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闽友厌闽音,莲幕先生动我心。接得南安书一纸,年来应恐二毛侵。
相逢闽友厌闽音,莲幕先生动我心。接得南安书一纸,年来应恐二毛侵。

nánāncàijīng--zhāng

xiāngféngmǐnyǒuyànmǐnyīnliánxiānshēngdòngxīnjiēnánānshūzhǐniánláiyīngkǒngèrmáoqīn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月化五白龙¹,翻飞凌九天。
译文: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云天。
注释:¹“月化”句:《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载,后燕慕容熙建始无年,太史丞梁延年梦月化为五白龙。梦中占之曰:“月,臣也;龙,君也。月化为龙,当有臣为君。”比喻安禄山称帝。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译文: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lǔ)箭雨宫阙(què),皇舆(yú)¹成播迁²
译文: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注释:¹皇舆:皇帝坐的车,代指唐玄宗。²播迁:流亡。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英王¹受庙略²,秉钺(yuè)³清南边。
译文: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注释:¹英王:指水王李璘。²庙略:指朝廷的谋划。³秉钺:持斧,借指执掌兵权。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译文: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译文: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霜台¹降群彦,水国奉戎旃(zhān)²
译文: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注释:¹霜台:御史台,御史职司纠弹,严肃如霜,故名。此处借以赞美永王幕府诸侍御。²戎旃:军旗。奉戎旃,谓参加永王军队。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绣服¹开宴语,天人²借楼船。
译文: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
注释:¹绣服:指传御。²天人:才能杰出者,谓永王璘。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如登黄金台¹,遥谒(yè)紫霞仙。
译文: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注释:¹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甫。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卷身编蓬¹下,冥机²四十年。
译文: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
注释:¹编蓬:编结蓬草以为门户,喻平民居处。²冥机:息机,不问世事。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¹
译文: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注释:¹龙泉:即龙渊,古代传说中著名铸工欧冶子干将所造的利剑。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浮云在一决¹,誓欲清幽燕²
译文: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
注释:¹决:劈开。《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²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一带,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kuì)¹
译文: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注释:¹金匮篇:兵书名。《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译文: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所冀旄(máo)¹灭,功成追鲁连²
译文: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注释:¹旄头:即昴宿,胡星。旄头灭,指平定安史之乱。²鲁连:即战国时鲁仲连。曾为赵国退秦军,事后不受赵国赏赐,功成身退。

  奚禄诒日本篇:“首序禄山之乱,次入永王,次入诸侍御,次自序,末勉诸公以报国。”正道出了全诗的结构及其主题。

  开头六句叙写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其中“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雨官惊”等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皇舆播迁”四字则道出了唐王朝腐败,不堪叛军一击的可悲情况。诗句间诗人的爱憎感情是很鲜明的。

  接下六句叙写永王承朝廷委任,率军南下的情景。“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两句,是描写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涛,武器罗列有如江烟的雄壮气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两句是对永王璘的热情赞美。

  再下六句赞扬诸侍御才华出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赴宴会“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的畅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写自已的爱国之志。表明他尽管是一个“草间人”,但是他的腰下却有“龙泉”宝剑,意在强调自己有非凡的才干,“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两句是紧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愿为国家平定叛乱的雄心壮志。这几句写得词情慷慨,意气挥放。

  最后六句勉励四座诸公要齐心协力,不惜微躯,尽力报国。这几句既是勉励大家,也是激励自己,所以最后又归结到自身上来,表明自己平素所怀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诗共分五层,每六句一转,结构井然,气韵流动,有力地抒发了爱国的豪情。诗中先叙安史之乱,次述永王的率军平乱;再次赞美诸侍御的清正严明;最后表明自己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出一切力量,并勉励大家尽力报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参考资料:
1、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08:218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huàméi--fāngyīng

huīháoluòzhǐhénxīndiǎnméihuāzuìrén

yuànjiètiānfēngchuīyuǎnjiājiāménxiàngjǐnchéngchūn

玄云泱郁将安归兮,鹰隼横厉鸾徘徊兮。
玄云泱(yāng)¹将安归兮,鹰隼(sǔn)横厉²(luán)³(pái)(huái)兮。
译文:乌云翻腾啊!凤鸾,你欲归向何处?鹰隼横飞、局势险恶啊,你难以展翅翱翔。
注释:¹泱郁:形容乌云堆积、奔涌之状。²横厉:横空疾飞。³鸾:凤凰。
矰若浮猋动则机兮,丛棘栈栈曷可栖兮。
(zēng)¹若浮猋(biāo)²动则机³兮,丛棘(jí)(zhàn)(hé)可栖兮。
译文:满天有飞箭伴着疾风,动则遭险;遍地是荆棘纵横,你又栖息何方!
注释:¹矰:射鸟的箭,系以生丝。²浮猋:空中的疾风。³机:中机,被射中。⁴栈栈:众多、繁盛之状。
发忠忘身自绕罔兮,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发忠¹忘身自绕罔(wǎng)²兮,冤颈³折翼庸得往兮。
译文:忠而忘身啊只招来谗言嫉恨交织如网,无法挣脱啊,像一只受伤的凤鸾垂着头,耷拉着翅膀。
注释:¹发忠:奋以效忠。²自绕罔:自己编织罗网。³冤颈:垂着头、曲着颈。⁴庸:何。
涕泣兮萑兰,心结愲兮伤肝。
涕泣兮萑(huán)¹,心结愲(gǔ)²兮伤肝。
译文:泪水横流啊绵绵不断,情志郁结啊痛心疾肠。
注释:¹萑兰:泛滥,形容泪水纵横。²结愲:心绪烦乱、郁结不解。
虹霓曜兮日微,孽杳冥兮未开。
虹霓(ní)¹(yào)兮日微,孽(niè)²(yǎo)³兮未开。
译文:阳光啊暗淡,虹霓却闪着淫光;邪气啊笼罩,昏沉沉一片茫茫!
注释:¹虹霓:古人认为虹霓是淫邪之气的表现。²孽:邪气。³杳冥:昏沉、阴暗貌。
痛入天兮鸣謼,冤际绝兮谁语?
痛入天兮鸣謼(hū)¹,冤际绝²兮谁语?
译文:大声疾呼,我悲痛的声音上彻云霄,上下隔绝啊我的诚意不能诉说于君王。
注释:¹呜謼:鸣冤而呼号。²际绝:交绝,指君臣隔绝。
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
仰天光兮自列¹,招上帝兮我察²
译文:对着上天我披心沥胆,天帝,请体察我的一片忠肠!
注释:¹自列:自述本心。²我察:考察我。
秋风为我唫,浮云为我阴。
秋风为我唫(jìn)¹,浮云为我阴。
译文:秋风为我低回悲吟,浮云为我黯淡无光。
注释:¹唫:即“吟”字。
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
嗟若是¹兮欲何留,抚神龙兮揽其须²
译文:时局若此啊何必久留人世,乘抚神龙啊游于浩茫。
注释:¹若是:遭到这样的变故。²揽其须:手握龙须、飞而升天。
游旷迥兮反亡期,雄失据兮世我思。
游旷迥¹兮反亡期²,雄失据³兮世我思。
译文:旷远无际啊不返人间,英雄失势啊留待后人思想。
注释:¹旷迥:辽阔遥远,指死亡。²反亡期:返回无期。³雄失据:国家失去依靠。

  这首诗开篇以鸟自喻,鸾鸟在乌云滚滚、凶隼横行的天空中欲飞不能,徘徊不前;飞翔时遭到弓箭的射击,栖地则常被罗网束缚。这“冤颈折翼”的不幸遭遇,正是作者恐惧时刻遭害的身世象征。同时,鸾鸟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暗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周围人群的凶险。接下由鸟而人,见物伤怀,抒写心中的忧思。作者在“心结伤肝”的言情之后,通过想像构境再现出自己的困境,最后表达了逃离社会、远游避祸的人生诀择。这首诗善于借物构景以显情,形象而委婉,言少而意深。

  此诗主要采用比体抒情写志,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显示出作品的特色。开头四句先写自己的恶劣处境,诗人自比鸾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一开始即写出天空布满乌云,鹞鹰正无所顾忌地在空中疾飞,鸾鸟则无可奈何地在一旁徘徊,无处可去。诗人以鹰隼与鸾不同处境的对比,暗示凶残小人的得势与自己受到的倾压排挤。他还进一步指出,政敌随时都可能置自己于死地:快如疾风的箭已安好在弩机上,只要自己稍有不慎,对方便会扳动机关。进既不能,又无法后退:到处长满荆棘,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

  在写足环境之后,接着的四句转写自己的不幸遭遇与悲痛心情。从“发忠忘身”到“自绕罔”是一个过程,二者之间是一因一果的关系。“冤颈折翼庸得往”,具体写出“绕罔”的惨状,扭歪了脖子,折断了翅膀,再也不能自由地飞翔。“涕泣兮萑兰,心结愲兮伤肝”,是自诉悲痛之辞,是不幸遭遇引起的心灵震颤。诗人忠而得谤,故泪水滂沱,内心烦乱。在以上四句中,“自绕罔”的“自”字,看似对自己不计后果的行为的委婉自责,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对“发忠忘身”、独力奋斗的自信与自豪。“发忠忘身”四字,尤其是一个“忠”字,是这几句的重点,也是一篇《绝命辞》的主旨所在。诗人写作《绝命辞》的良苦用心,无非是为了表明心迹,即使冤死,也希望求得当世与后代人的理解。

  诗人虽忠而见诬,但并不就此罢休。以下“虹蜺”等四句,从环境与自身二者的结合上写出自己的抗争与进一步的失望。“虹蜺”,指空中水气受阳光照射出现的彩晕,传统上认为颜色鲜艳的为雄,称虹,暗淡的为雌,称蜺。写环境的前两句说,天空虹彩夺目,太阳的光辉反而晦暗不明;邪气(孽)弥漫,天色幽暗,看不到远方。这两句赋中有比,写景之中兼有象征:“虹蜺”与“孳”象征得势的邪佞小人,“日微”与“(天色)未开”,象征君王受到小人的蒙蔽。接着的“痛入天”二句说自身。从“呜謼”二字中可以看出,诗人仍是以鸾鸟自比。鸾鸟在“寃颈折翼”之后,忍痛冲出罗网,直入高空呼叫,但他天大的冤屈无处诉说。诗人以“冤际绝”说自己的冤屈,可见他蒙冤忍辱的深重。在封建社会中,昏君重用小人,常被委婉地说成小人蒙蔽昏君。诗人求告无门,说明汉哀帝早已与群小沆瀣一气。后来李白在诗中说“为有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诗意正与此相近。

  诗人在现实世界中既得不到理解,便转而求助于自然界冥冥之中的最高统治者“上帝”。“仰天光兮自列”,“列”是说“陈列其心”(《汉书》颜师古注),也就是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招上帝兮我察”,光是“自列”还不够,又请天帝来察看。这两句,相当于常说的“昭昭此心,天日可表”的意思。以下两句写天帝的反应:“秋风为我唫,浮云为我阴”。“风”、“云”似都受到诗人的忠诚与不幸的感染,发出了吟叹之声,天色变得阴暗起来。诗人这样写,一方面在于表明自己的至诚足以感天动地,同时也从对面映衬出自己在人间不被人理解的寂寞以及忠贞反遭不幸的悲愤。正是顺着这一感情的脉络,篇末的四句表明了自己对恶浊世道的决绝的态度。

  末四句以“嗟”字领起,长声唱叹,感慨不尽。“嗟若是兮欲何留”,以“若是”总括上述的种种情况,包括环境的险恶,小人的迫害,帝王的昏瞆,等等;以“欲何留”表明自己已无意于久留于人世。“抚神龙兮揽其须,游旷迥兮反亡期”,形象地写出将离人世而去的情状。龙是传说中腾云驾雾的神物,诗人想抓住神龙的胡须直上九霄,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太空,永远不再返回。政治黑暗,处境危殆,前途无望,使诗人对人世毫无眷恋之意,故他将死写得十分超脱,这就愈见其内心的凄苦了。“世我思”是说:日后在天下大乱之时,世人痛定思痛,才会重新想起有过“发忠忘身”但在当时受到误解的“我”这个人。从末句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时局的严重忧虑,也表现了他对自己切中时弊的“危言高论”的正确性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句中夹入“兮”字的楚辞体,这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此诗对楚辞的继承,则不局限于个别用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打通天上人间的丰富想象,广为采用的比喻、象征、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在精神实质上的大义凛然与孤高自伤,都使此诗十分贴近屈原的作品。具体说来,与屈原《九章》中的《惜诵》尤为接近。整篇《绝命辞》所要表达的,即是《惜诵》开头四句所陈述的精神:“惜诵(痛惜陈述)以致愍(表达忧痛)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证)。”《绝命辞》与《惜诵》相关的字句更多,如“矰若浮猋动则机兮”与“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发忠忘身自绕罔兮”与“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与“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以向服(令五帝公平判断,请六神检验是否有罪)”,等等,都可以清楚看出《惜诵》的影响。但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绝命辞》自身的价值。诗人对《惜诵》的学习,是建基于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之上的“凭情以会通”(《文心雕龙·通变》),是在自己生活实感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自然化入,而非生搬硬套的阿拙劣仿效。《绝命辞》基本上通篇以鸟自喻的写法,也是明显有别于《惜诵》的。这一写法后来又直接影响到东汉末年著名辞赋家赵壹的《穷鸟赋》的创作。从文学史的角度说,《绝命辞》本身的思想艺术成就固然值得肯定,而其继往开来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埋没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22-25页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¹。少年袅(niǎo)²天涯恨,长结尊湖烟柳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译文:怎么知道他,春天归到哪?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着恨怨悠悠,永远和尊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绵。不要回首往事,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待人重归尊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刘郎尚能记得,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注释:同年: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¹尊酒:指杯酒。²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³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⁴断桥:尊湖桥名,在白堤北端。⁵东风:指春风。⁶前度:前一次;上一回。⁷刘郎:词人自指。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君且住,草草¹留君翦(jiǎn)²。前宵更恁(nèn)³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¹⁰。叹一笑论文¹¹,清狂¹²顾曲¹³,此会几时又?
译文:请君暂且停留,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空自皱紧眉端,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临到分别执手相看,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
注释:¹草草:简单。匆忙仓促的样子。²翦韭:古人以春初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召饮的谦辞。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³恁:如此,这样。为宋时口语。⁴深杯:满杯。⁵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⁶半袖:短袖衣。⁷空:白白地,徒劳。⁸尊前:在酒樽之前。尊,樽。⁹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¹⁰把手:握手。¹¹论文:评论文人及其文章。¹²清狂:放逸不羁。¹³顾曲:指欣赏音乐、戏曲等。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作者送别的对象是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友人徐云屋。该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除抒写离愁别绪以外,还将当时的世事与境遇融入其中,因而内容更为深广。

  上片写自己客中送客的愁思。“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饯别时在暮春,同时渲染出的春光不再的惜春惆怅之感,为抒写离情作铺垫。此句与作者的名作《兰陵王·丙子送春》开端“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一句相类。“相逢”句言饯别,而“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然而不久又要离去,不妨金樽流转,以遣离愁。“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入回忆。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天涯恨”即是飘泊他乡之恨。自初识“西湖烟柳”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飘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两句关合双方前后情事,由一“长”字表时间跨度又转回目前。“休回首”三字,文情顿挫,令人嗟叹不已。二人共谓不要去观看那迷朦的烟柳,摆脱掉盘郁于怀的天涯沦落之感;接下又谓但又不能不看细雨迷迷中的断桥,憔悴之人却又旧地重归。“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东风”四句,用刘禹锡诗语。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下片写依依送客之情,同时又兼及自己。“君且住”两句,表明挽留惜别之意。“剪韭”,源出杜诗,写卫八处士用乡间家常饭菜招待杜甫,这里写刘辰翁没有珍馐以待客,但茶饭虽粗劣,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杜甫此诗主要抒发“别易会难”之慨,自然能引发起刘辰翁此时的共鸣同感。“前宵”三句,是追叙昨晚宴别的情景:豪饮放歌,酒湿春衫,狂放,慷慨中得见与友人情谊之深厚。既刻画出两人性格的豪放,又表现出心情的悲苦。言昨晚同一时间已曾饯别,今朝依旧痛饮,足见两人友谊的深厚。“空眉皱”三句又转到今日酒宴:筵席上两人都已生白发,徒然浩叹伤怀。空,是说明知叹息无济于事仍不由得叹息年华的易逝。“白发”承前“少年”和“憔悴”,但一为反衬,一为正衬,如此笔法在于强调主客双方都已年华不再,而都又事业不成,让人扼腕浩叹。“临分”四句,写宴散作别。这句说握手作别而又恋恋不舍,又道情谊之重。“论文”、“顾曲”用两个典故。“论文”,这几句一方面写临别时的感叹,重逢何期,道出分别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补写宴会的内容,论文、听曲,出生本色尽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叹”字以下是一个领字句,十三个字都是“叹”的内容。用这样长句煞尾,气脉通贯,情感上感慨不已,思绪起伏。

  此词写别情,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抒写友情之深,而是融注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飘泊异乡的“天涯恨”,又有功业无成、年华易逝,感伤。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慨叹哀愁。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刘辰翁)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遒劲有力的风格和曲折顿挫的笔势与丰富复杂的内容融铸一体,相得益彰,此词即是一例。此外,善用典故也是此词的一个特点,这又与辛弃疾词风格相近。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42-2144页

ér ·jiǔbiānliútóngniányún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zěnzhī chūnguīchù xiāngféngqiějìnzūnjiǔ shàoniánniǎoniǎotiānhèn chángjié西yānliǔ xiūhuíshǒu dànduànqiáo qiáocuìrénguīhòu dōngfēngjiù wènqiántáohuā liúlángnéng huārènlángfǒu 
jūnqiězhù cǎocǎoliújūnjiǎnjiǔ qiánxiāogèngnènshíhòu shēnbēigòngshēnghuá fānshī湿chūnshānbànxiù kōngméizhòu kànbáizūnqián rénrényǒu línfēnshǒu tànxiàolùnwén qīngkuáng huìshíyòu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
帝乡¹岁云暮,衡门²昼长闭。
译文:皇家京城已经是岁暮,我的柴门白日常关闭。
注释:¹帝乡:汴京。²衡门:用横木做门,暗示住宅简陋。
五日免常参,三馆无公事。
五日免常参¹,三馆²无公事。
译文:因雪免去五日的朝参,三馆关门停止办公事。
注释:¹五日免常参: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²三馆:昭文、国史、集贤三馆。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¹
译文:我因读书日里睡得迟,以致多成白日酣然睡。
注释:¹日高睡:睡至日上三竿始起。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睡起毛骨寒,窗牖(yǒu)¹琼花坠。
译文:睡起犹觉冷气透皮骨,窗外仍见雪花纷纷坠。
注释:¹窗牖:牖 穿壁以木为交窗也。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译文:披起外衣走出门外看,大雪飘飘扬扬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¹
译文:我哪敢为贫居而忧虑,聊且舒开笑脸庆丰岁。
注释:¹岁:年成,一年的收成。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译文:我月薪虽然毫无多余,晨炊还能日日相接继。
薪刍未阙供,酒肴亦能备。
薪刍(chú)¹未阙(quē)²供,酒肴亦能备。
译文:柴草生活用品未缺供,美酒佳肴尚能来置备。
注释:¹薪刍:刍薪柴和粮草。²阙:阙欠,应给而没给。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数杯奉亲老¹,一酌均²兄弟。
译文:几杯美酒孝敬给亲老,一杯不忘均分给兄弟。
注释:¹亲老:指父母。²均:全,都。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¹
译文:妻子儿女不会受饥寒,欢聚一起共同颂祥瑞。
注释:¹时瑞:当时的祥瑞,指这场冬雪。
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
因思河朔¹民,输挽供边鄙。
译文:因此想起河北的人民,推拉货车供应给边鄙。
注释:¹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朔:北方。
车重数十斛,路遥几百里。
车重数十斛(hú)¹,路遥几百里。
译文:车子载着重货几十斛,艰难路程遥遥几百里。
注释:¹斛: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釜、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
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
(léi)¹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²
译文:疲弱牲口冻得走不动,车陷冻土再也拉不起。
注释:¹羸:羸瘦弱。²曳:牵引,曳引,拖。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夜来何处宿,阒(qù)¹寂荒陂里。
译文:日来天寒又在哪里宿,只能露宿荒坡野地里。
注释:¹阒:阒寂静 。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又思边塞兵,荷戈¹御胡骑。
译文:再想那遥远的戍边卒,日日肩着戈戟防胡骑。
注释:¹荷戈:荷:背,负;戈:古代兵器。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¹
译文:城上军旗高高随风扬.城楼日日警觉望烽燧。
注释:¹烽燧: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译文:弓硬挽弓还需添力气,盔甲冰寒冷入骨与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今日何处行,牢落¹穷沙际。
译文:今日边兵更在何处行。想必走在荒僻边陲地。
注释:¹牢落:稀疏,荒芜。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译文:自我揣念又是何等人?苟且偷安竟然能如此!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深为苍生蠹(dù)¹,仍尸谏官位。
译文:深感自是损民小蠹虫,至今仍空占着谏官位。
注释:¹蠹:蠹蛀虫。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jiǎn)(è)¹无一言,岂得为直士²
译文:虽然刚直可又无一言,岂能称为正直之朝士?
注释:謇谔:謇谔亦作“ 謇鄂 ”,“ 謇愕 ”,正直敢言。²直士:正直、耿直之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¹
译文:赞誉贬斥默默两无言,岂能称为公正的良史?
注释:¹良史: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译文:我没有耕耘过一亩田,手中更未握持一枝矢。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
译文:深愧心无富国裕民术,也缺平定边疆之谋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空作对雪吟,勤勤¹谢知己。
译文:只能空赋对雪之诗篇,殷勤酬谢深情的知己。
注释:¹勤勤:殷勤,诚挚。

  全诗可分五段。第一段从篇首至“飘飘满天地”,从题面叙起,写岁暮深居值雪。这段文字很平,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气的奇寒:“衡门昼长闭”“五日免常参”二句写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简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惯例,官署亦不办公,这些都间接表明岁暮天寒的影响。“睡起毛骨寒,窗牅琼花坠”则是通过描写漫天飞扬的大雪直接表达天气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闲逸。既无案牍劳形之苦,复多深日读书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一日睡起,忽觉寒气入骨,有玉屑一样的白花飞入窗内,于是“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十个字对雪没有作细致的描绘,却全是一种潇散愉悦的情味。这里写天寒,写闲逸,无不是为后文写边地兵民劳役之苦作铺垫或伏笔。

  第二段从“岂敢患贫居”到“相聚歌时瑞”,承接上段,写家人团聚,赏白雪而庆丰年。值得玩味的是从篇首“衡门句到这一段,诗人一再称穷。“贫居”固然是穷,“月俸无余”、“数杯”、“一酌”亦无不意味着穷。其实这倒不是他真的要发什么官微不救贫一类的牢骚,而是别有用意。他虽说“穷”,却不愁薪米、能备酒肴,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这大雪纷飞的岁暮,他们能共享天伦之乐,共贺“瑞雪丰年”。这里句句流露出一种“知足”之乐,言“贫”倒仿佛成了谦词。所以,诗人实际上是要告诉读者:贫亦有等,从而为后文写真正贫而且困的人们再作地步。晚唐罗隐诗云“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从“相聚歌时瑞”的人们联想到长安贫者,替他们说了一点话。王禹偁这里的写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远,语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二字领起,至“阒寂荒陂里”句,转而以想象之笔写“河朔”人民服劳役的苦况。关于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餽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俱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此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第四段则以“又思”二字领起,至“牢落穷沙际”句,进而写兵役的苦况。

  这两段所写河朔兵民之苦,与一二段所写身在帝乡的“我”的处境,适成对照。一方是闲逸,而一方是不堪劳碌:服劳役者“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赢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楼自望烽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一方无冻馁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沟壑沙场之忧:或日宿“荒陂里”,或转辗于“穷沙际”。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河朔军民之深厚同情,从而引出一种为官者为强烈责任感,和对自己无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内疚。

  从“自念亦何人”到篇终为第五段,作自责之词而寓讽谕之意。看出诗人内疚很深,故出语沉痛。他觉得贪图一己的安逸是可耻的“偷安”,感到自己身为“拾遗”而未能尽到谏官的责任,身“直史馆”而未能尽到史官的责任,不足为“直士”、不足为“良史”。“不耕一亩田”,又无“富人术”,有愧于河朔之民;“不持一只矢”,又乏“安边议”,有负于边塞之兵;更对不住道义之交的热忱期望。所以骂自己为人民的蛀虫--“深为苍生蠹”。而事实上,王禹偁本人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已任”,是不当任其咎的。他在此诗以及其他诗中的自责之词,一方面表示他不愿尸位素餐的责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无功食禄之辈的讽刺。

  全诗层次极清楚,主要运用了对比结构,但这不是两个极端的对比,而是通过“良心发现”式的反省语气写出,对比虽不那么惊心动魄,却有一种恳挚感人的力量。全诗语意周详,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间作排比,却毫无拖沓之嫌。其所以“篇无空文”,实在于“语必尽规”。因此,此诗不仅在思想上继承杜甫、白居易系心民瘼的传统,在艺术风格上也深得白诗真传,以平易浅切见长。从诗歌语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单行素笔直抒胸臆,初步表现了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风格待征。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19-2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