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
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
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岑参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 4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落日¹斜,秋风²冷。今夜故人³来不来,教人立尽梧(wú)(tóng)影。
译文:太阳已经西斜,眼见就要下山了,秋风一阵阵袭来,觉得更冷寂了。等了这么长时间,老朋友怎么还不来呢?到底来不来啊?等了很久了,夜幕已降临,月华满地了。又不知过了多久,梧桐影子也萧疏了,连月影都没有了。
注释:梧桐影:词牌名。¹“落日”:一作“明月”。²“秋风”:一作“西风”。³“今夜故人”:一作“幽人今夜”。

  “落日斜,秋风冷。”首先烘托出词中主人公所处的特定环境:落日馀晖,秋风送寒。只有六个字,却字字珠玑。尤其着一“冷”字,不仅点染出秋天黄昏的冷寂,而且衬托出词人思念友人的凄切感情,更为下文“今夜”蓄势,巧妙地伏下一笔。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从全文分析,词人与友人早已相约在先,而且从“落日斜”时,兴冲冲地等待友人到来,一直等到“立尽梧桐影”,等待的时间久了,黄昏而入夜,而月上东楼。“梧桐影”显然是明月所照映。“影子”尽了,意味着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等待友人欢会共语,久久不见到来,自然等急了,个中不无抱怨情绪。“今夜故人来不来?”是自问,还是问人,抑或问天地星月?是啊,词人殷切地等待友人,从“落日斜,秋风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静,银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见出等待之久,更见出那焦急烦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这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说这一问是抒情主人公脱口而出、所未经意,那么末句“立尽梧桐影”则意蕴极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寥寥五字,字字传神,处处含情,说明等待友人的确时间很长很长了。词人借一“影”字,写出了月华满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对月孤影,不能不触动孤独寂冷的感受;梧桐萧疏,月影已尽,不能不引起虚掷欢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词二十个字,“落日”、“秋风”、“梧桐影”,词人极善于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思,达到境与情谐、景与情通的至境。这种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词中堪称上乘。吕岩的词,正如传说中他的神仙踪迹,飘忽无定,不可捉摸。北宋柳永《倾杯》词中“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词之意。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89-290

tóngyǐng··luòxié--yán

luòxiéqiūfēnglěngjīnrénláiláijiàorénjǐntóngyǐng

姻缘簿剪做鞋样,比翼鸟搏了翅翰,火烧残连理枝成炭,针签瞎比目鱼儿眼,手揉碎并头莲花瓣,掷金钗攧断凤凰头,绕池塘挼碎鸳鸯弹。
姻缘簿¹剪做鞋样,比翼鸟²³了翅翰(hàn),火烧残连理枝成炭,针签瞎比目鱼儿眼,手揉碎并头莲花瓣,掷(zhì)金钗攧(diān)凤凰头,绕池塘挼(ruó)¹⁰碎鸳鸯弹¹¹
译文:把书写婚姻缘份的簿子剪成鞋样,把双飞的比翼鸟的翅膀折断,把连理枝烧成灰炭。用锈针竹签扎瞎比目鱼的眼,又亲手揉碎那并蒂莲的花瓣,再抛掷金钗撷断凤凰头,绕池塘去打碎那见到的鸳鸯蛋。
注释:间别:隔别、分离。¹姻缘簿:旧谓月下老人注定男女姻缘的簿册。²比翼鸟:喻爱侣。³搏:通“膊”,肢体分裂。⁴翅翰:即翅羽毛。⁵连理枝:喻夫妻恩爱,生死与共。⁶签:刺。⁷比目鱼:鱼名,双眼均生于身体一侧。⁸并头莲:即“并蒂莲”,并排长在一根茎上的两朵莲花。⁹攧断:摘断、掐断。攧:摔、跌。¹⁰挼:揉、搓。¹¹鸳鸯弹:即鸳鸯蛋,指禽鸟的蛋。

shēngcǎo··jiānbié--cháqīng

yīnyuán簿jiǎnzuòxiéyàngniǎolechìhànhuǒshāocánliánzhīchéngtànzhēnqiānxiāéryǎnshǒuróusuìbìngtóuliánhuābànzhìjīnchāidiānduànfènghuángtóuràochítángruásuìyuānyāngdàn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东风吹水日衔(xián)¹,春来长是闲²。落花狼藉(jí)³酒阑(lán),笙(shēng)醉梦间。
译文:东风吹动春水,远山连接着落日,春天来了长期都很无聊。落花一片狼藉,酒兴也逐渐衰减,吹笙唱歌整日就像醉中闲里一般。
注释:¹日衔山:日落到了山后。衔:包藏的意思。²长是闲:总是闲。闲,无事,无聊。是:《词谱》中作“自”。³狼藉:形容纵横散乱、乱七八糟的样子。⁴阑珊:衰落,将尽,残。⁵笙歌:合笙之歌。笙,管乐器名,用若干根长短不同的簧管制成,用口吹奏。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¹声悄²,晚妆残³,凭谁整翠鬟(huán)?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yǐ)
译文:春睡醒来,明明知道晚妆已零乱不整,但谁还会去整理梳妆?时光易逝,朱颜易老而无人欣赏,黄昏时候只能独自倚靠着栏杆。
注释:¹佩,即环佩,古人衣带上佩带的饰物。²悄:声音低微。³晚妆残:天色已晚,晚妆因醉酒而不整。残,零乱不整。⁴整翠鬟:整理头发。翠鬟,女子环形的发式,绿色的发髻。翠,翡翠鸟,羽毛青绿色,尾短,捕食小鱼。鬟,古代妇女的一种环形发髻。⁵留连光景:指珍惜时间。留连,留恋而舍不得离开。光景,时光。⁶朱颜:美好红润的容颜,这里指青春。⁷独倚阑:独自倚靠栏杆。

  这是一首写女子伤春闺怨的词作。首句“东风吹水”形象生动,但新意不强,与李煜同时代稍早些的冯延巳就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名句;而“日衔山”则要好得多。虽然“日衔山”与“青山欲衔半边日”意思相同,同样都是拟人化的手法,但“山衔日”有日升之意,多用于形容山极高之势;而“日衔山”则寓日落之意,有夕阳斜照,余晖映山之感。这里不仅点明了傍晚这一时间的概念,而且还暗从主人公细致的观察和感受中渗透出“闲”的味道。风吹水,日衔山,两个动词很精妙。将风过水皱,日坠山巅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腻,形象。这本是每日都在发生的景象, 没有什么特别,女子却观察入微,并如此精准地表达出来,可见其“闲”。因为闲,所以连这每日可见的景色也会细腻入微地观察,借此打发时间。或许,她已经这样观察了一整个春天。落花满地,酒意阑珊,这就是她每日生活的写照。除了观景,醉酒,她没有别的事可做。因此这闲不是悠闲,而是空虚寂寞的“闲”。于是二句“春来常是闲”就有了更深的寓意。女主人公不仅“闲”,而且“常是闲”自然就是一个寄生的形象了。三、四两句是女主人公无聊生活的具体化、形象化,“落花狼藉”不仅是春景,而且是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现实的写照,所以说她醉生梦死其实是不过分的。

  下片写伤春:女子春睡醒来,明知晚妆已残,却懒得装扮,是因为爱人不在身边,青春无人欣赏。开头三字另一版本为“佩声悄”,这是借物写人,说明女子醉意未消、懒动腰肢,自然有慵倦之意。“晚妆残,凭谁整翠鬟”更说明女子无意梳妆、不饰仪容,只因春心无人解,自伤无人知,写出女子的伤春并非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结末两句点明主旨,进一步渲染出女主人公感慨年华逝去,无奈空唤青春的情绪。春光是美好的,朱颜也是,但若无人欣赏,再美也是枉然,其美也就失去了意义。或者说,越是美好,就越是遗憾。春光与朱颜,是美丽的,也是易逝的。等到“一朝春尽红颜老”之时,再来欣赏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她在独自倚阑远眺,等待着爱人归来。

  全词由大处着眼,至小处落笔,喻象生动、自然,描写细腻、真实,艺术技巧纯熟。但是全词哀愁太盛,有流于颓废之嫌,格调是不高的。有人分析这首词是李煜的中期作品,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敌、前途未卜时的抑郁颓丧心情,有一定道理。但是就此说这首词中有对其弟李从善的不满及责备,恐怕有些言过其旨。最好还是将其视为一首虚指较强的闺怨词。

参考资料:
1、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58-60

ruǎnlángguī ·chéngzhèngwángshíèr

 dài 

dōngfēngchuīshuǐxiánshān chūnláichángshìxián luòhuālángjiǔlánshān shēngzuìmèngjiān 
pèishēngqiāo wǎnzhuāngcán píngshuízhěngcuìhuán liúliánguāngjǐngzhūyán huánghūnlán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湖上朱桥¹响画轮²,溶溶³春水(jìn)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译文: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注释:¹朱桥:栏杆朱红的桥。²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³溶溶:指水盛貌。⁴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⁵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⁶碧:即绿色。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当路游丝¹(yíng)²醉客³,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译文: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注释:¹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²萦:即萦绕,留住之意。³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⁴归:指离开。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浸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上看,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参考资料:
1、 张鸣林主编.唐诗 宋词 元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34页
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8页
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4、 王值西选编.《经典宋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5、 徐培均 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2页

huànshā··shàngzhūqiáoxiǎnghuàlún--ōuyángxiū

shàngzhūqiáoxiǎnghuàlúnróngróngchūnshuǐjìnchūnyúnliúhuájìngchén

dāngyóuyíngzuìhuāniǎohuànxíngrénxiéguīnàichūn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guó)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yuè)¹立于西阿,公惧而走²。神曰:“无走!帝命曰:‘使³晋袭于尔门’。”公拜稽(qǐ)首,觉,召史嚚(yín)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rù)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国语》
译文:虢国公梦见在宗庙里,有一位神人,脸上长着白毛还有老虎一样的爪,拿着钺站在西边的屋角,虢国公吓得要直接逃跑。神人说:“不要虎!天帝有令:‘让晋国袭击你的国家’。”虢国公下拜磕头后,就从梦中醒了过来,召来史嚚占问这个梦的吉凶。史嚚回答说:“如果如君主你所叙述的,那么这个神就是西方之神蓐收了。他是天上主管刑杀的神,上天命令的事情都是由它完成的。”虢国公下令把史嚚囚禁起来,并且要国人祝贺他做了个好梦。过了六年,虢国就灭亡了。
注释:¹钺:钺古代兵器。似斧而大,刃口呈弧形,长柄,金属制成,也有玉石做的。²走:跑。³使:派遣。⁴蓐收:又名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金神、秋神、西方之神、天之刑神,五行神之一。少昊之子及其辅佐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