹写亦到我,谓是先帝白发郎。
尔来摹写亦到我,谓是先帝白发郎。
不须览镜坐自了,明年乞身归故乡。
不须览镜坐自了¹,明年乞身归故乡。
注释:¹自了:唯图自身,不顾其他。
这是一首赠诗。开头回忆早年朝中旧事,表达对先皇的眷恋。中间称赞妙善宫中写真如生。结尾点明自己人老发白,已有归乡之志。

zèngxiěróngmiàoshànshī--shì

shègànxiānhuángzhūliáncuìfēnliǎngxiāng

zhōng使shǐxiàchuánzhàoguìpěngrǎnrǎnwéntiānxiāng

yǎngguānxuànhuǎngshēngyūndànjiànxiǎokāisāng

yíngyángwǎnchūjiùzuòjiàngshāguāngzhàoláng

rénshíyuèjiǎo仿fǎngshàngzhòngtóngguāng

sānniánguīláizhēnmèngqiáoshānsōngguìfēngshuāng

tiānróngshuígǎnhuàlǎoshīzhòufáng

mèngzhōngshénshòuxīnyǒujuéláixìnshǒuwàng

jīnchángyǎndòngchénménpāng

yuánlǎoyòuzuòméichénshìguānjiànzhǎng

píngshēngguànxiělóngfèngzhìkěncǎojiānyuánzhāng

dōuréntiěménxiànhuángjīnbáikōngduīchuáng

ěrláixiědàowèishìxiānbáiláng

lǎnjìngzuòlemíngniánshēnguīxiāng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期思¹溪上日千回,樟(zhāng)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酒重带少年来。
译文:期思溪上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樟木桥边饮酒无数杯。溪水照影,人影却不随流水同去。酒醉脸红,恰似少年青春重来。
注释:瑞鹧鸪: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¹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居住并终老于此。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疏蝉响涩(sè)¹林逾(yú)²静,冷蝶³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qīng)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译文:蝉声稀疏,树林反而显得格外幽静,野菊半开,恰有孤蝶轻轻地飞来。不是我学司马相如有意傲世,只因生来多病又无才。
注释:¹响涩:响声嘶哑干涩。²逾:更加,格外。³冷蝶:冷清之蝶,犹言孤蝶。⁴长卿慢世: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即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⁵多病非才:据《唐诗纪事》,唐明皇见到孟浩然,命他诵其诗作。缘:因为。

  此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词人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如今只能在期思溪上不停地徘徊,在樟木桥边借酒浇愁;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身边只有滞涩的一两声蝉鸣、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如此情境让词人备感落寞、苦闷、无聊。

  首韵写终日惟赏景饮酒自娱,点出“游”与“醉”。“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写词人在山之闲适,往来溪上,一日千回,或在桥边村店,饮酒数杯:可见词人终日惟赏景饮酒自娱;接韵抒情,紧承上文“溪上”“桥边”而来,“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奇思丽想,而寓少年不再之慨。此韵意境,从起首二句预为地步而来。一“去”一“来”,陡增青春不再、老来无味之感。

  过片绘景,“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模拟化用王籍《入若耶溪》诗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静中有动。此二句以精严的倒装对句所造成的冷寒寂寥之境,表现自己同样耗散了生命热力的精神感受。末韵关合,遥应开篇,揭明题旨,运用典故和反语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传写出风骨不改又无欢无味的老年情怀。“不是长卿终慢世”,这里使用典故,词人以司马相如自况。《世说新语》注引《高士传·司马相如赞》:“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犊鼻居市,不耻其状。托疾避官,蔑此卿相。”“只缘多病又非才”,这里使用反语,借孟浩然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自嘲,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傲世,是因其多病又没有才能,实则是借以委婉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多病非才”,似怨责朝廷,非我有意傲世,只因生来多病又无才,以古人自况,自伤自叹,亦自嘲自愤。

  这首词结构谨严,对仗工整,前三联对仗,结联放散,且起承转合一如律诗作法。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864-865
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701-702

ruìzhè··shàngqiānhuí--xīn

shàngqiānhuízhāngqiáobiānjiǔshùbēirényǐngsuíliúshuǐzuìyánzhòngdàishǎoniánlái

shūchánxiǎnglínjìnglěngdiéfēiqīngbànkāishìzhǎngqīngzhōngmànshìzhǐyuánduōbìngyòufēic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