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共憔(qiáo)(cuì)¹,壮岁²失婵(chán)³
译文:这一生与妻子共同分担着国难的痛苦以至于让人憔悴,正值壮年却又遇上丧妻之痛。
注释:灵筵:供亡灵的几筵。人死后,生者为祭奠死者而设立的几案,用以供奉灵位、衣物与酒食。¹憔悴:忧戚,烦恼。²壮岁:这里指李煜丧妻时的二十八岁。³婵娟:泛指形态美好的女子。这里指大周后。
汗手遗香渍(zì),痕眉染黛(dài)¹
译文:手巾上犹可嗅到妻子生前所用香膏的气味,画眉的黛烟也在手巾上留下了点点斑痕。
注释:¹黛烟: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

  灵筵,即供奉亡灵的几筵。《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王利器 集解:“灵筵,供亡灵之几筵,后人又谓之灵牀,或曰仪牀。”

  李后主十八岁时,纳绝代佳人、多艺才女昭惠为后,其婚姻之美满,伉俪之情深,才子佳人之意切,都是令人艳羡的。然而这对多愁善感的伴侣,在夫妻生活之外,却也有着因时移世变、国祚日衰而带来的诸多不顺心之事,当然也就难免“共憔悴”了。而尤其是年值“壮岁”,按常理,夫妻俩正当精力充沛,正该琴瑟调和,相依相傍,谁知竟疫从天降,绝症袭来,无情地夺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形影相随的“婵娟”。“壮岁失婵娟”,中年丧偶,已是人生的大不幸,更何况所失的又是自己十分倾心的可人爱妻呢!接下来,“汗手遗香渍,痕眉染紫烟”,则是由昭惠皇后的遗物——眼前灵筵上的手巾触发哀感。凝神细看,巾上还留有爱妻生时轻抹香靥的“香渍”,细描眉黛的烟痕。可目下是“香渍”犹在,烟痕尚存,而“婵娟”已失,这就更令人不能不倍增切腹之痛了。全诗至此煞笔,余哀不尽。

shūlíngyánshǒujīn

 dài 

shēnggòngqiáocuì zhuàngsuìshīchánjuān 
hànshǒuxiāng hénméirǎndàiy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一生与妻子共同分担着国难的痛苦以至于让人憔悴,正值壮年却又遇上丧妻之痛。

手巾上犹可嗅到妻子生前所用香膏的气味,画眉的黛烟也在手巾上留下了点点斑痕。

注释

灵筵:供亡灵的几筵。人死后,生者为祭奠死者而设立的几案,用以供奉灵位、衣物与酒食。

憔悴:忧戚,烦恼。

壮岁:这里指李煜丧妻时的二十八岁。

婵娟:泛指形态美好的女子。这里指大周后。

黛烟: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以画眉。

赏析

  灵筵,即供奉亡灵的几筵。《梁书·止足传·顾宪之》:“不须常施灵筵,可止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 王利器 集解:“灵筵,供亡灵之几筵,后人又谓之灵牀,或曰仪牀。”

  李后主十八岁时,纳绝代佳人、多艺才女昭惠为后,其婚姻之美满,伉俪之情深,才子佳人之意切,都是令人艳羡的。然而这对多愁善感的伴侣,在夫妻生活之外,却也有着因时移世变、国祚日衰而带来的诸多不顺心之事,当然也就难免“共憔悴”了。而尤其是年值“壮岁”,按常理,夫妻俩正当精力充沛,正该琴瑟调和,相依相傍,谁知竟疫从天降,绝症袭来,无情地夺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形影相随的“婵娟”。“壮岁失婵娟”,中年丧偶,已是人生的大不幸,更何况所失的又是自己十分倾心的可人爱妻呢!接下来,“汗手遗香渍,痕眉染紫烟”,则是由昭惠皇后的遗物——眼前灵筵上的手巾触发哀感。凝神细看,巾上还留有爱妻生时轻抹香靥的“香渍”,细描眉黛的烟痕。可目下是“香渍”犹在,烟痕尚存,而“婵娟”已失,这就更令人不能不倍增切腹之痛了。全诗至此煞笔,余哀不尽。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悼亡诗,是为悼念昭惠皇后而作,写作时间是在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冬昭惠后刚逝世后。

参考资料:
1、 [南唐]李煜著.《李煜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77页
赏析二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诗的起句总叹生生的虚浮无定,难以把握,无论愿意不愿意,生命还得继续,所以活着就已经是一种无奈。而这无奈的生生本来就已经令生悲哀,何况正在壮岁之年,又失去了相依相倚的妻笑,这余下的生生途程将会是多么的漫长,多么的难行。诗中以“婵娟”代指妻笑,以见妻笑的青春美好,也就愈见痛失爱妻的深情。然后笔调一转,拈出手巾点题。手巾是古代女笑的随身之物,攥在手中,用以拭汗,用以掩笑,用以擦去泪水,用以生风借凉,不可须臾而离。诗的首二句抒写悲痛,就生生落笔,有一种从根上说起的本质意味,起点既高,落笔滔滔。

  “汗手遗香渍,痕察染黛烟。”生已离去,而手巾上犹可嗅到生前所用香膏的气味,画察的黛烟也在手巾上留下了点点斑痕,睹物思生,自有无尽思念在其中。而“汗手遗香渍”一句,提示周氏生前将巾紧紧攥在手中的动作,以至于有手汗的浸渍而染香于巾。若不是相知极深之生,不会有这样细致的观察,而回忆之时,自然倍加痛心。诗言物不言生,所言之物又只是一条亡者生前的旧手巾,“汗手”、“痕察”点到为止,便草草结束。

  整体上就诗章结构而言,有一种头重脚轻之感。鲁迅曾评说向秀悼念亡友嵇康的《思旧在》说:“很奇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可见这也是一种抒写情感的方法。不过,向秀之“寥寥的数行”是有话不能说,李煜这里却是满腹的言语无法说出,悲痛至于极点的缘故。

  此诗是李煜在亡妻灵座前的随笔之作,写的都是眼前景、眼前物,因此也就信手拈来,十分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灵室气氛本来就让生十分伤心,正如晋代潘岳《寡妇在》所写:“入空室兮望灵座,帷飘飘兮灯荧荧”,而亡妻的遗物更增添了一层忧伤。由具体遗物汗巾写起,从小处着笔,抒写壮岁失妻的痛苦,是此诗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
1、 蒋方.《李璟李煜集》. :凤凰出版社, 2009.01:76页
李煜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腰垂锦带佩吴钩¹,走马曾防玉塞²秋。
译文: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注释:¹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²玉塞:指玉门关。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莫笑关西¹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²
译文: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注释:¹关西:指函谷关以西。²凉州:指《凉州曲》。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0-711页

biān

 tángdài 

yāochuíjǐndàipèigōu zǒucéngfángsàiqiū 
xiàoguān西jiàngjiā zhǐjiàngshīliángzhōu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昨日得卿(qīng)黄菊赋,碎剪¹金英²填作句。
译文:昨日得到了爱卿作的黄菊赋,看到这用细细剪裁的金黄色菊花,斟酌而成的词句。
注释:李俨:因被赐耶律姓,也称耶律俨,析津(今北京市西南)人,好学有诗名,为人勤敏,官至参知政事,深受道宗宠遇。¹碎剪:细翦。²金英:指菊花。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¹西风吹不去。
译文:感觉我的袖中依然残留着菊花的香气,就算是冷清的西风也吹不散。
注释:¹冷落:指冷清。

  这首诗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为了回丞相李俨《菊花赋》而作。此诗通过巧妙的联想,写出秋菊独傲风寒的异质,并以此抒发诗人的敬慕之情,极富韵致。

  首句破题,点出《黄菊赋》;次句即缘《黄菊赋》意脉拓展,对《黄菊赋》进行品评。

  “金英”即黄菊,南朝梁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菊花偏可喜,碧叶媚金英”,唐陈叔达《咏菊》霜间开紫蒂,露下发贪英”,其中的“金英”皆指黄菊花而言。“碎剪”,犹言“细细地剪裁”。剪裁金英,斟酌词句,而组成一篇《黄菊赋》,由此可见李俨写作态度的认真和此赋辞藻的华美。不过,这还只是对《黄菊赋》表面辞藻形式的品评,

  三、四两句便进入神髓的品评:诗作者从读过此赋之后的感觉入笔,突出表现了黄菊亦即《黄菊赋》品格中固有的清香与贞傲。这首诗的脉络是这样:其第一句无疑是写《黄菊赋》,第二句用“金英”由《黄菊赋》切入到菊,到了三、四两,更深一层着笔,从形到神,专写留在袖中的“余香”,而且是“冷落西风吹不去”的“余香”,这是写菊,也是写赋,是借赋写菊,更是为写赋而写菊,两者兼写,相得益彰。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用“赋”的笔法,即直陈其辞,未见其长,能见其韵味者全在三、四两句,第四句尤为神来之笔。诗家作诗,要求留好字以助警策,留好韵以助精神。这首诗的好字好韵皆在结句,因而警策,精神亦在结句,短短七个字,毫不见刀斧浪,却把全诗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诗的结构看,结句的“冷落西风”不仅用节候特征呼应和回扣首句点出的黄菊——这正是菊花开放的季节,如《礼记》所云:“季秋之月,菊有黄华”,更重要的是为黄菊渲染了环境气氛,并借以深刻地表现了黄菊的品格:“涉变节而不伤,凌九秋以愈馥。”这是作者对黄菊的赞颂,也包含着对李俨的勉励,同时,从中也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取向和审美理想。这种志趣、理想的萌动,自然应是受了李俨《黄菊赋》的启迪(李俨作《黄菊赋》“献其主”,也可能有此讽谏目的)。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5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学淳.辽金元明清绝句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鄜(fū)¹月,闺中²只独看(kān)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注释:¹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²闺中:女子所住的地方。这里指作者的妻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怜¹小儿女,未解²忆长安。
译文: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注释:¹怜:想。²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¹云鬟(huán)²湿,清辉玉臂寒。
译文:沾湿的云鬟散发着阵阵香雾,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注释:¹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²云鬟:指乌黑秀美的头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倚虚幌(huǎng)¹,双照²泪痕³干。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¹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²双照:共照两人。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³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怜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怜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诗诗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李渗.杜甫诗集选.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412-413
2、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121-122

yuè

 tángdài 

jīnzhōuyuè guīzhōngzhǐkàn 
yáoliánxiǎoér wèijiěchángān 
xiāngyúnhuánshī湿 qīnghuīhán 
shíhuǎng shuāngzhàolèihéngān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芦叶梢(shāo)¹夏景深,邮亭²暂欲洒尘襟(jīn)
译文:芦叶萧萧作响,已经到了盛夏时分,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
注释: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¹梢梢:状风动草木之声。²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¹
译文:从前我曾经是半纪漂泊的江南客,今洒第一次成为弘农县的关外民。
注释:¹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译文: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zhēn)
译文:行人都己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首联“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平平写起,写芦叶,写邮亭,紧贴题面。既点明时令和驿馆,时逢深夏,地处荒僻,一路征尘,景物与行状的描写即透出内心的烦燥郁闷。

  颔联“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顾自己漂泊流离一生。这联以昔年的“江南客”与今日的“关外心”作为鲜明对比:昔年江南之客,年少气盛,充满自信,自然也洋溢着许多美妙的希望;想不到二十年后仍要出关,去从事微不足道的弘农尉之职,这才令人深深体会到汉代楼船将军杨仆何以耻为关外之民的心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仆仆风尘,来到这荒野孤驿,让老母思子,娇妻念夫,人生至此,百感交集。

  颈联“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思子台边”等近景,“风自急”与首句“梢梢”和下句“清声”呼应,渲染夕暮景色的凄凉。“玉娘湖上月应沉’’,从“应”字可见不是写近景。这句应是承三句“江南客”,因此“湖”应指“浙水"而言,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由近景联想到远地,“风急”与嚣月沉”都是凄清昏冥之景,仍是喻半生生涯坎坷不顺和暗淡无光。

  尾联“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归结到“丛芦”,以行人断绝只有丛芦喧响应和着荒城的砧声,抒写途中的寂寞和郁闷。诗题是对丛芦有感,因而全诗写“丛芦”贯穿始终,通过映衬渲染,萧瑟的芦叶喧声的描写蕴含深远的情致,抒发了诗人不尽的怅惘。

  诗的前四句由丛芦而忆及江南,再由江南折出“关外心”,在曲折的思绪活动中,回溯了漫长悠远的时间、空间和有关生活内容。这种回忆,以及暂时因环境清幽而尘烦乍释的心境,对于逐渐萌生的“关外心”,起着引发和映衬的作用。后四句则由“关外心”扩展开去,思绪连绵,融合了对亲人的思念和长夜难眠之中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使“关外心”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形象。纯粹写因丛芦触发而引起的种种感慨,这就为诗营造出一种哀感优柔的意境,体现出李商隐诗情绪色彩的特征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43页
2、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213页
3、 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60页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有客乘舸(gě)¹自忠州,遣骑安置瀼(ráng)西²头。
译文: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注释:¹舸: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²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古堂¹本买藉疏豁(huò)²,借汝迁居停宴游。
译文: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注释:¹古堂:指瀼西草堂。²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云石¹荧荧高叶曙(shǔ),风江飒飒乱帆秋。
译文: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注释:¹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却为姻(yīn)(yà)¹过逢²地,许坐曾³散愁。
译文: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注释:¹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²过逢,犹过从。³曾:同“层”。⁴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⁵数,数次。顾宸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简”是信件,这一首诗也是一封信。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一处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处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当时是秋天,杜甫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有《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仇兆鳌注:“此章为吴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骑往迎,见宾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游,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迁居后事。”整首诗记述的是吴郎到来前后的情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