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如水笼香砌,金环碎撼门初闭。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
月华¹如水笼香砌,金环²碎撼(hàn)³门初闭。寒影堕(duò)高檐,钩垂一面帘。
注释:¹月华:月光。²金环:门环。³碎撼:无节奏地摇动。⁴一面:一幅。
碧烟轻袅袅,红战灯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
碧烟轻袅(niǎo)袅,红战¹灯花笑。即此是高唐²,掩屏秋梦长。
注释:¹红战:红火闪动。²高唐:梦境,即用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典故,表示男女眷恋的美好境界。

  这首词写良夜的恋情。上片绘出月夜明净清幽的景色,“金环碎撼”,使人如闻其声。下片写室内的情景:“红战灯花笑”一句,境界全出,使人如睹其形。后二句用楚王在高唐与神女相会的故事,来比拟眼前相恋的美好意境。

  此词写男女相聚之情,含而不露,环境与心情,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和谐的配合,仿佛灯花也感到愉悦,《雨村词话》评道“‘战’‘笑’字新”。

mán··yuèhuáshuǐlóngxiāng--sūnguāngxiàn

yuèhuáshuǐlóngxiāngjīnhuánsuìhànménchūhányǐngduògāoyángōuchuímiànlián

yānqīngniǎoniǎohóngzhàndēnghuāxiàoshìgāotángyǎnpíngqiūmèngzhǎng

注释

注释

月华:月光。

金环:门环。

碎撼:无节奏地摇动。

一面:一幅。

红战:红火闪动。

高唐:梦境,即用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典故,表示男女眷恋的美好境界。

孙光宪

孙光宪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 ▶ 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西宫¹夜静百花²香,欲卷珠帘³春恨长。
译文:西宫夜晚寂静,百花飘香,想要卷起珠帘外出赏花,又怕春恨绵绵徒增烦恼。
注释:¹西宫: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住的地方。²百花:各种花的总称。百为约数。³珠帘: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⁴恨:怨恨。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斜抱云和¹深见月,朦(méng)(lóng)²树色隐昭(zhāo)³
译文:斜抱着云和在月下独自凝望夜空,只看见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不见昭阳宫。
注释:¹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²朦胧: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³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

  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该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净扫黄金阶》“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宫春怨》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123页

西gōngchūnyuàn--wángchānglíng

西gōngjìngbǎihuāxiāngjuǎnzhūliánchūnhènzhǎng

xiébàoyúnshēnjiànyuèménglóngshùyǐnzhāoyáng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吴公子札¹来聘。……请观于周乐²。使工³为之歌周周南》周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周邶》周鄘》周卫》¹⁰,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¹¹、武公¹²之德如是,是其周卫风》乎?”为之歌周王》¹³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周郑》¹⁴,曰:“美哉!其细¹⁵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周齐》,曰:“美哉,泱泱¹⁶乎!大风也哉!表东海¹⁷者,其大公¹⁸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周豳》¹⁹,曰:“美哉,荡²⁰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²¹乎?”为之歌周秦》²²,曰:“此之谓夏声²³。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周魏》²⁴,曰:“美哉,渢渢²⁵乎!大而婉,险²⁶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周唐》²⁷,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²⁸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²⁹,谁能若是?”为之歌周陈》³⁰,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周郐》³¹以下无讥³²焉!
译文: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周南》和周召南》。季札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基了,但还没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劳而不怨恨了。”乐工为他歌唱们周邶风》、周庸风》和周卫风》。季札说:“美好啊,多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个样子,这大概是周卫风》吧!”乐工为他歌唱周王风》。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之后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周郑风》。季札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乐工为他歌唱周齐风》。季札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乐歌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乐工为他歌唱周南风》。季札说:“美好啊,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周秦风》。季札说:“这乐歌就叫做正声。能作正声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极点,大概是周室故地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周魏风》。季札说:“美好啊,轻飘浮动!粗扩而又婉转,变化曲折却又易于流转,加上德行的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乐工为他歌唱周唐风》。季札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是帝尧的后代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乐工为他歌唱周陈风》。季札说:“国家没有主人,难道能够长久吗?”再歌唱周郐风》以下的乐歌,季札就不作评论了。
注释:¹吴公子札:即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²周乐:周王室的音乐舞蹈。³工:乐工。⁴周周南》周召南》:周诗经》十五国风开头的两种。以下提到的都是国风中各国的诗歌。⁵始基之:开始奠定了基础。⁶勤:劳,勤劳。⁷怨:怨恨。⁸邶: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南。⁹庸: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新乡市南。¹⁰卫: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淇县。¹¹康叔:周公的弟弟,卫国开国君主。¹²武公:康叔的九世孙。¹³周王》:即周王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乐歌。¹⁴郑: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新郑一带。¹⁵细:琐碎。这里用音乐象征政令。¹⁶泱泱:宏大的样子。¹⁷表东海:为东海诸侯国作表率。¹⁸大公:太公,指国开国国君吕尚,即姜太公。¹⁹豳:西周公刘时的旧都,在今陕西彬县东北。²⁰荡:博大的样子。²¹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²²秦:在今陕西、甘肃一带。²³夏声:正声,雅声。夏:西周王跷一带。²⁴魏:诸侯国名,在今山西芮县北。²⁵沨沨:轻飘浮动的样子。²⁶险:不平,这里指乐曲的变化。²⁷唐:在今山西太原。晋国开国国君叔虞初封于唐。²⁸陶唐氏:指帝尧。晋国是陶唐氏旧地。²⁹令德之后:美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³⁰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³¹郐:在今河南郑州南,被郑国消灭。³²讥:批评。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为之歌周小雅》¹,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²之遗民焉!”为之歌周大雅》³,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译文:乐工为季札歌唱周小雅》。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而没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说,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时的乐歌吧?还是有先王的遗民在啊!”乐工为他歌唱周大雅》,他说:“宽广啊!和美啊!抑扬曲折而本体刚劲,恐怕是文王的德行吧!”
注释:¹周小雅》:指周诗·小雅》中的诗歌。²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³周大雅》:指周诗·大雅》中的诗歌。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为之歌周颂》¹,曰:“至矣哉!直而不倨²,曲而不屈;迩而不逼³,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八风平;节¹⁰有度¹¹,守有序¹²。盛德之所同也!”
译文:乐工为他歌唱周颂》。季札说:“达到顶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屈从而不卑下,亲近而不因此产生威胁,疏远而不因此背离,变化而不过分,反复而不令人厌倦,悲伤而不愁苦,欢乐而不放纵堕落,用取而不会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求取而不贪婪,安守而不停滞,行进而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合于章法,演奏先后有序。这都是拥有大德行的人共有的品质啊!”
注释:¹周颂》:指周诗经》中的周周颂》、周鲁颂》和周商颂》。²倨:傲慢。³逼:侵逼。⁴携:游离。⁵荒:过度。⁶底:停顿,停滞。⁷五声:指宫、商、角、徵、羽。⁸和:和谐。⁹八风:指金、石、丝、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类乐器。¹⁰节:节拍。¹¹度:尺度。¹²守有序:乐器演奏有一定次序。
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见舞周象箾(shuò)》¹、周南龠(yuè)²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周大武》³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周韶濩(hù)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周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周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dào)¹⁰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¹¹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译文:季札看见跳周象箫》和周南龠》两种乐舞后说:“美好啊,但还有美中不足!”看到跳周大武》时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子吧。”看到跳周陬》时说:“圣人如此伟大,仍然有不足之处,做圣人实不容易啊!”看到跳周大夏》时说:“美好啊!勤于民事而不自以为有功。除了夏禹外,谁还能作这样的乐舞呢!”看到跳周陬箫》时说:“德行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像上天无所不覆盖一样,像大地无所不容纳一样!虽然有超过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过这个了。观赏达到止境了!如果还有其它乐舞,我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
注释:¹周象箾》:舞名,武舞。²周南龠》:舞名,文舞。³周大武》:周武王的乐舞。⁴周韶濩》:商汤的乐舞。⁵惭德:遗憾,缺憾。⁶周大夏》:夏禹的乐舞。⁷不德:不自夸有功。⁸修:作。⁹周韶萷》:虞舜的乐舞。¹⁰帱:覆盖。¹¹蔑:无,没有。

  鲁国是当时保存周朝文物较多,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因而季札特地请求观赏“周乐”。孔子也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周朝的文化,在那时人们心目中处于突出的地位。周乐就是周朝的乐曲。乐工们为季札演奏,他随观随评,大加赞赏,并叹为“观止”。观止,意思是观赏的这些乐曲,水平最高,到此为止,无须再看别的了。《古文观止》的书名,即来源于此。文章记述了演奏的顺序和季札的评论,反映了春秋时代艺术欣赏的水平和特点,且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文中记述演奏的顺序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最后是舞蹈。这里的乐名、顺序,与现存的《诗经》大体上相同,只是《豳》提前,自《郐》以下,没有评论,省记了《曹》。季札观周乐这一年,孔子尚幼,大约只有七八岁,这就是说,在孔子以前,《诗经》已有雏形。后来孔子用“诗三百”作为教材,可以肯定是在周乐的基础上,精选而成。

  季札对周乐的评论,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赞美的,这是绝大多数;一种是褒贬不明的,如《陈》;一种是没有评论的, “自《郐》以下,无讥焉”。在赞美的评论中,往往以“美哉”的赞语开头,句式虽然近似,但并无重复雷同之感。因为他的评论,着眼各国的历史政治,能联系不同的情况来谈。季札评论《周南》《召南》,着眼于文王的教化,说道:“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评论《邶》《鄘》《卫》,着眼于卫康叔武公的德政,说道:“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评论《王》,联系周室东迁的历史,说道:“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评论《郑》,联系苛政,说道:“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评论《齐》,联系姜太公的功绩和地理位置,说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评论《豳》,联系周公东征的历史,说道:“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评论《秦》,联系周发祥地,说道:“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评论《魏》,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说道:“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评论《唐》,联想到唐尧的历史传统,说道:“深思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他对于《雅》《颂》的评论,也是如此。这些评论,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联系、思考,仍然表现了季札的智慧,它符合艺术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这一根本原理。值得注意的是,季札的赞语“美哉”并不是指政治情况的好坏,而是指反映现实的艺术效果。尽管他认为《郑》“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仍然用“美哉”加以赞赏,这表明他并没有把政治和艺术混为一谈。他对周乐的评论,说明他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季札对周乐的评论,并不是一种理论分析,它偏重于描述观赏者的经验和感受。他对《颂》下这样的评语:“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这就是一种笼统的、比喻式的感受,而不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理论分析。这一方面与乐曲这种艺术偏重于内心感受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欣赏水平、欣赏习惯有关。这一特色,对后世影响甚大,而且不限于音乐,还直接影响到文学批评。甚至像《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专著,以及众多的诗话词话,都保持着这一特色,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种传统。

  季札对周乐的评论,以对《颂》的评价为最高。先以“至矣哉”作一总评,然后用了十四个“而不”句式来描述他的感受。这段文字从语言的运用上,十四句排列在一起,显得整齐有力,令人觉得《颂》的水平高不可及。接着又用四个“三字句”来舒缓语气,最后归结为“盛德之所同也”。这一段话也像一首乐曲一样,节奏鲜明,流畅悦耳,但在内容上,却反映了季札艺术眼光的局限性。他的评语,归结起来,也就是说它“四平八稳”。《诗经》中的《颂》,不过是贵族的颂祖耀德之词,而乐曲演奏得“四平八稳”,在季札看来,却如此高雅,这说明他仍然未脱离贵族的艺术趣味。

参考资料:
1、 王彬.中华文学经典 散文(上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 :第21页—第23页

zháguānyuè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gōngzháláipìn   qǐngguānzhōuyuè shǐ使gōngwèizhī zhōunán   shàonán  yuē  měizāi shǐzhī yóuwèi ránqínéryuàn wèizhī bèi   yōng   wèi  yuē  měizāi yuān yōuérkùnzhě wénwèikāngshū gōngzhīshì shì wèifēng   wèizhī wáng yuē  měizāi ér zhōuzhīdōng  wèizhī zhèng  yuē  měizāi shèn mínkān shìxiānwáng  wèizhī   yuē  měizāi yāngyāng fēngzāi biǎodōnghǎizhě gōng guówèiliàng  wèizhī bīn  yuē  měizāi dàng yuèéryín zhōugōngzhīdōng  wèizhī qín  yuē  zhīwèixiàshēng néngxià zhīzhì zhōuzhījiù  wèizhī wèi  yuē  měizāi fēngfēng érwǎn xiǎnérxíng  míngzhǔ  wèizhī táng  yuē  shēnzāi yǒutáotángshìzhīmín rán yōuzhīyuǎn fēilìngzhīhòu shuínéngruòshì  wèi zhī chén  yuē  guózhǔ néngjiǔ   kuài xiàyān 

    wèizhī xiǎo  yuē  měizāi érèr yuànéryán zhōuzhīshuāi yóuyǒuxiānwángzhīmínyān  wèizhī   yuē  guǎng广zāi  éryǒuzhí wénwángzhī  

    wèizhī sòng  yuē  zhìzāi zhíér ér ěrér yuǎnérxié qiānéryín éryàn āiérchóu yuèérhuāng yòngérkuì guǎng广érxuān shīérfèi értān chǔér xíngérliú shēng fēngpíng jiéyǒu shǒuyǒu shèngzhīsuǒtóng  

    jiàn xiàngshuò   nányuè zhě yuē  měizāi yóuyǒuhàn  jiàn  zhě yuē  měizāi zhōuzhīshèng ruò  jiàn sháo zhě yuē  shèngrénzhīhóng éryóuyǒucán shèngrénzhīnán  jiàn xià zhě yuē  měizāi qínér fēi shuínéngxiūzhī  jiàn sháoshuò zhě  yuē  zhìzāi  tiānzhīdào zhīzài suīshènshèng mièjiā guānzhǐ ruòyǒuyuè gǎnqǐng  

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蜀之丝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蜀于五代为僭(jiàn)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蜀之丝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niǎn)秦、凤、水道岷(mín)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译文:蜀地在五代时期割据一方自立为国,国号后蜀,以天险为屏障,自给自足富甲一方,跟中原各地几乎不通往来长达59年。直到宋朝顺应天命,一统天下,逐一平定四方。宋太祖赵匡胤从建隆改元乾德后第三年,平定蜀地(实际上是建隆2年开始攻蜀,5年才平定蜀地)。于是蜀地产的丝和锦源源不断地供应天下需求,那些往来运输的商人们,有从陆路自关西秦川坐车来的,也有从水路自岷江而来的,熙熙攘攘绵延万里。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mí)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译文:岷江是集合了蜀地各条大小水路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荡湍急。水流聚集速度非常快,就像千军万马奔腾而下。坐船顺流而下,顷刻之间就驶出数百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行舟之时如果稍微出点闪失与水道中的礁石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所以只要是从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只有剩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而且运送这些货物就像扔掉了一样,岷江的凶险和其不可预知性就像这样。夷陵作为州县,正在三峡出口上,岷江到这里水流才转而平和。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就像再世为人一样。
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廪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尚书虞部¹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²,廪³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译文:尚书省下工部所辖虞部(宋朝时期尚书省所辖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三司)郎中朱再治到任夷陵州3个月,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从岷江而来的船家的休息场所。而且至喜亭的名字还含有岷江水路的凶险到这里就平定了,行人为此而感到幸运和高兴的意思。夷陵作为偏远州县,这里的官员的俸给和官禄都很微薄,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就算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为晋升的资本。然而朱再治却能够接受这种并不好的状况,而且他还能够为人们远离忧患而过上快乐的生活,《诗经》中所说的“和乐亲善,平易近人的谦谦君子”就是像他这样的人。自他到任以后,年年丰收,因为人民生活富足,还能够有所作为,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修了馆驿来让他们休息,不会误了生意,于是过往的客商们都能够有所依靠,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于是他手下的门吏们互相商量这,找到了我欧阳修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功绩
注释:¹尚书虞部:宋朝时期尚书省所辖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三司。²下州:偏远州县。³廪(lǐn):米仓,这里指官员的供给。⁴岁数:年年。⁵余:生活富足、有余。⁶佐吏:朱公手下的门吏。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zhān)彼淇¹(yù)²,绿竹³(yī)。有匪君子,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如兮咺(xuān)¹⁰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¹¹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注释:¹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²奥:水边弯曲的地方。³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⁴猗猗:美盛貌。⁵匪:通“斐”,有文采貌。⁶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⁷瑟:仪容庄重。⁸僩:神态威严。⁹如:显如。¹⁰咺:有威仪貌。¹¹谖:忘记。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jīng)(jīng)¹。有匪君子,充耳²(xiù)³,会(kuài)(biàn)如星。瑟兮僩兮,如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注释:¹青:同“菁”,茂盛的样子。²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³琇莹:似玉的美石,宝石。⁴会弁: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¹。有匪君子,如金如锡²,如圭如璧(bì)³。宽兮绰兮,猗(yǐ)(chóng)(jiào)兮。善戏谑(xuè)兮,不为虐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注释:¹箦:积的假借,堆积。²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³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⁴绰:旷达。一说柔和貌。⁵猗:通“倚”。⁶重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⁷戏谑:开玩笑。⁸虐:粗暴。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淇奥》反覆吟颂了士大夫几个方面的优秀之处:首先是外貌。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会弁如星”、“充耳琇莹”,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正因为他是个贤人,从政就是个良臣,再加上外貌装饰的庄重华贵,更加使人尊敬了。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士大夫都是当时典型的贤人良臣,获得人们的称颂,是必然的了。此诗就是这样从三个方面,从外到内,突出了君子的形象。诗中一些句子,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成为日后人们称许某种品德或性格的词语,可见《淇奥》一诗影响之深远了。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zhān 绿zhú yǒufěijūn qiēcuō zhuó xiàn xuān yǒufěijūn zhōngxuān 
zhān 绿zhújīngjīng yǒufěijūn chōngěrxiùyíng kuàibiànxīng xiàn xuān yǒufěijūn zhōngxuān 
zhān 绿zhú yǒufěijūn jīn guī kuānchuò chóngjiào shànxuè wéiè 
牛羊犹恐他惊散,我子索手不住紧遮拦。恰才见枪刀军马无边岸,吓的我无人处走,走到浅草里听,听罢也向高阜处偷睛看。
牛羊犹恐他惊散,我子索¹手不住紧遮拦。恰才见枪刀军马无边岸²,吓的我无人处走,走到浅草里听,听罢也向高阜(fù)处偷睛看。
译文:担心骚动的牛羊散了群,我不得不张开手紧紧拦住它们。这才发现刀枪林立,军马纷纷,一眼望不到穷尽。吓得我往偏僻无人处躲逃,先伏在短草丛中细听,听了一会,才摸到高高的山坡上,悄悄窥望着情形。
注释:鏖兵:军队激战。¹子索:只得。²无边岸:无边无涯。
感皇恩
吸力力¹振动地户天关²,吓的我扑扑的胆战心寒。那枪忽地早剌中彪躯,那刀亨地³掘倒战马,那汉扑地抢下征鞍(ān)。俺牛羊散失,您可甚人马平安。把一座介休县,生扭做枉死城,却翻做鬼门关。败残军受魔障⁷,得胜将马顽彝,子见他歪剌(lá)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
译文:只见两军杀气震地冲天,吓得我心胆俱落,扑通扑通地心跳个不停。那杆枪猝不及防,刺人了魁梧的身躯;那刀呼的一声砍倒了战马,马上的汉子噗的一下栽倒在黄尘。我固然牛羊散失受损,你人马又何尝得到太平。把一块和平正常的地面,硬变成尸横遍地的恐怖之境。
注释:¹吸力力:形容旋风的象声词。²地户天关:指地的深处与天的高处。³亨地:呼的一声。下旬“扑地”,即噗的一声。⁴“把一座”三句:元代说唱文学习语,常作“介休县翻做鬼门关”,当是从有关唐代尉迟恭的说唱故事中衍出。介丘县,即介休县,今属山西。
吸力力振动地户天关,吓的我扑扑的胆战心寒。那枪忽地早剌中彪躯,那刀亨地掘倒战马,那汉扑地抢下征鞍。俺牛羊散失,您可甚人马平安。把一座介休县,生扭做枉死城,却翻做鬼门关。
败残军受魔障¹,得胜将马奔顽²,子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
译文:打败的一方溃不成军,遇上了灾星。得胜的一方乘势追击,战马不住地狂奔。只见队伍哗啦啦赶过了饮牛的河滨。淅沥沥扬起一团团烟尘,视界为之迷茫不清。震落了空山中的秋叶,滴溜溜在地上旋舞打滚。
注释:¹魔障:灾难。²奔顽:马不停蹄地奔跑。
采茶歌
采茶歌
败残军受魔障,得胜将马奔顽,子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
败残军受魔障,得胜将马奔顽,子见他歪剌剌赶过饮牛湾。荡的那卒律律红尘遮望眼,振的这滴溜溜红叶落空山。

  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两军厮杀的观战记,倏来忽往,更显出一种速写式的精炼与激烈。人手的角度也颇为新颖,是从一名牧人在无意中的遭遇和目击来展开全篇。和平的牧野转眼间变成了血肉纷飞的战场,这就更增添了战争的残酷意味。曲中插入的两组感受和评论:“俺牛羊散失,你可甚人马平安”,“把一座介丘县,生纽做枉死城,却翻做鬼门关”,更是老辣当行。这支散曲绘声绘色,情景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

  起笔从“牛羊”开始。牛羊感觉敏锐,觉察到情况异常,发生了骚动。牧人起初并未意识到危险,“犹恐”说明他全副心思都集中在牛羊的失常上,“子索”、“不住”,显示出他竭力控制牧群的手忙脚乱。“紧遮拦”的努力多少奏了效,这才发现了牲畜受惊的外界原因——“枪刀军马无住岸”。这一起笔细腻而真实,借机交代了对阵两军的突然出现与渐次逼近。由牛羊的惊散渐而写到牧人的惊走,战争的残酷气息便先已笼罩全篇。作者安排牧人由“走”到“听”,“听罢”再探出草丛爬上高阜“偷睛看”,既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又省略了两军交战的最初接触,使牧人作壁上观,一下子就目击到了短兵相接的关键景象。

  “吸力力振动地户天关”是杀声,更是一股杀气,这是从大处着笔。“那枪”等三句,则细绘了刀来枪往的三组具体镜头。“忽地”、“亨地”、“扑地”都是象声,而“忽地”兼有突然意,“亨(呼)地”兼有沉重意,“扑地”兼有扑倒意,加上“刺”、“掘”、“抢”等形象的动词,使激烈的战况显得惊心动魄。对于像牧人这样的平民百姓来说,这些血淋淋的景象是终生难忘的,因而他在惊魂未定中的现场感受,也就更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与认同。

  最后一支[采茶歌]中,胜负已成定局,于是败军惶惶然若丧家之犬,而胜方则毫不留情地乘势追击。末三句便表现了追赶的情形。“歪刺刺”在此是象声词,而三字又有东倒西歪的本义,作者有意用上,多少含有讽刺愤蔑的微意。特意表出“饮牛湾”,以及“红尘遮望眼”、“红叶落空山”的景色描写,都是在同时强调战争对宁静生活的骚扰与破坏。至此我们更可理解作者安排牧人为曲中主角的用心,正是为了表现无辜百姓对战乱带来惊恐威胁的愤怒与控诉。

  这支散曲绘声绘色,情景栩栩如生,令人过目难忘。语言上带有民间文学的强烈特色,如运用大量的口语、象声词,运用顶真手法,使用尖新生动的对仗等等。尤其是曲中插入的两组感受和评论:“俺牛羊散失,你可甚人马平安”,“把一座介丘县,生纽做枉死城,却翻做鬼门关”,更是老辣当行。前者利用“牛羊散失”与“人马平安”的字面对仗,化常语为尖巧;后者则搬用说唱中的习语,恰合“鏖兵”的题面与本质。无论从题材、语言及表现手法来说,这支无名氏的作品,在元散曲中都是别具一格、令人刮目相看的。

参考资料:
1、 《元曲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03月版,第29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