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著我登高处,风急山篱带薄云。从昔骚人爱重九,冥鸿天际有遗音。
水南著我登高处,风急山篱带薄云。从昔骚人爱重九,冥鸿天际有遗音。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其一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有屠人货¹肉归,日已暮,欻(xū)²一狼来,瞰(kàn)³担上肉,似甚垂暮,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qūn)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è),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¹⁰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lí)¹¹之,是可笑也。
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注释:¹货:出售、卖。²歘:忽然。³瞰:窥视。⁴垂暮: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⁵诸:“之于”的意思。⁶昧爽:黎明。⁷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⁸腭:口腔的上膛。⁹昂:昂贵。¹⁰直:通“值”,价值。 ¹¹罹:遭遇(祸患)。
其二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屠(tú)¹²³,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注释:¹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²晚:夜晚,晚上。³归:回家。⁴止:通“只”,翻译为仅,只。⁵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甚,很。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惧¹,投以骨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³。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
注释:¹惧:害怕。²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以,把。³从:跟从,跟随。⁴复:又,再。⁵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⁶两狼之并驱如故: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大窘(jiǒng)¹,恐²前后受其敌³。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译文: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注释:¹窘: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²恐:恐惧,担心。³敌:名词作动词,指攻击的意思。⁴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⁵积薪:堆积柴草。积,堆积。薪,柴草。⁶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⁷乃:于是,就。⁸弛:解除、卸下。⁹眈眈相向:(狼)瞪着眼看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户,非“相互”。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shǎo)¹,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²。久之³,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¹⁰尾。屠自¹¹后断其股¹²,亦¹³毙之。乃悟前狼假寐(mèi)¹⁴,盖¹⁵以诱敌。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注释:¹少时:一会儿。²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³久之:很久。之,音节助词,表示修饰前字,没有实在意义。⁴瞑:闭上眼睛。⁵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⁶暴:突然。⁷毙:杀死。⁸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⁹遂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¹⁰尻:屁股。¹¹自:从。¹²股:大腿。¹³亦:也。¹⁴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¹⁵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亦黠(xiá)¹矣,而顷刻²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³?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¹黠:狡猾。²顷刻:一会儿。³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⁴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其三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一屠暮¹行,为²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³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⁸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¹⁰缚以带。出视,则¹¹狼胀如¹²牛,股¹³直不能屈¹⁴,口张不得合。遂负¹⁵之以归。
译文: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
注释:¹暮:傍晚。²为:被。³伏: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⁴计:方法。⁵可以:可:可以 ;以:把。⁶死之:杀死它。死:杀死。⁷盈:满。⁸遂:于是就。⁹豕 :猪。¹⁰方:才。¹¹则:就;那么。¹²如 :好像。¹³股:大腿。¹⁴屈:弯曲。¹⁵负:背。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非屠,乌¹能作此谋也!
译文:(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注释:¹乌:哪里,怎么。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红蓼(liǎo)¹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²。霁(jì)³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zhào)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zhǔ)沙汀(tīng)。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译文:蓼花红艳繁簇,芦叶衰黄零乱,夜深了,白露刚刚降下来。秋高云淡,境界空阔,楚江一片清澈。一个人乘着孤单的小船,优哉游哉地驶过烟雾迷离的沙岸小洲。垂钓江中,悬着细钩的丝线,慢慢地从水中拉起,倒映水中的星星,似乎也被牵动起来了。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又有“满庭霜”“锁阳台”等别名。¹红蓼:草名。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²玉露初零:白露开始下降。玉露,指秋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在农历初秋上旬,此指“白露”前后。³霁天:晴朗的天空。⁴楚江:楚境内的长江。⁵烟渚:雾气笼罩的洲渚。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¹,相与忘形²。任人笑生涯³,泛梗(gěng)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译文:当小船行在水上的时候,不时地吹着横笛,有清风明月相伴,已忘却了人与自然的区别。任凭人家笑我如泛梗飘萍的生涯。酒刚喝过不妨醉卧,世间的烦劳之事,虽有耳朵又何必去听?秋江风静,水波不兴,尽管太阳高高升起,我还躺在枕上,酒意刚醒。
注释:¹皓月:犹明月。²忘形:不拘形迹。指超然物外,忘了自己的形体。³生涯:生活。⁴泛梗飘萍:喻生活漂泊不定。⁵尘劳事:佛家语。谓扰乱身心的俗事。

  词作上片写楚江垂钓,犹如一幅清江月夜独钓图。“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写蓼花盛开,芦叶凋零,对仗工稳,色彩明丽。“夜深玉露初零”一句,点明季节和时间。作者选取了三种最能表现秋江夜色的典型景物,透过设色的明与暗,造境的野而幽,烘托出江边的凄清气氛。这是写地上所见。

  接着再对秋夜江天作大笔的渲染。“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秋高云淡,水天一色,境界阔大,虽其间有败芦残苇杂处其间(这正所以成其为秋景),却并不怎样令人感慨兴悲。开头五句全是写景,似乎完全不夹杂人的感情,但“一切景语皆情语”,秦观所作的这种景语,与他所要抒发的感情水乳交融,从而收到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

  “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转入情事的抒写。小艇、孤篷,又是独棹——船上只有自己一个人。这样景况应该说够寂寞了吧。可是这位独棹孤舟的人,却是悠哉悠哉地驶过烟雾迷离的沙岸小洲。这里词人透过表达特定情境的“独”、“孤”、“小”和“悠悠”等字,把一件本是江中荡舟的极平常事,不仅写得曳生姿,而且充分表达出此刻他的生活情趣。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孤篷小艇”停了下来,接着道“金钩细,细纶慢卷,牵动一潭星”。他垂钓江中,悬着细钩的丝线,慢慢的从水中拉起,倒映水中的星星,似乎也被牵动起来了。“慢卷”,表明垂钓时的闲裕,与“悠悠过”绾合。而收卷钓丝后泛起水面涟漪,向外扩展,使一派水面上倒映的星光动荡不已,十分美妙。秦观《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词里也有“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之句,写的是夜泊潇湘浦口,月高风定,秋水澄蓝,水不动,星亦不动,如浸水中,一片静景,与此词的丝纶垂钓,“牵动一潭星”的以动写静,各擅其妙,可谓善写水中星影者。上片有景物有情事,景物和情事的搭配,表现出泛江垂钓者的悠然自得情趣。

  过片三句是上片结尾三句情事的继续,只不过不再是垂钓,而是吹笛了。“时时横短笛”,看来当天夜晚,当小船悠悠地水面漂动时,当“丝纶慢卷”后,他曾不止一次地吹过短笛。寂寞秋江之上,当他吹笛发出悠扬之声的时候,他觉得陪伴着自己的有“清风皓月”,彼此都脱略形迹,忘却你我的区别,物我一体。这几句,写出了词人此刻的怡然自得,更写出了他的恬淡情怀,或者还微微夹杂一些儿感慨吧,所以逼出来下面似达观似郁结的一句:“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秦观早年一度漫游,过的是“泛梗飘萍”的生涯。不过词人说“任人笑”,表明自己并不在乎;不仅不在乎,还要“饮罢”而“醉卧”,因为对于世间烦恼扰心的种种不如意事,有耳朵也不会去听了,正所谓“尘劳事有耳谁听”。

  最后三句,“饮罢”“醉卧”之后,一枕沉酣,直到天明。秋江风静,水波不兴,人已忘掉尘世间一切烦恼,尽管太阳高高升起,他还躺在枕上,酒意刚醒。只有通过醉酒,才能置“尘劳事”于不顾,这表明他在内心深处,仍存在着矛盾和痛苦,因此须借助饮酒麻痹自己的心灵。

  全词先写景,后写人,写景则着意描写特殊环境,写人则着重描写个性形象。如此层层写来,精心点染,细致描绘,一个特殊环境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一幅生动的楚江月夜独钓而又独饮醉卧的画面,清楚地呈现读者面前,从而使人们感受到词人看似然、坦然,实际上郁积着不平和愤懑的心情。

  这首词,颇受东坡文风的影响。只是,东坡可以无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沧桑孤独,可以做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无碍,而这些在少游的生命中,却只是一枕黄粱,鸡鸣之后,繁华酒醒,斯人不仅依旧寂寞,更无故添了些许断肠相思。如果说,东坡词超脱旷达,让人心向往之。那么,少游词则是柔婉凄凉,不知不觉中沁入人的心脾。两者各有各的好处,毕竟少游和东坡的心性,一个在云,一个在水,相隔太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31-832
2、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84-88

mǎntíngfāng··hóngliǎohuāfán--qínguān

hóngliǎohuāfánhuángluànshēnchūlíngtiānkōngkuòyúndànchǔjiāngqīngzhàopéngxiǎotǐngyōuyōuguòyānzhǔshātīngjīngōulúnmànjuǎnqiāndòngtánxīng

shíshíhéngduǎnqīngfēnghàoyuèxiāngwàngxíngrènrénxiàoshēngfàngěngpiāopíngyǐnfángzuìchénláoshìyǒuěrshuítīngjiāngfēngjìnggāowèizhěnshàngjiǔwēixǐng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垂杨¹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yán)²。紫陌³霜浓,青松月冷,炬(jù)散林鸦。
译文:垂杨小院,酒罢阑灯送客,扶醉上马,帽檐不正。郊外的路上一片霜气凝结,青松在两边相对,一轮明月当空。深夜中举火把行进,不时惊起林中栖息的乌鸦。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¹垂杨:垂柳。²帽檐斜:用“侧帽”事,引《周书·独孤信传》。³紫陌:京师郊野的道路。⁴炬火:火把。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¹。跌宕(dàng)²歌词,纵横³书卷,不与(qiǎn)年华
译文:酒醒后,看见西窗上,灯光影印着窗外交错的竹影。提笔能写出才气横溢的歌词,胸中藏有无数的书卷。这样的才气,这样的气度正是一个文人追求的生活。
注释:¹交加:错杂。²跌宕:放荡不拘。³纵横:指书籍摆放杂乱交错。⁴不与:不为我。⁵遣年华:打发岁月。

  少年是人生最浪漫的时期,即使像王国维这样严肃的学者也不例外。垂杨小院,对酒当歌,美人流盼,目成心许。

  酒罢歌阑疏灯送客,垂杨门外扶醉上马。帽檐不正,似乎是有此醉态,但实际这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时北周大司马独孤信是个美男子,一次日暮打猎归来,帽子不正,第二天城里就有许多人故意斜戴帽子来模仿他。而王国维这里这个“上马帽檐斜”,倘结合下片的“酒醒”来看,他不但写才子风度,也写才子醉态。

  “紫陌”即刘禹锡所谓“紫陌红尘拂面来”。那本应是繁花盛开非常热闹的地方,但现在却是秋日的“霜浓”。这首词上片前三句写的是少年的风流和浪漫,后三句写归途景色的寂静和凄冷,“紫陌霜浓”正好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青松月冷”,再次强调时间已是夜里。“青”是冷色,月是冷光,青松沐浴在月光之下,且是在秋夜之中,就使人产生一种寒冷的感觉。王国维喜欢写这种酒散之后归途的寒冷之感。“炬火散林鸦”套用杜甫的诗句,表面上写刹那间的动,其实却反衬出整个归途的静。这三句写归侨夜景,写得声、光、色兼备,而且静中有动,景中有情,这是它的好处。

  下片写的是回到住处睡醒一觉之后那种特别清醒的感觉。“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其实是写月光,因为月光明亮才会把竹影映到窗上。正是这样境界中,就使得这个风流潇洒而又暗怀寂寞孤独的少年产生了对现状的不满足。“跌宕歌辞”和“纵横书卷”是内容放纵、音调美妙的歌词作品,是书案上堆积的书卷,同时也就是胸中的书卷。提笔就写出才气横溢的歌词,胸中藏有无数的书卷,这样的天赋才气和这样潇洒度日正是一个文人最理想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79

shǎoniányóu··chuíyángménwài--wángguówéi

chuíyángménwàishūdēngyǐngshàngmàoyánxiéshuāngnóngqīngsōngyuèlěnghuǒsànlín

jiǔxǐngkàn西chuāngshàngcuìzhúyǐngjiāojiādiēdàngzònghéngshūjuǎnqiǎnniánhuá

柳色春阴重。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书檠细雨,吟窗乱雪,井寒笔冻。家林秀橘霜老,笑分得、蟾边桂种。应茂苑、斗转苍龙,唯潮献奇吴凤。
柳色春阴重。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书檠细雨,吟窗乱雪,雁¹寒笔冻。家林秀橘霜老,笑分得、蟾边桂种。应茂苑、斗转苍龙,唯²潮献奇吴凤。
注释:¹雁:一本作“天”。²唯:一本作“谁”。
玉眉暗隐华年,凌云气压,千载云梦。名笺淡墨,恩袍翠草,紫骝青鞚。飞香杏园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纵。弄喜音、鹊绕庭花,红帘影动。
玉眉暗隐华年¹,凌云气压,千载云梦。名笺淡墨,恩袍翠草,紫骝青鞚。飞香杏园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纵。弄喜音、鹊绕庭花,红帘影动。
注释:¹华年:一本作“年华”。

  “柳色”三句,既点出时在春季,又借喻马林屋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东风力”,也暗示出马林屋是经人援手,才进入南宫的。“书檠”三句,即景扣题“分韵”填词。言室外气候多变,因“倒春寒”而下起雨夹雪。室内的气温很低,使笔砚冻结发硬,但大家分韵填词的兴趣不减,时而笔走龙蛇,书写的词句如那茫茫细雨绵绵不绝;时而吟诵声起,吟唱声震得窗外的雪花乱舞。“家林”两句,言马林屋取出家乡寄来的经过霜冻显得格外红润的桔子分给大家尝鲜。大家高兴地接受赠桔,好像也分享到朋友进入南宫的荣誉一般。“应茂苑”两句。言马林屋时来运转,流年大吉。词人说:天上的北斗斗柄已经指向苍龙星座,象征着你马老兄官运亨通,进入南宫任职。这种殊荣,好像是获得随潮而来的珍奇的“吴凤”那样幸运。

  “玉眉”三句,状马林屋的外貌、气概。言马林屋的秀眉之中隐隐透现出一种中年人的英俊风采,他如今豪气凌云,简直能够平吞云梦大泽。“名笺”三句,“鞚”,马笼头。言马林屋身穿皇上恩赐的草绿色的官服,骑着大红马,手提青色的马勒丝带,牵着马笼头,去南宫赴仕。进宫后,他可以随意在名贵的玉版笺上点染上淡淡的墨色作画,或是挥笔书写。“飞香”两句是说:你可以在那里醉眼朦胧,尽兴游春,空气中飘过来的缕缕杏花香,更激发出你的灵感,新清的诗句由此不断吟诵出来。“杏园”,孔子曾在杏坛设帐授徒,这里以“杏园”暗指马林屋也是在南宫任教授之职。“弄喜音”两句,言马林屋进入南宫的喜讯由喜鹊飞到他家的庭院中不断鸣叫报告,马林屋的爱人正焦急地在帘后来回走动,等候他的归去。马林屋的内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由此也可见两人情深意蜜。

yànqīng ·sònglínnángōngfēnyùndòng

wényīng sòngdài 

liǔchūnyīnzhòng dōngfēng kuàijiāngyúnyàngāosòng shūqíng yínchuāngluànxuě jǐnghándòng jiālínxiùshuānglǎo xiàofēn chánbiānguìzhǒng yīngmàoyuàn dǒuzhuǎncānglóng wěicháoxiànfèng 
méiànyǐnhuánián língyún qiānzǎiyúnmèng míngjiāndàn ēnpáocuìcǎo liúqīngkòng fēixiāngxìngyuánxīn xuànzuìyǎn chūnyóuzhàzòng nòngyīn quèràotínghuā hóngliányǐngdòng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译文: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¹,臣节²不坠³。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译文:整治贡品来进奉,下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注释:¹贡献:谓进奉,进贡。²节:礼仪、规矩、纪律。³坠,失去。一作“隆”。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后见¹(shè)原²,赐之斧钺(yuè)³,得使专征⁴,为仲尼⁵所称。
译文: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注释:¹见:被。²赦原:赦免原谅其过。³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⁴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⁵仲尼:孔子字。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yīn)¹,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译文: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注释:¹殷:朝代名,即商。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¹
译文: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下是武力。
注释:¹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正而不谲(jué)¹,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²,民受其恩。
译文:行为磊落下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注释:¹谲:诡诈。²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赐与庙胙(zuò)¹,命无下拜。小白²不敢尔³,天威在颜(zhǐ)
译文: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下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注释:¹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²小白:齐桓公名。³尔:这样。⁴天威:天子的威严。⁵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⁶咫尺:指距离很近。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guī)(zàn)¹,秬(jù)(chàng)²彤弓³
译文: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注释:¹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²鬯,古代祭祀用的酒。³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卢弓¹矢千²,虎贲(bēn)³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译文: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注释:¹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²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³虎贲:勇士,武士。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八方闻之,名亚¹齐桓。河阳²之会,诈称周王,是³其名纷葩(pā)
译文: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¹亚:次于。²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³是:一作“是以”。⁴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4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4-196
3、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95-10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