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回首失,岁月但寻常。忠义行衰世,凄凉在异乡。
风烟回首失,岁月但寻常。忠义行衰世,凄凉在异乡。
春流荒禹迹,天泪湿句芒。拟剪园中韭,携篮有跛臧。
春流荒禹迹,天泪湿句芒。拟剪园中韭,携篮有跛臧。

chūntóngchényǒuzhīzhìjiā--xièáo

fēngyānhuíshǒushīsuìyuèdànxúnchángzhōngxíngshuāishìliángzàixiāng

chūnliúhuāngtiānlèi湿shīmángjiǎnyuánzhōngjiǔxiélányǒuzāng

谢翱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2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玉房¹金蕊(ruǐ)²,宜在玉人³纤手里。淡月朦(méng)(lóng),更有微微弄袖风
译文: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细的手里。朦胧的月亮月光淡淡,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人的衣袖。
注释:¹玉房:花的子房的美称。²金蕊:金色的蕊。白居易《牡丹芳》 诗:黄金蕊绽红玉房。³玉人:容貌美丽的少妇。《诗经》:有女如玉。⁴纤手:女子柔细的手。⁵微微弄袖风:轻轻地拂袖的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温香月美¹,醉慢²云鬟(huán)³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译文:柔和清淡的风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月很香,悄悄的,高耸的发髻垂到两只耳朵下了。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人肌肤透出的红。
注释:¹温香月美:在柔和清淡的香风中,睡得很月很美。²醉慢:醉后松弛。³云鬟:形容妇女高耸的环形发髻。⁴春工:春季造化万物之工。⁵玉红:形容美女白里透红的肤色。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运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间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玉人之美。

  词的一开头就来赞美花:开头两句写花的子房,花的金蕊,玉房金蕊,从正面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花妖艳迷人的姿色,“黄金蕊绽红玉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玉房金蕊”的称号,可见花的婀娜多姿。牡丹结成一束,恰好地插在美女柔细的手里。“金”花与“玉”人相映成趣,柔花与纤手,“宜”字贯串,构成了睡女侧睡拈花图,美丽极了。

  “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特写美女的朦胧美。“淡月”本是“朦胧”的,它好像柔纱,罩在美女的肌体上,更是玲珑剔透的。加仁轻轻的微风,拂弄着美女的衣袖,多么柔情。一个“弄”字,多么富有人情味。“月”与“风”给予美女的情爱多么深。静动结合,美上加美。通过对环境的衬托,带给人一种玄妙之美,在如此美妙月色中,漂亮的人和漂亮的花相互衬映,月亮将人和花照得洁白无瑕,花偎依着人的手,享受着微风,烘云托月的写出了花美,人美的一幅美好场景。

  下片,写睡女的熟睡美。第一、二句写清香送爽,美女酣然沉睡。在柔和滴淡的香气中,美女不知不觉地如同醉汉进人梦乡,很熟很香。那高耸的发髻慢慢地垂到两耳之下了。“温香”与“熟美”两个偏正词组的结合,恰好生动描绘了睡美人的妩媚神态。那个“醉”也选用精当。除“醉”睡外,再也不会有别的熟睡的情态呈现。

  最后一句,“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最后两句点明本词的题旨“不是花红是玉红”。这位朦胧的白中透红肌体的美女,不是花红胜过花红,还是得“多谢春工’。没有造化万物的春工造花、造月、造风、造美境,哪会有“温香熟美”的睡美人呢!

  短短四十四个字,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婉约柔美,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容情于景,本是效仿李白《清平调词》所做,但是刻画之高法却不比李白差,首咏人,次咏花,借的美丽衬托出人的美丽。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7年:451页
2、 孟庆祥,沈薇薇,孟繁翠主编.《声律启蒙 外二种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667页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¹之邻人亡²羊,既³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又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又多歧(qí)路。”既反,问:又获¹⁰羊乎?”曰:又亡之矣。” 曰:又奚(xī)¹¹亡之?”曰:又歧路之中又有歧焉¹²,吾不知所之¹³,所以¹⁴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
注释:¹杨子:对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的尊称。²亡:丢失。³既:不久。⁴率:率领,带领。⁵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⁶竖:小僮,小听差。⁷追者之众:一作:追之者众。众:众多。⁸歧:岔路,小道。⁹既反:已经回去。既:已经。反:通又返”,返回,回来,返还。¹⁰获:找到,得到。¹¹奚:怎么。这里指为什么。¹²焉:语气词。¹³之:到……去。¹⁴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杨子戚(qī)¹变容,不言者移时²,不笑者竟日³。门人怪之,请曰:又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译文: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注释:¹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²移时:多时,一段时间。³竟日:终日,整天。⁴怪:对 感到奇怪。⁵损:减少。⁶命:教导,告知。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弟子孟孙阳¹出,以告心都子²。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又昔有昆弟³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又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qiú),操舟鬻(yù),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nì),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
译文: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注释:¹孟孙阳:杨朱的学生。²心都子:杨朱的学生。³昆弟:兄弟。⁴齐鲁:均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名,指今山东一带。⁵伯:兄弟排行第一,老大。⁶仲:兄弟排行第二,老二。⁷叔:兄弟排行第三,老三。⁸泅:浮水,游水。⁹鬻渡:渡船谋生。
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心都子嘿(mò)¹而出。孟孙阳让²之曰:又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又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³。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译文: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注释:¹嘿然:默然。嘿:同又默”。²让:责备。³丧生:丧失本性。又生”字,不能够机械地只理解为又生命”,而还要理解为又性”字,当又本性”讲。⁴归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⁵况:比喻。

  列子这篇寓言在结构上很有特色,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复合寓言的方法。羊寓言故事本身从这个寓言引出另两个寓言,一个是心都子讲的三兄弟同学儒术领会却完全不同的寓言,另一个是心都子讲的众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的寓言,最后是心都子的评论。一些寓言选本,对这篇寓言往往只选它的前半部分即歧路亡羊寓言故事本身,而不选从这个故事引出的后两个寓言故事,更不选最后的心都子的评论。但这种节选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只从歧路亡羊故事本身,是不能直接领会到,至少是很难领会到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的。

  让我们先来分析歧路亡羊故事本身。在这个故事中,杨子的邻居的羊逃跑了,已经有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还觉得人不够,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助去追,结果还是没有追到。为什么呢?因为岔路太多,岔路中间又有岔路,不知道该从哪条岔路去追,所以这么多人去追,还是追不到。杨子对这事感触很深,很长时间不言不笑,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杨子竟然没回答。

  从整篇寓言看,当时杨子没有回答学生们的疑问,是因为杨子对歧路亡羊一事,感触很深,一时难以对学生们解释清楚,需要采取譬喻的形式,特别是寓言这种高级譬喻的形式,才能使学生们明确无误地领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寓意,这也就是杨子对歧路亡羊一事所引起的深刻的感受。

  这篇寓言最后部分的心都子的一段话“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返一,为亡得丧。”表达了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大道以多歧亡羊”一句是对“歧路亡羊”故事本事的概括;“学者以多方丧生”既是对众多人学泅水近半数人溺死故事的概括,又是对三兄弟学儒术领会完全不同故事的概括(这里“丧生”的“生”字,不能够机械地只理解为“生命”,而还要理解为“性”字,当“本性”讲,“丧”生也应当作“丧失本性”。理解前一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前一个“大道以多歧亡羊”故事是用以比喻“学者以多方丧生”的,意思是: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寓言中心都子的话“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曾被西晋人卢谌用为典故,写在他的《给司空刘琨书》中:“盖本同末异,杨失兴哀。”这两句话中“本同末异”是心都子的话“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的浓缩;“杨朱兴哀”是歧路亡羊故事本身中杨朱听说此事后心里难过,长时间不言不笑的心情概括,毫无疑问,这两句话是出自列子的这篇寓言。有的学者认为不是卢谌这两句话出自《列子》,而是伪作《列子》者,以卢谌的这两句话为素材,并根据这两句话伪造出歧路亡羊的寓言故事。乍一看,卢谌引用《列子》和伪作《列子》者根据卢谌的这两句话敷演成歧路亡羊寓言,两种可能都有。这两种可能互相矛盾。一种是真的,另一种就必定是假的,究竟哪一种是真的,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或当时古书已有比章(伪)作《列子》者用之也”,这是一种“想当然”“也许有”的说法,从古代的文献记载和传世文献看,歧路亡羊故事以及心都子的评论,均仅见于《列子》而不见于他书,如卢谌当时已有此事,也只能是《列子·说符》中记载了歧路亡羊故事和心都子的评论的这一章,但持《列子》伪书说者,却偏偏不甘心承认,说什么也许有别的古书有此章,伪作《列子》者引用了这个故事,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没有根据却硬要这样说,只不过是“遁辞知其所穷”罢了。

  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甚至丧失生命的危险的。

  由这篇寓言凝炼而成的成语“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如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中说:“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清初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指出:“而诸儒之言,故为纠纷,徒俾歧路亡羊……一字不审,则入迷津。”

  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背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间,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勤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惰,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méng),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背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间,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勤趋(qū)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bū)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惰,猪牛鸭鸡,肥大蕃(fán)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
译文:罗池庙,就是祭祀已经过世的柳州刺史柳宗元的地方。柳侯做柳州刺史的时侯,不轻视那个地方的百姓,用礼教法度去教育改变他们,经过三年,百姓各自勤奋努力,说:“我们这个地方虽然远离京城,但我们也是天子的子民,现在上天给派来仁爱的柳侯,如果还不顺从教化,我们就不是人。”于是老人孩子互相教学汉话,不违背柳刺史的政令。凡是要做什么事,从他们的乡里刘他们各家各户,都说:“我们的刺史听到了,会不会心里满意呢?”没有不揣测之后才去做。凡是政令规定的期限,老百姓都努力赶着去实现,不分先后,一定按他的时限。于是老百姓已经得到治理,公家的赋税也没有亏欠,逃亡流窜的人也纷纷回来,乐于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居住有了新房子,代步的有新船,池塘园林清洁整齐,猪牛鸭鸡长得肥壮繁殖增多;儿子遵守父亲的教训,妻子顺从丈夫的意志,嫁女娶亲丧葬,各有规矩礼法;在外面互相间仁爱,在家里互相间父慈子孝。
注释:罗池庙:在今广西柳州市东,为当地名胜。唐时建庙,祭祀柳州刺史柳宗元。罗池,池名。庙建于池畔,因池得名。柳侯为州:唐宪宗元和十年(年)三月。柳宗元从永州司马迁任柳州刺史。鄙夷:轻视,鄙薄。矜奋:勤奋努力。天氓:皇帝的子民。侯:对士大夫的尊称,犹如“君”。化服:顺从教化。语:柳州在今广西境内,是多民族聚居区,壮族占三分之一。当时岭南地区不开化,境内通行的是民族语言。乡间:即乡里。间:周代二十五户为间。二十五户也称里。可于意:心里满意。可:合宜。忖度:揣测、估量。勤:努力。趋:向、归附。业:已经。经:治理。租:田赋,泛指一切赋税。流逋:流窜逃亡的人。乐生:乐于生活。兴事:发生变化。步:柳宗元《铁炉步志》:“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日步”一本作“涉”。惰:通”修”。蕃息:繁殖增多。指:意向,指向。条法。规矩法度。出:在外面。弟长:仁爱。孝慈:对上孝敬,对下慈爱。
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尝与其部将魏感、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
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尝与其部将魏感、谢宁、欧阳翼饮酒驿(yì)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
译文:他初到的时侯老百姓很贫穷,常有子女做为抵押去借贷,到时侯不能够赎取,就要被没收为家奴。柳侯到来后,按照国家的老规矩,用帮工来抵借债,全部争取回到自己家。又兴修孔予庙,城里城外小巷大街,都加以治理修筑使得端端正正。又栽种了许多好树,柳州的百姓都非常高兴。一次他曾经与他的部属魏忠、谢宁、欧阳翼在驿亭饮酒,对他们说:“我被时代抛弃,寄身在这里,和你们交好。明年我就要死去,死后会成为神。三年之后,建座庙宇祭祀我。”到第二年真的死了。
注释:步时:指柳宗元初到的时侯。质:抵押、人质。佣:出卖劳动力。此处指出卖劳动力所得的报酬。除:扣除,抵消。悉:全部。驿亭:古时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弃于时:被时代抛弃。指被贬黜。若:代词,你。三年:指唐穆宗长庆二年。孟秋:七月。辛卯。
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译文:过了三年的七月辛卯日,柳侯降临在州府的后堂,欧阳翼等人看到他就跪拜。这天晚上托梦给欧阳翼说:“在罗池旁边给我建庙宇。”这个月的吉日良辰庙建成,举行隆重的祭祀。路过此地的客人李仪喝醉了酒,在庙上有轻视侮辱举动,立刻得了病,扶出庙门外就马上死了。
注释:馆:止宿。此指在罗池畔建庙。太祭:隆重祭祀。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bǐ)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译文:第二年春天,魏忠、欧翼派谢宁来京城,请求我写出柳侯的事迹刻在庙碑石上。我说柳侯,活着能给老百姓恩惠,死后还能降福消灾,来保桔那个地方,可以称做神灵了。我作了一篇迎享送神诗,送给柳州的人民,使他们歌吟来祭祀柳侯,并且刻在庙碑石上。
注释:泽:恩惠:谅动:震惊而扰动。福祸:一作“祸福”。食:通“饲”,引申为保辐的意思。灵:神灵。遗:送给。俾:使。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bìn)不用。其辞曰:
译文:柳君,河东人,名宗元,字子厚。贤明能写文章,曾经在朝做官光辉显耀。不久遭到摒弃不任用。碑辞说:
注释:光显:光辉显耀。摈:弃。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yáo)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
译文:荔枝红啊香蕉黄,和蔬菜一同啊送进君的庙堂。君的船啊插着两边旗帜,渡到中流啊,迎着风在停泊等待。君不见降临啊,不知道我的悲伤。
注释:风泊:顶风停泊。
侯乘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干秔。稳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侯乘驹(jū)兮入庙,慰我民兮,不嚬(pín)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干秔(jīng)。稳充羡兮,蛇蛟结蟠(pán)。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译文:君乘坐骏马啊进入了庙堂,安慰我们百姓啊,不皱眉头展笑颜。我们的山啊柳州的水,桂树聚集啊白石头整齐。君早上出游啊到晚归来,春天与猿歌吟啊,秋天与白鹤齐飞。北方的人啊,对君说短道长。千秋万岁啊,不要与我远离。赐福给我啊赐寿给我,驱逐恶鬼啊在山的左边。平地没有水淹的苦楚啊,高山没有稻子枯竭。稻子可以当做羡余啊,蛇和蛟盘曲而伏。我们百姓向君报告事情啊,像过去一样不懈怠,从今往后啊世世代代敬仰。
注释:驹:少壮的马。嚬:皱眉。团团:聚集貌。齿齿:排列如像牙齿密聚整齐。秋鹊与飞:一作“秋与鹤飞”。北方之人:指京师的人。是非:说短道长。千秋:枯竭的梗稻。秔:稻子。羡:羡余。正赋外的税收,唐时对百姓巧取豪夺的杂税。蛟:传说中的动物。能发洪水。一说为母龙。钦:敬仰。

  此文通过对柳侯柳州实政、柳民之言的描写明说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变为神。暗言柳侯大材不为世用,替死者发泄不平。全文意韵沉郁,情韵不匮,结构层见叠出,逻辑清晰。

  此文非铭罗池神之文,而是吊柳宗元之篇。先追叙柳侯柳州实政,再记柳民口述,表明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变为神。作者继承孔子宗旨,不语怪神,反对迷信,而为文称颂神灵者,是痛惜柳侯大材不为世用,替死者发泄不平而已。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全文意韵沉郁,情韵不匮,是文章第一妙境,与韩文雄奇浑厚风格略异;而其迎送神诗,又和屈原风格相近,足见作者取精用宏、不主一格的文风。

  同时此文也有几点巧妙之处,其一文风奇,以宗元文风写宗元之事。韩愈这篇文章在风格上完全模仿宗元的文风,如同他为孟郊、樊绍述等人所作的墓志铭那样,用其人文风写其人之事,读之令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而且体现出作者“既陶铸古人。又陶铸今人,取他人之长,成一家之言”的“取精用宏”作风。

  二是评论巧,极力抒发对宗元“不为世用”的不平。作者在文章中用宗元在南方“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以食其土”,“柳民皆悦喜”等语。与“北方之人,为侯是非”相对照,既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又抨击了中唐的腐败政治,可谓借物抒怀、寓意深刻。

  三是叙述妙,文章层见叠出,逻辑清晰。如文中为宗元立庙的叙述,先借宗元之口说出“明年吾将死,死后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作为辅垫;接着用宗元神灵显圣,托梦部属,使立庙成行;然后在庙成大祭时,以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即死,表明宗元“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以食其土”的灵气,给人以顺理成章之感。

参考资料:
1、 河阳柳编著;杨丕祥主编;刘荣成,梁永祥,崔思明,马长民副主编.韩愈文选 注释·译文·解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1:411-414
2、 曾国藩.中国古代优秀文选范本 经史百家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414页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不惜千金买宝刀¹,貂(diāo)(qiú)换酒²也堪豪。
译文: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注释:¹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²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一腔热血勤¹珍重²,洒去犹能化碧涛³
译文: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注释:¹勤:常常,多。²珍重:珍惜重视。³碧涛:血的波涛。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习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近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满腔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
1、 《初中生必读古诗词100首》,文汇出版社,2008年2月1日版,第237~238页

duìjiǔ

qiūjǐn jìnxiàndài 

qiānjīnmǎibǎodāo diāoqiúhuànjiǔkānháo 
qiāngxuèqínzhēnzhòng yóunénghuàtāo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¹
译文:天地开辟啊曹魏代汉,如同日月重新放射出光芒。
注释:¹重光:重新见到光明。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奉辞 一作:毕力)
遭逢际会,奉辞¹遐方²
译文:陛下赐给我绝佳的机会啊,让我奉命前往辽东镇压叛乱。
注释:¹奉辞:奉君主之命。²遐方:远方。此句指奉命讨伐辽东。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将扫逋秽¹,还过故乡。
译文:本次征讨路上也经过了我的家乡,我定当奉皇命扫除叛乱,拿下辽东。
注释:¹逋秽:贬称流寇。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¹
译文:扫除万里江山的不臣之徒,整顿、治理这八荒之地。
注释:¹总齐八荒:意为整顿、治理所有的地方。“八荒”,犹言八方。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告成归老,待罪¹舞阳²
译文:大功告成后我将请辞告老,在舞阳安稳度日。
注释:¹待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²舞阳:当时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舞阳在今河南舞阳东南。

--

tiānkāiyuèzhòngguāngzāofénghuìfèngxiáfāngjiāngsǎohuìháiguòxiāng

qīngwànzǒnghuānggàochéngguīlǎodàizuì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