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lǒngshàngxíng

wáng tángdài 

dàobiānzhōu míngjiālǒngtóu 
yúnhuángzhīsàijìn cǎobáijiànbiānqiū 
王涯

王涯

王涯〔唐〕(764~835))字广津,太原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时,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为政刻急,始变法,益其税以济用度,民生益困。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¹青龙元年²八月,诏宫官³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译文: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注释:¹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²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³宫官:指宦官。⁴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这里是驾驶的意思。⁵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茂陵¹刘郎²秋风客³,夜闻马嘶(sī)晓无迹。
译文: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注释:¹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²刘郎:指汉武帝。³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画栏桂树悬秋香¹,三十六宫土花²碧。
译文: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幽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
注释:¹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²土花:苔藓。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魏官牵车指千里¹,东关²酸风³射眸(móu)子。
译文: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注释:¹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²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空将¹汉月²出宫门,忆君³清泪如铅水
译文: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想起往日的君主,眼中凝结的泪水如铅水般沉重冰凉。
注释:¹将:与,伴随。²汉月:汉朝时的明月。³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⁴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衰兰送客¹咸阳道²,天若有情天亦老。
译文: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注释:¹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²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携盘独出¹月荒凉,渭(wèi)²已远波声³小。
译文: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注释:¹独出:一说应作“独去”。²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³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

  《金铜官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官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官,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无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官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

  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官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官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茂陵:长安附近汉武帝刘彻的陵墓。秋风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以此称他。开头两句是说,有人夜间听见茂陵中刘郎的魂魄巡游汉宫,仗马嘶鸣;可是天亮时这一切都消失了,什么迹象也见不到。

  首二句想象汉武帝的阴魂预知铜官人将被搬走,头天晚上显示灵异的情形。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三十六宫:汉代长安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指青苔。这两句写汉代遗宫的荒芜。是说,宫廷画栏前的桂树空飘着秋香,苑中青苔满地,人迹稀少。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东关:长安东门,这里指明所去的方向。酸风:悲风。眸子:眼中瞳人。这两句说,魏国的宫官把金铜官人装车送往遥远的魏都洛阳,出长安东门时,悲风迎面扑来,刺着金铜官人的双眼。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君:指汉主。这两句是说,金铜官人离开汉宫时,只有天上的明月陪伴着它;因怀念武帝,泪如铅水洒落。

  “清泪如铅水”照应上文“酸风射眸子”,把金铜官人拟人化,想象它因为离情而落泪,同时增添了铜人落泪传说的戏剧色彩。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客:指铜人。咸阳:离长安不远。它附近有渭水,汉代改称渭城。这两句说,金铜官人从长安东去,唯有道旁枯败的兰草为它送行;天公如有感情,也将因这兴亡盛衰的变化而伤感衰老。

  这两句和末两句,是记写从长安至洛阳途中的情形,情景凄凉。“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名句,妙在反衬,以无情的天公也会伤情变老,反衬出有情的人心中将会泛起多大的波澜。这是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感叹,也反映出它离京去国时的悲愤。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是说金铜官人带着铜盘,独自离开汉宫后,在月下荒凉之地行进;过了咸阳,越走越远,渭水的波声也逐渐听不到了。

  这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词。一个“独”字,照应了上文的“画栏桂树”、“三十六宫”以及“汉月”、“宫门”,点出金铜官人不忍离别又只得离别汉宫的情状,也见出诗人辞官离开长安时的孤寂心境。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13-1016

jīntóngxiānrénhàn

 tángdài 

wèimíngqīnglóngyuánniányuè zhàogōngguānqiānchē西hànxiàopěngpánxiānrén zhìqiándiàn殿 gōngguānchāipán xiānrénlínzǎi nǎishānránlèixià tángzhūwángsūnchángsuìzuò jīntóngxiānrénhàn  

màolíngliúlángqiūfēng wénxiǎo 
huàlánguìshùxuánqiūxiāng sānshíliùgōnghuā 
wèiguānqiānchēzhǐqiān dōngguānsuānfēngshèmóu 
kōngjiānghànyuèchūgōngmén jūnqīnglèiqiānshuǐ 
shuāilánsòngxiányángdào tiānruòyǒuqíngtiānlǎo 
xiépánchūyuèhuāngliáng wèichéngyuǎnshēngxiǎo 

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róng)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¹作此章。
注释:¹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东阳金华(今属浙江)人。曾写有《渔歌子》五首。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suō)(lì)¹一钩丝。金鳞(lín)²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译文:江上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鱼儿正在水中深处,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钓上来。
注释:¹蓑笠:指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²金鳞:指鳞光闪闪的鱼。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¹。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译文:鱼儿吞下了鱼饵又吐了出来,将信将疑迟迟不肯上钩。渔翁归来的时候已是水寒江静,只见满目青山明月当空。
注释:¹迟:慢。

  题序“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表明了写作的真正动机,乃于表明自己面对江山胜景,幡然悔悟的解脱心理,但是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说明现实对他的真实束缚。

  词的上片,“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这是幅寒江独钩图,一碧万顷,波光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间,垂钓于重渊深处,钩入水动,波纹四起,环环相随。这样空灵洒脱的境界令人逸怀浩气。“金鳞”二句写垂钓之兴:鱼翔深底,沉沦不起,为取水下金鳞,渔翁不惜垂丝千尺。此时此刻,渔父专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

  词的下片,“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一虚设之笔描绘了渔翁闭目凝神,心与鱼游的垂钩之乐,这种快乐中,渔父举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鱼。末三句渲染出一幅空灵澄澈的江渔归晚图:“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透射出一种置身江天、脱落尘滓的逍遥追求,突出渔父这样一种澄静澹远的境界里,任漂泊而不问其所至,也正是自张志和至黄庭坚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

  该词构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语,将张志和那种志不渝、逍遥自由的渔父家风,又升华为一种摆脱世网,顿悟入圣的精神境界,借此表明词人当时遭贬后的心胸抱负和向往独钓江天、泛迹五湖的自由生活。取景设境上具有象征色彩,用意于形象后面的暗示。特别是最后“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三句,直以诗家之化境写禅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词人觉悟解脱,由凡入圣的心志襟怀。

参考资料:
1、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黄庭坚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05:第195页

zhōngqíng ·cáidòngwànsuí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róngzhōudēnglínshèngjǐng wèichángjiāfēng xièjiāngshān ménshēngqǐngwèn xiānshēngjiāfēng wèijīnhuádàorénzuòzhāng 

cáidòngwànsuí suōgōu jīnlínzhèngzàishēnchù qiānchǐchuí 
tūnyòu xìnhái shànggōuchí shuǐhánjiāngjìng mǎnqīngshān zàiyuèmíngguī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白云山¹头云欲立²,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³。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
译文:白云山顶的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¹白云山:位于江西省东固和富田之间的一座大山,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山上树木很多,常有白云笼罩。²云欲立: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³枯木朽株齐努力: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⁴逼:逼近。⁵声将军:汉武帝时,将领李广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山敌不意,被匈奴称作“声将军”。这里指英勇善战的红军。⁶重霄:天空,古人谓天有九重。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人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声将军从天而降。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百里驱¹十五日,赣(gàn)²苍茫闽(mǐn)山碧³,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为营步步(jiē)何及¹⁰
译文: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余里,把来犯的敌人收拾得干净利索。国民党反动派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又有什么用!
注释:¹驱:驱逐,追击。这里指长驱直入。²赣水:赣江的旧称。赣江是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³闽山碧: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武夷山的一段为闽山。碧,青翠湛绿。⁴横扫: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进行扫荡叫“横扫”。⁵千军:指大量的敌人。⁶如卷席: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收拾得干净利索。⁷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⁸泣:有泪无声地哭。⁹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时,每前进一段就修筑堡垒。营,军垒。¹⁰嗟何及:叹息又有什么用。嗟,叹息。何及,来不及,怎么也没办法达到目的。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开篇的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突兀而入,一气贯下,通过对战地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极有声势地渲染了白云山战斗前的紧张的气氛,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杀敌的声威。在这里,词人就以简洁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山战斗的雄壮场面和根据地军民齐心杀敌的壮烈情景。其中,“云欲立”三字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了根据地军民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绪。“呼声急”三字则写出了山下敌人狂喊乱叫、鼓噪而进的情景。

  “枯木朽株齐努力”,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似乎自然界的草木也都愤怒而起,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这里,词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出了红军是得道多助的,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接着,“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斗的情景和军民杀敌的气势,其中的“逼”和“声将军”写出了红军下山时似箭离弦,迅猛异常的气势,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

  之后,“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最后,词人把笔锋一转,在歌颂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之后,以极其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可悲下场,勾画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遭到惨败后的丑态,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鄙视。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参考资料:
1、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讲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08月第1版:70-74

jiāào ·fǎnèr wéijiǎ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áiyúnshāntóuyún báiyúnshānxiàshēng xiǔzhū qiānglín fēijiāngjūnchóngxiāo 
bǎishí gànshuǐcāngmángmǐnshān héngsǎoqiānjūnjuǎn yǒurén wéiyíngjiē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去年登高郪(qī)¹北,今日重在涪江²滨。
译文:去年重阳在郪县北登高,今日重阳依旧在涪江边度过。
注释:¹郪县:地名,在今四川三台县南郪江乡。²涪江:江名,在梓州(三台县)。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苦遭白发不相放¹,羞见黄江²无数新。
译文:发已愈白,苦于这岁月不饶人,羞于面对这新开的无数黄花。
注释:¹不相放:不饶人。²黄江:菊江。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世乱郁郁¹久为客,路难悠悠²常傍人。
译文:遭遇乱世,漂泊异乡,心中郁闷,生活无着,依靠他人只叹路难。
注释:¹郁郁:郁闷。²悠悠:忧思。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酒阑(lán)¹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²
译文:酒筵将尽,却忆起十年前的旧事,想起皇上在骊山时辇车出动,路上连灰尘都要清理干净,令人肠断。
注释:¹酒阑:酒筵将尽。²清路尘:辇出而清道。

jiǔ--

niándēnggāoxiànběijīnzhòngzàijiāngbīnzāobáixiāngfàng

xiūjiànhuánghuāshùxīnshìluànjiǔwèinányōuyōuchángbàngrén

jiǔlánquèshíniánshìchángduànshānqīng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