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歌只解闹花天,谁是敲冰掉小船。
笙歌只解闹花天,谁是敲冰掉小船。
为觅潇湘幽隐处,夜深载月听鸣泉。
为觅潇湘幽隐处,夜深载月听鸣泉。

guòdòngtíng--yīnyáofān

shēngzhǐjiěnàohuātiānshuíshìqiāobīngdiàoxiǎochuánwèixiāoxiāngyōuyǐnchùshēnzàiyuètīngmíngquán

殷尧藩

殷尧藩

殷尧藩(yīn yáo fān)(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译文:张舍人这次去江东,就和你本家著名的张翰去江东的季节一样,正值秋风吹起的时候。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译文:秋高天清气爽,一雁远远飞去,海阔天高,载你的孤帆迟迟不舍离去。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译文:眼看白日就要下山了,你这一去,怕是沧海渺茫,再见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译文:万兴的是你要去的吴洲也有明媚的月亮,我们虽隔千里,见月就如我们互相见面,可以聊慰相思之情。

sòngzhāngshěrénzhījiāngdōng--bái

zhānghànjiāngdōngzhèngzhíqiūfēngshí

tiānqīngyànyuǎnhǎikuòfānchí

báixíngcāngyǎonán

zhōujiànyuèqiānxìngxiāng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春情只到梨花薄¹,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²人间犹有未招魂³
译文: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时候,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尚夕人相思惆怅,不能自已。
注释:¹梨花薄:谓梨花丛密之处。薄:指草木丛生之处。²不道:犹不管、不顾。³招魂:招生者之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银笺(jiān)¹别梦当时句,密绾(wǎn)同心苣(jù)²。为伊判作³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译文:曾经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为了她甘愿做梦中之人,于是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能以至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与我相会。
注释:¹银笺:涂有银粉的笺纸。²同心苣:相连锁的火炬状图案花纹,亦指织有这种图案的同心结。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³判作:甘愿作。⁴索:犹应,须,得。⁵真真:美人之代称。此处借指所思之情人或妻子。
同心苣是织有相连的火炬形图案的同心结,和记载了誓言的素笺一样是爱情的信物。这些现实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容若证明着当初的恩爱欢娱。面对这些几乎要仓皇而逃的容若,赶紧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容若似乎幻想着像传奇故事中那样,只要长唤不歇,伊人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传说中,书生迷上画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来到世上,只可痴痴长唤。后书生得高人指点,唤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现在眼前了。幸福生活开始了,两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满了也是很好的罢。纵使情深,书生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取了剑想除去来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携子离开,重入画屏,再不出来。清夜长唤,也仅是沉默的伤透了的画中人了。

měirén ·chūnqíngzhǐdàohuā

lánxìng qīngdài 

chūnqíngzhǐdàohuā piànpiàncuīlíngluò yángshìjìnhuánghūn dàorénjiānyóuyǒuwèizhāohún 
yínjiānbiémèngdāngshí wǎntóngxīn wèipànzuòmèngzhōngrén suǒxiànghuàqīnghuànzhēnzhēn 

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露荷烟芰满池塘,见次第、几番红翠。当是时、河朔飞觞,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骤雨新霁(jì)。荡¹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露荷烟芰(jì)²满池塘,见次第³、几番外翠。当是时、河朔(shuò)飞觞(shāng),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译文:急雨之后天刚放晴。被雨水荡涤过的原野,清明得好像被冲洗过一样。天上的余霞放出霞光,夕阳余晖映照在原野上,天空中几朵云朵宛如山峰一样相互挨在一起。带着露水的荷花和被烟气笼罩的菱角,散满整个池塘,依次展现它们的光彩。正是时候欢快地享受美酒,避开那夏日的酷热,那样就可以继续河朔飞觞那样风流的遗风。
晚来高树清风起。动帘幕、生秋气。画楼昼寂,兰堂夜静,舞艳歌姝,渐任罗绮。讼闲时泰足风情,便争奈、雅歌都废。省教成、几阕清歌,尽新声,好尊前重理。
晚来高树清风起。动帘幕、生秋气。画楼昼寂,兰堂夜静,舞艳歌姝(shū)¹,渐任罗绮(qǐ)。讼闲时泰²足风情,便争奈、雅歌都废。省教成³、几阕(què)清歌,尽新声,好尊前重理。
译文:在夜幕降临之际,巍峨的大树高高地耸立,被清风吹动。帘幕轻轻飘动,有了秋天的凉气。白天画楼安静,晚上兰堂悄无声息,在艳丽的舞蹈和美妙的歌声中,渐渐纵情于美色中。公案很少社会祥和,满是风情,可怎奈传统雅歌都废弃了。所幸曾经学过几首清歌,都是新声,这或许可以在宴席之前重新唱响。

shānzhěnxiāndiào--liǔyǒng

zhòuxīndàngyuánqīngduànxiásàncǎicányángdàoyǐngtiānwàiyúnfēngshùduǒxiāngyānmǎnchítángjiànfānhóngcuìdāngshìshíshuòfēishāngyánzhēngxiǎngfēngliúkānwǎnláigāoshùqīngfēngdòngliánshēngqiūhuàlóuzhòulántángjìngyànshūjiànrènluósòngxiánshítàifēngqíng便biànzhēngnàidōufèishěngjiàochéngquèqīngjǐnxīnshēnghǎozūnqiánzhòng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山东¹今岁点行频²,几处冤魂哭虏(lǔ)³
译文: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注释:灞岸:灞水桥边,在长安东。¹山东:指函谷关以东。²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³虏尘:指征战地。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bà)水桥边倚华表¹,平时²二月有东巡³
译文: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注释:¹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²平时:指兴平之时。³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遥想景象,诗人想象山东一带频频征丁的悲惨境况,突出“山东”,是搪征兵遍及内地,“频”表明征兵次数多人数多,可见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对比。冤魂“哭”虏尘则是为边地牺牲的无数战士哀伤。三、四句由倚华表想起唐代兴盛时期皇帝的巡游。诗人倚着溺桥边的华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东地区此时应是在准备皇帝的东巡,岂能有频频征发和一处处百姓在虏尘中号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乱前,皇帝在东西都之间往来频繁,一膏霸桥为车驾所必经,可以说是当年升平的见证。安史乱后,巡幸东都之事久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88-389
2、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713-714
3、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6-67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
红杏了¹,夭桃尽²,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shè)³,自然透骨生香。
译文:红杏花开过了,娇艳的桃花凋谢了,梨花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不怎能和梨花相比呢?梨花的不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注释:¹红杏了:红杏花开过了。²夭桃尽:娇艳的桃花凋谢了。³兰麝: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生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⁴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¹。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
译文:饮酒赏花,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花般的不艳,梨花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注释:¹兼合明光:占尽酒和花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与咏梅花、咏海棠一样,苏轼以梨花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花那种旷达情怀。

  上片,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花的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花盛开状态,交代梨花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花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花,只有此花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个性鲜明。“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花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花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花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生香”的梨花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花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这为下片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下片,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花般的品格。“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酒赏花,酒花香醉的谐谑情景。“对酒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酒,就会忆起这酒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酒似花的、“无花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酒、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长笛吹花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花,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花”。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花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花般的白花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片的花物来喻隐下片的人事;下片又以酴醾般的酒、花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后,借花抒发花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花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花了。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29-230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123

zhànchūnfāng··hóngxìngle--shì

hóngxìngleyāotáojǐnzhànchūnfāngrénjiānlánshèrántòushēngxiāng

duìjiǔxiāngwàngshìjiārénjiānmíngguāngzhǐyōuzhǎngchuīhuāluòchúshìníng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